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年来,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国内学术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有绵延数千年独立、封闭发展的过程,对外来文化具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排拒性,很难容纳外来文化的渗入。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频的。作为一种古老悠久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具有保守和封闭的一面,但决不能把它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积极吸收、消融外来文化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展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和兼容并蓄的特质,当然,我们对这一文化在某些时期特别是近代表现的封闭性、保守性,也应有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中国一开始便以富饶的东方农业大国的面目出现。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在经济上形
2、成了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结构;在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结构和宗法等级结构构成了封建大厦的核心;在思想文化领域,儒家学说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占据着封建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并和中国原有的道家、法论文代写 http/ 家思想等以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等相互吸收而浑然一体,它们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华夏文化)的主体又和各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交融,逐渐融合成为恢宏磅礴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凝结、沉积为共同的民族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遵行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加上中国地处东亚大陆,东部和南部濒临茫茫沧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3、。在这块广袤土地上孕育、成熟的中国文化远比周边的所谓“四夷”先进,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着传统的文化优势,整个东亚地区基本上处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下(即所谓的“儒家文化圈”),故而中国素有“ 天朝胜国,礼义之邦”的美称。即使与当时的世界其他大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也毫不逊色,甚至还更为先进些,从而形成较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民族自信心,这无疑会使中国传统文化带有保守和封闭的倾向。但是,只要这种文化自身的优势及其所赖以建立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尚未衰微,它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时,就不仅不会盲目排斥或穷于应付,反而敢于迎接外来文化,并积极吸纳和融合外来文化。一方面,它总是居高临下地把外来的文化因素认同于自身体系,要求外来文化因素俯我就范,用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定势为框架,来解释、消融、改造外来文化因素,在对外来文化的涵濡蕴育中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最终使其失去原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改变、消融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又尽量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养料,来补充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己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