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掷跳绳 实践课教案周次:第 9 周 课次:第 2 次 年级:七年级 班级: 142 班 人数:(男:22 女:18 )一、指导思想本课教学依据体育课程标准,结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团结协作、竞争欢乐为主题,选用“跳绳器材、一材多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唤醒学生原有运动技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能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体验乐趣,竞赛中提高技能。 二、教材分析:投掷跳绳属于投掷教材,选自华师版水平四体育与健康,是一项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力量、灵敏、协调性具有显著作用。同时也是学生非常喜爱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
2、项体育活动。对前抛实心球技术有积极作用。三、学情分析:投掷教材在小学田径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七年级学生现在学习投掷技术感觉不难,他们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弹性差,小肌肉群比大肌肉群发育较晚,通过助跑投掷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不仅使学生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使学生能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争取让每个学生受益。四、教学方法:教法:讲解示范、分解-完整、激励评价、指导学法:模仿、尝试-实践-练习-评价-改进、小组合作、伙伴教学五、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常规-准备活动-讲解、示范-学生分组-学生尝试、练习、合作、改进(教师指导)-在小组选优展示-学生细观-教师指导
3、、评价,学生互评-学生小结-教师补充教学内容 助跑投掷跳绳 重点 肩上屈肘、快速挥臂难点 动作连贯、协调用力教学目标1、认知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握持、助跑、发力、的动作技术要领、理解积极挥臂的重要性。100%的学生会绑跳绳、80%的学生掌握快速挥臂的投掷方法,75%的学生能应用此技术、发展投掷能力,提高投掷成绩。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不断实践尝试练习中,同学间相互合作中、帮助、评价并不断改进技术动作,体验运动的乐趣,增强自尊和自信。组织教法与练习法课的部分课的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练习次数练习时间身1、体委集合整队、清点人数2、师生问好3、宣布本节课1、口令清晰、精神饱满。2、声音
4、洪亮有力3、宣布教学内容1、体委口令指挥成 4 列横队2、快、静、齐3、报数简洁有力111 2教学内容和目标。4、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5、活动中注意安全简明扼要4、注意场地安全隐患4、着装宽松,适宜运动;见习生出列,距离队伍 5 米,观看教学。11min心准备分9min1、单人运动学生成一列,每人一根跳绳,边跳边绕操场慢跑200 米*3 圈2、双人运动双人双绳交叉50 次1、设置准备活动内容2、监督动作质量和数量1、积极参与热身活动2、积极牵拉韧带、上肢和下肢关节3、动作依标准来严格要求 3圈50次5Min2min一、教绑跳绳二、讲解投掷技术要点:1、身体侧对投掷方向,重心后移,持绳远伸。
5、2、蹬地、转体重心前移,屈肘于肩上。 3、自然挥臂。4、两步助跑三、学生原地徒手动作四、学生分四组训练五、组织小组比赛1、示范绑绳动作1、示范完整动作2、分解、讲解示范技术动作3、组织学生练习4、指导、纠错保证动作技术质量5、选优:个子小、能力强的学生做榜样(促进学习)6、辅导:关注个体后进生,给予鼓励和激励评价7、小组内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相互借鉴8、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9、每个小组能总结自己的方法,提高成绩1、比赛:测量距离,教师报 20 米以内的,见习生报 20 米以后的。1、观看、模仿实践动手绑绳2、学生相互检查1、观看教师的连贯技术动作2、仔细听、理解技术动作3、以小组的形式练习
6、动作4、改进:进行个人实践和小组之间的相互帮助,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善技术。4、细观:优秀学生来完成技术动作,教师给予指导5、探究:相互分享体验,总结适合本小组提高的方法6、改进:能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动作技术1、学生记录,并相加小组成绩2、成绩最差的三个小组受罚 起 点15米 20米 米 3米起 点 米 米 米米 米12518 min15 min3 min身心发展26 min身心调节10min 一、抛:学生以肩膀为点,从下向上的投掷技术二、抛接练习三、抛接比赛二、学生感悟三、教师补充1、讲解技术要领2、学生从 AB 开始练习,每成功抛接 5 次,A 边的学生向后退一米,直到 C 处。3、BC 为比赛
7、距离,一次接不住两人同时受 “罚”4、鼓励学生发言5、补充学生不足1、仔细听动作技术要领。2、任意两个人组成学习伙伴3、认真对待比赛3、积极发言,小结本节的获得和不足4、认真听教师小结和反思自己ACBAB 距离为 5 米AC 距离为 3 米1155317 min3 min全课的平均心率:110 次课中最高心率:140 次强度指数:1.4 中场地器材:跳绳 42 根、口哨一个课后反思: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语言不多 2、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教师没有在教学中体现个体差异和分层教学 3、调动队伍花费的时间较多,学生的练习次数较少。4、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多,学生体验不到同伴间的认可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