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修订说明.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8123415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修订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理修订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理修订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理修订说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理修订说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说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0 年 8 月 30 日)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于 2001 年秋开始进行实验,至 2003 年秋,参加新课程实验的学生已占全国同年级学生总人数的 47%。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般新课程实验范围达到50左右,即可以考虑修订并在全国推广。因而 20032004 年,教育部启动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修订工作,由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体核心成员以及特邀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等专家共同组成工作组,进行修订。修订完成后,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2、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 号)文件精神,又补充进行了一次修订。第一次修订(包括补充修订)形成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文本并未颁布,为了更多、更深入地听取广大中学第一线地理教师的意见,2007 年启动了第二次修订工作。第二次修订工作由中科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刘昌明牵头,约请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地理学界著名专家教授参加,并汇集了各版本地理实验教材的主编、多位教育部中学地理教材审查委员、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等各方面人员参与,同时也有原课标研制组部分核心成员参加,力图确保修订工作的权威性、客观性以及继承性。课标修订组由刘昌明、樊杰、陈澄任召集人,成员有林培英、朱翔、王恩涌、丁登

3、山、王民、张凯等,秘书由林培英兼任。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制订的过程中以及初稿形成以后,就曾经反反复复听取了科学院、高校、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工厂、农村、教育研究部门以及中小学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因而这两次修订工作,重点是听取来自教学实验区第一线的师生在试行课程标准实践基础上的“动态”意见。根据教育部部署,第一次修订时由云南石林、北京海淀、福建厦门、吉林(省)吉林(市) 、四川郫县、山东青岛和高密、广西南宁和玉林、黑龙江宁安、江苏无锡、河北鹿泉、海南海口、湖北武昌、湖南长沙、贵州贵阳、辽宁大连、重庆北碚、青海湟中等 19 个教学实验区的 272 位地理教师提供了调研材料。而

4、第二次修订工作启动后的问卷和座谈调查范围扩大到全国 29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 42 个国家级实验区,共有 1620 位地理教师提供了调查材料。为了确保反馈结果的客观、公正,问卷调查由各实验区教师独立填写完成后直接邮寄至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并由该中心进行数据统计、意见梳理。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实验区的地理教师对于实施多年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基本上是肯定的,给予的评价也是积极的。对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内容标准” 、 “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等方面的设计、安排,7090%以上的教师认为“好”和“

5、较好” 。在座谈调查时,教师们认为, “从总体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地理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以及学生、学科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 ,能够“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伦理观” , “课程标准设计有重大突破,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 “课程标准的亮点是:紧扣时代脉搏;教学理念新颖;课程评价富有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灵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标陈述指导性强” 。教师们普遍认为“随着实验的深入,明显感到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把握比开始时更准确了、理解更深刻了,也就更能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了” 。并且,他们认为“课

6、程标准设计思路新颖、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 “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灵活,内容标准阐述清晰、指导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实验区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地理课程标准本身及其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内容标准不够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 ,同时建议增加内容标准的层次性与弹性;部分“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安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也是一个普遍面临的困难问题;实践中评价方式与传统考试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地理教师所教班次多,学生数量

7、大,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紧张;建议建立专门的部门为教学提供各种配套的教学资源服务,如教学资源库、课件库、标本库、图片库以及学生活动基地、学生试验基地;等等。教师们还提出了 400 多条包括文字、标点在内的具体修改意见。实验区地理教师的宝贵意见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奠定了坚实基础。二、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由于实验区调查结果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选择、表述方式等基本正确,因而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地理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保持不变,仍然由“前言” 、 “课程目标” 、 “内容标准” 、 “实施

8、建议”4 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部结构也基本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乡土地理”4 大块组成;“内容标准”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不变, “内容标准”以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也不变。修订内容的重点侧重于:“前言”和“课程目标”的时代性、先进性;“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明确性、可行性;“实施建议”的实用性、普及性:1对“前言”和“课程目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以增强其时代性和先进性。2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了修饰。3适当补充

9、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必须的,以及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4删除或调整部分让教师和学生感到操作困难或一般学校条件不允许的“活动建议” 。5对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进行了梳理和重新调整。6删除内容不够理想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 ,增加来自实验区的成功“案例”,并将这些“案例”全部从课标文本的正文中迁出,移至新增设的“附录”之中。三、修订内容的具体说明(一) “前言”部分的修订“前言”的导入语是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这次修订时进行了改写。第一个自然段阐述社会和地理科学的发展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影响,第二个自然段阐述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地理

10、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基础教育初、高中阶段地理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这次修订以后, “前言”开篇的这两段导入语表述,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部分保持连续和呼应。“前言”中“一、课程性质”这部分的文字表述作了改动和调整。原先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阐述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文字量较多;第二段阐述初中地理课程的性质,文字量较少,有头重脚轻的感觉。修订时这两个自然段合为一段:首先,课程标准一上来就阐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增强爱国情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并且这门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

11、接着,阐明地理课程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课程性质,除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还跟地理“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紧密相关。正因为地理科学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地理课程文、理两科的性质;也正因为地理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特点” ,所以,地理课程成为“培养学生形成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 。总之,修订后关于地理课程的性质有 3 个重要的关键词语:一是“必修” ,二是“兼文兼理” ,三是“培养整体(综合)和空间(地域)观念” ,这三层意思环环相扣、融为一体。“前言”的“二、基本理念” ,除了标题修订为“课程基本理念”以外,这部分内容在结构上没有变动,较多是文字方面的修饰。例如

12、: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的表述,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为了适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修订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一条理念修订为“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 , “鼓励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条理念,修订为“注重学习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的结合” ,并将原来一些阐述实现评价“两化”和“两结合”的文字移至后面“实施建议”部分的“评价建议”之中。“前言”中的第三个标题“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 , “思路”也由原来

13、的 5条减为 4 条。实质上,有关思路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只是将原来的第一条的内容归并到第二条和第三条中去了。此外,还删去了两段“例如”的文字,这样使阐述更为紧凑。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增加了“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框图” ,此图原来置于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移至这里以后在画面设计和文字上作了一定的修改:(二) “课程目标”部分的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作了个别的文字修改,并增添了一小段文字:“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在“知识与

14、技能”目标中,从初中学生心理年龄特征考虑为降低要求,删去了第二条目标中的认识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这一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也是一些文字上的修饰,如将“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改为“分析、归纳” ,将“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改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等等。此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四条目标中,增加了“知道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这一内容。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传钧先生曾经在审定地理课程标准时说过, “因地制宜”是经济地理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用很大,要大力宣传。这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教学中补充这

15、一条目标,而且是属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体现了对“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视。(三) “内容标准”部分修订举例“内容标准”是地理课程标准的主体,它不仅是编写地理教材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部分内容的总体结构没有什么变动,但具体修订、润色之处还不少,改动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降低了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第二种情况是删去或调整了一些较难操作的活动建议;第三种情况是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或不够全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概 况 认识 区域 概 况 认识 区域海洋与陆地 气 候居 民地域发展差异 疆域与人口 环境与资源 经济与文化 地 域 差 异认 识 大 洲认 识 地 区认

16、识 国 家位置与分布 联系与差异 环境与发展乡土地理面的内容标准进行了修订或补充,并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精炼和润饰。初中地理课程内容 4 大块之一的“地球与地图”部分,除了文字和标点符号方面的修饰以外,还作了以下修订:在“地球和地球仪”单元,增加了一条“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而删去了相应的“活动建议” ,明确了这一项是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可选可不选的“建议” , 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这一条“标准” ,修订为“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表述得更为清晰。在“地图”单元的修订是:增加了一条“标准”“学会阅读校园

17、、社区、旅游景区等小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并将相应的“活动建议”修改为“学习绘制校园等小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比原来“实地踏勘并绘制” “社区”图,降低了难度;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了“判读坡的陡缓” ,使得要求更为明晰;将“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这条标准修订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降低了难度;将“定向行军”修订为“定向越野” ,使得表述更加准确;删去了该单元表格下面一段不一定十分必要的关于电子地图的“说明” ;等等。世界地理部分的“海洋和陆地”单元,只有一些文字表述上的改动,如将“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修订为“说出地球表面海

18、、陆所占比例” ;将“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修订为“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此外,将“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活动建议中的“有条件的学校”几字删去,因为随着学校教学设备的改善,使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已经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了。在“气候”单元,第一个小标题“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修订为“天气” 。这倒并不是不强调天气与生活的联系,而是“天气”这一标题与“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 “主要气候类型”等以下几个同级标题更匹配一些。在活动建议中,删去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这条建议,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前曾作为各个地方气象台站气象数据的一个补充来源的学校气象园地

19、,目前已几乎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了。当然没有这一“活动建议”并不排除一些特色学校建立气象园地,开展气象观测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对天气观测预报方面的兴趣爱好。此外, “气候”单元的“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改为“世界年平均和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 “世界气候分布图”改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这样使教学要求更为明确;“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这条标准修订为“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把“海拔高度”从“地形”因素中分离了出来。“居民”这一单元,只有个别文字修饰,如把“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

20、动的关系”活动,改为“收集各种聚落景观图片,并讨论不同聚落景观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等等。“地区发展差异”这一单元,标题修订为“地域发展差异” ,原因是用“地域”这一概念便于跟下一单元“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中特定的“地区(例如南亚) ”概念区分开来。“认识区域”单元,在“认识国家”的内容中删去了“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这一要求;将“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这条标准,修订为“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概况” ;将“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资料,并与所学大洲进

21、行对比”这条活动建议修订为“将所学大洲与另一大洲的基本地理特征,运用列表、填图等方式进行比较” ;将“讨论某国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活动建议中后面的一句“例如,展示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删去;“认识区域”单元表格后面的“说明”文字也由原来的四段调整为三段,使之更精炼些。总之,世界地理部分其他的修订较多的还是一些文字方面的修改及润色,不一一列举。中国地理部分,在“疆域与人口”这一单元的改动有: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的“说明”二字修订为“认识” ,稍降低了一点要求;将我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修订为较为正规的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此单元表格下面原来有一段关于

22、 34 个省级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要求学生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记住,而不是在本节课中全部记住”的说明文字,现已删去。这一段话并没有错,实际上它只是提醒教师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个“教学建议” ,一般地理教师都能够领会。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关于河流的内容新补充了“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一条“标准” ,促使学生对我国河流分布有更全面的了解,因为关于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河流和水资源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用的;关于长江和黄河,则明确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文水特征以及对各自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活动建议中增

23、加了“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内容,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意义重大,这也与党的“十七大”有关农村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精神相符。在“经济与文化”单元的修订基本上都是理顺文句,如:“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修订为“知道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服饰、饮食、节庆” ;“参观本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工矿企业或车站、码头”修订为“参观当地农业生产基地、工矿企业或交通运输设施” ;等等。“地理差异”这一单元,标题改为“地域差异” 。这是因为“地理差异”的涵义比较宽泛,而“地域差异”这一标题与世界地理部分的“地域发展

24、差异”遥相呼应。另外,此单元表格后面的“说明”文字修改为:“为方便教学,并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这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地域划分,应该注意,即使在同一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一“说明”也属文字上的修饰,意思没变。在“认识区域”单元,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这条“标准”修订为“举例说出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 “城乡统筹发展” 、 “区域协调发展”这些提法,紧密联系我国的发展、改革,更具时代气息,并也与党的“十七大”文件中的有关精神相融。“认识区域”的“活动建议”中,除有关北京、台湾等内容的“活动”以外,还增加了一个“收集某

25、历史文化名胜或革命纪念地的资料,并撰写一篇介绍短文”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结合各地区的实际。 “活动”中还融入了一些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如在举办地理专题讨论会的活动中,增添了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跨海、跨江大桥的兴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内容;增加了“收集资料,讨论搞好节能减排、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意义”的活动建议;等等。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单元后面的“说明”文字原来有四条,现在合并为三条,并且表述的方式也和世界地理部分趋于统一。其中最后一条“说明” ,则新增了“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乡

26、土地理部分修订的幅度相对较大一些。首先,原来乡土地理部分内容标准表格前面有一段“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的文字,主要阐述乡土地理教学的功能与价值,修订以后已将这些文字全部归入到表格后面的“说明”中。其次,乡土地理部分原来共有八条“标准”和六条“活动建议” ,修订以后精减为六条内容“标准”和四条“活动建议” 。六条内容标准重新进行了表述,分别是:“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利用图文资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举例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提出一个自己感

27、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研究结果” ;“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前四条“标准”基本上概括、保留了原来的内容,又从发展学生地理能力的角度增加了第五条“标准” ,最后从热爱家乡方面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这样更加符合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乡土地理部分的“活动建议”进行了精减,删去了“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提出合理建议”和“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设想”等活动,从这里也透出一个信息,乡土地理更为鼓励和提倡操作类的、体验类的、室外的和野外的实践活动,注意精减语言类的活动。课程标准还在“开展乡土地理野外考察”这一

28、条活动建议中,增添了“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状况(如矿产、地下水、中草药、野生动物等) ”的内容。(四) “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一、教学建议” ,起始自然段的一段文字进行了改写,强调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 ,指出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的教学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基本没有改动,但是根据实验区的教学实践更换了几乎所有的案例,例如:在“宜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的教学建议中,删去了原来的“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学习方式”的案例,修订

29、为在学习“中国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差异”内容时综合使用“角色扮演” 、“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的案例,以“我与奥运火炬同行”为主题,模拟火炬在中国不同区域的传递活动,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由结合组成小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要关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建议中,将原来一则内容较为空泛、开展起来难度较大的“地理野外考察”案例,修订为比较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的“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图知识,以“我帮学校做规划”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爱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的目的。在体例上,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教育部门正式颁布文件

30、必须的规范性,已将所有教学建议的案例全部从课标文本的正文中移出,放入了新设的“附录”之中。“二、评价建议”修订以前的结构是从五个方面、以五个“注重”作为标题来阐述评价建议。修订以后“评价建议”则从“地理学习评价目标的确定” 、 “地理学习评价方法的选择” 、 “地理学习评价的实施” 、 “地理学习评价结果的解释”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强调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指出“给学生作出评价结论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

31、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建议“在设计试题时,应该突出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关注学生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出偏题怪题,淡化数理地理等特殊的解题技巧” 。同时, “评价建议”的大部分案例作了更新,并且取消了“案例”这种形式,化作举例的形式糅合进阐述之中。例如:分别用“地理概念” 、 “地理位置” 、 “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等例子来说明如何检测学生达到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的程度;通过“用观察的方法评价学生对地理科学方法的领悟、运用状况”和“用评定量表法评价学生从事地理探索性活动的质量”等例子

32、来说明如何选用评价方式、实施评价工具。“实施建议”的第三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和第四部分“教材编写建议”的位置在修订时进行了互换。这是因为教材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先谈教材编写,最后再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并且这样也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表述形式保持一致。 “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内容基本没变,但对其中的三个小标题进行了修改,使其和内容更加贴切。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修订后在阐述“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时,增加了“学校要加强地理教学设施的建设,逐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和创建地理实习基地”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 “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等课程基本理念的综合精神。(陈澄、林培英、朱翔执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