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端午节源于介子推探究.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189055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源于介子推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端午节源于介子推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端午节源于介子推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端午节源于介子推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端午节源于介子推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端午节源于介子推探究第九届中国粽子文化节将于 4 月下旬在双合成召开。作为这次文化节的总指挥,写出下文,作为对这次文化节的文化思考。 端午节源于介子推探究 山西表里山河,人文荟萃,文化厚重,奔涌向前的黄河为三晋大地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介子推,晋国贤臣,寒食节便因其而生,为后人所念,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流传千年的端午吃粽子习俗也因介子推而生,知道的人却不多。历经千百年悠悠历史的端午节,在中国人心中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2006 年 5 月 20 日,端午节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2009 年 9 月 30

2、日,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的由来,作为端午文化的一部分,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历代学者各有不同的认知,国内也有多个关于端午节起源的版本。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等,关于历史人物与端午节的故事,众说纷纭,各不相同。在众多传说中,屈原说一直占据主流,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实际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的民间节俗,只是这一端午源起之说鲜为人知而已。东汉蔡邕琴操记载: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有 龙矫矫,遭天谴 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

3、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惔不眄顾。 ”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文章大意为: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甚为怨恨,便做龙蛇之歌以感悟晋文公,然后就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 龙蛇之歌的意思为“有一条矫健强壮的龙,遭到了上天的谴怒,卷角弃甲,遁迹于下土。志愿不能实现,蛇也和他同伍

4、,龙蛇一齐行走,在草野中仍有分别。龙等到了升天之日,安居于他的龙庭,唯有蛇依然蹉跎失意,沉滞在灰色的泥土。抬头望着天空满怀怨恨,缠绕于心的是无限悲苦。并非乐于与龙为伍,忧心如焚是因为他没有丝毫的关心和眷顾。 ”重耳 读此文后,悔之莫及,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来。谁知火烧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和母亲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粽子作为寒食的一种,五月初五端午食粽子做为一种传统民俗慢慢

5、就流传了下来。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端午节,五月初五这个日子,最早便是用来纪念介子推的。东汉末年出现的这一说法,到后来却不甚流行。究其原因,应当是由于六朝以降,人们更多把介子推和寒食节联系了起来。特别是在唐代,寒食节成为一年中的大节。一年节日中,两度纪念介子推明显不恰当,加之端午节之屈原传说的巨大民间影响力,介子推之说逐步处于弱势。介子推端午起源说一直没有在社会上得到传播,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介子推的遭遇无疑让人同情,他对于薄情寡义的国君的不满和抗议,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广大底层百姓的理解和同情。但是,他最终死于大火,和端午节期间民众喜爱的江河竞渡无关,因而民众更多将介子推与禁火高度相关的

6、寒食节联系在了一起,而介子推与端午节的关系却越来越淡漠了。由于国人的爱国感情和英雄气节使然,端午节源于屈原的说法始终得到多数国人的认同,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对此就有明确记载。正如山西著名民俗学家聂元龙所说:“汉代末期,山西寒食节的风俗异军突起,影响广远。民间百姓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举行禁火寒食,以芦苇叶包裹黍米煮熟,于寒食期间食用。山西民间用凉冽的井水浸泡粽子,既能长时间保存,又能增加其色、香、味特色。山西晋中一带还创制了一种类似粽子的凉糕,在笼屉上铺垫一层芦叶,上面铺一层黍米,蒸熟后待凉了切成菱形块状食用,与吃粽子的味道同样可口”。虽然介子推的端午节起源说更多让位于寒食节起源说,但与端午节吃

7、粽子习俗相同的是,由于粽子是即可用来祭奠又可用作冷食的食物,在禁火期间把粽子作为主要寒食食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现在很多地方民众依然在寒食节吃粽子,这与端午节吃粽子习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风俗。在考证历史文献和历史传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介子推是端午节吃粽子最早的发端,而且时间比屈原说早了 300 多年。这一论断,不仅有文献确认,而且还有地域特征予以佐证。黍是中国古代五谷之主,古时包粽子用黍。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称粽子为“角黍 ”:“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端,始也。 ”齐民要术称:“俗,先以二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曰

8、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象。 ”据山西省农科院谷物专家王星玉教授几十年的研究与考证,五谷之首的黍子,又名糜子,为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植物、最古老的粮食作物,其发源地在中国,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晋陕一带。从古到今在山西干旱地区,黍是普遍种植的粮食植物。由于山西缺少糯米,包粽子时以黏糜子作主料在山西特别是晋中一带更是普遍流行。所以说,发源于晋中一带的黍米粽子远远早于发源于南方的糯米粽子。这种观点早在明代就被大医学家李时珍所确认。 本草纲目谷部记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粽。近世多用糯米也”。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民俗中,把粽子作为寒食祭品和寒食食品的地区

9、依然不少,有些地区甚至十分流行。清光绪周庄镇记:三月, “清明” ,插柳扫墓,食粽子,踏青。 ”清道光昆新两县志:三月, “清明”,前两日为寒食,新丧未愈年者,设箬叶粽及青团子以祭,新葬者亦然。清乾隆湖州府志:三月, “清明” 其曰农夫浸种子食粽子,名曰角黍,取寒食之义。又食螺,谓之挑青,云可明目。清同治安吉县志:三月, “清明”,是日,家皆插柳于门,男女亦戴之。食用粽子,名曰角黍,取寒食之义。清嘉庆长兴县志:三月, “清明” ,食粽子,名曰角黍,取寒食之义,又食螺,以其壳撒于屋上,谓之赶白虎。爆竹之声,略于初夜。民国凤山县志:三月“清明” 扫墓,取枫叶渍糯米,以蕉叶包之,并具牲醴陈墓少长咸集

10、,祭毕聚饮墓前。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述资料中,多处提到清明节祭食粽子“取寒食之义”,足以说明寒食 节吃粽子这一风俗源远流长,由此也可探究到端午节与寒食节的渊源。在山西绵山一带,目前仍有端午期间“点高高山” 的风俗。端午当日,早晨全村人集体去山上拣许多的柴草树枝,堆积成一大垛,然后众人围着点着,称为“点高高山” 。这种习俗便是为纪念介子推而来,而这种习俗与寒食节的过节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端午作为一个源自民间的传统节日,民间的一些传统习俗也为端午和介子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千丝万缕的佐证。综上所述,端午节发端于介子推,端午节食粽子也皆因介子推而起。这一论断,有文献记载提供史料,有民间传说佐证历

11、史,有地域文化传承习俗,种种事项均表明了介子推与寒食节的关系,寒食节与端午节的关系,以及介子推与端午节的关系。可以讲,端午节源于介子推,是可以确信的历史事实。无论是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还是介子推说,历史人物是人们反思历史真善美的代表,且又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着或多或少的牵连,因此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把对历史的思考变成了对历史人物的解说,也赋予了端午各种情感寄托。端午节是中国几千年特有的历史文化的产物,在这个节日的承袭中,历史、民族、文化这些大课题,便转化为涓涓流淌的精神营养细流,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体内。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传承和演变中,逐渐铸就了特有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底蕴。而介子推作为端午节

12、的起源,便成为这个节日固有的符号,介子推背后所包含的历史情感和精神力量,也成为端午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据国内历史专家考证,屈原在世时,农历五月初五是楚国等南方一带的凶日和鬼节,属于恶月凶日,很不吉利,需避邪驱毒。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故五月又有 “恶月”之称。 荆楚岁时记有言:“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因此,端午节又形成了一系列除瘟避毒、祛邪的节俗。艾蒿、菖蒲、桃枝、朱砂、雄黄、五彩线等都是端午节常见的节日用品与物饰。是日,人们在门前系朱索,贴五毒符、张天师像、钟馗像,在门窗插艾叶、挂雄黄袋,把蒲剑、桃枝放在床边,用兰汤沐浴,喝雄黄酒、艾酒,给小孩佩戴香

13、囊、穿五毒衣、围老虎肚兜、系五色丝缕等,从而祈求小孩健康成长,祝愿老者延年益寿。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名臣) 介子推(?公元前 636 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 ,隐居“不言禄” 之壮 举,深得世人 怀念。死后葬于介休 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节” ,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 缅怀诗篇。屈 原(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楚怀王之文学弄臣)屈原(公元前 340 年公元前 278 年),战国末期时期楚国诗人、楚怀王之文学弄臣。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

14、则,字灵均。约公元前 340 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善楚辞在文学史上有着极高地位。wqhr 注:1944 年,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发论文指出屈原是同性恋者,遭到学界围攻。作家朱自清非常认同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参与讨论。闻一多于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文中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 “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樁历史事实”。 【又小注:弄臣的本义为帝王所宠幸狎玩之臣。历史上的弄臣有的出身草根,目不识丁,有的却学养很高,本身是诗人、乐师、教士等,只要富机智,有风趣,谁都可以当上弄臣。 】 孙指出,由于楚怀王移情别恋,屈原愤而投江。屈原之死是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而不是一个愚民洗脑的爱国主义教材。1999 年,香港的同志们还曾发起请愿,要求把端午节改为“同志节” 。以致前几年,内地网上甚是热闹了好一阵子。 另,据研究者推 测,屈原与怀王宠妃的暧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公元前 296 年,楚怀王病逝,史载屈原听闻此讯后禁不住欢欣起舞。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追杀,追到汨罗江后兵士们抓住了屈原,将他装进袋子投入江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