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8109175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言文阅读之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中考专题复习,板块一 :语法点滴,现代汉语,实词:,名、动、形、数、量、代,虚词:,副、介、连、助、 叹、拟,古代汉语虚词大致分四类:,起指代作用,如“之、其、何”; 起组合作用,如“以、于、为”; 起连接作用,如“而、乃、则”; 起语助作用,如“也、乎、夫、焉”。,代词: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指示代词之、其、或、然。疑问代词安、焉、何。副词:范围副词则、犹时间副词既、已、且语气副词其、何、遂介词:于、以、为、因、乎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

2、耳、哉、乎,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题型设计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教材中的句子,对比考查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之、而、以、于、其、乃、为、且、焉、或、 虽、乎 、者 、然等,考查频率极高的文言虚词,之,一、“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代指人【例】余悲之:,他,代指蒋氏。,代指物【例】策之不以其道:,它,代指千里马。,代指事【例】操蛇之神闻之:,代指愚公率领子孙移山,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例】故时有物外之趣。,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

3、,不译。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何陋之有?,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马之千里者。,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 “到” 【例】辍耕之垄上,中考真题: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1、二世杀之( )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3、宋何罪之有?(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5、顷之 ,一狼径去( ) 6、(陈涉)辍耕之垄上( )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8、故以怪之矣( ),“之”的用法,代词,他,代词,这,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音节助词,

4、无实义,动词,去、往,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 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的除外),公将鼓之: 恢弘志士之气: 肉食者谋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考考你】,音节助词,无实义,代指迎战齐军这件事,他们,指代董允等人,这,结构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 出入之迂也: 牡丹之爱: 至之市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以,“以”的用法.,1、作介词。可译为“把”、“对”、 “用”、“凭”、 “因为”、 “根据”、 “按照” 等。 【例】 策之不以其道 以刀劈狼首而吾以捕蛇独存

5、何以战,2、作连词。可译为 “来”、 “用来”、“以致”等,也可以不译。 【例】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以塞忠谏之路也俯身侧耳以请,3、用作副词,表示时间,可译为“已经”。【例】固以怪之矣,4、用作动词。一般译成“认为”、“以为”。 【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5. 表时间、方位和范围界限。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6、策之不以其道。( ) 7、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2、以君为长者(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中考真题: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3、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字的用法,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 ),5、以塞忠谏之路也( ),用、拿,把,凭借、依靠,因为,以致,按照,认为,8.以伤先帝之明: 9.以中有足乐者: 10.计日以还: 11.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12.属予作文以记之: 1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考考你】,以致,因为,相当于“而”,可不译,凭,来,根据,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用法(2)代词用法 (3)复合虚词,而,“而”的用法:,1、表示并列,【例】黑质而白章,2、表示承接,一般连接两个有先后关系的 动词,可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

7、【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3、表示转折。可译为“但是”、“却”等。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 【例】面山而居。,5.表示因果,【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泉香而酒洌: 择其善者而从之: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考考你】,表转折,却,表并列,不译,表承接,不译,表示修饰,其,“其”的用法,1、作人称代词,代指人或物,可译为他(们)、它(们),或者他(们)的、它(们)的。【例】百姓多闻其贤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安求其能千里也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作指示代词,可译为“这(些)”、 “那(些)”、 “其中(的)”等。 【例】其船背稍夷其一

8、犬坐于前,3、副词,加强语气,反问、推测、委婉等语气。【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当其租入: 欲穷其林: 其如土石何: 专其利三世矣: 不能指其一端:,.,【考考你】,他的,代指捕到蛇的人,那,加强反问语气,这,其中的,“焉”的用法,1、作兼词,相当于“于之”,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 。 【例】且焉置土石,在那里,从这里,(2)杀鸡焉用牛刀,在其中,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3、作代词,代指某物。 【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4、作语气助词, “呢”、“了” 【例】又何间焉?冀之南,汉之阴,

9、无陇断焉,于,“于”的用法,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1、表示处所,译为“在”、”从“、到。 【例】于厅事之东北角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达于汉阴,2、表示时间,译为“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3、表示对象,译为“向” 、“对” 、 “对于” 【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万钟于我何加焉,4 、表被动,5、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苛政猛于虎,【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1、皆以美于徐公: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相与步于中庭: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舜发于畎亩之中: 6、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考考你】,比,在,在,对,从,从;比,“虽”的用法 1、表示

10、假设关系,可译为“即使”。 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 如: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虽 乃 或 为 然 者 则 所以 尔尔,“乃”的用法 1、“于是”、“就”。 如:刿曰:“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乃入见。2、“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竟然”。如:乃不知有汉 4、“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 5、“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考真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久而乃和( )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1、。( ),“乃”字,于是,就,竟然,才,你、你的,是,“或”的用法,1、用作代词,可译为“有人” “有的” “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或凭或立,不一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表示时间,可译为“有时”。如:或王命急宣,3、表示猜测,可译为“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为,3、表示被动,译作“被”。读作“wi”,“为”字的用法归纳,(一)用作介词,一般读作“w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替“等。,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然 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 这样;然则 的样子。 俨然 颓然 萧然,

12、乎 (1)语气助词,吗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介词:于,在。 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3)后缀,不译宜乎众矣。 (4)词尾,“然”、“地”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者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的人”“的事情”“的东西” “的原因” 例: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表判断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则: 1.表示假设关系。 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 。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霸业可成,汉室可行

13、矣(捕蛇者说),2.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用来” “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吾知子之所以拒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的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吾所以为此者,所以,【所以】,尔,同“耳”,罢了。例:无他,但手熟尔。 非死则徙尔。 你,你的,你们的。例:尔安敢轻吾射! 那。例: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从那时以来。) 如此,这样。例

14、: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驴之黔,无可用,放之山下。狗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而觇。少时,驴一鸣,狗愕然,曰:“此必神兽也,吾当敬之。”稍出近之,惴惴而前,然见其蹄类牛,疑焉,立而睨。久之,驴啮草。狗不胜喜,曰:“食草者,何用之有?”乃荡冲不已,甚狎。驴不胜怒,蹄而伤其首。狗痛而走。他日,复遇驴,遽蔽林间矣。,【牛刀小试】,1、找出与“莲之爱”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食草者,何用之有?B、久之,驴啮草 C、稍出近之 D、 驴之黔 2、分析 “而”的用法及含义:惴惴而前:_狗痛而走:_立而睨:_,表修饰,助词不译.,表承接,助词不译,表并列,助词不译,A,3、解释下列文言虚

15、词。然见其蹄类牛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然见其蹄类牛,疑焉,(它的,代指驴的),(把),(当作),(兼词,对它 ),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因此,“夏无且”就是“夏无雎”。,(1)连词用法 (2)副词用法,返回,7、且,(1)副词。 将、将要。 暂且、姑且。 (2)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表递进。而且,并且。表让步。尚且、还、况且。,8.若,(1)代词用法 (2)连词用法 (3)复合虚词,(1)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 指示代词。这、这样

16、。 (2)连词:表假设。如果。 表选择。或、或者。,另:动词。(实词)像,好像。如:其若是,孰能御之。,9.所,(1)助词用法 (2)复合虚词,(1)助词。 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本义阐析:“因”字除了指“原因”、“因为”外,还当“凭借”、“按照”、“沿袭”讲,它为什么这么多意思,要怎么记忆呢?答:甲骨文“因”字像一个人卧在席上,是“茵”的初文,本义是“席子”、“垫子”。由于席子、垫子之类的东西是供人们躺

17、或者依靠的,所以“因”字可引申为“依靠”、“凭借”.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由此,可引申为“根据”、“按照”,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还可以表“沿袭”(凭借着原有的不加改变),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因”字的“原因”义,也来自“凭借”义原因也是一种凭借。至于“因为”义,是“原因”虚化而来的。,返回,14.因,(1) 名词用法 (2) 动词用法(3) 副词用法 (4)介词用法,无因而至前也。 狱中上梁王,(1)名词: 原因。,(2)动词: 依靠。沿袭。,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 周因于殷礼。 论语 为政,(3)副词: 于是、就、便。,秦军解,因大破之。 高祖本纪,(4)介词: 依照、根据。趁着、趁机。凭借。通过、经由。 由于、因为。,1、于今会无因 2、蒙故业,因遗策3、相如因持璧却立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因击沛公于坐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7、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1、名词:理由、原因、机会 2、动词:沿袭、施加 3、副词:于是、就 4、凭借5、趁着 6、通过、经由 7、由于,牛刀小试,注意读音:y,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当作“参加”时读y,“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其它都读y。,返回,18.与,(1) 名词用法 (2)动词用法 (3)通假字 (4)助词用法 (5)连词用法 (6)介词用法 (7)复合虚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