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法尝试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076 更新时间:2009/1/14 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法尝试655815 云南曲靖市罗平县富乐一中 李宪泽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的教学观强调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路向,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以往单向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的角色,则由过去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2、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教学建议” 部分 强调要“ 重 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 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 “评价建议”部分,则列专题强调“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用上面的教学观来对照我们作文教学中的作文评改环节,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已颁布实施了近六个年头,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我们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表现在作文评改上,许多教师仍旧充当着作文批改的“主角” ,从事着越俎代庖的低效劳动。学生一般只是作文评改的“看客
3、 ”,他们对老师的批改似乎较“冷漠” ,较 少“有动于衷”。试验证 明,大部分学生 对同学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老师的批语,而且学生批改作文比老师更认真。作为作文主体的学生,是不能被拒之于作文评改的“大门” 之外的。因此,改变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二、存在问题探因。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之所以根深蒂固,原因是多方面的:(1)来自学校考核方面的压力。很多学校在对语文教师常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的要求中,常常硬性规定学生作文必须由教师亲自批改,否则就会被扣分。许多语文教师为应付学校检查,只得按学校要求做,不敢轻易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不相信学生的
4、能力。许多语文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语文能力低下,作文尚且不能写好,又怎么能评改作文呢?因而不敢把作文批改权轻易放手。(3)惰于学习,对新课程理念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新课程观强调指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 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 以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积极参加新课程理论的培训、学习。但很多教师对这一点认识不到位,总认为一线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了,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专家的事,因而在培训学习过程中“走过场” 、“和稀泥”。尽管教师 都参加了新课程培训 和“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但对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仍然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也就无法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5、三、方案的提出。针对传统作文评改方式存在的种种不足,笔者以新的课程教学观“合作学 习” 理念 为依据,以新课标 “写作评价建议”要求为指导,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制定了以学生批改为主的作文评改方案。 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式很多,如学生自改、集体批改、学生互改等,本方案所构建的评改方式,是以“学生互改”为依托的,教师若想实施其他评改方式,也可参照本方法相关步骤进行。1、教师范改,授之以“渔”。教师通阅作文,挑选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一般应挑突出好的、突出差的或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作文),将作文复印发给学生,然后在教师启发下,师生共同批改。在批改过程中,教师结合例文,以“ 点”代“ 面”,教
6、给 学生评改作文的基本方法。2、组建四人作文评改小组,小组成员领取自己作文本,交给小组其他成员评改。3、教师出示(讲解)作文评改的具体要求:(1)改。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2)划。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美词佳句;(3)批。在作文空白处批出作文的精妙处或不足处;(4)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4、学生按上述要求评改作文;5、传。个人批改完成后,作文本在小组交换传阅,并对评改人的评改情况进行讨论,发表看法;6、学生终评,写出评语和分数(以百分制打分),并签上评改人的姓名。7、荐。推荐本小组好、差作文各一篇,上交老师;8、审。教 师审阅,重点审阅学生推荐的作文,其他略看
7、(课外进行)。(三)教研组讨论意见:本方案制定后,在校语文教研组进行了讨论,整理各教师讨论意见如下:(1)方案操作性强,基本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可以在学校推广尝试。(2)组织好学生互评,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每次要求学生批改的内容不宜过多,注意由浅如深,逐步加大难度。(3)考虑到作文教学的实际,完全放手让学生评改有些不现实,每学期组织 1 至 2 次为宜。(4)作文评改还是应多种方式相结合,效果才会更好些。(5)学生开展作文互评还可以采用小组阅读,集体讨论评改的办法。(6)在组织学生评改作文前,对学生进行评改方法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7)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不高,只能试试看。针对教研组讨论意见,
8、我对方案作了修改,并补充了两点说明: 学生作文互评活动应坚持“先扶后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 则。 学生分组时,好差搭配,评改的作文最好是本小组成员的作文,以便评改过程中询问、讨论,有利于疑难问题的解决。四、实践检验。本方案在我所教的两个九年级教学班进行实验,各班安排学生作文互评活动两次。从实验情况来看,本方案操作性强。学生在作文互评活动中,兴趣浓厚,参与性强,评文、改文的热情极高,很多学生改别人的作文比自己写作文还认真、仔细。 “改”、“ 评”、“划 ”、“批”几个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基本都能完成。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学生讨论热烈,实在不能解决的,就找老师“ 定夺” 。有的学生 还给习作者提
9、出了修改建 议,有的学生则找来笔记本,摘抄自己发现的佳句。从学生的参与度看,他们对这类活动是渴慕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为: 后 进生难以完成互 评作文任务,只能简单改几个错别字,划划自己喜欢的句子。 对作文评语,绝大部分学生不会结合所改作文给出中肯的评定,基本上是些诸如“中心突出、语句生动、详略得当”之类的套话。学生互评作文具有如下优点:评改及时,学生兴趣浓厚。在批改的过程中也 阅读了许多同龄 人的作文,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起到了互相借 鉴,启 发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和能力。把教 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写作。五、理论总结。通过学生互评
10、作文活动,我有如下体会: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减弱。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这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平等、融洽、自由的气氛中讨论、修改、评价同龄人的习作,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种由教师组织、指导,由学生既写作,又参与批改的“双向 实践” 活 动,是对新教学观“活动化教学”基本理念的大胆尝试。学生作文互评活动,虽然只
11、是转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方面的一个小小尝试,但却让我看到了转变学习方式获得的效果。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即教师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容器 ”,而是学生学 习的激发者、 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在整个作文互评活动中,教师只在教室巡回,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讨论 也不能解决的,再向老师询问。教师退出评改主体的地位,只是集体评改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建议者,充当“主持人” 的角色, 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专家点评: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碰撞中,李宪泽老师提出了如何在作文评改中让学生成为主角的问题,并对以往作文评改中学生扮演旁观者角色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其间注重教研组同事的互动,通过对修改方案实施的验证,作者即改革的实践者提出了认识(或理论)上的总结。该成果最值得肯定的是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寻求出自己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注重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而理论总结已经是教师自己的具有个性的认识,当然, 该成果能就“ 学生互评作文的优 点” ,从学生学习行为改变的实例展开来写,以及在理论总结比粉提升到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