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一历史期中复习.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8181458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期中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期中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期中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期中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期中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单元核心概念: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重演,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北方民族的兴起和扩张,形成了多个政权并 存的局面。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至南宋最终完成。活字、火药等创造发明,表明宋朝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 阔的疆域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第 17 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960 年 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 借口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 率军北上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定都开封宋建国后 先后小妹南北割据政权 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

2、据的局面 基本实现了统一宋朝的统一是不完全的 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期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961 年 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体制 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 宋朝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 又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将领分立割据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评价:加强

3、了皇权,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又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恶果,导致北宋中期的一系列改革。科举制:宋朝的科举制在制度和规则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 分解试省试殿试 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增设了弥封 誊录等制度规则在冗官等消耗下 北宋王朝的政治危机日益严重 熙宁 2 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负责变法 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指导变法的领导机构 次年又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全面推行变法宋仁宗时 对西夏的战时不利

4、内地又屡次发生饥民起事 内乱边患昭示了政治危机的到来的逼近不久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丞相)拉开了北宋中期改革的序幕庆历新政包括改革吏治、发展经济和加强武备等多方面内容 但这场以吏治整顿为中心的政治改革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遭遇到激烈的反对 最终失败王安石推行新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以及科举新法等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号召太皇太后执掌朝政 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官员 全面废除新法 时值元佑年间 史称元佑更化第 19 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1、辽的建立916 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辽在其管辖的地

5、区实行“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 且辽朝对“燕云十六州”的占有 为其南下中原提供了便利2、澶渊之盟1005 年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北宋向辽交纳“岁币”,结束了宋辽间的战争状态,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3、西夏的建立1038 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1043 年形成了北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二、金与南宋的对峙1、金的建立1115 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国,国号大金。2、靖康之变1127 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3、南宋的建立1127 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

6、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4、榷场宋、 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榷场由官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种类都由官府控制。宋朝主要输 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主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等。虽然榷场的设置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 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三、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1、大蒙古国的建立1206 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2、元朝的建立1271 年,忽必烈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定国号为

7、“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3、南宋的灭亡1276 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 年,元军在厓山一役中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第 2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1、原因(1)南方民间商品经济有所发展(2)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3)国内外贸易与城镇商业的活跃更是超过唐朝(4)至南宋时期 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5)而同时期北方 因战乱而人口减少、城镇衰弱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2、时间: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3、表现:(1)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以及稻麦轮作的推广。大量开垦耕地(圩田、沙田、

8、梯田),水田面积迅速增加,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 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此外,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很普遍,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2) 手工业: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一带丝织业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棉花种植 已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东海沿海城市的造船业 也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二、海上丝绸之路1、兴起的原因:(1)西夏的兴起使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

9、阻。(2)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3)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进步。(4)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财政依赖和对外贸易港口的有效管理。2、表现:南宋时,东南沿海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3、名称的由来: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4、路线: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5、影响: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

10、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第 21 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一、活字印刷术1、北宋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活得成功。毕昇的发明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整整早了 4 个世纪。2、活字印刷术的传播:13 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火药武器1、火药武器的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2、火药武器的使用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到宋代,火药制作的配方渐趋成熟,官府设专门的作坊,有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南宋时创制的“突火

11、枪”、宋元年间发明的“火铳”,已具备管型火器的基本特征。3、火药武器的影响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 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沈括与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很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第 22 课 元朝的统一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1、行省制度:元 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

12、)由中书省直 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 沿用,直至今日。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2)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3、对元朝行省制度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和的作用。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单元核心概念: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

13、制至于顶峰。明朝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 在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 象,但统治者的自大与保守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第 23 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一、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朝的建立(A)朱元璋于 1368 年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内阁制度1、目的:朱元璋即位后,为巩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2、形成过程:(1)废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6

14、00 年的宰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2)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正式确立内阁制度。3、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4、评价: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第 24 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清的建立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后,于 1616 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继位的皇太极于 1636 年称帝,改国号为清。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1644 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

15、,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第 25 课 康乾盛世(上)一、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处”1、目的:加强皇权,削弱并取消议政王大臣权力。2、过程:康熙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3、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章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军机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4、影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16、皇权得以空前加强。二、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入侵。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2、西北: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回部叛乱,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3、西南: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物都有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4、东南:郑成功于 1662 年驱逐荷兰殖民者

17、收复台湾。此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第 25 课 康乾盛世(下)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城市恢复了往日的繁盛并有新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零售和批发的有各地区、各民族的工艺品与土特产。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1、四库全书:乾隆时编成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4 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2、文字狱:清朝为稳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

18、厉。第 27 课 明清对外贸易一、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1、朝贡贸易明 朝前期,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 “朝贡贸易”。明朝规定,外朝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即薄来厚往)。附带的货 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目,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至于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 定。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在政治上制造外国“称藩入贡”的局面致使国家财政无法长期维系。2、朝贡贸易的特点由官方控制和垄断,薄来厚往;重政治、轻经济;有限制的贸易。二、从海禁到闭关1、清朝对外贸易政策

19、的演变(1)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实行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2)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康熙晚期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3)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清朝中期,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国门关闭得更加紧密。2、闭关政策的原因(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2)专制皇权下唯我独尊的心态使统治者虚骄自大,闭目

20、塞听,不了解世界的发展。(3)清朝统治者防范自卫的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3、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闭 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它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 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第 28 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一、西学的传入1、利玛窦(1) 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典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

21、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 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并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2)利玛窦对西学传入的贡献: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数的笔算法。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世界地图,其中最著名的是坤舆万国全图。2、徐光启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向西方学习。徐光启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引进西方天文仪器进行测量,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3、西学东渐的意义早期的“西学东渐”,在中西文

22、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第四册第一单元 15-16 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核心概念:(1)15、16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

23、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第 2 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君主专制1、形成背景: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2、形成时间:15 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3、影响:英法两国继续打击大贵族势力 圈里加强王权 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 3 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一、15 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1、时代

24、背景:15 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2、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传播基督教。3、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4、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二、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简况15、16 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详见下表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 积极方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是资

25、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b、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对影响的评价,要注意: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考虑会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问题。所以评价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避免片面性。)二、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1、殖民者: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英、荷、法等国也先后加入2、评价:西欧早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

26、来了空前的浩劫。第 4 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意大利文艺复兴a、发源地:意大利b、内容: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c、代表人物: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a、背景:16 世纪,西欧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当时,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竭力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b、性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对天主教会,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c、地位: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d、影响: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势力,动摇了西欧封

27、建统治的基础,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航海家 航海时间 资助国家 最远到达地点 意义迪亚士 1487-1488 葡萄牙 非洲南端 克服前往东方道路上的障碍达迦马 1497-1499 葡萄牙 印度南部 开辟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线哥伦布 1492-1504 西班牙 美洲 4 次横渡大西洋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 环球航行 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材料题 5 选 21宋的科举制Q1:科举制的背景和影响背景:唐代科举制容易形成徇私舞弊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 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积极影响Ps:记概念=科举制:宋朝的科举制在制度和规则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 分解试省试殿试 宋太祖时

28、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增设了弥封 誊录等制度规则2.元朝的行省制度Q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和特点原因:元疆域辽阔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特点:行省统管地方军民之士 权利很大 但行省从属中书省 服从皇帝统治3.明朝内阁制度记概念=内阁制度1、目的:朱元璋即位后,为巩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2、形成过程:(1)废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600 年的宰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2)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

29、士入文渊阁值班,正式确立内阁制度。3、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4、评价: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4.清朝军机处设立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处”原因:为打仗目的:加强皇权,削弱并取消议政王大臣权力。过程:康熙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军机处的成员如何选拔?:亲臣 信臣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章参赞机务、批答奏章、

30、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军机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影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军机处说明了神马?说明了皇权强盛5.新航路开辟Q1:分析欧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经济动因何在?15 世纪 西欧商品货币关系有进一步发展;东西方贸易是西欧人对东方物产有所了解盛赞东方富庶和繁华 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刺激了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Q2:除了这些动因 还有哪些因素推动新航路开辟?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