1、一、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高增长+不稳定 1、高增长经济发展成就:1978-2007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为9.7%29年,中国的GDP增加了57.8倍名义GDP:1978年的3645亿元(人均381元)2007年249530亿元 (人均约1.85万元)=3.61万亿美元(世界第4位)人均GDP:2002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居世界第129位),2007年近2500美元,第九章 改革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表1 1978-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2007年的5.5%(按美元计),2007年
2、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逾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逾12%。2007年美国GDP为138413亿美元(+2.2%) ,日本为4.38万美元(5157162亿日元,+2.1%) ,德国为3.8万亿元美元(24238亿欧元,+2.6%)。预计中国GDP将在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左右超过日本,2020-2030年之间超过美国。若按购买力平价(PPP),2007年底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约为3,中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将乘以2.4倍,2007年约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产值9%,美国占23%,日本占7%),预计在2020左右会超过美国,上升到世界第1位。,表2 若干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
3、对外开放成就:进出口总额:1978年的206亿美元2007年的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134亿美元(+23.5%),从占全球不足1%到约8%。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25.7%),进口9558亿美元(+20.8%),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47.7%。2007年中国出口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预计2008年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利用外资: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近9千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FDI近几年均为600多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之首,居世界第2位。2006年吸收FDI69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161亿美元。外汇储备:1978年的1.67
4、亿美元2006年底达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2007年底达15282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2008年6月底为18088亿美元,上半年新增2806亿美元。,社会发展成就:农村贫困人口:1978年的2.5亿2006年的2148万人(人均年收入693元以下)。另外,若按人均年收入694-958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若提至1300元,贫困人口将增至8000万。人均预期寿命:73岁,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平均身高增加了10cm。联合国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第81名,
5、香港第21名,印度第128名;人均寿命:日本82.3岁,香港81.9岁,中国大陆72.5岁,印度63.7岁。,高速增长的原因和特征: (1)制度创新的贡献(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2)生产要素大量投入的贡献(资本、劳动力、资源) (3)技术进步的贡献(以引进吸收为主) 特征:粗放型增长方式 2007年:GDP(Y)为24.95万亿元(+11.9%)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万亿元(+24.8%) 2003-2007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10.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25.66% (2)就业的总人数:7.7亿人 (3)能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标准煤,世界第二;20
6、03年至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分别为15.3%,16.1%,10.6%,9.6%,7.8%。 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美国高14%,2006年高7%,中国增加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量的2/3(荷 兰环境评估局报告, 2008.6.13)。,2、不稳定:四个周期,两大阶段,六次调控 表3 1978年以来我国四个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图1 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注:1977.8十一大 1982.9十二大 1987.11十三大 1992.10十四大1997.9十五大 2002.11十六大 2007.10十七大,两大阶段:(1)19781996年,2003年至今,反通胀阶段(2)19
7、972002年,反通缩阶段五次经济过热(高通胀),1次过冷(通缩)六次宏观调控:5次紧缩+1次扩张国企和银行状况:第二次紧缩(1985-1986年):国企开始出现亏损,银行不良债权开始形成;第三次紧缩(1989-1991年):国企大面积亏损,银行不良债权大量增加;1997年-1998年:国企净亏损,银行不良债权达到30%以上。,表4 六次宏观调控情况,二、1978-1996年高通胀的成因分析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如何抑制高通胀。四次通胀高峰:1980年(7.5%)1985年(9.3%)1988年(18.8%)1994年(24.1%)通胀成因: 1需求(投资)拉动型
8、通胀中国特色的总需求(投资)扩张机制:加快增长的政治决策国家计委(发改委):投资立项财政部:财政投资扩张+国有银行:货币和信贷扩张总需求扩张增长率 通胀率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高度相关性(投资周期论),表5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图2 改革以来我国的与投资波动与经济波动,2成本推动型通胀: 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致通货膨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工业扩张工业品价格农产品相对价格农业比较利益农民弃田抛荒,加上工业用地农产品耕种面积农业减产农产品价格工资,工业品价格通胀率新的成本上升因素:(1)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2002年国际市场油价约为每桶20美元,2007年9月升至80美元,2008年7月高达14
9、0多美元。(2)工资和社保成本上升 3转型期通胀价格改革(放开)使短缺经济下的隐性通胀公开化。 4结构性通胀:经济结构失衡加剧通货膨胀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的矛盾:由于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受国家计划控制较严, 而加工工业由市场调节较多,所以每当总体经济扩张基础产业供给跟不上加工工业扩张的需求上游产品物价先行上涨下游产品价格随之上涨 5小结中国的通胀反映出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特色”。以上1,2,4三个成因仍存在。,三、19972002年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变为生产过剩、失业下岗和通货紧缩。因此,前一阶段抑制通胀的政策转变为扩大内需的政策。通缩成因:四
10、波冲击论(AD冲击) 1第一波冲击:通货膨胀泡沫破灭(1993-1996年的“软着陆”式宏观经济政策的紧缩效应) 2第二波冲击: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1)直接冲击:出口 ,外资(2)间接冲击:金融紧缩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了银行贷款责任制,上收了基 层银行的贷款权力银行惜贷贷款 投资 3第三波冲击: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激化(1998年后) 消费倾向 (1)国企改革及相应的失业、养老、医疗、住房制度改 革,以及大学收费制度改革风险和不确定性预期支出 储蓄倾向,消费倾向。(2)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消费倾向(3)消费结构断层消费倾向,表6 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和资本形成率,城市消费结构断
11、层:中国城市的大多数居民处于从温饱型消费阶段(衣、 食、用,万元级)向小康富裕型消费阶段(住、行、教育,数十万元级)升级的过程中,但由于中国传统的消费习惯是依靠家庭积蓄,而缺乏现代消费信用制度支撑,因此 一升级过程受阻。城乡消费结构断层:因为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乡镇企业务工收入外出经商打工收入,4第四波冲击:美、欧、日本同时陷入经济衰退(2001-2002年)出口增长率5小结四波冲击的共同作用,使本次收缩持续近10年,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不明显。中国的通货紧缩反映出现阶段中国内部的周期性、体 制性和结构性特点,同时也日益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很大影响,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四、
12、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扩张 1基本特征:增长加速,通胀抬头2003年以来经济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10%,且逐渐加快,5年平均 10.6%2007年增长率为11.4%,达13年来(1995年以来)最高;通胀率为4.8%,达11年来(1997年以来)最高。,表7 2003年以来的经济扩张,2原因:投资和出口“双引擎”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2003年为27.7%,2004 年为26.6%,2005年为26.0%左右,2006 年为23.9%,2007年为13723亿元,+24.8%。出口增长率:2003年为37%,2004年为35.4%,2005年为28.4%, 2006年为27.2%,
13、2007年为12180亿美元,+25.7%消费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为2003年至2006年分别为9.1%,13.3%,12.9%,13.7%;2007年为89210亿元,+16.8%,为1997年以来新高。好的迹象:随着消费需求的回升和出口的放缓,三大需求共同拉动增长的格局开始形成。,(1)投资扩张的原因:1)市场基本面:消费结构升级(以住房、汽车、教育新三大件为代表)产业结构升级(重化工业加速成增长) ,城市化加速企业预期利润率。2)地方政府主导或引导下的投资扩张“十六大”后,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陆续换届,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热情高涨,大量批地和建开发区,采取各种名目繁多的招商引资优
14、惠政策,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推动了新一轮投资热潮。3)银行信贷扩张一方面企业利润率上升,对贷款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迫于2006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压力,四大国有银行将纷纷上市,为了达到“上市”条件,银行急于降低不良债权率,于是改变了“惜贷”行为,纷纷扩大贷款。,(2)出口急增的原因:1)“入世”的效应:纺织品等行业的出口急增,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带动加工贸易快速增长。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比三年前翻了一番。2)2002年以来,美国及世界新一轮经济回升拉动。3当前面临的经济过热风险好的形势:高速增长的收益 经济增长加快,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企业利润、个 人收入和财政收入增加,特别
15、是个人收入和消费提速: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实际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实际增长15.4%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比上年多增加2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同比增长16.8%,经济过热的表现:(1)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流动性:Liquidity,即Ms流动性过剩:MsMd(实际),即MskPY,即 若从银行系统看,流动性过剩表现为货币量增长过快,存款充足,贷款投放过快。1)M增长流通中现金M0 :2007年末余额为3.0万亿元
16、,比上年末+12.2%,,狭义货币供应量M1: 年末余额为15.3万亿元,+21.1%;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末余额为40.3万亿元,+16.7%; 2)存款增长 2007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1万亿元,同比+15.2% 3)贷款增长 2007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7.8万亿元,同比+16.4%。 4) 存贷差 2007年末12.3万亿元,扣除17.5%的法定准备金(7.2万亿元)后,仍有5.1万亿元多余存款。,(2)商品市场:通胀压力上升 2007年CPI上涨4.8%,比上年+3.3%,为1997年以来最高。2007年3月份以来连续超过3%的警戒线,8月份以
17、来又连续超过6%,2008年上半年达7.9%(1至6月分别为7.1%,8.7%,8.3%,8.5%,7.7%,7.1%)。 2007年CPI上涨的结构性特征:食品12.3%,烟酒及日用品1.7%,衣着-0.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2.1%,交通和通信-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居住4.5%。 当前拉动物价上涨的四大因素:1)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2)能源原材料价格存在上涨压力;3)劳动力成本上升;4)通胀预期增强。,(3) 资产市场:股价、房价、汇价不断攀升,资产泡沫加大 所以,2007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形势的诊断:要坚持
18、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着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努力缓解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2007年11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又指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双防”式宏调)。,4经济过热的原因: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1)内部失衡:储蓄和投资过度,而消费不足,且储蓄投资1)2000-2005年:中国总储蓄率(S/GDP)从37.9%上升到49.5%,增加了11.6个百分点;投资率(I/GDP)从33.7%上升到41.2%,增加了7.5个百
19、分点;储蓄率与投资率之差从4.2个百分点扩大到8.3个百分点。2)我国消费率已由80s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其中居民消费率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和2006年的36%。(美国家庭消费率为70%),3)在近50%的高储蓄率中,居民储蓄占1/3,大多为企业储蓄 2000-2005年: 公司储蓄率(占GDP比率)由22.1%上升到30.2%,增加8.1个百分点; 居民储蓄率(占GDP比率)由12.9%上升到16.8%,增加3.9个百分点。 家庭储蓄率从1990年代中期的21%下降到2006年的15%。 家庭储蓄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90年代中期的30%下降
20、到2006年的25%。 另外,2003年中国政府也开始出现了净储蓄,2005年平均 5600亿元人民币存款,2006年达到7200亿元。,图3 中国的投资率与储蓄率,表8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消费率、储蓄率(%),图4 中国的消费率,表9 中国各部门储蓄率及其比重(%),(2)外部失衡: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长2000年末,1656年亿美元;2001年末,2122亿美元,增加466亿美元;2002年末,2864亿美元,增加742亿美元;2003年末,4033亿美元,增加1168亿美元;2004年末,6099亿美元,增加2066亿美元;2005年末,8180亿美元,增加2081亿美元;2006
21、年末,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约占GDP的40%;2007年末,15282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43.32%);2008年6月末,1808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806亿美元。,图5 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表10 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亿美元),总之,内部和外部都是过度储蓄,特别是企业的储蓄过度。,表11 储蓄率的国际比较(%),表12 消费率的国际比较(%),(3)过度储蓄的主要原因: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国民收入分配中工资份额的大幅下降,利润份额和政府收入的相应上升。据世行估计,中国工资(广义的劳动报酬)占GDP比重: 从1998年的53%下降到2005年41%(美国为56
22、%)据经济学家杂志估计:中国工资占GDP比重:从1992年的54%下降到2005年的41%,2006年的40%。,图6 中国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净额和消费,图7 中国财政收入的相对变化,图8 中国的政府投资与资本转移,表13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4)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奥秘遵循东亚增长模式(出口导向+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利用无限劳动供给和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内部采取低工资及低福利和低保障,对外则人民币定值过低,以保持低成本和高利润,从而加速资本积累和投资扩张。 (5)宏观经济失衡的矫正着力点:减少S两个关键变量:消费率或储蓄率,人民币汇率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2007.05.2223
23、日):中美双方同意采取重大措施降低中国国民储蓄率,提高美国国民储蓄率。,1)消费率(储蓄率)矫正内部失衡(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 工资,利润率 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点。 当前出现了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四大原因: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就业人数的持续增加;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及消费热点的形成。 中产阶级推动消费:到2020年以前,中国的中产阶层消费者将从目前的1亿增加到6亿左右,这将形成国内消费的“大爆炸”和世界上最大市场。 结果:劳动力成本(工资+社会福利与保障成本) 2)RMB升值矫正外部失衡(过度储蓄)1美元兑人民
24、币汇率已从2005年7月21日的8.11降至2007年末的7.3 “破8”:2006.5.15。“破7”:2008年4月10日,1美元兑6.992元人民币,与2005年7月汇改前1:8.2765相比,人民币累计升值超过18%。 3)消费率的提高和人民币升值都是克服经济严重失衡和实现长期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进步的表现。 前提条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并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同步。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动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5小结(1)宏观经济失衡和过热的三层次原因:1)表层:需求结构失衡消费、投资、出口的失衡;2)中层: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工资与利润分配关系的失衡;3)深层:生
25、产结构失衡,即粗放型增长方式中国高速增长模式(资本积累模式)的后遗症。(2)宏观调控的对策:需求结构(模式)、分配结构(模式)、生产结构(模式)“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调整1)表层调整:紧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准备率、提高利率,人民币升值)2)中层调整: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增加工资、社会福利和保障;3)深层调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生产率,转变增长方式(科学发展观)。6. 2008年中国经济将软着陆(2007年为本轮周期的拐点)估计经济增长率将降1-2个百分点,至10%左右;通胀率将高于2007年水平(7%左右)。外因: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内因:宏观经济紧缩政策(“双防”)的效应本轮调控
26、对企业的影响:紧货币+稳财政+升工资(成本)+升币值双重压力:需求减缓+成本上升利润,亏损。,五、总结 1. 改革以来中国的四次经济周期波动表明,中国的高速经济 增长是不稳定的,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代价,都是巨大的,但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它使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是由中国政府对经济具有强大的控制能力,除了运用通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外,还可以动用行政手段快速调控经济。2. 中国经济周期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典型商业周期,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政府行为和宏观政策的影响,因此尚未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3.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带有中国的体制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的特色,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等体制性弊端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有效运行。4. 由于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日益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深,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变化和外部冲击的影响,决定中国经济运行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因素”越来越重要;同时,决定世界经济运行的“中国因素”也日益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