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型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人中占9%左右,在青少年多见。它病情急、症状较重,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可以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胰岛素疗效较好。一、糖尿病概述1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所有的糖尿病都符合此条件。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目前用静脉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不能用手指血糖作为诊断依据。具体是:(1)空腹血糖7.0mmol/L;(2)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3)随机血糖11.1mmol/L。这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适用。可能以后中国会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
2、的依据,但现在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还不统一,测定结果也不太一致,目前主要还是用血糖的办法进行糖尿病诊断。3糖尿病的分型按照199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一共分成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人数大概9%左右,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指由其他原因,如胰腺的原因、内分泌的原因、遗传的原因导致的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种类非常多,但是病人并不很多,大概占1%。由此可推出 1型、2型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已经到百分之百,妊娠糖尿病不占比例,因为妊娠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只是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妊
3、娠结束以后还要重新分类。从分型的比例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体,但1型糖尿病比例也相当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儿童比例很大,1型糖尿病的总人数很高。4儿童糖尿病儿童糖尿病是指儿童,包括幼儿、青少年期间所得的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者以1型糖尿病较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童的比例增加,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加。分型 1型 2型起病 急,症状明显 慢临床特点 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酮症酸中毒胖,家族史,种族性,黑棘皮病C 肽 低 正常或高抗体 可阳性 阴性自身免疫病 有 无上表是儿童青少年两型糖尿病的对比。从起病看,1型糖尿病病情急、症状比较重,2型糖尿病相对比较缓,症状也不
4、太明显。从临床特点看,1型糖尿病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发病时会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重要依据。而2型糖尿病一般孩子比较胖,家族、种族倾向更加明显,另外由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非常明显,可以出现黑棘皮病,表现为肥胖,全身皮肤较黑,尤其是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皮肤皱褶处皮肤又黑又粗糙,这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标志,也是2型糖尿病的标志。从胰岛素和 C 肽看,1型糖尿病胰岛素和 C 肽都比较低,而 2型糖尿病胰岛素和 C 肽往往正常,甚至还很高。从抗体看,特别和1型糖尿病相关的抗体有 ICA 胰岛细胞抗体、IAA 胰岛素自身抗体、GAD 谷氨酸脱脂酶抗体,这三个抗体在1型糖尿病可能是阳
5、性,也可能是阴性,阳性可以诊断1型糖尿病,但阴性不能排除1型糖尿病。而在2型糖尿病中抗体是阴性的。另外1型糖尿病有自身免疫基础,所以1型糖尿病患儿可能有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没有。通过以上这些特点可以把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做区别。1型糖尿病有哪些特点,是如何分类的呢?二、1型糖尿病的特点与分类(一)1型糖尿病的特点11型糖尿病原名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代号是 IDDM,现在已经不这样用了。而且原来有人把1型糖尿病写成罗马字母的型,现在一定要写成阿拉伯数字的1型。21型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人中占9%左右,儿童较多。有人发现更年期也是1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阶段。3某些自身抗体可能阳性,I
6、CA 、IAA 和 GAD,查这些抗体有利于 1型糖尿病的诊断。4发病较急,容易产生酮症酸中毒。5青少年多见,胰岛素疗效较好。有些1型糖尿病的患儿或父母认为1型糖尿病更重,1型糖尿病必须打胰岛素,2型糖尿病不一定打胰岛素,这实际是一个误区,1型糖尿病的轻重并不在于是否打胰岛素,而主要在于有没有严重的并发症。61型糖尿病相关基因较少,所以从基因治疗的角度,它可能较早被根治。(二)1型糖尿病的分类1型糖尿病分成免疫介导型糖尿病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这两者的差别是免疫介导的1型糖尿病有免疫参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证据,而特发性1型糖尿病没有免疫介导的证据,是一种特发的1型糖尿病。1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是指有
7、任何自身免疫机制参与证据的1型糖尿病。有 HLA 基因-DQA、DQB 和 DQR 位点的某些等位基因频率变化。所以免疫介导的1型糖尿病和 HLA 基因相关。另外体液中存在针对胰岛 细胞的单株抗体,伴随其他免疫性疾病,如 Graves 甲亢、桥本甲状腺炎和阿狄森病。2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这一型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但是开始像2型糖尿病,容易误诊。特点是东方人发病较多,与2型糖尿病相似,但是糖尿病相关抗体可阳性,最终需胰岛素治疗,否则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家族史,起病早,初发时可有酮症,需胰岛素治疗。 但在病程中胰岛 细胞功能不一定呈进行性减退。在发病初亦无
8、任何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的证据,尤其是各种胰岛 细胞自身抗体检查始终为阴性。三、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1. 发病率低,患病率约为2型糖尿病的十分之一。2发病与国家、地区、性别、年龄有一定关系。比如在亚洲国家1型糖尿病患病率相对比较低,在欧洲国家就比较高。在欧洲本身,南北地区差别也很大,欧洲南部像意大利等国家1型糖尿病患病率较低,而北欧国家像芬兰、瑞典、挪威发病率较高。1型糖尿病在性别中也有一定差距。多份报告指出女孩发病率稍高,但差别不是很大。另外1型糖尿病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中国的情况是青春早期或整个青春期1型糖尿病患病率是一个高峰状态。3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天气从冷
9、转暖或从暖转冷过程中发病率会高一些,特别是春季。1988年-1996年,我国做过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 1型糖尿病发病率较低,发病症状比较突出、较难于漏诊,所以当时用的办法叫做捕获再捕获法,计算出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1988年-1996年,0-14岁大概每年10万人中有0.57人发病,据估计,中国儿童 1型糖尿病总的患病人数大概是400万。4. 1 型糖尿病的病因学跟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又分主效基因和次效基因。另外是免疫因素,体液免疫和1型糖尿病关系密切,比如 ICA、IAA、GAD 抗体都是和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系的免疫因素。5. 1型糖尿病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感染、饮食和
10、生活方式。1型糖尿病有哪些常见的急慢性并发症?四、1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一)糖尿病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并发症主要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80%。酮症酸中毒主要的表现是血糖高、尿酮症、酸中毒,对于这种急性并发症,应该预防为主,最好避免患病。患病后,应避免误诊为急腹症。不少1型糖尿病开始发病不知道是糖尿病,主要表现就像急腹症,肚子疼、肚子硬,不能吃东西,很容易误诊误治。所以酮症酸中毒要积极治疗,自救的方法是多喝温盐水,用足胰岛素,快快送医院。(1) 酮症酸中毒的定义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和诱因共同造成的一种症状。在这个过程中,胰岛素不足更加严重,而升糖激素不适当增高,导致糖
11、、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同时又产生了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最后导致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的可以危及生命。(2)酮症酸中毒诱因A. 急性感染,特别是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在 1型糖尿病中比较常见,最后导致胰岛素缺乏更加严重。B. 治疗不当,特别是中断胰岛素治疗,剂量不足,抗药、甚至吃降糖灵过多,都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C. 饮食失调及胃肠道疾病。1型糖尿病如果有饮食失调,应该测定血糖,根据血糖来调整胰岛素。D. 其他应激,外伤、麻醉、手术等也可以造成酮症酸中毒。(3)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A. 糖尿病症状加重:三多一少症状加重。B. 有胃肠道症状: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12、,儿童1型糖尿病可有腹痛或板状腹,可能跟脱水和低血钾造成的胃肠扩张和麻痹性肠梗阻有关。这期间要注意查血糖、尿酮体,不要轻易认为是急腹症。C. 呼吸改变:酸中毒所致,呼吸可能是快而深,可有酮臭。D. 脱水和休克的症状。E.神志改变,甚至昏迷,个体差异较大。F.有诱发疾病的表现,如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等。(4)酮症酸中毒治疗 轻、中度 酮症酸中毒 鼓励进食进水,用足胰岛素;重度应用小剂量胰岛素疗法。必要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还要去除诱因。小剂量胰岛素疗法的主要目的是消酮而不是降糖,每小时每公斤体重给予0.1U 胰岛素,可对酮体生成产生最大抑制,而又不至引起低血糖及低血钾。儿童通常每小时用的
13、胰岛素量是2-4U ,要让血糖平稳、逐渐的下降,不要下降太快,一般使血糖以每小时75-100mg 的速度下降。小剂量胰岛素疗法可皮下给药,但较重者效果不佳,常需静脉给药。可用冲击量,尤其是皮下给药时,因为酮症酸中毒开始时,对胰岛素敏感性较差,开始用量宜大,可使酮症酸中毒消失更加明显。如果血糖低于250mg/dl 时,可按胰岛素与葡萄糖比例1:3-6 给药。静脉给药者停止输液后应及时皮下给药,否则作用时间相对较短,酮症酸中毒有可能再次发生。纠正酸中毒注意的是重度酮症酸中毒才需要补碱,补碱过于积极可加重颅内酸中毒、组织缺氧和低血钾。常用5%的碳酸氢钠 100200ml,对于小孩是24ml/公斤体重
14、。另外不要用乳酸钠,因为乳酸钠会增加体内的乳酸,又造成乳酸性酸中毒,对病人不利,应用碳酸氢钠,也不应与胰岛素使用同一通路,不宜过于积极。小剂量胰岛素疗法主要目的是()A. 消酮B. 降糖C. 降血钾D. 迅速消除症状正确答案:A解析:小剂量胰岛素疗法的主要目的是消酮而不是降糖。2低血糖1型糖尿病 胰岛素缺乏比较严重,胰岛素过量会产生低血糖,过少又产生高血糖,血糖波动比较大,高血糖和低血糖交替出现。低血糖包括三种情况,第一是低血糖反应,指有临床症状,血糖多低,但有时可不低,如血糖下降速度较快时。第二是低血糖,血糖低,多有症状,但也可以没有症状,如血糖慢性下降,持续时间较长时。这个症状不太明显,在
15、老人比较常见。第三种是低血糖症,是多数情况,既有血糖低,又有临床症状,比较常见。(1)低血糖定义非糖尿病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血糖低于2.8mmol/L 为低血糖。2天内足月新生儿低于1.8mmol/L 为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 3.9mmol/L 为低血糖。注意糖尿病人和非糖尿病人的低血糖定义是不一样的。对于2天内的足月新生儿要求更低,因为有一个生理性低谷。上表说明了血糖和机体改变间的关系。血糖在3.8时,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开始增多,如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可能对身体产生一些影响,包括血压升高,血糖反跳。对于老年人,这种血压的增高可能是致命的,导致心脑血管病发作。对年轻人身体伤害也是比较大
16、的。血糖2.8时认知功能开始障碍,不能完成复杂行为,对身体伤害比较大。所以低血糖定于3.9和2.8是有道理的,希望糖尿病患儿的血糖不要低于3.8水平。43例婴幼儿低血糖时激素变化例数 ( ) 正常 升高 降低胰岛素 3(7.0) 0(0.0) 40(93.0)C肽 3(7.0) 0(0.0) 40(93.0)皮质醇 1(2.3) 42(97.7) 0(0.0)ACTH 1(2.3) 42(97.7) 0(0.0)HCG 1(2.3) 42(97.7) 0(0.0)FT3,FT4 36(83.7) 5(11.6) 2(4.7)TSH 42(97.7) 0(0.0) 1(2.3)上表是43例婴幼儿
17、低血糖时的激素变化。可以看到升高血糖的激素在低血糖时都是升高的,降低血糖激素在低血糖时都是下降的,如胰岛素在低血糖时升高是0,但是升高血糖的激素像皮质醇、ACTH、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都是升高的,HCG 可能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在血糖低时会升高。(2)低血糖的危害1型糖尿病患者中至少4%直接死于低血糖,所以一定要避免儿童1型糖尿病经常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对于所有糖尿病人,因为低血糖产生的升高血压和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会诱发心脑血管病,这种情况在成人,特别是老年人多见,但是小孩中也有这种情况。另外,低血糖还会引起神经病变,眼底病变和肾脏病变加重。从而影响社会活动,包括学习、就业
18、、驾驶、攀高等都会受到影响。A. 低血糖对眼的危害:低血糖可显著减少玻璃体中的葡萄糖水平,加剧缺血视网膜的损伤;严重低血糖可出现眼压突然下降,引起动脉破裂、出血。B. 低血糖对肾脏的影响:急性低血糖减少约22的肾血流量,降低19的肾小球滤过率,加剧肾脏损害。低血糖的程度和危险因素的多少还影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率。(3)症状与体征低血糖病因繁杂而临床表现相近。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有血糖下降快,大汗、颤抖、视力模糊、饥饿、软弱无力、紧张、面色苍白心悸、恶心呕吐;中枢神经受抑的表现是血糖下降较慢而持久所致,表现为中枢缺氧、缺糖症群,越高级的中枢受抑制越早,恢复越迟。混合性的是兼有以上二种表现,比较
19、多见。(4)低血糖症的诊断要对低血糖提高警惕,如有下述症状应考虑本症:低血糖症状与体征;惊挛,阵发性精神异常,不明原因的昏迷;在某些条件(空腹、餐后、运动后)发生同样症状者;有发生低血糖危险者,如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5)影响症状的因素A. 病因:器质性低血糖多见于空腹时,较重,精神症状明显;功能性低血糖多见于餐后,较轻,交感神经兴奋多见。B. 年龄:新生儿表现为苍白、气促、发呆、激惹性强间歇性抽动;儿童可为癫痫大发作;老人可交感神经兴奋不明显,易昏迷。(6)低血糖常见危险因素A. 内源性胰岛素缺乏,血糖调节功能差;B. 未察觉低血糖的历史;C. 肝肾功能不全;D. 未按时进食、加餐,或进食
20、过少,酗酒;E. 近期中等至激烈的运动;F. 强化的血糖控制,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过量或使用不当。(7)治疗原则低血糖危害很大,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有效治疗。对于急症的处理要尽快脱离低血糖状态。脱离低血糖危害以后,要寻找原因,饮食调理,少量多餐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少量是这顿饭后的血糖不过高,多餐是下一顿饭前不产生低血糖,必要时及时加餐。另外合理用药也非常重要,要避免低血糖。(8)急症处理一般用于有急性低血糖症或低血糖昏迷者。最好的办法是直接补糖,葡萄糖最有效,轻者口服,重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100ml,可能需要重复,直至清醒。清醒后静脉输入10葡萄糖,维持血糖偏高水平,如200mg/dl
21、 左右。另一个是胰升糖素,可以让血糖快速升高,0.5-1.0mg,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患者多于5-20分钟内清醒,否则可重复。作用时间1-1.5 小时,以后须进食或给葡萄糖。(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于1型糖尿病人,主要是预防视网膜病变和肾病,避免失明及尿毒症。糖尿病眼睛病变可以影响各层,从角膜到房水,到晶状体,到玻璃体,到视网膜都会影响。但是实际上糖尿病影响眼睛病变主要是眼底病变,对于1型糖尿病糖尿病人,发病率进展速度可能会比较快,现在新的视网膜病变分类法分成五期。第一期是没有视网膜病变;第二期是轻度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仅有微血管瘤;第三期是中度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介于轻重之
22、间;第四期是重度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出血及静脉串珠。到重度非增值性视网膜病变还是可以恢复的。到第五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及视网膜前出血。主要治疗目的就是避免失明。这是不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类办法有一种是421法则,4是指把眼底用一个十字分成四个象限,其中任何一个象限有20个以上出血点,就叫做重度视网膜病变。2是有两个以上象限有明确静脉串珠样改变。1是指一个象限以上有明确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叫做IRMA。对于1型糖尿病的管理原则,首先必须认识到糖尿病现在还是一个不可根治的疾病。所现在近期的目标是控制好糖尿病,防止急性并发症。远期的目标是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80%。酮症酸中毒主要的表现是血糖高、尿酮症、酸中毒,对于这种急性并发症,应该预防为主,最好不得。得了以后,要避免误诊为急腹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是预防视网膜病变和肾病,避免失明及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