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局解简答题.docx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8162286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解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局解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局解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局解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局解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头部问答题1.简述头颈部的分界线和颅、面部分界线及其分区 。头颈分界线:头部以下颌体下缘(下颌底) 、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颅、面部分界线: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尖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颅部由颅顶、颅底和颅腔三部分组成。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面部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区和面侧区,后者又分为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2.试述面神经的颅外分支及其分布。面神经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入腮腺,先分为上、下两干,再各分为数支并相互交织成丛,最后呈扇形分为 5 组分支,支配面肌。 颞支:经下颌骨髁状突浅面或前缘出腮腺上缘,分布至枕额

2、肌额腹、眼轮匝肌的上份及耳部肌。颧支:经腮腺上前缘穿出,分布至上、下睑眼轮匝肌、颧肌和上唇方肌。颊支: 出腮腺前缘,支配颊肌和口裂周围诸肌。下颌缘支: 从腮腺下端穿出后,支配下唇诸肌及颏肌。颈支: 由腮腺下端穿出,支配颈阔肌。3.腮腺的位置、形态、分部及穿经腮腺的结构。腮腺位于面侧区,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腮腺质软,色淡黄,大致呈楔形,底向外侧,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腮腺分为浅、深两部,通常以下颌支后缘或以穿过腮腺的面神经丛作为两部的分界。浅部位于咬肌的后方和咬肌后份浅面。深部位于下颌支后内侧。浅、深两部于下颌支后缘处相连。穿经腮腺的结构:

3、在腮腺内部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及其分支。上述较为重要的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4.试述面神经与腮腺的关系。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中,因穿经腮腺而分为 3 段:第 1 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适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约 11.5cm,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显露面神经主干可在此处进行。第 2 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于腮腺后内侧面进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再发出分支,彼此

4、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颧、颊、下颌缘、颈 5 组分支。面神经位于颈外动脉和下颌后静脉的浅面。正常情况下,面神经外膜与腮腺组织容易分离,但在病变时二者常紧密粘连,术中分离较为困难。腮腺肿瘤可压迫面神经,引起面瘫。第 3 段:为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的部分。面神经的 5 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5.上颌动脉的行程、分段、分支及供应范围。上颌动脉平下颌颈高度起自颈外动脉,经下颌颈的深面入颞下窝,行经翼外肌的浅面或深面,经翼上颌裂入翼腭窝。上颌动脉以翼外肌为标志可分为 3 段:第 1 段:位于下颌颈深面,自起点至翼外肌下缘。其主要分支有:下牙槽动脉:

5、经下颌孔入下颌管,分支至下颌骨、下颌牙及牙龈,终支出颏孔,分布于颏区。脑膜中动脉:行经翼外肌深面,穿耳颞神经两根之间垂直上行,经棘孔入颅,分布于颞顶区内面的硬脑膜。第 2 段:位于翼外肌的浅面或深面,分支至翼内、外肌、咬肌和颞肌,另发出颊动脉与颊神经伴行,分布于颊肌及颊黏膜。第 3 段:位于翼腭窝内,主要分支有:上牙槽后动脉:向前下穿入上颌骨后面的牙槽孔,分布于上颌窦、上颌后份的牙槽突、牙、牙龈等;眶下动脉:经眶下裂、眶下管、出眶下孔,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上颌前份的牙槽突、牙、牙龈,最后分布于下睑及眶下方的皮肤。6.下颌神经发出的感觉支的行程和分布范围。下颌神经共发出 4 个感觉支:颊神经:

6、经翼外肌两头之间穿出,沿下颌支前缘的内侧下行至咬肌前缘,穿颊肌分布于颊黏膜、颊侧牙龈,另有分支穿颊脂体分布于颊区和口角的皮肤。耳颞神经:以两根起自下颌神经,环绕脑膜中动脉,然后又合成一干,沿翼外肌深面,绕下颌骨髁突的内侧至其后方转向上行,穿入腮腺鞘,于腮腺上缘处浅出,分布于外耳道、耳廓及颞区的皮肤。舌神经: 经翼外肌深面下行,途中接受鼓索的味觉纤维和副交感纤维,继续向前下行,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达下颌下腺的上方,再沿舌骨舌肌的浅面前行至口底,分布于下颌舌侧牙龈、下颌下腺、舌下腺、舌前 2/3 及口底的黏膜。下牙槽神经:位于舌神经的后方,与同名动、静脉伴行,经下颌孔,入下颌管,发支分布于下颌

7、骨及下颌诸牙,出颏孔后,称颏神经,分布于颏区皮肤。7.简述面侧区的间隙 面侧区的间隙位于颅底与上、下颌骨之间,是散在于骨、肌肉与筋膜之间的间隙,彼此相通。间隙内充满疏松结缔组织,感染可沿间隙扩散,主要有以下两个间隙:咬肌间隙:为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间隙,咬肌的血管神经即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颌第三磨牙,许多牙源性感染如第三磨牙冠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等均有可能扩散至此间隙。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与咬肌间隙仅隔以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通。上界为翼外肌下缘,下界是翼内肌在下颌支附着处,前界为颞肌、颊肌,后界为腮腺和下颌支后缘。间隙

8、内容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及疏松结缔组织。翼颌间隙向前与颊肌和咬肌之间的颊间隙相通,向后隔颈深筋膜浅层与咽外侧间隙相邻,向上与颞下间隙相通。翼颌间隙的感染,常来自下颌磨牙的炎症。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就是把药液注射于此间隙内。8.额顶枕区软组织的层次及各层特点 。额顶枕区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5 层。皮肤:厚而致密,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疖肿、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时易致出血,但创口愈合较快。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前者还形成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连接,

9、并将脂肪分隔成许多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此外,小格内血管丰富,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创伤性血管断端不易自行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可分为前、外侧、后三组:前组:包括内侧的滑车上动、静脉和滑车上神经,外侧的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外侧组:包括耳前的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耳后的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后组:有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等分布于枕部。帽状腱膜和枕额肌:帽状腱膜厚而坚韧,前、后分别与枕额肌的额腹、枕腹相连,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帽状腱膜与浅层的皮肤和浅筋膜紧密相连,难以分离,合称“头皮” 。头

10、皮外伤达帽状腱膜时常需缝合此层。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为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腱膜下间隙出血或化脓时,血液或积脓可沿此间隙蔓延。此间隙内的静脉可经若干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因此,此隙内的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所以该间隙被称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疏松连接,二者易于剥离。颅骨外膜在骨缝处与缝韧带愈着紧密。因此,颅骨外膜下血肿常局限在一块颅骨的范围内。9.颞区软组织的层次及各层特点 。颞区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

11、、颞肌和颅骨外膜 5 层。(1 )皮肤:颞区的皮肤移动性较大,手术时无论选择纵行或横行切口,均易缝合,愈合后的瘢痕亦不明显。(2 )浅筋膜:所含脂肪组织较少。血管和神经可分为耳前和耳后两组。1) 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缘,越颧弓到达颞区。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两终支之一,其搏动可在耳屏前方触及,该动脉在颧弓上方约 23cm 处分为前、后两支。颞浅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可在耳轮脚前方进行局部阻滞麻醉。2) 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分布于颞区后部。耳后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枕小神经来自第 2、3 颈神经,

12、属颈丛的分支。(3 )颞筋膜: 上方附着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深、浅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的内面。两层之间夹有脂肪组织,颞中动脉(发自上颌动脉)及颞中静脉由此经过。(4 )颞肌: 呈扇形,起自颞窝和颞筋膜深面,前部肌纤维向下,后部肌纤维向前,逐渐集中,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颞肌深部有颞深血管和神经,颞深动脉来自上颌动脉,颞深神经来自下颌神经,支配颞肌。(5 )颅骨外膜:较薄,紧贴于颞骨表面,因而此区很少发生骨膜下血肿。骨膜与颞肌之间,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称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并经颧弓深面与颞下间隙相通,再向前则与面的颊脂体相连续。因此,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有出血或炎症

13、时,可向下蔓延至面部,形成面深部的血肿或脓肿,而面部炎症,如牙源性感染也可蔓延到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10.垂体的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垂体位于蝶鞍中央的垂体窝内。垂体的上方为鞍膈,鞍膈的前上方有视交叉和经视神经管入颅的视神经。垂体前叶的肿瘤可将鞍膈的前方推向上方,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垂体窝的底,仅隔一薄层骨壁与蝶窦相邻。垂体病变时,可使垂体窝的深度增加,甚至侵入蝶窦。垂体窝的前方为鞍结节,后方为鞍背,垂体肿瘤时,两处的骨质因受压而变薄,甚至出现骨质破坏的现象。垂体窝的两侧为海绵窦,垂体肿瘤向两侧扩展时,可压迫海绵窦,发生海绵窦淤血及脑神经受损的症状。在垂体肿瘤切除术中,要注意避免

14、损伤视神经及视交叉、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等。11.试述海绵窦的位置、交通及穿经海绵窦的结构 。海绵窦的位置:海绵窦位于蝶鞍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静脉窦,由硬脑膜两层间的腔隙构成。海绵窦的交通:窦的前端接受眼静脉、翼静脉丛的血流,因而可分别通过内眦静脉、面深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面部的化脓性感染可借上述通道扩散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炎与血栓形成。窦的后端在颞骨岩部尖处,分别与岩上、下窦相连,通过岩上窦汇入横窦或乙状窦,通过岩下窦经颈静脉孔汇入颈内静脉。海绵窦向后还与枕骨斜坡上的基底静脉丛相连,后者向下续于椎内静脉丛。椎内静脉丛又与体壁的静脉相通,故腹膜后隙的感染

15、,亦可经基底静脉丛蔓延至颅内。穿经海绵窦的结构: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行。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与上颌神经。12.试述颅中窝的孔裂及其通过的结构。视神经管内有视神经通过。眶上裂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眼神经及眼上静脉穿行。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内分别有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及脑膜中动脉通过。破裂孔内有破裂孔导血管通过。13.试述颅后窝的孔裂及其通过的结构。窝底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延髓经此孔与脊髓相连,并有左、右椎动脉和副神经的脊髓根通过。在枕骨大孔的前外侧缘有舌下神经管,为舌下神经出颅的部位。枕骨外侧部与颞骨岩部间有颈静脉孔,舌咽、迷走、副神经在此通过,颈静脉

16、孔续于颈内静脉。髁管有髁导静脉通过。颞骨岩部后面中份的内耳门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通过。14.小脑幕切迹是如何形成的?有何临床意义?小脑幕是一个由硬脑膜内层形成的宽阔的半月襞,介于大脑半球枕叶与小脑之间,并构成了颅后窝的顶。小脑幕圆凸的后外侧缘附着于横窦沟及颞骨岩部的上缘,达后床突而告终;其凹陷的前内侧缘游离,向前延伸附着于前床突,形成小脑幕切迹。小脑幕切迹与鞍背共同形成一卵圆形的孔,环绕着中脑。小脑幕切迹上方与大脑半球颞叶的海马旁回和钩紧邻。当幕上的颅内压显著增高时(如颅内血肿) ,海马旁回和钩被推移至小脑幕切迹的下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使脑干受压,并导致动眼神经的牵拉或挤压,出现同侧瞳孔扩大

17、,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硬瘫等体征。15.试述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 。颅内的静脉血,除经乙状窦汇入颈内静脉外,尚有下列途径使颅内、外的静脉相互交通:(1 )通过面部静脉与翼丛的交通途径:(2 )通过导静脉的交通途径:1)顶导静脉:通过顶孔,使颞浅静脉与上矢状窦相交通。2)乳突导静脉:经乳突孔,使枕静脉与乙状窦相交通。3)髁导静脉:有时存在,通过髁管,使枕下静脉丛与乙状窦相交通。4)额导静脉:见于儿童及部分成人,通过盲孔,使额窦及鼻腔的静脉与上矢状窦相交通。(3 )通过板障静脉的交通途径:1)额板障静脉:使眶上静脉与上矢状窦相交通。2)颞前板障静脉:使颞深前静脉与蝶顶窦相交通。3)颞后板障静脉

18、:使颅外浅静脉与横窦相交通。4)枕板障静脉:使枕静脉与横窦相交通。颈部问答题1.试述颈部的境界与分区。颈部上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头部为界;下界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 7 颈椎棘突的连线与胸部和上肢为界。颈部一般分为固有颈部和项区两部分。固有颈部:两侧斜方肌前缘之间和脊柱颈段前方的部分,即通常所指的颈部。以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为界,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颈前区:其内侧界为颈前正中线,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外侧界即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前区又以舌骨为标志,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前者包括颏下三角和左、右下颌下三角;后者包括颈动脉三角和

19、肌三角。颈外侧区: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中 1/3 上缘之间,又称颈后三角。肩胛舌骨肌将其分为后上部较大的枕三角和前下部较小的锁骨上大窝(亦称锁骨上三角) 。胸锁乳突肌区:为该肌所在的区域。项区:两侧斜方肌与脊柱颈段之间的部分,又称颈后区。2.试述颈部浅淋巴结的位置及注入部位。颈部浅淋巴结主要有头、颈交界处的淋巴结和颈前、颈外侧浅淋巴结。(1 )头、颈交界处的淋巴结:多为头部淋巴管的局部淋巴结,分为 5 组。枕淋巴结: 位于枕部皮下、斜方肌止端表面,注入颈外侧浅、深淋巴结。乳突淋巴结: 位于耳后、胸锁乳突肌上端表面,注入颈外侧浅、深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位于腮腺表面及实质内,注入颈

20、外侧浅和颈深上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位于下颌下腺附近,注入颈外侧上深淋巴结。颏下淋巴结:位于颏下三角内,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及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2 )颈前浅淋巴结:沿颈前静脉排列,其输出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或直接注入锁骨上淋巴结。(3 )颈外侧浅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及其后缘处,沿颈外静脉排列,输出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3.试述颈深筋膜的层次及结构特点。颈深筋膜又称颈筋膜,分为浅、中、深三层,即颈筋膜浅层,气管前层和椎前筋膜。(1 )颈筋膜浅层:又名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形成两肌的鞘;向后附着于项韧带及第 7 颈椎棘突,向前在正中线彼此相延续;向上附着于颈上

21、界的骨面;向下附着于颈、胸交界处的骨面。颈筋膜浅层在下颌下三角和腮腺区分为两层,分别包绕下颌下腺和腮腺,形成两腺的筋膜鞘。(2 )颈筋膜中层:即气管前层,位于舌骨下肌群深面,包饶着咽、食管颈部,喉、气管颈部,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等器官,又称内脏筋膜。其前下部覆盖气管,称为气管前筋膜;后上部覆盖颊肌和咽缩肌,称为颊咽筋膜。气管前筋膜向上附着于环状软骨弓、甲状软骨斜线和舌骨,向下包饶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即甲状腺假被膜,并越过气管前面及两侧入胸腔与纤维心包相融合。颈筋膜中层向两侧包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颈动脉鞘。该鞘上起自颅底,下续连纵隔,周围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筋膜的浅层和深层相融

22、合。鞘内有纵行的纤维隔把动脉和静脉分开,迷走神经位于动、静脉之间的后方。(3 )颈筋膜深层:即椎前层,又名椎前筋膜。此层位于椎前肌及斜角肌前面,上起自颅底,下续前纵韧带及胸内筋膜,向后覆盖颈后肌并附着于项韧带。颈交感干、膈神经、臂丛及锁骨下动脉等结构均行经其后方。该筋膜向下外方包绕腋血管及臂丛形成腋鞘,又名颈腋管。4.试述颈部的筋膜间隙。(1 )胸骨上间隙:颈筋膜浅层在距胸骨柄上缘 34cm 处分为前、后两层,分别附着于胸骨柄的前、后缘,形成胸骨上间隙,内有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颈前静脉下段、颈静脉弓、淋巴结和脂肪组织等。(2 )锁骨上间隙:是颈筋膜浅层在锁骨上方分为两层所形成的筋膜间隙,经胸锁乳

23、突肌后方与胸骨上间隙相通;内有颈前静脉、颈外静脉末段及蜂窝组织等。(3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小儿有胸腺上部。此间隙感染、出血或气肿时可蔓延至上纵隔。前纵隔的气肿亦可沿此间隙进入颈部。气管切开时必须经过此间隙。(4 )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其外侧为颈动脉鞘;其位于咽壁侧方的部分,称为咽旁间隙,内有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5 )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部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亦可向下入后纵隔,或向两侧扩散至颈外侧区,甚至沿腋鞘扩散至腋腔;若穿破椎前筋膜,脓液可

24、流入咽后间隙。(6 )下颌下间隙:在下颌下三角内,其顶为覆盖下颌舌骨肌下面的筋膜,底为颈筋膜浅层,其前、后界分别为二腹肌的前、后腹。间隙内主要有下颌下腺及其周围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结等。此间隙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通,并向后通至咽旁间隙。5.试述下颌下三角的境界和内容。下颌下三角位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又名二腹肌三角。此三角浅面由浅入深依次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筋膜浅层,深面依次为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和咽中缩肌。此三角内主要有下颌下腺、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1 )下颌下腺:位于颈筋膜浅层所形成的筋膜鞘内。此腺形状不规则,可分为较大的浅部和较小的深部;浅部位于下颌舌骨肌浅面

25、,绕该肌后缘伸向前内与深部相延续。下颌下腺管由深部的前端发出,经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之间前行,开口于口底黏膜的舌下阜。(2 )血管:面动脉平舌骨大角起自颈外动脉,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沿下颌下腺深面的沟内前行,绕下颌骨下缘入面部。面静脉与面动脉伴行越下颌骨下缘入该三角,经下颌下腺浅面汇入颈内静脉。舌动脉在舌下神经与舌骨大角之间前行,入舌骨舌肌深面。(3 )神经:舌下神经于二腹肌后腹深面入下颌下三角,位于下颌下腺的内下方,经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之间入口底,分布于舌。它与二腹肌中间腱之间有舌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舌神经从下颌下三角后部达下颌下腺上内侧,经下颌骨内面与舌骨舌肌之间前行入舌。下颌

26、下神经节上方连于舌神经,向下发分支至下颌下腺。(4 )下颌下淋巴结:分布于下颌下腺周围,约 46 个。收纳颏下淋巴结、颊、唇和牙、舌尖、舌和口底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颈外侧上深淋巴结。6.试述颈动脉三角的境界以及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7.试述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关系。颈动脉鞘上起自颅底,下至颈根部续于纵隔。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颈内动脉和迷走神经。颈动脉鞘的浅面有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下腹、颈袢和甲状腺上、中静脉;鞘的后方有甲状腺下动脉

27、,左侧有胸导管弓,隔椎前筋膜有颈交感干、椎前肌及颈椎横突等;鞘的内侧有甲状腺侧叶、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及喉返神经等。8.试述二腹肌后腹的毗邻关系。二腹肌后腹浅面有耳大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面神经颈支;深面有颈内静脉、动脉和颈外动脉、副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和颈交感干;其上缘有耳后动脉、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等;下缘有枕动脉和舌下神经。9.试述甲状腺的位置与毗邻。甲状腺两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两侧,上极平甲状软骨中点,下极至第 6 气管软骨。有的侧叶下级可伸至胸骨柄后方,称胸骨后甲状腺。甲状腺峡位于第 24 气管软骨前方。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颈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

28、两侧叶的后内侧紧邻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其内容和颈交感干相邻。10.试述甲状腺被膜的组成。甲状腺有两层被膜,由气管前筋膜包裹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又称甲状腺假被膜;甲状腺自身的外膜,即纤维囊,又称真被膜。腺鞘与纤维囊之间为囊鞘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和甲状旁腺。11.试述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喉上神经在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两支;内支伴喉上动脉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走行,至侧叶上极约 1cm 处与动脉分离,弯向内侧,发支支配环甲肌和咽下缩肌。甲状腺手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注意勿伤及该神经,以免引起声音低钝和呛咳等。在甲状腺侧

29、叶下极的后方,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有复杂的交叉关系,因此,施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时,应远离侧叶下极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以免损伤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失音,甚至声门闭合窒息而死亡。12.试述椎动脉三角的境界及内容 。椎动脉三角由颈长肌、前斜角肌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围成。三角内有椎动、静脉,甲状腺下动脉,交感干及颈下神经节。13.试述胸导管颈部的行径及毗邻 。胸导管经胸廓上口入颈根部,沿食管左缘上行,在第 7 颈椎高度向左呈弓状越过胸膜顶,形成胸导管弓;经颈动脉鞘后方,交感干、椎血管和锁骨下动脉前方,向下内注入左静脉角,也可注入左颈内静脉或左锁骨下静脉 。14.试述颈外侧深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及注流关

30、系 。颈外侧深淋巴结分为两群:(1 )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在肩胛舌骨肌下腹上方,主要收纳颈外侧浅淋巴结,以及腮腺、颏下、乳突、枕和肩胛上淋巴结引流的淋巴,亦可收纳咽、喉、甲状腺、气管、食管和舌根等器官的部分淋巴;其输出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该群重要的淋巴结有:位于二腹肌后腹下方,面静脉注入颈内静脉交角处的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又称角淋巴结,收纳鼻咽部,腭扁桃体及舌根部淋巴,鼻咽癌和舌根部癌首先转移该淋巴结;位于枕三角内,沿副神经排列的颈内静脉外侧淋巴结,又称副神经淋巴结,收纳枕部及耳后的淋巴。(2 )颈外侧下深淋巴结,在肩胛舌骨肌下腹下方,主要收纳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引流的淋巴,以及喉前、甲状腺、

31、气管前和气管旁等淋巴结引流的淋巴;其输出管合成颈干,左侧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该群重要的淋巴结有:位于颈内静脉与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交角处的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收纳舌尖部的淋巴,故舌尖部癌首先转移至该淋巴结;位于锁骨上大窝,沿颈横血管排列的锁骨上淋巴结,其中位于左静脉角处的淋巴结又称 Virchow 淋巴结;胃癌或食管下段癌转移时,常可累及该淋巴结;位于鼻咽部后方,收纳鼻、鼻旁窦和鼻咽部淋巴,也是鼻咽癌首先转移的淋巴结之一。15.试述颈根部的范围及内容 。颈根部是指颈部与胸部之间的接壤区域,由进出胸廓上口的诸结构占据。其前界为胸骨柄,后界为第 1 胸椎体,两侧为第 1 肋。其内容有

32、:胸膜,锁骨下动脉及其发出的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胸导管,右淋巴导管,锁骨下静脉,迷走神经,膈神经,椎静脉,甲状腺下动脉,交感干和颈胸神经节等。胸部问答题1.试述女性乳房的淋巴回流。女性乳房淋巴管丰富,分为浅、深两组,淋巴回流主要注入腋淋巴结。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这是乳房淋巴回流的主要途径。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乳房内侧部的一部分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另一部分与对侧乳房淋巴管吻合。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前组,并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淋巴管交通。乳房深部的淋巴管,经乳房后间隙注入位于胸大、小肌之间的胸

33、肌间淋巴结或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2.简述胸前、外侧区肌的层次。胸前、外侧区肌层由胸肌和部分腹肌组成。由浅至深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为胸大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上部;第二层有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前锯肌;第三层为肋间肌(由浅入深为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 ;第四层是胸横肌。3.简述肋间血管和肋间神经的行程及胸膜腔穿刺进针的部位。肋间后动脉共 9 对,起自胸主动脉,行于第 311 肋间隙内的肋胸膜与肋间内肌之间,在肋角附近发出一较小的下支,沿下位肋骨上缘前行,本干又称上支,在肋间内肌与肋间最内肌之间沿肋沟前行。肋间后动脉的上、下支行于肋间隙前部与胸廓内动脉的肋间前支吻合。第 9、10、1l 对肋间后

34、动脉不分上下支。第 1、2 肋间隙的动脉来自肋颈干。胸主动脉还发出 1 对肋下动脉,沿第 12 肋下缘前行。肋间后静脉与肋间后动脉伴行,向前与胸廓内静脉交通。右侧注入奇静脉、左侧注入半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肋间神经:第 111 对胸神经前支行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在肋间隙伴随血管走行,近腋前线处发出外侧皮支。肋间神经本干至胸骨外侧约 1 cm 处浅出,易名为前皮支。第 12 对胸神经前支行于第 12 肋下方,称肋下神经。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从肋角至脊柱段走行不恒定,为避免损伤肋间血管和神经,不宜在肋角内侧穿刺。肋间血管和神经在肋角和腋中线之间三者排列顺序自上而下为静脉、动脉、神经,行

35、于肋沟内。因此,胸膜腔穿刺宜在肋角外侧于下位肋的上缘进针,但不宜紧靠肋骨上缘。在腋中线至胸骨之间,肋间前、后血管分为上、下支,分别沿肋上、下缘走行,该区穿刺应在肋间隙中部。临床常在肩胛线第 8 9 肋间隙进行。4.膈食管裂孔的位置、结构特点与食管裂孔疝的关系。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约平第 10 胸椎体平面,食管和迷走神经前、后干通过。食管裂孔主要由右膈脚的肌束组成,膈脚肌纤维收缩,对食管有钳制作用。若右膈脚肌纤维环发育不良,腹部器官可由此处突入胸腔形成食管裂孔疝。5.简述壁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 。胸膜前界为肋胸膜前缘与纵隔胸膜前缘的返折线。两侧均起自胸膜顶,即锁骨内侧 1/3 段上方

36、 2.5cm 处,向内下行经胸锁关节后方至第 2 胸肋关节的高度,两侧靠拢,于正中线稍偏左垂直向下。右侧直达第 6 胸肋关节处移行为下界,左侧至第 4 胸肋关节处转向下,沿胸骨侧缘外侧 22.5cm 下行,达第 6 肋软骨中点处移行为下界。两侧胸膜前界在第 24胸肋关节高度互相靠拢,而上、下又各自分开,形成两个三角形无胸膜区。上方的为上胸膜间区,又称胸腺三角,儿童较宽,内有胸腺;成人较窄,有胸腺遗迹和结缔组织。下方者称为下胸膜间区,内有心包和心,故又称心包三角,此处心包未被胸膜遮盖,直接与胸前壁相贴。胸膜下界为肋胸膜与膈胸膜的返折线。左侧起自第 6 肋软骨中点处,右侧起自第 6 胸肋关节后方,

37、两侧均向外下行,在锁骨中线与第 8 肋相交,腋中线与第 10 肋相交,肩胛线与第11 肋相交,近后正中线平对第 12 胸椎棘突高度。6.试述胸膜的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血管:脏胸膜的血液供应来自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的分支,壁胸膜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肋间后动脉、胸廓内动脉和心包膈动脉的分支。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上腔静脉和肺静脉。淋巴引流:脏胸膜的淋巴管与肺的淋巴管吻合,注入肺门淋巴结。壁胸膜各部的淋巴回流不一,分别注人胸骨旁淋巴结、肋间淋巴结、膈淋巴结,纵隔前、后淋巴结和腋淋巴结。神经支配:脏胸膜的感觉由肺丛的内脏感觉神经传导。壁胸膜的感觉由脊神经的躯体感觉神经传导。肋间神经分支至肋胸膜和膈

38、胸膜周围部,膈神经分支分布到胸膜顶、纵隔胸膜及膈胸膜中央部。7.简述肺根内各结构的排列关系及肺根的毗邻。肺根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有一定规律,由前向后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和下肺静脉;自上而下,左肺根依次为肺动脉、主支气管、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两肺根的前方为膈神经和心包膈动、静脉,后方为迷走神经,下方为肺韧带。左肺根的上方尚有主动脉弓跨过,后方为胸主动脉;右肺根的前方有上腔静脉、部分心包和右心房,上方有奇静脉弓。9.简述纵隔左侧面观的结构。纵隔左侧面中部为左肺根;其前方有左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下行,前下方为心包形成的隆凸;后方有胸

39、主动脉、左迷走神经、左交感干及内脏大神经下行;上方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在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与脊柱围成的食管上三角内有胸导管和食管胸段的上部;在胸主动脉、心包和膈围成的食管下三角内可见食管胸段的下部。左迷走神经在主动脉弓前方下行时,发出左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左下方至主动脉弓右后方上行。10.简述上纵隔器官的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结构。上纵隔的器官由前向后大致可分为三层。前层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等;中层为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层主要有气管、食管、胸导管和左喉返神经。11.心包穿刺一般在何处进行?为什么?心包前方隔着肺和胸膜与胸骨体和第 26 肋软

40、骨相邻,但在第 46 肋软骨之间因胸膜前界形成无胸膜的心包三角,使心包直接与左第 46 肋软骨内侧部、第 45 肋骨间隙及胸骨下部的左半相邻,没有肺和胸膜覆盖,这个区域称为心包裸区。故心包穿刺部位可以在左剑肋角处或在左侧第 4、5 肋间靠近胸骨左缘处进行。12.简述后纵隔的位置、境界及其内容。后纵隔是指位于心包后壁与下部胸椎之间、胸骨角平面以下、膈以上的部分。后纵隔内有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胸交感干以及纵隔后淋巴结等。13.简述食管胸部的位置及毗邻。位置:食管胸部在上纵隔后部,位于气管与脊柱之间稍偏左侧,向下经过气管杈后方,于胸主动脉的

41、右侧下行;约在第 7 胸椎平面以下,食管再次偏左,并在胸主动脉前方向左前下行达膈的食管裂孔处。从前方观察,食管上段偏左,中段偏右,下段偏左,呈现两个轻度侧曲。毗邻:食管前方有气管、气管杈、右肺动脉、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左心房、食管前丛和气管杈淋巴结等。在第 5 胸椎以下,食管与左心房相邻,左心房扩大可压迫食管。食管后方与脊柱之间的间隙称食管后间隙,其内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主动脉和右肋间后动脉。食管左侧与左锁骨下动脉、胸导管上段、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左纵隔胸膜相邻。因此,在食管胸段左侧,有两处与纵隔胸膜相贴,这两处分别为食管上、下三角。食管右侧,有奇静脉和右纵隔胸膜。肺

42、根以下,右侧纵隔胸膜不仅被覆在食管的右侧,而且也深入到食管后面,构成食管后隐窝。14.食管静脉的构成、回流。肝门静脉高压的患者为何会出现呕血?食管静脉很丰富,在粘膜下层和食管周围吻合成食管静脉丛,静脉丛再汇聚成数条食管静脉,注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然后回流至上腔静脉。食管静脉丛向下与胃左静脉的属支有广泛吻合,当肝门静脉高压时,可经此途径建立门-腔静脉之间的侧支循环,当食管静脉丛血流量加大,可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出血。15.简述胸导管的走行及毗邻。胸导管起自腹后壁的乳糜池,经膈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后纵隔,在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 5 胸椎高度向左侧斜行,在食管左缘与左纵隔胸膜

43、之间上行至颈部,注入左静脉角。第 5 胸椎平面以下的胸导管下段,前方为食管,后方邻右肋间后动脉和脊柱,左侧为胸主动脉,右侧是奇静脉和右纵隔胸膜。第 4 胸椎平面以上的胸导管前方为颈总动脉,后方是脊柱,左侧有锁骨下动脉和左纵隔胸膜,右侧邻食管和左喉返神经。腹部问答题3.简述腹前外侧壁浅筋膜的结构特点。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主要由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组成,与胸前外侧壁相比脂肪相对较厚,其厚度随人的胖瘦而异。在腹壁的下部(约在脐平面以下 ) ,浅筋膜分为两层:浅层称为Camper 筋膜,含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又称为脂肪层,向下与股部的浅筋膜相互延续;深层称为 Scarpa 筋膜,是富有弹性纤维的膜性层,在中

44、线处紧紧附着于白线,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大约一横指处,紧紧附着于股部的深筋膜(阔筋膜) ,但在耻骨结节之间并不附着,而是越过耻骨联合继续向下到阴囊,与会阴浅筋膜(Colles 筋膜)相延续。浅筋膜内有腹壁浅动脉、浅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4.试述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所参与组成的结构。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所参与组成的结构有腹直肌鞘前壁,腹白线,腹股沟管浅环,内侧脚,外侧脚,脚间纤维,反转韧带,腹股沟韧带,陷窝韧带,耻骨梳韧带,精索外筋膜,半月线等。5.简述腹直肌鞘的构成。腹直肌鞘是由腹内、外斜肌和腹横肌腱膜形成的。腹外斜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后层,腹内斜肌腱膜在腹

45、直肌外侧缘处分为前、后两层:前层走行于腹直肌前面并与腹外斜肌腱膜融合,后层走行于腹直肌后面并与腹横肌腱膜融合。在脐下 45处,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转至腹直肌前面,均参与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该处的腹直肌鞘后层形成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为弓状线。在弓状线以下,腹直肌缺乏鞘的后层,只有腹横筋膜将腹直肌与腹膜分开。6.简述腹前外侧壁的腹膜形成的皱襞和凹陷。在脐以下,腹前外侧壁的腹膜形成 5 条纵行的皱襞,将腹股沟以上的腹前壁内面分为 3 对凹陷:位于正中线,由脐连到膀胱尖者是脐正中襞,内含脐尿管闭锁后形成的脐正中韧带;脐正中襞的两侧是脐内侧襞,内含脐动脉闭锁后形成的脐内侧韧带;脐内侧襞的外侧

46、是脐外侧襞,也称腹壁下动脉襞,内含腹壁下动脉和静脉。在腹股沟韧带上方,上述 5 条皱襞之间形成 3 对浅凹,由中线向两侧依次为膀胱上窝、腹股沟内侧窝和腹股沟外侧窝。7.试述腹股沟管位置、构造和内容物。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隙。男性长45cm,内含精索;女性因骨盆较宽,故稍狭长,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前、后、上、下四个壁及内、外两个口。前壁: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在管的外侧 1/3 处有腹内斜肌起自腹股沟韧带的肌纤维加强;后壁:为腹横筋膜,在管的内侧 1/3 处有发育程度不一的联合腱加强;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构

47、成的凹槽。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是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一个卵圆形孔;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8.外科手术中,怎样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腹股沟斜疝由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脱出,经腹股沟管全程,出腹股沟管浅环入阴囊或大阴唇,故包在精索的三层被膜内,疝囊颈比较明显;而腹股沟直疝是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管后壁顶出,通过腹股沟三角,而不经过腹股沟深环,故疝囊在精索被膜之外,且无明显的疝囊颈。故腹壁下动脉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标志。9.阑尾手术中,依次须切开哪些层次,才能切除阑尾?须切开的层次:皮肤浅筋膜

48、(Camper 筋膜和 Scarpa 筋膜)腹外斜肌及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到达腹膜腔,可找到阑尾并切除。10.什么是腹膜内位器官、腹膜间位器官和腹膜外位器官?并举例说明。由于腹腔脏器的位置不同,根据脏器被腹膜覆盖的范围大小,可将腹、盆腔脏器分为三类:凡器官周围几乎均被腹膜所覆盖者,称为腹膜内位器官,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表面大部分为腹膜所覆盖者,称为腹膜间位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子宫、充盈的膀胱等。仅一面为腹膜覆盖者,称为腹膜外位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空虚的膀胱、胰、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

49、部、直肠中、下部等。11.试述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构成及其内结构。肝十二指肠韧带属小网膜的右侧部分,为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内有进出肝门的三个重要结构通过,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肝固有动脉位于左前方,二者之后为肝门静脉,上述结构周围伴有淋巴管、淋巴结及神经丛等结构。12.试述腹膜形成的系膜。肠系膜:是将空肠及回肠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为肠系膜根,长约 15 cm,起自第 2 腰椎左侧,斜向右下方,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阑尾系膜:呈三角形连于阑尾与肠系膜下端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横结肠系膜:是将横结肠悬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根部起自结肠右曲,向左跨右肾中部、十二指肠降部、胰前面至左肾中部,止于结肠左曲。乙状结肠系膜:是将乙状结肠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根部附着于左髂窝和骨盆左后壁。13.试述由腹膜形成的肝的韧带。肝胃韧带:属小网膜的左侧部分,主要从膈、肝静脉韧带裂连于胃小弯的双层腹膜结构。肝十二指肠韧带:属小网膜的右侧部分,为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镰状韧带:是位于膈与肝上面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大致呈矢状位,居前正中线右侧,侧面观呈镰刀状,其游离缘含有肝圆韧带。冠状韧带:位于肝的上面和后面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