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作用(一)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要消除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的这些负面影响,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因为美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反应方式的教育,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因此,音乐课程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本方式与最佳途径。“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席勒。席勒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审美教育问题,他的美育书简是世界第一部美育宣言书。席勒提出:“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而美育的性质和
2、任务,就是在感性和理性的领域之外开辟一个新的情感领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和完整的人格。由此可见, “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同人的情感领域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古今中外的许多美学家和教育家都是十分重视美育的情感教育作用。古希腊的柏拉图、英国的培根、法国的卢梭、德国的黑格尔、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以及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朱熹等人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中,显示出极其重要和深刻的作用。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态度和内心体验,它时刻伴随着人的精神生活。情感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心理内容,极富独特性,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是审美心理结构的
3、组成部分。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最能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使人陶醉、激动、震颤,加深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音乐作为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而且,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和审美性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它是美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历次音乐教学大纲中均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的指导思想,这是半个世纪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积累和科学总结。(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例如美国在六十
4、年代为了研究音乐对人在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 ”研究部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核心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也曾经对音乐在开发人的智2力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许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但我们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收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受某种功利性的影响,使得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被所有学科青睐,但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尤为突出。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
5、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 ”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我认为,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三)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称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
6、系的能力。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传统的心理治疗认为“认知决定情绪” ,而音乐心理治疗则认为“情绪决定认知” 。音乐对于人情绪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当一个人的情绪好的时候,往往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把坏事看成好事;反之,当一个人的情绪不好
7、的时候,往往看到事物的消极方面,把好事看成坏事。因此只要情绪改变了,人对问题的看法也会有相应的改变。音乐活动如乐器合奏、合唱、音乐游戏、舞蹈等,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使人们在获得到了自我表现和成功感的满足时,还能其增加自信心,提高自我评价,促进心理健康。音乐活动是极有序的行为,在协调身心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四)可以加强文化的传承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3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
8、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 ,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
9、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而民族音乐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
10、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一)有助于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在音乐新课程中,把培养音乐兴趣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音乐课程标准不仅充分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而且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对其重要性的高度重视。把培养音乐兴趣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出发点,有这样的两点因素: 第一,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
11、提。如果有了对音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可以激起对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反之,对音乐不感兴趣,只是被迫地、被动地进行音乐学习,那就不会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形成一种对音乐学习的厌倦心理。第二,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4内容更为重要。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因此,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如果通过中小学音乐课学习,连音乐兴趣都没有
12、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如果音乐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的“音乐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音乐与人生关系密切,音乐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紧密相连。爱乐,是人的天性,对音乐的需要,是人的共性。天资高的人需要它,是把它当做一种崇高的和令人满足的自我表现的渠道、精神健康的来源;天资较差的人需要它,是把它当做丰富人生和使人变得更有美德的一种媒介。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一种生活的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
13、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音乐学习的动力,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是一种反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层面上的具体目标。新的音乐课程在其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紧密围绕兴趣培养来设计,这无疑会展现一个音乐教学的新天地。试想,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学生便会真正体会到音乐的乐趣,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长久地留在学生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二)有助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
14、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大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面向全体学生”则作为第一要义被置于首要的位置。 作为一种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具体表现为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是其根本的宗旨。诚然,由于遗传因素不同,每个人的天赋有所差异,每个人将来获得的成就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基于上述的认识,在音乐教育中,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每一个
15、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因此,音乐教师应立足于全体教育对象的素质培养,而不是面向少数音5乐特长生,更不是专业性质的音乐人才培养。音乐教育承认差异,但应拒绝“选择”与“淘汰” 。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每一位音乐教师所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真谛的音乐教育在于其广泛的适应性,在于敞开自己的美丽胸怀去真诚地拥抱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具有特殊的意义。音乐是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音乐教育的方式,最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
16、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像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教师应善于体会蕴藏在学生内心的同外部世界交流的渴望,善于发掘学生主动性、发展潜质,给学生一些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体验;给学生一点问题和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前进、去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选择,善于表现,使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
17、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有过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 ”此论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手脑结合的弊端。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考查” 、 “体验” 、 “探究”等各项活动中感受生活,体会人生,观察社会,领略自然,发现和解决问题。 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其表现领域更体现了一种技能性特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哪一项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操作。比
18、如唱歌,光是了解发声器官的构造、呼吸、共鸣、咬字吐字而不去练习唱歌,是绝对唱不好歌的;又如演奏乐器,只知道某种乐器的构造与性能,了解一些演奏方法,但不去操作,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演奏它。特别是对乐谱的识读,更要结合具体的音乐实践领域进行,否则只能是充满理性的纸上谈兵。过去我们在这方面走的弯路太多太长,人为地将识谱知识与识谱技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用讲授代替学生感知。我国长时期的识谱教学的不成功实践,虽然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但没有把识谱教学6放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音乐新课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了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增大了学生
19、的实践能力。(四)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多元文化的理解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对话,增进了解,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鲜明主题。在这种新的世界发展格局中一个重要的现象与趋势是对各个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这是人类相互了解与沟通的基础。音乐文化既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任何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都是属于民族的。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中的
20、“母语” 。不管你走到哪里,亲近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绝不会改变,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但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弘扬,并非一定要排斥和拒绝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并非一定要表现为那种狭隘的民族性、局限性, “一个民族什么时候用世界的标准,而不是用民族的标准衡量一切,那么这个民族就成熟了” (庞朴: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年版。 )因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是由民族性决定的,也就是说,世界民族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的世界,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开阔我们音
21、乐教育的视野,丰富我们音乐教育的内涵,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7结 论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改革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它成功的为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让更多的人看到音乐对人的深刻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加强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和气质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创造力;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而且可以延续文化的传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而且可以促进面向全体、注重个性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音乐课改的成功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成功,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的,源远流长的,而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知识能够更加的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8参考文献1 国家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2 王安国:著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D,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年。3 李方元:著论柯达伊音乐课程思想与实践,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