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考前串讲,中德心理大学心理研究院 2009.3,1.1 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并不全是异常的 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 2008.5 47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 D )。 A诊断 B咨询 C治疗 D特点 经过系统治疗,心理异常部分能够得到改善或被完全矫正,证明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可能 2007.11 44异常心理活动得到矫正,需要经过( C )。 A健康咨询 B心理咨询 C系统治疗 D发展咨询 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1.2 变态心理学的发端始于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的体液学说 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再
2、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到一起 精神分析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理论解释命题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2006.5 50( B )的说法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 A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不确定的发展阶段 B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C不一定是人类的生物本能 D是人格结构的核心 防御机制的定义 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 2008.5 48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 A)。 A防御机制 B本能动力 C心理异常 D快乐原则,精神分析学说最初遭受的打压来自于宗教 2006.11 46精神分析对症状的解释遭到严格科学质疑的主要事实来自于
3、( C )。 A认知神经心理学 B哲学理论C宗教理论D人本主义 行为主义的解释 最早由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解释的 2007.5 44巴甫洛夫通过( C )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A现象描述结果 B精神病学结果 C实验研究结果 D心理研究结果 具体观点:兴奋与抑制的冲突造成的,行为主义一般路线: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2.1 正常心理三大功能:顺利地适应环境、正常地人际交往、正确地反映世界 2008.5 101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包括保障( A
4、BC )。 A顺利地适应环境 B正常地人际交往 C正确地反映世界 D幸福地享受人生,2.2 常识化区分:依据日常生活经验 2008.5 49以求助者社会功能完整程度为根据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是( B )。 A非标准区分 B常识性区分 C标准化区分 D心理学区分 非标准化区分:根据人们看问题角度的不同 标准化区分医学、统计学、内省经验、社会适应 2007.11 98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包括( AB )。 A内省经验标准 B社会适应标准 C人格的稳定性 D主客观相统一,内省经验病人的、观察者的 心理学区分原则统一性、协调性、稳定性 2006.11 99用“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5、的原则,包括( ABD )。 A主、客观世界统一原则 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C情感与理智协调原则 D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无自知力和自知力不完整的定义 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3.1 心理咨询师了解常见异常心理主要症状的目的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对精神病患者心理咨询和治疗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 感知障碍的类型感觉、知觉、感知综合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2008.5 50感觉减退多见于( A )。 A抑郁状态 B感染后虚弱状态 C睡眠障碍 D精神运动性抑制,知觉障碍:错觉(精神病人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幻觉 幻觉
6、的定义和类别幻听最为常见 幻觉是无对象性的知觉 2008.11 50、无对象性的知觉是(A) A、幻觉 B、错觉 C、妄想 D、谵妄 包括了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按照幻觉体验的来源 2007.5 46区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的依据是(B)。 A幻觉体验的形式 B幻觉体验的来源 C产生幻觉的器官 D产生幻觉的原因 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窥镜症 2007.11 46非现实感属于( B )。 A感觉功能障碍 B感知综合障碍 C思维功能障碍 D思维综合障碍,思维障碍类别思维形式、思维内容 101、思维形式障碍包括(BD) A、强迫观念 B、思维插入
7、C、思维鸣响 D、思维贫乏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掺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 2007.5 45“思维内容障碍”不包括( B )。 A强迫观念 B音联、义联 C妄想 D超价观念,妄想: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按内容分类: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按起源分: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2006.11 47“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其类型不包括
8、( C )。 A关系妄想、被害妄想 B夸大妄想、自罪妄想 C病理性象征思维 D内心被揭露感,2008.5 51有嫉妒妄想的人可表现为( A )。 A坚信配偶不忠 B见到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 C痴迷某种观念 D想象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 2007.5 99妄想是( AC )。 A一种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脱离现实的病理的思维 B一种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夹杂不必要细节的思维 C一种建立在毫无根据设想基础上并违背逻辑的思维 D一种表现为用普通概念来表示某些特殊含意的思维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注意与强制性思维区分) 2007.11 99强迫观念的主要表现是(AC)。 A某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出现在脑海中 B
9、不受意愿支配的思潮涌现在脑海中 C知道没有必要并努力摆脱但无法摆脱 D内容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杂乱多变,超价观念: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2006.11 48关于“超价观念”,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患者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 B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这种观念是片面的 C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D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注意障碍注意减弱与注意狭窄 2008.11 51、如果出现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这可能是( C ) A、注意减弱 B、自知力不完整 C、注意狭窄 D、内心被披露感,记忆障碍的类型记
10、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 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 2006.5 55关于假性痴呆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B )。 A由心理应激引起 B与环境污染相关 C预后一般较好 D大脑无器质性损害 2008.5 102痴呆是一种( AB )。 A智能障碍 B后天获得的损害 C意识障碍 D先天获得的损害 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2006.5 108“自知力完整”是指患者具有(ABD)的特点。 A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 B能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 C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D主动要求治疗,3.2 程度变化的情感障碍类型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情感低落的症状:愉快感缺
11、失、爱好与兴趣不复存在、自我评价过低、自信不足、自罪妄想、自杀企图和行为 2008.11 102、情感低落的表现包括( ABCD ) A、自我评价过低 B、自信心不足 C、内心体验缺乏 D、愉快感缺失 恐怖的症状:明显的心悸、气短、尿频、出汗、四肢震颤,性质改变的情感障碍类型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2006.5 54关于“情感倒错”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说法是( ACD )。 A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 B多见于广泛性焦虑症 C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 D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3.3 意志行为障碍包括的类型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
12、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意志缺乏的定义: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 精神运动性兴奋的分类协调性和不协调性 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的类型10类 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违拗的定义与分类 对于别人要求作的动作,做出完全相反的动作,称主动性违拗,不作任何行为反应,称被动性违拗 2008.5 52违拗是一种( B )。 A认知功能失调 B意志行为障碍 C人格结构变化 D精神运动兴奋 缄默的定义: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有时可用手势或点头摇头示意,或通过写字交流,4.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
13、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 常见临床类型: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单纯型 偏执性精神障碍特点: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发展缓慢,有时人格可以保持完整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共同特点:两周内急性起病、精神病性症状为主、有相应心因、2到3月内痊愈,4.2 心境障碍的定义: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的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抑郁发作的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2006.11 49“抑郁发作”的特点不包括( B )。 A思维缓慢 B思维中断 C情绪低落 D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持续性心境障碍的
14、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4.3 神经症定义: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 神经症具有躯体和精神两方面症状 神经症状分类恐怖症、焦虑症、强迫性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 2007.5 47神经症的躯体形式障碍包括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的( C )。 A痉挛发作 B感觉缺失 C心因性背痛 D发作性夜惊,4.4 应激相关障碍的类型:定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4.5 人格障碍的类型:偏执性、分裂样、反社会性、冲动性、表演性、强迫性、焦虑性、依赖性 性心理障碍的临床类型:性身份、性偏好、性指向 4.6 心理生理障碍的定义: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进食障碍的类
15、型神经性厌食、贪事、呕吐 4.7 癔症的定义: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 癔症的临床表现类型分离性障碍、转换性障碍、特殊表现形式 分离性障碍的表现形式:癔症性的意识障碍、情感爆发、假性痴呆、身份障碍、漫游、精神病等,5.1 心理健康的定义: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2 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体验、操作、发展 2006.11 101许又新认为心理健康可以用( ABD )的标准去衡量。 A操作 B体验 C评价 D发展,郭念锋提出的心理健康水平十标准 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
16、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2007.11 100评估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包括(ACD )。 A心理活动的强度 B心理冲突的类型 C环境适应的能力 D心理自控的能力 5.3 心理正常包括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 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定义心理健康 静态角度,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动态角度,健康心理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6.1 健康心理学工作领域三个方面 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生活方式及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 2006.11 45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不包括( D )。 A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B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C生活方式及
17、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 D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躯体疾病患者一般心理特点五点 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患者的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情绪低落、时间感觉发生变化、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2008.5 104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包括(ABD )。 A对自身价值的态度变化 B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体验上 C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不变 D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躯体疾病某些时候伴有急性精神症状,7.1 心理健康咨询对象的分类 按用途分9类 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咨询方案的制定、疗效评估、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职业培训、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自我心理保
18、健的需要 按效度分3类 症状学效度、预测效度、结构效度,2007.5 101刚出现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若自然发展其结果可能是(ABD)。 A部分人的不良情绪因迁延时间久而泛化 B部分人三个月内有可能出现了自行缓解 C部分很快就可出现严重的躯体性疾病 D部分成为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易感者 7.2 心理问题的诊断条件 由现实问题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尚未泛化,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条件 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激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诊断条件 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2007.
19、11 101寻找造成个体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原因时,应该考虑(ABCD )。 A人口学因素 B个性心理特征 C社会适应状况 D身体健康水平 2008.5 103正常心理中,心理不健康包括(AD )。 A严重心理问题 B各种神经症 C各种人格障碍 D可疑神经症 2007.5 100严重心理问题诊断要点包括( ACD )。 A痛苦由比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引起 B痛苦情绪产生以后持续半年以上的 C痛苦情绪的反应对象已经被泛化 D痛苦情绪对社会功能有一定影响,8.1 压力的定义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源种类三大类 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日常小压力比
20、主要的生活概念更影响健康,8.2 压力的种类三类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叠加性压力、破坏性压力 同时性叠加压力的定义 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四面楚歌 继时性叠加压力的定义 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祸不单行 2007.5 48压力叠加的形式可以是( C )。 A单一性 B破坏性 C继时性 D促进性,破坏性压力的后果:创伤后压力失调、灾难症候群 2006.5 107破坏性压力可以造成(AD)。 A灾难综合症 B兴奋行为 C破坏行为 D创伤后应激障碍 2006.11 98破坏性压力可以造成(AD )。 A灾难综合症 B兴奋行为 C破坏行为 D创伤后应激障碍 2008.5 109破坏性压力可以造成( BD )。 A破坏行为 B灾难综合症 C兴奋行为 D创伤后应激障碍 塞利把适应压力分为三阶段警觉、搏斗、衰竭,8.3 压力临床后果体质、压力论与器官敏感论 正确认知可降低事件强度 认知影响压力强度的方式三种 认知结果是两可的、对客观事件严重性的评估、面对事件当事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降低压力事件强度 生物调节系统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临床症状分及时型和滞后型症状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