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简答题:1、西方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什么?答:(1)宗教色彩浓厚。学校被教会控制,教师由僧侣担任,教学内容浸透了神学精神。 (2)自治权利高度凸显。中世纪大学起初属于社会性质的团体,为了各自的目的和利益,中世 纪大学享有自治权,由学生或教师组成的行会来管理事物,并享有各种特权,如:免 纳捐税、免服兵役、证书授予权等。 (3)国际界限模糊。中世纪大学在招收学生和聘请教师方面没有国籍的限制。学生为了受到全面的教育,可以到各国的大学里“漫游 ”。(4)制度不健全。中世纪大学的早期办学带有极大地随意性
2、和自由度,如在培养目标、学制、 结业资格等方面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且规模小、设备简陋。2、外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由于各国建立高等教育体系所走过的道路不一样,高等教育体系的具体构成也不一样,所以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层次、类型和形式。 (2)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有力干预。在某些国家,高等教育成为国家主办、资助或依法管理的教育机构,教会 对大学的控制遭到削弱。 (3)科学占据重要地位。各国都将与近代科学有关的课程或科目引入高等学校之中,减少或摈弃传统大学中的“自由教育” ,特 别是神学教育的内容,通过开设大量近现代科学或技术课程,实现高等教育的转型。 (4)
3、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随着各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最 终完成,西方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数和机构数都有了较大增长。3、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是从商周至清末,大体经历了萌芽、形成、制度完 备、发展和衰落等几个阶段。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官学与私学共生。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官私两学并存是主流。乱世 则官学不修,于是私立大学的兴盛用以填补官学的功能真空。同时,政治 环境的宽松与否直接影响到私学的命运。 (2)儒学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至汉武帝时, “废黜百姓,独尊儒术” 。从此,儒家学说便取代百家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籍。 (3)鲜明的等级性。此 时
4、的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受教育机会几乎为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虽然平民子弟中也偶有成大器者,但基本上属于自学成才。 (4)崇尚自学讨论。当 时的学者之间便有相互争辩的风气,古人之所以崇尚自学、讨论的方法,一是因为当时大学生多、教师少;二是书院受束缚较少,师生可以自由的发表学术见解;三是当时的治学思想强调学生的自动、自得,因而自学讨论的方法便是最佳选择。4、何谓高等教育质量?答: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其活动范畴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一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活动;二是体现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不
5、断建构与外部环境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三是办好实施、开展高等教育活动的机构;四是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5、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哪些特征?答:(1)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是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 (2)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高等教育质量是评价者从自身个性化的标准出发而加以判断的。 (3)抽象性和具体性相统一。高等教育质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性在具体实践中可以简单逐层还原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各个维度的某个具体载体。 (4)时间性和空间性相统一。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 发展阶段,个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期望是不一样的。论述题1、论述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改革 发展 质量 体制改
6、革 重点工程 联合办学 收费教育 民办大学 国际化*改革的步伐不会止息 解决好中国的教育问题,根本出路在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 续发展 1.教育改革滞后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2.社会不间断发展变化形成的新形势新条件也迫使高等教育即时做出与之呼应的反应。3.随着文化时代知识社会的到来及高等教育超前经济社会的进步性愈加明显,也要求高等教育从过去被动适应的因变量角色向主动引导社会变革发展的自变量过渡。*发展是不变的主题 保证我国经济稳定持久的发展和强有力的后劲。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以质量为永恒的追求*体制改革的持
7、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是争创国际一流大学的主要拉动力*联合办学是经济高效的办学新模式*收费教育是最具牵动效应的改革*民办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不可遏制的潮流第二编高等教育:培养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人。高深知识:高等教育所经营的知识的范围和层次。高等教育本质:是高深知识的生成、选择和创造的过程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高等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系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高等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和
8、。高等教育制度就是根据国家的性质而制定的教育目简答: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的内在联系:1 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高等教育的教学、培养、研究都离不开高深知识。 2 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工作材料。不 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都是以高深知识作为基本材料和媒介的。 3 高深知识规定了高等教育的边界。高等教育的现实运动,按拥有高深知识领域的多寡和深入程度、运用程度划分大学的类型和层次。 4 高等教育是高深知识最重要的制度化载体。高深知识的制度化载体历来是多样的,如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院等专门研究机构,但高等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制度化载体。高等教育的功能类型:1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分为育人功能和
9、社会功能,育人功能指培养人才,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社会功能指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2 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即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出发, 认为高等教育的功能是文化功能。包括文化的选择、传递、保存、批判、创造等 3 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出发的,即通过高等教育探究高深学问的本质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问题,目前尚无定论。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1 政治功能。首先,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公民高度民主的政治意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和团结协作、和谐一致的民众意识,以及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健全的责任。其次,表现在他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方面,而这一点,又是以民主制度为保障的。再
10、次,表现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会对社会的各种政治变革产生重要影响,有力的促进社会各要素和谐平衡的发展,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公平,此外,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还体现在社会批判上 2 经济功能。首先,高等教育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其次,高等教育是生产知识的产业。再次,高等教育是生产高科技的产业。3 文化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包含多种含 义:其一,文化 传承和传播。其二,文化 选择。其三,文化的批判。其四,文化创新。总之,高等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承、选择、批判和 创造,促进了人类价值观念的转型和人文资源的开发,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奠定了坚实的人文社会基础。论述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培
11、养的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使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人。高等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高深知 识的生成、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1 从高深知识的生成来看,高深知 识并不专属于科学家或天才的智慧,也不是静态不变的。知 识的生成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用某种方式作用与某客体而使得某一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2 从高深知识的选择来看,更体现着高等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在高等教育中,师生是学术共同体,面临着知识的选择,他们因着共同的特征和追求,不断同化、融合异变 ,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选择主体,从而保证了知识选择的科学性与价值 性的结 合。3 从高深知识的创造来看,体 现着主体的发展和超越性。高深知 识的创造过程,同时
12、也是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核心,就在于 让主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高深知识的方法与价值联系起来,将高深知识的内在与形式统一起来,再 实现高深知识的 创造的同时,也实现人性自我的丰富、完善和创造。 总上所述,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无法脱离开高深知识而独自空谈的,他渗透与高深知识的发展轨迹之中,并在高深知识丰厚的文化背景中,滋养出丰富的、完善的人性和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理想人格, 实现着高等教育的最终诉求。1、 试述大学职能的整合。答:从根本上来看,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是相互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首先,它们的目的一致,都是 为了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 谐
13、发展;其次,它们的手段互补,培养人才固然以教学为主,但需要教学与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再次,大学兼备三项职能,可以实现各种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又面临新的挑战,大学的职能也需要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重新的平衡和整合。 (一)教学、科研智能的重新整合与拓展。教学在大学中,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然而,在大学规模日益庞大, 组织内部学术分工日趋精细的情况下,教学和科研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就有必要加强二者的协调,以求达到平衡和 优化。教学和科研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是它们整合的基础和依据。 (二)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整合与创新。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
14、能亦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科学研究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其次,社会服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来源和走向。尽管二者密不可分,但是任需要对其进行时代的整合和创新。2、 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科类结构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调整?结合世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背景与趋势,论述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思路。答: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科类结构的初步形成源于 1952 年的院系调整,专业调整。经过改造,大学只留下了文理基础学科,另设工、 农、医、师范、师范、体育、艺术等多克和单科学院。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队文、理、工、农林、医药等各科类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并与 1998 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形成了
15、比较科学合理的科类结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具有如下特点:一,各科类专业向均衡发展。二、增 设了不少的新兴学科。三,各科 类结构在不同层次种均衡发展。我国科类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一,科类专业设置的短期行为较为严重,部分高校为迎合市场需求,盲目设置人们热门专业,造成了了人才 质量的低劣。第二,一些应用科类专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多数高校不从宏观角度理性的思考科类专业的废立,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盲目建设,既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人才的结构性过剩。第三,适用科学 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比较薄弱,复合型、 应用型学科较少。第四,专科教育的科类结构缺乏有效地调控和监督,影响整体科类结
16、构的优化。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调整, 应当由“ 对口性”转向“适用性” ,从而达到与社会的高度契合,具体地说:首先,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更要研究高新技 术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的超前性、 预见性,避免 专业设置的短视行为,其次,要以综合化为基础来调整科类和专业结构,合并相近专业,避免重复建设;创建交叉型, 边缘性学科专业,培养跨学科的符合人才;整合已有的优势资源,形成性的学科专业,以 节省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益,最后,克雷和专业的调整应当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加 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也需要高效能够从实际出发,理性 选择。总 之,高等教育的科类
17、结构调整既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也与学科、专业自身的规律相关,所以在具体调整中应当适当、稳妥、不可盲目废立科类专业。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在致力于结构的改革与调整,其改革的方式, 过程虽不尽相同,但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大众化、国 际化已经 成为新的时代特征,也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主流北京和不能忽略的重要基础。在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影响下,在大众化、国际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 结构改革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并 获得较大的发展。在世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浪潮中,我国应当充分立足于本国国情和需要,形成客观、合理的改革思路,以确保各该的有效展开。首先,要 树立正确的价
18、 值观念。21 世纪,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会继续找着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体系和 结构上,我国高等教育将不断面临调整和改革的要求。其次,要发展自我特色,避免模式照搬。在建构适应 21世纪初大众高等教育要求的体系和结构方面,欧美国家走在前面,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最后,应当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改革的进行。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形成,会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在建构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逐步形成现实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第三编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 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
19、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大众教育 从量的教育来说,按照美国马丁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大众教育阶段。从质的角度来说,大众教育是指基于普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智力开发与人格养成为中心,旨在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的教育。英才教育是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的,以心智和人格的养成为核心,目的是让少数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人才的教育。其衡量的尺度为,是否传授高深的学问,是否 处于知
20、识学习和研究的尖端和前沿。科学教育是指通过演示科学方法,教学学生辨认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 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教育。人文教育是通过对熏陶与启悟的方式,使学生的本性、尊严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促 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高等教育公平是有原则的公平、相对的公平,是一个发展的、理想与 现实意义兼具的复合概念。简答题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必要性。答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是创新人才个体发展的需要(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局限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可能性。答(1
21、)两者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从本质上说都源于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只是由于人们面临的直接的生活课题不同,才产生了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2) 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人们在对科学价值的追求中体现着人文价值的取向,同时,在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中也包含着科学价值的取向,两者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完整意 义上的人类价值取向。(3)两者互跟互用。表现在:一、科学的 进展往往会引起人类思维的革命。二、人文 对科学发生着重要作用。首先科学研究对象的确是反映着人类的价值倾向。其次科学知识、科学理 论的获取同样渗透着人文因素的影响。再次,人们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性的成果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
22、要,最后,作为双刃剑的科学离不开人文的指引。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答: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同一种教育的一体两面,是同一活动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与取向。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的人文性质和科学性质。从观念视角来看,教育的科学侧面与人文侧面具有不同的追求,前者追求知识与智能,后者追求感悟与情怀,前者可以由学而会,后者只能由感而悟。科学教育在教学中强调效益与简捷,人文教育在教学中则不避繁琐,寻求曲折。科学教育常以信息量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而人文教学则以内心的冲击力和影响力作为判别质量的标准,前者看重解决问题的多寡,后者看重留下深思的余地。从方法的视角来看,科学教育强调学生
23、对知识与技能的占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超然的姿态出现,通过教学活动获取知识, 为我所用,并改造客观世界,人文教育则强调学生的融入,是知识对学生的浸染与熏陶,学生被知识所感化、影响,从而改 变自身。科学教育在教学中是以理服人,人文教育在教育中是以情感人。4、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答:欲正确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它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的途径有(1)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
24、前提。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的关键。 (2)课程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途径。通过课程改革实现科学和人文两大教育内容的融合。一是兼顾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二是开 设活动课程,三是大量开设选修课,四是重视隐性课程。 (3)教育者知 识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要以批判的精神改革已有的思维模式,要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列式的思维方式,建立 统整的思维模式。 (4)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化场,使大学生被浓厚的人文信息与科学信息所包围,接受持久、广泛而深刻的熏陶。意识要实行创新教育。 ,二是要创建校园文化。5 高等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
25、关系,如何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性。 (二)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公平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二者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是,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所谓效率优先,就是指当前必须把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目前
26、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实现,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作符合 现实的最大努力。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在目前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 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 许社会团队、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其次,要 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同 时,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 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以便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尽量避免“马 太效应”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比如说对少
27、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以及一些贫困学生给予政策的倾斜等。6、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答: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1)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门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完全不相容的一种误解。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合的趋势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
28、结合的道路。一方面由于大量浅易的问题已经解决,许多科学问题都需要较专较深的的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有必须有多个学科,多方面的专家进行立体公关。(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高度整合,现代高级专门人才首先应该是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所采科学 领域的专家。(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时现有国情的选择。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高级专门人才数量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专才教育的任务还相当重。另一方面,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高等学校入学率比 较低,高等教育成本又较高。国家希望学生毕业以后尽快适应经济建设的需
29、要,而且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所以在学生在读期间有必要给予他们全面的教育。第四五编1、高等学校教师:指那些在高等学校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以此为专门职业的人。与中小学教师最本质的区别在于高等学校教师还承担者进行学术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只能。2、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静态理解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动态理解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 习得教授高等学校专业知识技能,实施
30、专业自主,表 现专业道德,并逐渐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等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3、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与学校相结合,在 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 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 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 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 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等。4、高等学校学生: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通常指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5、专业(高等学校专业):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6、
31、专业划分: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7、品牌专业: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 质量高、毕业 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不同于热门专业,在教学的大纲、课程体系、教学 质量、 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名师培养等方面都要具有亮点和亮色。一般分为高等学校级、省 级、和国家级三个级别。8、高等学校课程:广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高等学校学生在高等学校内各种活动的总和。既包括教学内的,也包括教学计划外的;既指课内的,又指课外的。狭 义的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所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活动系统。9、
32、学年制:是学生按学年计划杜曼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10、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校量的计算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一定量的学分作 为毕业条件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基本特点是“自主选课 、因材施教、灵活培养。 ”11、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形式的结合,一方面吸取了学年制的优点, 强调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和基本规格要求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特点,开设较多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本职可以认为是学年制。12、教学计划: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指专业教学计划,一般是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由各
33、校的院系组织教研室制定的, 经校教学主管部门审批和校长审批后实施。13、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 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14、精品课程: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 ”特点的示范性 课程。15、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已经人生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指导教学工作而提出的基本要求。既指导老师的教,也指 导学生的学。16、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教学目的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仅指教师教的方法,也指学生学的方法。17、教学组织形式: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
34、用的问题,因而它对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简答题1、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特性是什么?答: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两个基本特征。学术性已被公认为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特征之一。专业性包括三方面:一是专门职业具有完善的社会功能,能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二是专门职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三是专门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表现为专业工作者应获得本专业资格证书,专业内部有不同的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的差异;四是专业人员需经过长期、严格的专业培养与发展。2、高等学校教师应承担哪些角色?一是教书育人角色;二是研究者角色;三是社会服务者角色;四是管理者
35、角色。3、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特点?一是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二是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三是专业发展的情境性;四是专业发展的多样性。4、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是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二是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三是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四是内部层次结构的复杂性。5、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哪些特点?一是基础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统一;二是广博性学习与专深性学习有机统一;三是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加;四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五是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6、专业与学科、职业、系、课程的联系与区别何在?高等学校专业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
36、本教育单位。专业 必须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两方面结合起来划分;专业是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服务的;是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学科指学术的分类和教学科目或学习科目。学科主要指学术分类,是按科学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我国目前分为 11 个门类。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的种类。职业对工作而言,专业队学科而言。专业和职业 具有密切的关系, 专业 要适应职业的发展;对职业而言, 专业有适应性与针对性、对口与 不 对口的问题。系通常是由一个专业或若干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是管理专业的行政组织,而同一个专业的人员组成的集体是学术组织。由一个专业构成一个系时,两者
37、重复度很大。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完成所包含的全部课程,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综述:任何一个专业的开设都必须有相应的学科做基础。一个专业往往涉及许多个学科,包含多门课程,专业的特色 药通过学科特色和课程特色来体现。课程是专业结构的基本单元,优秀的课程及其有机的组合是办好一个专业的先决条件,并注意通过它来实现培养高级人才的目的。学科建设时核心。7、专业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1)需要性原则 (2)合理性原则(3)持续性原则(4)超前性原则(5)结构性原则(6)动态性原则(7)稳定性原则(8)调控性原则8、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几种关系?(1)基础课和专业课
38、的关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强调打基础,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提供专业课 所必要的知识储备、技能和方法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专业课,基 础课和专业课比例为 3:1 或 7:3 (2)博和专的关系 (3)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4)课程间的纵横关系。横向关系是指所设置课程哥们学科内容上的相互渗透和配合;纵向关系是指各专业的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先后顺序和互相衔接。9、教学计划从内容上看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1)专业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形式(或教学环节)(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学历)10、教学计划的编制应遵循哪些原则?(1)遵循培养目标,实现德智体全
39、面发展原则,保 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3)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注重培养能力的原则。(4) 遵循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保证教学计划的适应性。(5)遵循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的原则,保证教学计划的适应性。11、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哪些原则?(1)思想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12、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包括哪些方面?包括编写、选择和使用三个方面。(一)编写原则(1)适应性原则(2)思想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5)平衡性原则(6)发展性原则(二)选择的原则(1)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加强教材
40、的“ 精品意识”,为所开设的课程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正确处 理好选用国家推荐教材与学校自编教材的关系。 (2)严格选用程序。(3)加强教材质量跟踪,及 时进行信息反馈。(三)使用原则(1)要注意比较新旧教材的区别,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2)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区别。 (3)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1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传授知识和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 (2)发展学生的智能。 (3)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4)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学 习方法和一定的科研方法。 (5)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审美能力。14、与普通中小学相比,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41、1)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2)高等学校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3)富有探索性,强调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4)富有专业性,强调培养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15、如何制定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高等学校应包括哪几条主要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实践性三个特点。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1)反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目的的要求。 (2)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据。 (3)汲取丰富教育 遗产的合内核, 总结教学丰富的实践经验。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的原则。 (4)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相结合
42、的原则。16、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有什么区别?高校如何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是从教学的组织结构而言的,如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自学指 导等。其本质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对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的中介。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就没有积极而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不仅要受一定社会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制约,而且要受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设备和条件等因素的制约。17、应该如何认识大学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揭示大学教学方法特殊性的意义何在?大学教育方法不仅
43、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方法,更要从学生学的方法方面多加考虑。考虑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以及高等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的。要增强教法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比如课堂教学(包括课堂讨论、 习题课、实验课),现场教学(包括参观、社会调查、实习),自学指导,科研训练。其中实习时给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在实习的过程中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科研训练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是从知识到技能的升华。大学生平时的科研训练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的系统训练过程,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一个环节。通 过系统的科研训练,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能力,达到了“授人以渔”的
44、目的,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个人自己再发挥点啊)18、对高等学校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在高校教学中有什么重要意义?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学科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求要求能在专业范围内承担科学技术发展所提出的任务,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科研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是国际高等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个人再自己 发挥点啊)19、课堂讲授的特点是什么?(1)课堂讲授学时大幅下降;(2)教师讲授量减少,课堂讨论、答疑、 实验等有所增加;(3)从传授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独立学习,给予学生独立活动的机会, “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
45、以渔” ;(4)课堂讲授要体现出积累知识与发展技能,并逐渐以发展智能为主,促使大学生所学知识向智能的转化。论述题1、请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未来完成自己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必须具备一系列内在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意等方面。(一)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具有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能够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识造诣,并能清楚表达出来。 (2)条件性知识,是指教 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实践性知识,是教 师 通过
46、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获得和确认的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 (4)一般文化知识。(二)专业技能包括(1)教学技巧。导入的技巧, 强化的技巧,发问的技巧,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技巧与沟通、表达的技巧。 (2)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三)专业道德包括(1)尊重学生 (2)公正严格 (3)以身作则 (4)甘于奉献。(四)专业情意包括(1)专业理想 是教师对从事的专业达到何种成就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和灵魂。 (2)专业情操 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学价值观的基 础,是构成 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
47、,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表现为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两方面。 (3)专业性向 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适合于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 (4)专业自我 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显 著地影响到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2、请制定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定义:是指教师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 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 职业奋斗目标,并 为实现这 一奋斗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包括 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 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 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等。
48、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1)终身教育的需要;(2)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3)教师确立发展目标的需要;(4)教师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5)教师解决其职业倦怠的需要。如何规划:(一)了解影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1)主观方面,个人的素质、心理活动、个人能动性的发挥等,主要是个人的智力、性向、能力、兴趣、成就、价值观、学 历、资格、经历;(2)客观方面,即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机遇、机会等;(3)不可预期的因素。(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1)适应阶段,参加工作一年。 (2)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第 3 年左右。 (3)形成 经验和技能阶段。到了 5 年左右。 (4)教师 成长的“徘徊阶段”5-8
49、 年。 (5)教师“ 成名”阶段 8-12 年。 (6)教师“成家”阶段 12 年以后。(三)把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框架 包括个人的生涯目标、乐在工作、终身学习、享受家庭生活、安排正当休闲 活动、参与社区服 务和准 备退休生活等方面。(四)掌握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方法(1)充分认识自己发展状况。了解自己是教师生涯规划的首要步骤,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要通过自我反思,充分认识 自己发展状况。自我反思的内容框架: 自身素质特点的反思;成长环境的分析;教学活 动过程的反思; 自我反思的方法。(2)了解教学工作特性。教学时一种互动,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是一种关系适 应。(3)自我定位与目标设计。自我定位,一是 对类型的定位,二是对层次水平的定位。确定职业生涯路线:希望自己往哪条路线发展?适合往哪条路线发展?可以往哪条路线发展?三个取向确定后,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 进行具体的目标设计。一是从时间的角度,在不同成长阶 段制定具体的目标;二是项目的角度。可以设立工作目标、生活目 标、进修于休闲目标、退休目标 。(4)成长阶段的设计 实现总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客观条件?需要经过几个阶段?了解现在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设计以后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大体时间;提出并解决成长中需要的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教学方面的目标有三方面:成为课程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