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中韩关系摘要:中韩建交24年来,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由于韩国强势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使得东北亚区域的安全形势更为复杂、难于解决,而中韩关系也跌到历史冰点。本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韩之间的关系变迁,阐述了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现状。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要清醒认识两国发展态势,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关键词:中韩关系;萨德系统;历史文化;解决途径一、引言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六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亚洲已然崛起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而中韩作为两个地区大国,自于1992年8月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迅速发展。中韩不断开展高层往来,增进互信共识,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
2、作层次。在政治方面,中韩两国近年来越来越感觉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彼此为解决地区问题开展密切合作。中韩曾合作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韩同是东盟地区论坛的对话伙伴,参与“10+3”会谈,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与经济发展。在经贸合作方面,目前,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据统计,中韩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的50.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近60倍。在文化交流方面,以韩国电视连续剧、流行音乐、游戏、服饰为代表的“韩流 ”在中国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据分析,“ 韩流” 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
3、中国产生的效益就达33亿美元。同时,在韩国也掀起了被称为“汉风” 的中国热。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然而近期以来,由于美国、韩国强势宣布联合部署萨德系统,使得韩国开始引火烧身,中韩关系也出现了动荡,如今这股风波还在一路蔓延。接下来将分别从中韩历史关系和现状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来维护国家安全。二、中韩历史关系发展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历史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中韩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是中国通过海上与之交往最早最多的地区之2一。在中韩交往
4、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与山东半岛有关联,历代山东人为中韩文化交流和中韩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半岛一直维持着册封与朝贡的关系,双方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唐朝建立之前,朝鲜半岛一直属于我国的附属国家,唐朝之后半岛一直作为朝贡国。直到清末1840年以后中国国力渐衰,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朝贡关系至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而完全崩溃。1899年9月,清政府与大韩帝国政府签订中韩通商条约,正式建立近代条约关系;至1905年随日俄战争结束,大韩帝国沦为日本的“被保护国”,中韩两国关系成为中日关系的一部分;1910年韩国被正
5、式“合并”为日本帝国的一部分,中韩关系遂完全转变为中日关系。日本占领朝鲜半岛期间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与半岛虽是近邻,却无任何双边外交关系。其现代关系史始于“二战”以后。“二战”以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因“国共内战”分裂为国、共二个对立政权,共产党取得胜利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府战败后退居台湾,其中华民国实际管辖台、彭、金、马。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制度差异、朝鲜战争爆发等诸多因素,位于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位于半岛南部的大韩民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一方面,国民政府从1948年开始承认“三八线”以南的大韩民国政府;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承认三八
6、线以北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朝鲜半岛合法政府,并一直认为朝鲜半岛应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来统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中国处在改革开放前期,中韩双方仍不来往。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伴随1970年代末邓小平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实行现代化,中国大陆开始重视国际环境的稳定,同时关注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定,朝鲜半岛的安定稳定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991年,朝鲜半岛的一次重大变化,推动中韩两国进一步靠近。1991年9月17日,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既然朝韩都是主权国家,那么中国和韩国建交的条件也就成熟了
7、。11月,钱其琛外长到汉城去参加APEC 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也是中国加入APEC 的第一次会议。卢泰愚总统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会见了钱其琛,明确提出希望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经过紧张的秘密谈判,中韩两国终于在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交。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朔到中国的隋、唐之前,从古至今,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一脉相承,两国民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文化传统相近使两国国民比其它国家的国民之间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更容易“寻求友谊、繁荣文化”。3三、中韩历史矛盾近年来,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中韩之间(特别
8、是民间),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例如中朝领土之争,中韩文化之争,韩国对中国朝鲜族的认识问题。1. 领土之争由于朝鲜民族特有的统一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韩国人习惯以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国家来看待历史问题。说白了就是无论半岛何时统一,从建国之初就做好统一的准备。如在韩国政府机构和议会中会预留“北方”的位置等措施来收买人心,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民族意识膨胀就难免侵害到邻国的利益,这就造成了中韩在中朝边界领土划分存在“争端”的可笑现状。我国在谈判过程中只能是尽量降低影响,不能让无谓争吵耽误了中韩两国发展的大局。(1)“间岛”问题所谓“间岛”并不是一个岛,而是一个2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概念。原名“垦岛”,位于图们
9、江北岸,最初是指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霁峪前的一处滩地。而目前,间岛是指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中国延边朝鲜族聚居地区,包括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市。“间岛”争端的由来,是日本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至二战结束间,对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而一手造成的。实质属于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争端主要是中朝国界即图们江是否中朝两国界河、图们江北岸是否中国领土;国境内朝鲜垦民“保护权”问题。 部分韩国学者和议员翻旧帐,以不合法的、来历不明的地图为依据,提出“间岛”在朝鲜独立前(脱离中国藩属,成为日本保护国)属于韩国是不值得一驳的。而目前韩国建设交通部下属机构,国土地里研究院委托明知大学国际韩国学研究所
10、搜集出的古代地图研究,而得出如此结论是值得警惕的。(2)长白山、天池问题“长白山天池”划分问题的争端主要源于1962年中朝边界条约签署,将天池划分(中国48%,朝鲜52%)方案韩国方面不认可。韩国想独吞天池,认为64年划分方案是中方“单方面强加于人的”。近而指出1909年中国和日朝签订的间岛协约是一项不平等条约,并称长白山“天池的一半划让给中国”,是中国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出兵参加朝鲜战争的代价。这种无稽之谈也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详细了解历史的人都可以明白,朝(包括韩)方在历史上一直都认为这是他们的神圣之地(“白头山”),中朝边界以图们江和鸭绿江为界,而天池乃两江发源之地,单凭这
11、一点就可知道双方必然要对发源地进行分割,而不可能由某一方独占,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只是源头究竟应该是那一条而已。最后划分以分割天池为准,实际是双赢的局面,所以中朝边界条约基本上是平等的。 4(3)思考综上所述,“中朝”边界领土划分依据1964年签署的中朝边界条约基本解决。经过1990年开始中朝双方进行第二次边界联检,双方在部分岛屿的归属上产生分歧。辽宁省界段有10个岛屿未能确定。但也说明中朝双方可以说并不存在领土争端了,就是余下的几个沙洲的小瑕疵而已。双方也都处于和平解决或保持现状的情况,根本没有上升到争议甚至争端的程度。只是部分韩国民族主义势力和反华势力要把并未出现的争端无中生有的挑起来。
12、当然这种险恶用心是破坏不了中朝关系的,无论是中方还是朝方(包括韩国)主流都根本没有推翻中朝边界条约的意思,相信将来也会在双方互谅互让的基础达成协议。 但是我们也要居安思危,部分韩国民族主义势力和反华势力不小。韩国政府也在不断纵容舆论,用历史问题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背后搞小动作。我方的官方观点是:中韩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这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对于民族、疆域变迁史的研究,应该本着学术与政治分开,现实与历史分开的原则,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不要影响两国关系。2. 文化遗产之争近些年来,中日韩东亚三国都在不遗余力地申遗,这主要是因为如果本国文化被认定为世界共同遗产,一能给国民带来自豪感,二能提高
13、国家的国际形象,三能给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下功夫,意在“建立独立自主的文化圈”,有意识的去中国化,去汉化的最明显的举动就是极力消除汉字,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汉城”改名为“首尔”。(1)现状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而激起中国民众轩然大波:端午节是咱们的啊,怎么能被韩国人抢去?一时之间,群情激昂,甚至要求国家文化部门上书联合国,正本清源。事实上,端午祭是一种庆祝方式,通行于以江陵市为中心的岭东地域,直到平昌郡的大关岭。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包含了满洲萨满祭祀、舞蹈、民间艺术等内容。其文化起源于中华民族属于中国端午节亚
14、文化,但没有纪念屈原(中国有些地方纪念的是伍子胥或介子推 )、龙舟、粽子。它虽则脱胎于中国的端午节,实际上项目本身则是韩国自身的风俗习惯。近些年每过一段时间,总是会有韩国又要申遗的新闻出现,真是躺着也中枪的“被申遗”。 2006年10月5日,有国内媒体援引一位民俗专家的话称“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经网友多方转载后,还传出“韩国称李时珍是韩国人”、“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等传言。 (2)思考5关于中韩文化之争,其实很多的信息是被误读误解了(当然不全是),而这种误区只会使得事实恶化。大多数人都不能亲临事实发生的现场,只能通过媒体去了解事实。许多有
15、不良居心的媒体会把误解发生的机率提高,丝毫无助于事情的良好发展或解决。一方面依赖于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另外作为受众的我们也要有辨别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对一些重大信息应该关注一下信息的出处是否权威,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自己佐证。只有我们是理性的而非愤青的时候,才会有助于事情的发展。我们是要了解真相,而非与之渐行渐远。中韩两国作为邻邦,紧密合作远比对立更为重要。同时我们也要认清差距。近些年,韩国的工业品冲出亚洲,韩剧在中国也成为潮流。这体现出一个国家的雄心:不仅要做工业大国,而且要做文化大国。为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韩国政府和各大财团大力扶植文化事业,设立各种研究机构,资助研究课题,推动对外文化
16、宣传。应该承认,韩国政府的文化政策成效显著,文物保护工作做得非常细心,文化发掘异常深入,比如一些古代书院、寺庙完整地保存下来,向游人显示著韩国文化的底蕴。韩剧则以其特有的细腻吸引了许多国家的观众。另外,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近来韩国的一系列文化“发现”,竟是要“夺走”国人认为不容置疑的“传家宝”,自然引起不少国人的愤慨,但这未必就是件坏事。它加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很多国人主动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才时刻提醒我们,必须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即便有时候被对方捷足先登,抢走了一两件自家东西,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重视不够。3. 韩国对中国朝鲜族地位问题(1)现状中国朝
17、鲜族并非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而是在一个世纪前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从朝鲜半岛大规模移民进入的外来民族。正因如此,朝鲜族在80年代后期开始向韩国的跨国流动才反映了他们在官方层面的“祖国母亲”(中国)与民族血缘层面的“故土”(韩国)之间暧昧与模糊的自我认知。这一过程与当今他们面临的归属困境与身份焦虑相呼应。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吉林省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的中朝边境,首府为延吉市,人口约263万人,是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集地。目前,在延边州全部人口当中,汉族占超过半数以上,达59% ;朝鲜族约占39%。2016年,韩国移民局公布了在韩中国人的统计数据,其中中国朝鲜族为64037
18、5人,约占朝鲜族总人数的55%。通过在韩国打工积累的存款,他们维持着留守中国农村的朝鲜族社群的日常生活,并维系着跨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由于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成为中国东北朝鲜族社会中最主要的成员。伴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以及来自韩国现代社会文化源源不断的输入,东北朝鲜族的社群关系与身份认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6在韩国,近些年有很多中国的朝鲜族移民或者偷渡韩国,由于韩国一直生育率很低,劳动力缺乏,再加上要体现自己是“大韩民族的共同家园”的国际形象,也一直鼓励从中国吸收移民。但据说在民间,韩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俄罗斯的朝鲜族移民当成大韩民族的一员,至多只是“会说
19、韩语的中国人”,这些朝鲜族往往还是居住在华人社区与汉族华裔生活在一起,或者有华裔朝鲜族专门的社群。中国农村里的朝鲜族社群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留守老人生活孤独,且必须独自面对身体的病痛折磨乃至死亡的威胁,在期盼逢年过节子女能回家探望的孤独中,他们更像是在朝鲜族跨国流动和家庭结构变革的过程中被遗留、抛弃了。他们的子女基本都加入了赴韩务工的大军,其他少部分年轻人也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工作,孙辈几乎都在市区上学。由于缺少子女的陪伴,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更加被放大-受访的所有老人都觉得自己将无可避免孤独地死去,他们远在韩国的子女是无法依赖的。尽管“孝” 在朝鲜族的传统文化与家庭关系中是一个核心准则,然
20、而在这种大规模流动对传统家庭结构带来的冲击之下,处于边缘地区的朝鲜族家庭面临着比汉族更加严重的传统解构的局面。脆弱的留守老人只得彼此团结、依赖,他们是彼此的唯一保障。(2)思考不论是对于不能亲身回到“故土”的老人,还是通过跨国务工来到韩国的年轻一辈,虽然韩国代表了文化故乡的想象和美好生活的希望,但他们始终不能脱离中国人的身份,成为一个“真正的” 韩国人。他们只能透过死亡仪式和其中蕴含的空间想象回到他们虚幻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挣扎、超离和回归的过程中,他们没有一个真正的“家乡” ,而必须实际面对夹在中韩两种文化、两个国家之中的身份和归属两难,既不能很深地融入中国主流社会,扎根于中国土地,也被韩国主
21、流社会所排挤。对于韩国对中国朝鲜族地位的认识问题,我国通过各种途径向韩国国民更加全面地介绍中国国情。尤其是为韩国旅游者多开辟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旅游路线,使韩国旅游者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特点,进而增加对朝鲜族的认同感。 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开发,发展当地经济进一步缓和留守老人问题,提升少数民族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四、萨德系统“萨德”系统全称“末段高层区域防御系统”(THAAD),是一种车载可机动部署的反导系统,也是当今世界唯一能同时在大气层内外拦截弹道导弹的陆基系统。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想在韩国部署“萨德”,把韩国作为桥头堡,监看中俄的太空发射、包括未来导弹发射
22、的情况。但美国以前一直没有达到目的,现在美国与韩国终于达成这样的交易,将是美军第一套部署在美国境外的完整“萨德”系统,毫无疑问,对于东北亚地区形势产生重大影响。7美韩达成这笔交易的表面原因,是朝鲜试验核武器和远程导弹,对韩国造成威胁,所以韩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反导系统。如果以这个理由建立反导系统,部署“爱国者-3”就足以应对朝鲜所谓的威胁,“萨德” 系统的防御范围远远超出了韩国的需求,相当于一个人到餐馆本来要吃个快餐,结果给你端上了一桌满汉全席。 打个比方,在大街上走着两个人,两个人都穿着衬衣,那互相之间都没有防范。突然,其中一人把防弹背心穿上了,你说他是防御还是要攻击。当两个人都穿着衬衣 的时候
23、,互相攻击给对方都造成很大的伤害,大家都会有所节制。当其中有人把防弹背心穿上了,你攻击我、伤不着我,我攻击你、我却能伤着你,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必然要导致地区形势产生重大的重新调整。在制裁朝鲜问题上,由于中国无法完全站在韩方,直接对朝鲜核问题提出制裁方案。朴槿惠政府认为从此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太大价值,从此将单独采取行动。而要密切与美国的关系光嘴皮上说不行,得有实际的行动。美国梦寐以求在韩国部署“萨德”,这次韩国愿意给美国这个面子,趁现在这个时机完成这种部署,美韩关系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而韩国这一举动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中俄将在经济领域进行制裁,政治方面施压,减
24、少民间交流等方式来对韩国全方位地施压。但是面对空前的民意压力,朴槿惠政府却并未如许多分析所指的那样,在强大民意压力前选择妥协,反而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立场。 在一片混乱背景下,韩国国防部与乐天集团迅速达成“以地换地”的协议。韩国国防部长韩民求长期被视为朴槿惠的左膀右臂,这表明朴槿惠政府仍在稳步甚至加速推动“萨德”的部署。 分析原因,这首先是用萨德系统转移注意力,以从十分不利的国内局势中脱身。其次,韩国军方与大量利益集团同萨德有密切的关联,朴槿惠想要稳固政权,必须赢得国内外相应势力的支持。即使特朗普明确不支持萨德系统入韩,奥巴马政府现在仍会加速推进萨德系统的部署。这是因为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
25、定) 已然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萨德系统是奥巴马能够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政治遗产。而且特朗普现在没有明确表态,出于军工集团对他的支持,特朗普也很难对萨德系统入韩说不。五、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政策针对美韩部署“萨德”系统,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反击,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利益。1. 从技术的角度对萨德系统进行干扰8在靠近韩国方向部署能够干扰X波段雷达的电子设备。X波段雷达带宽不大,使用多台老式远程雷达对其进行大功率持续干扰,可使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在靠近韩国方向部署相应雷达设备,必要时对X波段雷达实施干扰和压制。2. 增强自身的军事攻击能力进一步增强导弹攻击能力。针对“萨德”系统有限
26、的导弹防御能力,中国可采取饱和攻击方式,使“萨德”系统防不胜防,必要时可直接打击X波段雷达及相关设施。还可使用远程火箭炮从海上打击“萨德”系统,或使用巡航导弹和潜射导弹攻击等方式,并采用机动变轨和释放诱饵等突防措施,降低“萨德”系统的拦截能力或使其“自废武功”。3. 对韩国进行经济制裁适当减少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对于支持部署“萨德”系统的韩国公司和个人,可采取中止与其合作、限制其进入中国旅游经商等措施。目前,中国是韩国的头号贸易伙伴,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高。减少与韩国的经济合作,会使韩国对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有切肤之痛,能够起到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作用。4. 加强对韩国的政治压力加强与俄罗斯的
27、沟通与合作。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同样会监视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军事活动,对俄罗斯的战略安全造成实际威胁。为此,应加强与俄罗斯的交流与合作,力求在政治上、外交上对美国、韩国造成更大压力。总之,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作为一名军人,要为国家的核心利益做出保障,当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我们能奋勇向前,保卫国家的利益。参考文献:1 徐万民. 中韩关系式II. 近代卷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 金文学. 丑陋的韩国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 朴荣顺. 文化韩国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 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新编韩国史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