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的演变,第九章.语言的演变,1.语音的演变 2.语法的演变 3.词汇和词义的发展,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在留声机和录音机发明以前,语音一发即逝,无影无踪,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知道语音在变,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它是怎样变化的。我们的凭借主要有三个: 1方言和亲属语言, 2是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3古代借词。,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的差别中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例如,汉语有些方言的声母分尖、团,有些方言不分,这种歧异的现象为研究语音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尖
2、音和团音,尖音和团音是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通俗地说1,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做团音,京剧里的“基”念ti就是团音。这是中古汉语的舌根音在iy前发生腭化的结果(参看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做尖音,京剧里的“祭”念tsi就是尖音。如果齐、撮二呼前的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也因腭化而变成舌面前塞擦音、擦音,那就说明尖、团合流,在语言中不分尖、团。我们只要把方言的有关差别稍加排列,就可以看到这种尖、团合流的轨迹。 1 更严格的定义请参看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可以利用文字的保守性去探索过去的语言面貌和它的
3、演变线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的读音和拼写规则要适应语言的状况。文字具有保守性,语言起了变化,文字往往还是老样子,或者虽然作了调整,但过了一些时候又会落在语言的后面。我们正可以利用文字的保守性去探索过去的语言面貌和它的演变线索。这在一些采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英语“fight”“light”“height”等字中的“-gh-”不发音,根据拼法并参照现代方言的读音,我们可以知道它过去念x,后来消失了。,文字体系中保存的古音信息,汉字的意音文字体系以形声字为主,声符代表音,形符代表义。在造字的时候,同声符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 例如,“潘”从“番”得声,它们现在的读音和
4、声符相去甚远,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按照谐声造字的原则,它们在古代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根据有些语言学家的推测, “番”原来的声母也是双唇音,和“潘”的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这还可以在广东的地名“番phan禺”的读音中找到印证。 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来说,形声字是一项重要的资料,不过研究中应该以古文字为准。,我们可以从诗文的用韵中看到古音的痕迹,古人喜欢做诗,做诗讲究押韵,我们可以从诗文的用韵中看到古音的痕迹。诗经代表先秦时代的上古音,唐诗代表中古音。,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这些译名的读法在汉语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
5、变化,但原文是梵语的拼音,我们可以从拼写中知道相应汉字的古代读音。例如,佛经中“佛陀”是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陀”大致念“dha”。其它的字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知道它们古代的大致读音。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语音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这是古汉语从外语借入的词所提供的线索。,总之,通过下面各种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种语言语音演变的轮廓和线索。 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 亲属语言 文字 诗词 借词,1.2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语音演变的规律性的特点: 1)变化都是有条件的 2)时间性 3)地域性 4)系统性,语音演变规律的第一个特点
6、:条件性,语音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比方tsk两组腭化为t组的条件就是在齐、撮二呼的前面。浊音清化的条件限于辅音中的口音,不涉及鼻音和边音,更与元音无关;其中浊塞音和浊塞擦音清化时还按声调的平仄而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都变,没有例外。如果出现例外,那也可以找出产生这种例外的原因。比方宁波话,古代的k在相当于上述齐、撮二呼的条件下也和北京话一样腭化而成t(如“基”“鸡”等),所以在语音系统中应该不再有像kikhi这样的音位组合。但是,我们在实际的语言中却发现有ki(甘、干、敢),khi(看,“让我看看看”中的头两个“看”)等的音位组合。这些音为什么没有在同样的条件下如同“基”那样
7、也腭化成/t/ /th/呢?,语音演变规律的第二个特点: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现代宁波方言的kikhi等的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作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的支配。,语音演变规律的第三个特点:地区性,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浊音清化的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是普遍起作用的,而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保留原来的浊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语音演变规律的第四个特点:系统性,为什么语音系统自身演变的结果通常是很齐整的呢,是什么样的演
8、变方式导致了这样的演变结果呢?研究表明,这是由于每个音位都处于系统之中,是音系平行对称性的制约了音系演变的方式和结果。,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比方说,“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影响所及,涉及全部浊音。,汉语中古音系,p ph b m t th d n l h ts tsh dz s z t th d t th d K kh x ,“浊音”这一区别特征的消失使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清擦音没有送气与否的区别,浊擦音的来归,不发生送气的问题;清的
9、塞音和塞擦音都有送气与不送气两种,浊音来归,从理论上说有:l全归送气,全归不送气,仄声归送气、平声归不送气,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四种可能。汉语北方话选择的是第四种办法,即把原先浊音中的仄声特征同不送气特征结合起来,平声特征同送气的特征结合起来。这样,原来的浊音就发生了如下的分化:,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语音对应关系,从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虽然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使各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音呈现出种种差异,但是语音的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就使得差异之中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语音的发展有严格的规律性,这就使差异之中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根据语音对应关
10、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的步骤:,1)收集鉴别材料 2)找到对应语音关系,确定同源关系 3)确定差异的年代顺序 4)给出拟测的原始形态并尽可能验证,语音演变有高度的齐整性,如果处在某种条件下的甲音变成乙音,那么所有处在同样条件下的甲音都会变成乙音。正因为这样,语音的演变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述出来。我们正是根据这种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关系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的。,浊声母在各地的有规律的对应关系。例如上海话和北京话的双唇塞音有如下对应:,l上海话的p相当于北京话的p; 上海话的ph相当于北京话的ph; 上海话的b相当于北京话的p或ph;条件是
11、:仄声字相当于p,平声字相当于ph。 这种对应规律可用图表示:上海 北京p 碑 臂 比 p(仄声)别倍避 pb(平声)旁袍瓢 phph 怕 派 炮 ph,历史比较法的作用1,如果把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基本词汇里面的词加以比较,从中归纳出语音对应关系,我们也就可以推知原始“祖语”的许多事实。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历史比较法的作用2
12、,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就有好多韵书记录了不同时代的语音面貌。但是,由于古人缺少有效的标音工具,韵书只能反映音的类,未能指明每类的音值。通过方言的比较,我们就能为古代的音类提供拟测的音值。,汉语历史比较例,纳 擦 百 北京 na tsha pai 苏州 tsha p 梅县 nap tshat pak 广州 nap tshat pak 厦门 lap tshat pik,pa,系统对应例,比较重建例,2.语法的演变,语法的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两个方面来考察。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
13、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相有联系的方面。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则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与语法化等。,2.1组合规则的发展,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印欧语词序变化: SVO:Se man sloh pone kyning.(p刺头符) OVS:Pone kyning sloh se man. ,印欧语的词序演变,印欧语最早的词序,从古印度的文献梨俱吠陀中可以看出,宾语在动词的前面。“宾动”的次序是当初句法的主要特点。与此相联系,关系从句在主词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言大多由“宾动”型变成“动宾”型,与此相联系,关系从句从主词之前移到主词之后,修饰
14、语移到中心语后面。这个变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现在,英语修饰语的位置还没有完全变过来,还处在两可之间,例如“学生的书”既可以是“the students book”,也可以是“the book of the student”。用“of”表示原来属格所表示的意义,使修饰语后置,是后起的格式。据统计,公元10世纪的时候,用“of”的结构只占领属结构的l%,到14世纪,增加到85%,现代英语的百分比还要高。属格意义的前置、后置两种形式同时并存的情况,说明英语还没有完全实现上述词序的改变,而在法语中,这些变化已经完成了。,2.1组合规则的发展,汉语从古到今词序发生了一些变化。 Eg: 作宾语的代词动词
15、之前动词之后; 大名+小名小名+大名语言接触导致语法变化:欧化,汉语的词序演变,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忌不自信”中作宾语的代词放在动词之前变为放在动词之后,这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变化。 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应该放在动词之前,这也是先秦时的正常的词序,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不吾知也”(论语先进)自汉魏以后,特别是南北朝以后,代词宾语的位置逐步移到动词后面,和“动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汉语偏正结构的形式演变,汉语的偏正结构在完全定型以前,经历了一个“偏正”“正偏”并存的阶段。 现代
16、汉语的偏正结构里有一种“小名大名”的类型,小名在前,限定后面的大名,例如“桑树”“北京市”,“桑”“北京”为小名,“树”“市”为大名。但是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此相反的词序,这可能反映史前汉语的一些特点。在甲骨卜辞里可以找到不少大名冠小名的地名,如“丘商”“丘雷” 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汉语欧化句式问题,“五四”以后,汉语由于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在句法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
17、的特点。例如汉语中的主从复合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而在英语等西方语言里,从句前置、后置都可以。“五四”以后,汉语中的从句也出现了后置的情况。例如,“可是我得省些钱,万一妈妈叫我去我可以跑,假如我手中有钱。”(老舍:月牙儿)在对话中,甚至在复合句的中间还可以用“说”之类的语句隔开。例如,“根据我过去的经验,他抢口回答道,也只有往多处报呵!”(茅盾:腐蚀)。这些所谓的“欧化”格式都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不涉及结构规则本身的改变。,语法聚合类的演变,语法聚合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 1形态的改变, 2语法范畴的消长 3词类的增减。,形态的改变,形态的改变会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
18、。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名词的性的范畴已经消失;数的范畴剩下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在表示有生物的名词中还剩下一个属格的形式-s(如peoples,students)。代词中还保存着三个格(如he,him,his)。至于第三人称单数的性的区别(he,she,it)已和自然性别一致,不起语法作用。,词类的演变:以汉语为例,现代汉语和古代比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 2开始出现
19、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专用语素(-了,-着,-过)。,词类的发展,1.量词的产生 2.“了着过”的产生 3.词缀的产生,量词是汉语中后起的词类,先秦汉语中还很少有这一类词。它们在两汉开始兴起,到南北朝时期就大量使用了。例如: 动量:奋不受药,叩头千下。(三国志孙奋传) 但读千遍,自得其意。(抱朴子祛惑篇名量:白雉三只,又集于平阳。(魏书:世祖记) 华阳洞亦有五种夜光芒。(真诰稽神枢) 支道林常养数匹马。(世说新语言语篇),汉语史上动态助词产生,在汉语语法的演变中还产生了黏附在词末表示语法意义的专用动态助词:“了”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着”表示行为动作的持续,“过”
20、表示行为动作的曾经发生。它们黏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成为这两个词类的明显的标志。这种意义的“了”“着”“过”是隋唐以后逐步发展出来的,如王力先生指出,这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构词词缀的产生,汉语在发展中为了补偿语音的简化,双音节词逐渐占了优势。双音词的两个语素在意义上往往发生畸轻畸重的变化,其中有些“畸轻”的语素,意义逐渐虚化而成为构词词缀,例如“老”“阿”“第”和“子”“儿”“头”等都是出现得比较早的前缀和后缀。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汉语的构词法除了采用词根复合的办法以外还增加了一种派生构词法,人们可以根据这种派生构词的模式创造新词。鸦片战争以后,为了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仿译
21、西方语言用派生法构成的术语,汉语中陆续增加了好些能产的构词词缀,比方相当于英语的-ize,-ization的“化”,相当于英语的-ty,-ness等等的“性”就参与了好多新词的构成。,聚合变化引起组合变化,语法中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例如拉丁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词与词的关系可以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词序不占重要地位。,聚合变化引起组合变化例,1Matrem puella amat. 2Matrem amat puella. 3 Amat puella matrem. 4 Amat matrem puella. 5 Puella matrem am
22、at. 6 Puella amat matrem. 7La fille aime la mere. 女孩儿爱母亲 主格+动词+宾格 由于音变的结果,拉丁语中原来表示格的变化的词尾在法语里由弱化而脱落,原来由聚合规则表示的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改由词序、虚词等组合手段来表示。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在现代法语中的词序只有一种: La fille aime la mre,2.3语法演变中的类推,I-me; he-him; she-her; we-us; they-them; Who-whom 疑问代词兼关系代词 疑问代词兼关系代词:which; what 关系代词:that 关系副词:where; when
23、; how Whom did you see?/Who did you see?,结构的重新分析,语法演变中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结构的重新分析。它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结构的重新分析在语法演变中比较常见,它往往造成前面提到的语法范畴的消长或新的词类、新的虚词、新的结构的出现。比如,介词“把”、“被”,动态助词“了”、“着”、“过”、结构助词“得”在上古汉语的句子中身份都是动词,中古以后才成为虚词。再比如,上古的一些连动结构到中古变成了述补结构。,结构的重新分析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所有实例都是结构A; 第
24、二阶段,有些实例只能是结构A,有些实例只能是结构B,还有一些实例既可以做结构A理解也可以做结构B理解; 第三阶段,只有结构B。,以“把”为例,例句摘自王力汉语史稿中册410-418页,中华书局1980年新1版。,1A. 无把铫推耨之劳,而有积粟之实。(战国策秦策) 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墨子非攻下)2A. 诗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唐 姚合送杜观罢举东游) 2A/B.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唐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唐 杜荀鹤入入关因别舍弟)2B. 莫言鲁国书生懦,莫把杭州刺史欺。(唐 白居易戏醉客)3B 便把手绢子打开,把钱倒出来交给小红。(清
25、曹雪芹红楼梦第26回),语法化,语法演变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常见途径是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它们都是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但是语法化还明确提出了语法化(虚化)是个有等级的序列,是由语法化程度较低的那一端向语法化较高的一端的逐级演化的过程。,语法化的等级序列为:,实词语法词黏附成分屈折成分语法化的这一序列包含了词汇义、语用义、词法句法、语音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比如说,词汇义方面由具体渐至抽象;由表达词汇义变为表达语用义,如表示篇章连接、说话人的语气感情、对听话人的关照;在词法句法方面由自由渐
26、至黏着,由可用可不用到必须使用(如英语的动词必须有时体态的变化);在语音上由正常形式变为弱化形式、合音形式,甚至音质成分完全消失。,词汇和词义的发展,词汇和词义的演变也可以从演变结果、演变原因和演变方式与途径等方面来考察。 从演变结果看,词汇无非是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词义无非是扩大、缩小和转移。从 演变原因看,词汇和词义的演变都与社会的变化有关,与系统内的聚合或组合关系有关,也与一个语言内部语音、语法等其他子系统有关系。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词汇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 词义演变的方式和途径则主要与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关,具体说主要就是隐喻和转喻。,3.1词语的替换,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
27、新的事物有联系,。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例如“导弹”“核弹”“登月”“污染”“集装箱”“汽垫船”“纳米”“克隆”“课件”“博客”等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的词语。汉语中构成新词的材料,少数从外语借来(参看第八章第一节),多数是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语素按照固有的构词规则构成的。,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旧词的消亡也是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例如汉语中“马褂”“顶戴”“朝珠”“黄包车”“杠房”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基本不用了。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基本词汇是稳固的
28、,变动小,一般词汇则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词汇演变的总的趋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丰富。至于那些消亡了的旧词语,在无文字的语言里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在有文字的语言里则一直保存在文献里,如有需要还可以随时让它复活。比如2007年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气象预报中开始大量使用现代汉语中久已不用的语素“霾”,组成“阴霾(旧已有之)、雾霾(新造)、尘霾(新造)”等词来表示因污染造成空气中微粒很多的情况。,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现实现象的划分很细,同类的事物或现象稍有不同就给以不同的名称。例如马这种牲畜,只要肤色、年龄、公母不同就有不同的称呼:公马叫“骘”(zh)
29、,母马叫“”(sh),后左脚白的叫“馵”(zh),四条腿膝下都白的叫“馬曾”(zng),四只蹄子都白的叫“騚”(qin),前两脚都白的叫“騱”(x),后两脚都白的叫“羽句”(q),前右脚白的叫“啓”,前左脚白的叫“踦”(q),后右脚白的叫“骧”,身子黑而胯下白的叫“驈”(y),黄白相间的叫“皇”,纯黑色的叫“骊”,红黄色的叫“騂”(xng),白毛黑鬃的叫“骆”(lu)(根据尔雅释畜第十九),词语的替换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核心词汇相对比较稳定,一般词汇的词语替换则比较频繁,它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
30、。,基本词汇里面的词表示生活中最经常碰到的事物,是稳固而不易起变化的,但是有些词也在缓慢地更新。有人甚至算出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每千年的更新百分比,拿来推算语言的年代。用来替换的新词大多是原先意义相近的词,例如:脚足,脸面,眼目,嘴口,红赤,走行,闻嗅,房舍(横线后面的都是被替换的词,下同);或者是语音上有联系的词,例如:顶颠,晚莫(暮),踢踶;少数是借词,例如:站驿,等等。被替换下来的成分大都成了构词语素,出现在例如“面目”“颠倒”“口齿”“手足”等词里面。,词语替换与词语聚合群的关系,词语的替换往往不是孤立地发生的,有不少的替换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词语的替换例,创制新词的方式,则与语音、句
31、法等其他子系统以及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也有关系。 汉语词汇-语音两个子系统的关联在“一音节一义”的语素,汉语创制新词的方法主要有两个阶段:南北朝之前,以词形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为主;南北朝开始,两个单音词根的复合法逐渐占优。,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在远古、上古汉语中很常用,它是在原有单音词意义引申的基础上,替换其音节内部的某个成分,比如声母辅音、韵尾辅音、元音或声调,专门用来表达后起的引申义,从而孳生出一个与原词词义相近的另一个单音词。由于时代久远,现在我们很难搞清楚哪个词是最早的源头,哪个词是后来孳生的,但由同一个词孳生而来同族词具有古音相近古义相关的关系。从这点出发,有
32、希望确定古汉语中不少的词族,不少学者已经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贡献。另外,汉语的同族词还往往在汉字形体上使用同一声符,更为判定同族关系提供了方便。比如我们在第六章中已经提到过的“贱钱浅笺栈溅”,都有表小的意义,声母有小的差别但古韵相同。判定同族关系主要看音义两个方面是否相近或相关,文字的声符只是重要的参考,不是最后的根据。比如,“半班判别辨片”的声符并不都相同,但它们或者只有声母清浊或送气的不同,或者只有韵尾n/t的不同,语音上相近,意义上都有“中分”的意思(“半”,“物中分也”;“班”,“分瑞玉也”;“判”,“分也”;“别”,“分解也”;“辨”,“判也”;“片”,“判木也”),所以它们也是同
33、族词。,四声别义,现代人最容易注意到的是所谓“四声别义”的同族词,也即用替换声调的方法来表示相关意义的一组词。四声别义的手段可能出现稍晚,这些词有的有了字形的分化,有的至今用同一个汉字表达。由“张”派生出“帐”“账”“胀”“涨”是四声别义型词族的一个典型例子。,声调的改变巩固了词义引申的结果,标志着一个词由于词义的引申衍生而正式分化成几个词。例如:间 平声 名词 间隙 田间 去声 动词 间隔 空 平声 形容词 空虚 去声 动词 使空 传 平声 动词 传递 去声 名词 传记 妻 平声 名词 男子的配偶 去声 动词 以女嫁人 好 上声 形容词 去声 动词 爱好,从词义系统内部来看,词的意义之间是相
34、互联系的,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快”本来指迅速,后来产生出“(刀、斧、剪等)锋利”的意思,于是和“快”处于反义关系中的“慢”在北方话的一些地区中也逐步产生出和“锋利”对立的“钝”的意思,出现了“刀慢”之类的说法。,扩大、缩小和转移,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词义演变结果例(Bloomfield1933),缩小: 古英语 mete(食物)meat(食用的肉类)扩大 :中古英语dogge(一种狗)dog(狗)转移: 古英语 ceace(腭,牙床)cheek(面颊),一个词的意义在反映现实现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大致范围,如果词汇中增
35、加了表示同一范围的现实现象的词,那就会引起这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英语的“meat”原指任何种类的菜肴,后来由于“food”(食物)、dish(盘菜)的介入,就缩小了意义范围,只指肉类荤菜。,组合关系的变化会引起词义的改变,词义大多是在语义组合中获得自己明确的意义的。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例如“赴”的古代的基本意义是“奔赴”或“趋向”(凶险之地),如“赴汤蹈火”“舍身赴国难”等。后来和“赴”组合的不限于表示凶险之地的词语,因而扩大了“赴”这个词所指的实际意义的范围。到现在,“赴京”“赴宴”都可以说了,说明“赴”的意义从古到今由于词义组合关系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汉语词义演变结果例,a.扩大 eg:睡 说文,睡,坐寐也。 战国策 秦策: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b.缩小 eg:谷c.转移 eg:闻 1.说文:闻,知闻也。 段注:往曰听,来曰闻。 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嗅,嗅到 韩非子 十过: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围中,闻酒臭而还。,英语词汇演变例(Bloomfield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