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汉代世系表,(1)汉高祖刘邦(2)汉惠帝刘盈-206-195 -194-188 汉高后吕雉 (3)汉文帝刘恒(4)汉景帝刘启 (5)汉武帝刘彻-187-180 -179-157 -156-141 -140-87(6)汉昭帝刘弗陵(7)汉宣帝刘询(8)汉元帝刘奭(9)汉成帝刘骜-86- 74 - 73-49 -48-33 -32-7 (10)汉哀帝刘欣 -6-1(11)汉平帝刘衎 15 (12)汉孺子刘婴68(一)新王莽923(二)更始帝刘玄2325,西汉世系表,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前206年称帝,在位12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
2、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惠帝刘盈(前211-前188)前195年即位,在位8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吕后(前241-前180)(前188-前180)年称制掌权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死后,吕氏家族
3、就被陈平,周勃一网打尽。 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前180年即位,在位24年 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重农节俭,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 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前157年即位,在位17年 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 武帝刘彻(前157-前87)前141年即位,在位55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
4、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昭帝(前95-前74)前87年即位,在位14年 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宣帝(前91-前49)前74年即位,在位26年 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 元帝(前75-前33)前49年即位,在位17年 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
5、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 成帝(前52-前7)前33年即位,在位27年 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哀帝(前26-前1)前7年即位,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平帝(前9-5)公元元年即位位,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孺子婴(5-25)(6-8)年在位,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
6、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第一节 西汉初年的统治制度和政策,一、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一)组织军队复员;赐军吏卒以爵位。 刘邦宣布对罢遣的军士给予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方面的优待,即赐爵授田。他明确宣布,军队官兵复员回家,根据他们的功劳大小,按照军功爵位的高低,赐予数量不等的土地。 (二)招抚流亡,令战争期间流亡的人口,重新著籍。 (三)释放奴婢。 汉初的这些措施,它一方面扶植了一批军功地主,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使封建统治秩序稳定下来;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成果。这样,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对生产的恢复也起
7、到了促进作用。,二、政治上的“汉承秦制”1、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定都于长安。刘邦对历史的最大贡献是汉承秦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 汉的行政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完全和秦相同,只是到景帝以后名称上有些改变。 2、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最大的相异之处。这些王国与郡县同时并存,形成了奇特的郡国制,史称“郡国并行制”。 3 、刘邦还继承了秦朝的二十级爵的制度,又封功臣和亲属、外戚140人为列侯。列侯为二十级爵的最高爵位。然而列侯与诸侯王不同,在封国之内无治民之权。列侯有大小之分。侯国设相,其职掌与县令(长)相同,由中央任免,归所在郡守统辖。,异姓王的分封,异姓王的
8、分封,异姓王的剪除,同姓王的分封,藩国危机,藩国危机,三、再建赋役制度 汉初的赋税政策大致有以下几种:田租:刘邦时为十五税一,文帝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改为三十而税一,直到西汉末年,都一直坚持这一税制。口赋:分为算赋和口钱。算赋是丁税,15-56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120钱(一算);口钱是儿童税,7-14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20钱。 更赋:男子23-56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每人每年还要戍边3月,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 献费:献费是诸侯王、列侯和地方官吏献给皇帝的赋税。,第二节 文景之治,一、“无为而治
9、”的黄老思想这一思想在西汉初年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指导思想。后来历吕后、文帝、景帝时期,都坚持未变。黄老学说是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老指老子的学说。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发现已经佚失多年的黄帝之学的著作。在黄老思想指导下,汉初统治者采取“顺民之情与之休息”、“无为而治”的政策,用以恢复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无为而治”的原则运用到政治范畴,就是强调不要苛烦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的状况下得以安定。推行黄老思想的著名人物是曹参。他采纳了研究黄老之学的谋士盖公的建议:“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曹参照此办理,社会果然大治。,二、文景之治 在“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下,汉初统治
10、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文景两代39年,政局稳定,经济得到显著的发展,历来被看作安定繁荣盛世的典型,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现,与黄老思想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文景时期采取了“约法省禁”、“务在宽厚”、“躬修俭节”、避免战争等为政之道;同时,文景时期还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在景帝的后期。国家出现了空前富庶的景象。 三、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终于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当时吴王刘濞纠集吴、楚、赵、胶东、胶西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西汉王朝凭借文景以来所造就的稳固的政治基础和雄
11、厚的经济实力,迅速平定了叛乱。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的打击。平定七国之乱后,景帝又把王国的行政权、官吏的任免权等,都收归中央。从此。王国实际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地方政权。,七国之乱,汉武帝功业,第三节 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上: (一)继续削藩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侯归郡管辖。“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消弱。随后,武帝又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不允许诸侯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二)建立“中朝” 为了
12、提高皇权,分弱相权,武帝让自己的亲信人员直接参与讨论国家的大政方针,发号施令。于是形成了一个宫内决策机构,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政府机关则称为“外朝”。以尚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决策的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中朝”形成以后,尚书的地位日益重要。,武帝削藩,(三)创设刺史制度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设了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设部刺史一名,代表中央对地方实行监察之责。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 (四)察举制度 察举制是在汉武帝时期基本成为正式的选官制度。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
13、一人”,这一诏令表明察举制的确立。 (五)强化军队 汉武帝时,在中央常备兵中,增设八校尉,隶属北军;增设期门、羽林军,隶属南军。此外,又增加楼船(水军)等军种。 二、经济上 (一)统一货币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水衡都尉属下的三官(钟官、技巧、辨铜)负责铸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并严禁各郡国私人仿铸。五铢钱成为从汉武帝时代直到隋代700余年间国家铸币的主要形式。,(二)盐铁官营盐铁官营,就是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的生产和统一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 (三)均输与平准均输法,即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调剂运输以
14、谋取利益的政策。平准法即由国家平抑物价、调剂供需、节制市场的政策,由国家在长安和其他主要城市中设置主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存的物资,根据市场上的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保持物价的稳定。均输平准政策,打击了商人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增加了国家财政的收入。 (四)算緍、告緍汉武帝时期,还采取了“算緍”、“告緍”等直接打击大商贾的政策。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实行“算緍钱”制度。算緍即征收财产税,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申报其资产,每值两千钱即纳税一算(120钱)。元鼎四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告緍”,鼓励民间相互告发违反“算緍”法令的行为,规
15、定将没收违法商人资产的一半奖励给告发者。当时揭发者极多。“算緍”、“告緍”推行以后,政府的府库得到充实,商人受到沉重的打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得到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三、文化上 (一)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政治上的“大(“大”此处是动词,意为尊崇)一统”,加强中央集权,也必须在文化上“一统”。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建议,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此后,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后期的统治思想。 (二)兴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创建太学(国立大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官立大学开始出现。建元五年(前136年),又置诗、书、易
16、、礼、春秋五经博士,凡通一经以上者,即可补为官吏。此后,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攻读五经成了干禄仕进的敲门砖。太学的兴立,进一步促进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汉武帝晚年与“巫蛊之祸”(一)太子刘据及其博望苑人才集团。(二)“巫蛊之祸”:“巫蛊之祸”是发生于汉武帝统治晚期的一场激烈的政治风暴。(三)轮台诏:公元前89年颁布的。,反击与开边,亡秦之迹,第四节 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牛耕更加普遍,铁农具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 1、西汉时期铁农具的使用
17、已相当普及,铁犁壁的发现证明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早1000年左右。 2、当时的耕作方式以牛耕为主,用二牛抬杆的形式,也有马耕。 3、赵过总结和推广的“代田法”和耧播技术是当时的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方法。氾胜之书详细记录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经验。 4、兴修水利 西汉时开凿了大量水渠,其著名者有利用黄河水的漕渠、白渠等。还创造了井渠法。汉武帝时修治黄河也是一项重大功绩。,农业的发展,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铁农具的传播更为迅速。各地出土铁犁铧数量很多,宽窄大小不一。这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犁耕技术的结果。,耧车,耧车模型 汉代播种工具。以人或畜牵引,种子由箱内沿耧管撒下,氾胜之书,中国古代最早的农学专著
18、。原书已佚,石声汉先生在前人基础上辑得3 500余字,分101条。,西汉农具:铜锄和铜铲,西汉农具:铁三齿耙,农业的发展,四民月令是一部供地主家庭使用的日常生活用书。今仅存3200余字,有缪启愉辑本。,何炳棣著,四民月令,农业的发展,前汉是我国作物生产飞跃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农学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一般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措施,大部分是在这时期具备了;通过精耕细作以取得单位面积高额丰产栽培的科学基础,也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 中国农学史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代田法示范图,水排示意图,水碓模型 汉代粮食加工工具。,龙首渠与“井渠法”龙首渠 这条渠是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
19、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水利事业,水利事业治理黄河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治理黄河 。经过这次治理,黄河在八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灾。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了几条较大的灌溉渠。漕渠、六辅渠、白渠。,西汉的耕地和人口垦田面积8270500余顷,人口5960余万,比战国时期增加两倍以上。西汉人均占有粮食: 1、每个劳动力每年产粮2000市斤; 2、平均每人占有粮食640市斤;(全国年产粮食约320亿斤,人口按5千
20、万计算),葛剑雄评西汉人口统计:尽管其中也难免有虚报或隐漏的成分,这还是公认的现存历代户口数中最精确的数据之一。这项统计数不仅反映了西汉一代状况,实际上也显示了在西汉末以前近3000年文明历史发展的结果。这项数据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精确的人口调查记录。,局部,手工业的发展,在西汉的手工业中,冶铁业占有重要地位。西汉冶铁技术比战国时有了重大的发展。西汉的采铜和铜器手工业也很发达。铜主要产在江南的丹阳郡和西南的蜀、益州等郡。,长信宫灯,金缕玉衣,西汉手工业发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和地棺,西汉时期丝织业西汉时期丝织业比较发达,纺织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当时,长安和临淄(山东淄博市)是全国丝
21、织业的中心。长安设有东西织室。,纺织画像石,蜡染棉布(新疆出土),素色褝衣,青丝履(马王堆出土),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京师长安当时最大的都市是京师长安,规模之大,超过古代罗马城三倍以上。西汉末长安人口有24万之多。 主要都会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当时合称五都)。,金饼,马蹄金,司马迁论商业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故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计然曰:“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贵出如粪土,贱进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货殖列传,武帝时期关中水利工程得到了大规模建设,形成以泾水、渭
22、水、洛水为水源的三大渠系。较大的渠道引水工程主要有: 一、元光六年(前129年)大司农郑当时建议兴修漕渠,自长安引渭水东通黄河,以漕关东粟,并可溉田万余顷;三岁而通,人以为便。 二、元朔、元狩年间(前128一前117)兴修的龙首渠,引洛水灌溉田地,其中一段采用了“井下相通行水”既地下水渠的办法。因“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不过效果不佳,“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三、元鼎六年(前 111年)有倪宽建议在郑国渠上游兴修了六条辅助的小渠,称为六辅渠。 四、太始二年(前95年)由赵中大夫白公建议,穿渠谷口引泾水,经枥阳,注入渭水,长达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称为白渠。 此外,关中还修
23、建有灵积渠、成国渠、湋渠等大小渠道。至武帝后期,关中地区已经成为了一张稠密的水利网。,(二)手工业的发展 西汉一代的冶铁业有很大的发展。纺织业中以丝织业最为进步。西汉的漆器制造业也有很大成就。漆器制造工序繁多,技术复杂,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大量漆器,反映了当时漆器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三)商业的发展西汉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十几个大的经济区。长安是关中地区的经济中心。邯郸、临淄、陶(今山东定陶)、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江陵(今湖北江陵)、吴(今江苏苏州)、寿春(今安徽寿县)、番禺(今广东广州)、宛(今河南南阳)、洛阳、成都等地都是所在地区的经济中心。,马王堆素纱蝉衣,马王堆漆盒,二、民
24、族关系的发展(一)汉族的形成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由先秦时代的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长期融合,逐渐形成。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汉代主体民族始称汉族。汉代是我国多元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汉族形成于汉代,汉族不是一个单一血统的民族,而是包含了众多民族血脉的民族。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 西汉一代,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刘邦至景帝时期,为屈辱的“和亲”阶段。第二阶段汉武帝时,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经济实力空前雄厚,进入反击匈奴阶段。反击匈奴战争主要在公元前133年-前119年间进行,先后打了十几仗,其中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有三次。战争
25、的结果,使匈奴大败而北徙漠北,汉政府于北部与西部设郡、屯田,并开辟了通往西域地区的重要通道。第三阶段为“昭君出塞”及其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图,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三)汉与西域的关系 西域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惯用名称。 西汉晚期于西域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并屯田,开辟丝绸之路,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经济、
26、文化联系。 (四)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 西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语言、风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 地处东南地区的闽越、东瓯、南越政权也一直与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汉王朝曾多次派使者出使这些地区, 这里的人民也多次迁徙,与汉人杂居,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族、越族人民的进一步融合。 (五)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西汉时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夫余、肃慎、挹娄、高句丽、乌桓、鲜卑、沃沮、濊貊等。,第五节 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与王莽改制,一、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 西汉中后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与奴婢问题是这
27、一时期的主要社会问题。 二、王莽改制 王莽在平帝时篡夺王位,建立“新”朝,并进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主要内容有:(一)实行“王田”、“私属”制;(二)实行五均、赊贷、六筦;(三)改革币制;(四)统一度量衡(五)改革官制、官名、郡县地名、行政区划等。王莽改制很快以失败告终,因为他的改制首先遭到贵族、官僚、地主阶级的反对;同时改制给广大劳动人民也未带来好处;加之他实行措施的民族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也给内地人民造成负担。 王莽改制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各方面的矛盾。但王莽能抓住西汉末年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有其进步意义。,王莽改制,第六节 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
28、,一、起义大致情况 起义军主要有绿林、赤眉、铜马三支。 绿林军以王匡、王凤为首,以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为根据地。起义不久,宗室刘秀也加入。起义军在昆阳与王莽军进行了著名的昆阳之战,大败王莽军,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绿林军的一支还攻下了长安城。 赤眉军以樊崇为首,于莒(今山东莒县)起义。之后转战青、徐、兖、豫(今山东和苏北、豫东一带)四州,势力迅速壮大。 铜马军主要战斗在今河北、山东交界处,有人数十万。 二、新莽王朝的覆灭 在反新莽大军逼近长安时,王莽组织城中囚徒出城抵抗,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莽政权灭亡。,农民起义示意图,第七节 西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哲学 (一)汉初的黄老思想
29、 (二)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神化孔子和春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西方汉学家称董仲舒是“儒家的第一个神学家”,是不无道理的。 (三)经今古文之争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司马迁的史记此书上起黄帝,下迄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代,记述了上下3000年的历史,以人物为主,辅之以编年和记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此后两千年间的正史编纂的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万字。史记不仅对上至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下至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领袖进行记述和评价,还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又对天文、历法、礼乐、水利、经济、少数民族以专章论述,比较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先秦与汉初社会的多民族国家的面貌。,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墓,西汉的文学,主要是汉赋和乐府诗。 在西汉的艺术领域里,有成就的是绘画、雕刻、音乐等。 三、科学技术 (一)天文历法 (二)数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三)医学 (四)地理学 (五)造纸术的发明 四、社会生活:服饰、饮食、婚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