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其信,已大难矣,译事三难:信、达、雅,中国翻译史 History,与君弹做天籁曲,行遍天涯谁知音,History,第一阶段(The First Period): 从西汉开始到明代末年或清朝早期。主要指佛教的翻译。 It started from Xi Han to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or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 It is mainly about Buddhism.,History,安世高(公元148年): 安息人(波斯人)共译经30余部。译风古直生硬,诘屈费解,属 直译。 娄迦谶: 月氏国人,来中国译了十多部经。他和弟子支
2、亮及支亮的弟子支谦号称三支。在当时佛教翻译界享有盛誉。,质派-直译,History,鸠摩罗什: 天竺(印度人)批判地考证了以往的翻译,一改过去的古直风格, 提倡意译并署名经典。期间意译的经典有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经、十二门论和百论等300余卷。奠定了我国文学翻译的基础。,文派-意译,History,谛真: 印度人,在南北朝时代,应梁武帝之聘,来中国译了49 部经,其中最值称道的是摄大乘论, 对我国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玄奘: 曾于唐太宗贞观2年(公元628年)去印度求经,17年后带回57部佛经。并将75部 译为汉文。更重要的是他首次进行汉译外的尝试,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为梵文。成为汉以外的
3、鼻祖。在理论上,他提倡“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深远。玄奘、鸠摩罗什和真谛一直被视为我国佛教学三大翻译家。,五不翻,History,第二阶段(The Second Period): 我国翻译事业悄然步入了第二时期, 即由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新学”时期。代表人物: 徐光启: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通天文、历算,习火器。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并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超胜论,History,林纾: 由于他不懂外语,他与人合作以口述笔记的形式翻译了160部文学作品其中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
4、、和王子复仇记(Hamlet)。他的译作文笔流畅,但删减遗漏之处甚多。 要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我不懂外语!,History,严复: 清代翻译界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其翻译活动主要集中于光绪二十四年至宣统三年(1898年至1911年),历时13年。译作多属于西方政治经济学著作,如(T. 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达-雅,History,第三阶段(The Third Period):“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
5、的分水岭。“五四”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翻译事业的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题材开始涉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也发表在这一时期。译语形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readability),拓宽了译文的接受范围。,History,代表人物: 鲁迅和瞿秋白. 鲁迅曾译过俄国和苏联的优秀作品毁灭、死魂灵。提倡翻译要“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这与今天翻译界普遍认可的“忠实、通顺”(faithfulness, smoothness)实质上是一致的。鲁迅倾向于直译,特别是针对当时“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以
6、及“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主张,他提出了“宁信而不顺” 的原则。,宁信而不顺!,钱钟书: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 ”(translation as an art)两个术语;林纾的翻译一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有关翻译的片断论述,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 Focus on the translators smooth and idiomatic Chinese version for the sake of the Chinese reader.,化境,傅雷:
7、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 (1)“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3)“神似”与“形似”和谐体现中西美学之精髓。 Emphasiz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flavor of the original.,神似,History,第四阶段(The Forth Period):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其主要特点: 1: 翻译工作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性和系统性代替了昔日枪译、乱译的现象,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 2:翻译由外译汉单向性
8、翻译变成汉外兼顾的双向型翻译; 3:翻译标准日趋统一。翻译研究方面基本围绕直译和意译等传统性问题,没有突破信、达、雅的约束,更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翻译理论体系。,History,第五阶段(The Fifth Period): 1976年至今,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翻译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翻译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题材进一步扩大,形式更加繁多。口译(含同声传译)已和笔译并驾齐驱。理论方面,也开始探讨建立我国独特的翻译体系。现代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渗透到翻译领域。,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在西方,翻译实践活动比翻
9、译理论开始得更早。在历史上表现为六次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以翻译介绍希腊戏剧作品到罗马为主要表现形式。 第二次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其中以圣经翻译为主要表现形式。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第四次翻译高潮为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范围涉及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第五次翻译高潮为文艺复兴后,翻译近代与当代的作品为一大特点。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流派,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
10、理论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翻译理论,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科学“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 Eugene Nida于1947年发表的论翻译的原则和程序(Bible Translation: An Analysis of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boriginal Languages)。,语言学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为奥古斯丁和结构语言学派。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析结合起来,从语言的饿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种与原语语义对等的
11、译文。,尤金.奈达Eugene Nida,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 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并进而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即:“等同的读者反应” 当意义与形式相矛盾时,放弃形式对等。 White as snow;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庆,1998 ,P122),阐释学派翻
12、译理论,翻译和阐释学的密切关系:语言是理解本身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理解的进行方法就是解释,翻译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周旋,因此可以看做阐释学最有代表型的范例。 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样的翻译称为综合性交际翻译。,功能学派翻译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针对翻译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使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文化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在中国翻译
13、界普遍使用,西方译学界使用另外一些名称,譬如“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学派,或简称“描述学派”;”目标语中心研究”,“操纵学派”。 核心研究范式是“描写/系统/操纵范式” 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解构学派翻译理论,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
14、性主义者在语言与翻译中寻找性别的后天建构过程,通过大胆的重读和改写等实践重新书写女性的历史。 英美女性主义注重文学批评,特别是对经典文本的颠覆;法国新女性主义将视线投射在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分析等理论方面。 新女性主义者认为用这种话语书写的女性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女性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即一种基于女性的主体意识得以凸显。,后殖民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最早出现于“二战”后历史学家对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的称呼上,即后殖民国家post-colonial state。因此,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后殖民主义”一词表面上关注的似乎只是殖民者或帝国主义离去之后的民族文化。 这一派不仅抛弃了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也批判了人文学派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完全是一项国际性的政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