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资源与环境学院 刘春生CS,植物营养与肥料学,英东生物工程学院 陈晓远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第三节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第四节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五节 植物营养学的任务第六节 肥料学的基础知识,第一节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一、什么是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第一节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二、
2、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是: 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养分)物质运输、分配和能力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第一节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 我国人口众多,必须增加粮食产量 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扩大耕地面积(包括改良中、 低产田)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根据我国情,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不大,这就 决定了我国粮食增产必须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7年以
3、来,我国化肥工业 发展迅速,粮食总产量迅速增加(见图1-1)。近十 几年来,由于我国种植结构的变化,粮、棉、油的种 植面积有所减少,而瓜、菜果园的面积发展较快,从 而出现粮食总产量滞后于化肥用量增长的势头。,第一节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第一节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施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据FAO的统计,化肥在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占40%-60%。 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统计,我国1951-1980间化肥总用量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964。,第一节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化肥每亩施用量与粮食每亩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98。目前全国各地粮食生产水平相差很大
4、,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属高产区,如上海和浙江年平均每公顷产量均在11250kg以上,而全国仍有3300多万hm2耕地产量仍在每公顷1500kg以下。一方面充分说明提高单产有很大的潜力,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改造低产田的战略意义。,第一节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生产实践表明,提高作物单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创作一个良好的营养环境,保证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获得作物高产和优质产品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分的平衡供应。它必须以植物营养理论为指导,以各类植物的营养特性与不同土壤供肥状况为施肥的重要依据。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施肥才能明显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保护环境,并建立良好的生态
5、系统,造福人类;反之,盲目施肥往往不仅不能增产,反而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一、植物营养的早期探索 植物“生长要素”的探讨(1630-1750) 尼古拉斯(Nicholas,1401-1446)是第一个从事植物营养研究的人,他认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某些过程有关。 海尔蒙特(VanHelmont,1577-1644)的柳条试验:早期对植物营养本质的科学探索,最有代表性的是比利时VanHelmont于1940在布鲁塞尔进行的著名的柳条试验,证明水是植物生长必需的。 Glauber(德国),畜粪分析,田间试验证明植物能从一种叫做“硝”的物质中吸收营养物质
6、。,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一、植物营养的早期探索 植物“生长要素”的探讨(1630-1750) 伍德沃德(Woodward,1665-1782,英国, )不同来源水分试验-土壤中有营养物质。 发现植物在含有泥沙的河水中比在雨水中长得好,而且在含有盐分的下水道中长德更好,因而他认为土和盐都有营养作用。 Tull土壤耕翻实践-土壤颗粒大小的影响 。,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一、植物营养的早期探索 植物营养物质的探寻(1750-1800) Home认为植物营养物质包括,空气、水、土、各种盐类、油、“固定形态的火” (燃素)。 德国泰伊尔(Von Thaer,1752-1828)的腐殖质
7、营养学说。认为土壤肥力取决于腐殖质的含量,腐殖质是土壤中唯一的植物营养物质;而石灰,碱类和其他含盐物质只起见接作用,可加速腐殖质的转化和溶解,使其变成易被植物吸收的物质。这一学说当时在欧洲曾风行一时,但也有不少学者持反对意见。,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一、植物营养的早期探索 植物营养物质的探寻(1750-1800) 荷兰JanIngen-Housz(1730-1799),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与浊化,光的重要性。通过比较化学放氧和植物放氧(尽管他们当时还不知道氧的名称和性质,只知道为一种“燃素”),指出绿色植物在光和某些物质的共同参与下,将叶子中的“固定空气”(CO2)分解成“燃素空气”(O2
8、)。这是光合作用理论的雏形,说明空气也是植物营养物质的一种来源。,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一、植物营养的早期探索 植物营养物质的探寻(1750-1800) 对柳条试验的解释 首先将新化学理论应用于植物营养的是瑞士化学家索秀尔de Saussure(1767-1845)。1840年,他将植物种在含有不同浓度CO2的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测量空气中剩余的CO2含量和植物体中的碳含量,证明植物中的碳素来源于空气中的CO2。同时他又精确测定植物灰分的组成,发现植物灰分的组成随植物年龄及土壤成分不同而异,说明矿质元素(灰分)来自于土壤,而且矿物质进入植物体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选择吸收的结果。因此他得出
9、结论:植物体中的碳、氧、氢来自于空气和水,而矿质元素则来自于土壤。自此,柳条试验的问题得到澄清。,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一、植物营养的早期探索 植物营养物质的探寻(1750-1800) 西尼比尔(JeanSeenebier),1791发现植物死于不流动的水中,这是一个溶液培养试验的重要实践。 Woodward 和Saussure都是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植物营养的先驱。,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二、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1840) 1840 年,一个植物营养学界值得纪念的年份。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eibig, 1803-1873)
10、应邀参加英国科学发展学会所举办的有机化学学术会。会上发表了发表了题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著名论文,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 李比希在1843年“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的第3版中提出了“最小养分率”。,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二、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植物营养 法国农业化学家布森高(Boussingaault,1802-1887)是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植物营养的创始人。采用田间多年轮作试验,进行养分平衡分析 1834年,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农业试验站。他采用索秀尔的定量分
11、析方法,研究碳素同化和氮素营养问题。并首先把化学测定方法从实验室运用到田间试验中。他确认豆科作物可利用空气中的氮素,并能提高土壤的含氮量;谷类作物则不能利用空气中的氮素,只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素。他通过计算不同轮作中氮素循环的平衡账后指出,豆科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三、植物营养学说的发展 鲁茨(Lawes) 1843年创立了英国洛桑试验站。 德国植物学家Sachs 和Knop在1860年前后分别进行了一些关于植物矿质营养的科学试验。他们不用土壤,只将植物放在含有矿质元素的溶液中培养至成熟,这就是后人广为应用的营养液培养试验。以后,人们利用这个技术,不断证实和发现了植物
12、所必须的矿质元素。 Sachs还创立了近代营养液的培养技术,提出了一个营养液成分的标准配方,同时介绍了更换营养液的方法,并提出铵盐和硝酸盐两者均可被利用的观点。,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三、植物营养学说的发展 门捷列夫(1869)建立了肥料试验网Beijerink (1888)成功分离根瘤菌,促进土壤细菌学的发展,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四、现代植物营养学说研究进展 现代植物营养学说的先驱者之一,美国加州大学教授Hoagland(1884-1949)在20世纪初将植物营养液的配方科学化,成为今天仍为许多人采用的“霍格兰氏营养液”,导致无土栽培产业的迅猛发展。 1920 提出土壤pH
13、值与施肥的关系 1922-1939 发现了植物微量元素,有益元素。 50年代发现了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四、现代植物营养学说研究进展 罗宗洛(1898-1978)在30年代证明了各种作物对NO3-和NH4+两种氮源有不同的反应。 普良尼什尼柯夫(1865-1948)主张将植物、土壤、肥料三者联系起来,研究他们的相互关系,被称为生理学路线的农业化学派。,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四、现代植物营养学说研究进展 5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Epstein教授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植物根系对无机离子的吸收,发现矿质离子的吸收在一定范围内服从酶动力学原理,从而提出了离子吸收
14、的酶动力学假说,从机制上发展和丰富了前人提出的载体概念。 Epstein还发现矿质养分吸收的基因型差异,并首先提出植物营养特性遗传改良的重要思想,为今天蓬勃发展的植物营养遗传学打下了 基础。,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四、现代植物营养学说研究进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为中心的植物营养研究活跃起来。人们引入了土壤养分的强度、数量、容量等概念。从而对植物养分由传统的化学分析过渡到系统分析、从静态认识过渡到动态探索。 70年代,以美国普渡大学Barber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植物养分生物有效性的概念 ,应用数学模型研究了植物营养在根-土界面中的运动规律,使得植物营养学
15、研究逐渐由定性阶段进入定量阶段。,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四、现代植物营养学说研究进展 80年代以来,以德国霍恩海姆大学Marschner(1929-1996)教授为代表的学者系统开展了植物根际营养的研究,阐明了根系分泌物对养分吸收效率及适应土壤逆境的作用,提出了植物适应缺铁胁迫的途径1和途径2等突破性的根际营养新理论。 1984年S.A.Barber出版了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使人们对根际养分动态变化有了进一步认识。根际研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根系生物学的发展,从宏观深入到微观研究。,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四、现代植物营养学说研究进展 1979年,Bohm关于根的采集和测定方法的
16、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1969年,Rorison出版了植物矿质营养的生态问题,促进了植物营养生态学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硝态氮对地下水的污染、N2O等气体对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污染等日益威胁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使环境保护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植物营养生态学成为21世纪人类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四、现代植物营养学说研究进展 100多年来,植物营养学从零散的经验和现象描述到揭示机理,最后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他经历了植物营养研究的古典时期(19世纪)、新古典发展时期(20世纪前半叶)和现代植物营养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植物营养学科逐渐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许多
17、新的研究领域并获得大量成果。植物营养学已发展形成一门体系更为完善,内容更加丰富,并具有现代科技特点的一门学科。,第三节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植物营养生理学 植物根际营养(根际微生物) 植物营养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 植物营养生态学(养分循环与生态环境保护、污染土壤修复) 植物的土壤营养 肥料与施肥技术(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第三节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1 植物营养生理学 营养生理学 产量生理学 逆境生理学植物根际营养 根-土界面微域植物营养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生态学植物的土壤营养 土壤养分行为学 土壤肥力学6 肥料与施肥技术,第四节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生物田间试验法 生物模拟试验法 盆栽试
18、验 化学分析法 数理统计法 核素技术法 酶学诊断法,第五节 植物营养学的任务, 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 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 阐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 化的规律 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 良好的营养环境; 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 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 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减轻环境污染。,第六节 肥料学基础知识,肥料是植物的粮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料之一,要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及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合理施肥,培肥土壤,也就需要了解作物的营养特性及肥料方面的专门知识,因而需要学习肥料学。,第六节 肥料学基础知识,一、肥料
19、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一)基本概念: 肥料学是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施用的科学。 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 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的 物质,都可称为肥料。,第六节 肥料学基础知识,(二)研究内容: 各种肥料的成分、性质; 肥料施入土壤中的变化、被吸收的形态; 肥效的维持时间。 按作用把肥料分为直接肥料和间接肥料: 直接肥料为直接营养作物的肥料,如氮、磷、 钾化肥。 间接肥料为通过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 况达到营养作物目的的肥料,如石灰、石膏。 有机肥为二者作用都有的肥料。,按组成可把肥料分为三大类:,铵态氮肥:NH3.H2O NH4HCO3 (NH4)2SO4 氮肥
20、硝态氮肥:NaNO3 Ca(NO3)2 NH4NO3 酰胺态氮肥:CO(NH2)2 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 重过磷酸钙 磷肥 弱酸溶性磷肥:钙镁磷肥 沉淀磷肥 化学肥料 难溶性磷肥:磷矿粉 骨粉 钾肥:硫酸钾 氯化钾 微肥:ZnSO4 Na2B4O7. H2O CuSO4 FeSO4.7H2O肥料 化成: 磷酸二氢钾 磷酸氢二铵 复合(混)肥: 混成: 各种作物专用肥 生物肥料:磷细菌肥 生物钾肥 固氮菌肥 有机肥料:人畜粪尿 厩肥 绿肥 杂肥,第六节 肥料学基础知识,(二)研究内容:计量施肥与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的养分平衡原理,土壤的肥力水平或其肥料的效应函数,计算预计产量的施肥量。肥料的施用方法
21、及有效施用技术。,第六节 肥料学基础知识,二、肥料学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总结科学施肥、积肥的经验,科学解决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生产指导。 2、试验研究,第六节 肥料学基础知识,生物试验:田间试验:小区进行 培养试验:网室、温室的砂培、水培 化学试验:常规分析:土壤、肥料的N P K 化学速测:营养诊断生物物理试验:利用15N 、32P 等示踪肥料 ,研究肥料的吸收利用规律 #,第二章 植物营养,第一节 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第二节 植物矿质营养的基本特点第三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第四节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第二章 植物营养,植物生长发育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施肥是满足植物营养的手段
22、。要合理施肥,就要研究作物需要什么营养元素,植物怎样吸收这些元素以及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第一节 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一、植物体内元素组成及含量 水分 7595新鲜作物 C(1)H(3) O(2)N(4) 9599 干物质 ( 525) 灰分元素Ca K Si P S Cl Al Na Fe (15),灰分元素:将植物干物质进行煅烧后,C H O N以气体形态挥发(气态元素)残留下的不挥发的物质称灰分,灰分中的元素称灰分元素。 植物体中元素有七十多种,含量相差很大,这与: 植物的种类有关,如:盐生植物含钠多、豆科植物含氮多、水稻含硅多,马铃薯、甜菜含钾多; 环境有关,如:红壤土上的植
23、物含铝多;施肥可以增加植物体内该元素的含量。,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自然界的元素在植物体内几乎都能找到,但并非全部必需。可以用除去某一元素的营养液进行培养试验,通过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情况判断。D.I.Arnon和P.R.Stout 1939年提出了判断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1.缺少这种元素,作物生长发育受阻,不能完成生活周期。2.缺少这种元素,作物出现某些特定症状,只有补充该元素才能恢复正常或预防。3.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出直接的效果,而不是改善了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而 产生的间接效果。,目前认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7种(大量元素9种,微量元素8种):,大量营养元素 主要吸收形态
24、主要来源 在干物质中的含量()(发现时间) C CO2 大气 45 H H2O 土壤水 6 O CO2 O2 大气和土壤空气 45 N NH4+ NO3- 土壤 1.5 P H2PO4- HPO42- 土壤 0.2 K K+ 土壤 1.0 S SO42+ 土壤 0.1 Ca Ca2+ 土壤 0.5 Mg Mg2 土壤 0.2,微量营养元素,种类 吸收形态 含量 主要来源Cl Cl- 0.01 土壤Fe Fe3 Fe2 0.01 土壤Mn Mn2+ 0.005 土壤B BO33- B4O72- 0.002 土壤Zn Zn2+ 0.002 土壤Cu Cu+ Cu2+ 0.000 6 土壤Mo Mo
25、O42- 0.000 01 土壤Ni 0.0001,必需营养元素的确定年份和确定人,元素 发现时间 发现人 在干物质中的含量() C 1800 Senebier Sanssure H 化学元素发现前,人们就知道水是植物必须的营养物质 O N 1804 Sanssure P K S Ca Mg 1839 Sprengel等 Fe 1860 Sachs 葡萄上 Mn 1922 J.S.McHargue B 1923 K.Warington 蚕豆上 Zn 1926 A.L.Sommer C.B.Lipman 向日葵,必需营养元素的确定年份和确定人,元素 发现时间 发现人 在干物质中的含量() Cu
26、1931 C.B.Lipman 番茄上证明 Mo 1939 D.I.Arnon P.R.Stout Cl 1954 T.C.Broyer Ni 1987 Brown 大麦第二代种子 Si 1999 Epstein 发现对高等植物(尤其是禾 本科植物)是必须的,相信不久也许会被添入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大家庭。,十七种必需的营养元素不能缺少,但不一定都需要通过施肥补充。C H O: 过去认为大气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现在保护地施CO2肥 : 2NH4HCO3+H2SO4 (NH4)2SO4+2CO2+2H2ON P K: 土壤中含量少(相对),作物需要多,需施肥补充 , 称肥料三要素。S Ca M
27、g: 北方土壤一般够用,施磷肥时有所补充Fe Mo Cu Zn B Mn Cl: 一般土壤够用,但随产量提高需补充Zn B Fe等。,三、必需元素的作用,1、构成作物活体的结构物质及生活物质: C H O N S Ca Mg 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 蛋白质、氨基酸、核酸、脂类、叶绿素等2、加速作物体内代谢 : Zn Cu Mn Cl Mo B Fe Ca Mg K. 是酶的辅基或活化基 3、对作物具特殊功能的元素: K Ca Mg . 调节渗透势,增强抗逆性,四、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律,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十六种,它们含量相差几十到几十万倍,但它们对作物所起的作用是同等重
28、要和不可替代的。氮不能代替磷,磷不能代替钾。各种营养元素既具有各自的生理功能、不可替代,又需要相互协调,有适当的配比,生产上可见到单施氮肥或单施磷肥的增产效果不如二者配合的好。即:两种元素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大于这两种养分分施的增产之和,这叫交互作用(连应效应) 。,五、植物的有益元素,上述的17种植物必须营养元素是在目前科技条件下确定为植物(特别是高等植物)所普遍需要的。 植物体内还有一些元素,尽管他们严格的必须性还未确定,但适量存在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虽然他们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须的,但对某些特定的植物却是不可缺少的。这些类型的元素成为“有益元素”下表列举了目前被认为是 有益元素的一些种类
29、。,表:植物的一些有益元素(Marschner 1995),名称 符号 一般植物含量 主要受益植物 (以干重计 mg.kg-1) 硅 SI 0.1-1*105 禾本科植物 钠 Na 0.001-4*104 C4或CAM植物必须 钴 Co 0.02-0.5 豆科固氮植物 钒 V 0.2-4 一般植物 硒 Se 0.01-0.6 一般植物 铝 Al 0.5-5 喜酸植物(如茶树),五、植物的有益元素,在农业生产中,有些有益元素对作物的产量构成和产品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称这些元素为“农学必须元素”。如,硅对水稻、甘蔗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缺少时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国内外都
30、有将硅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报道。 另外,稀土元族素对某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研制出“稀土微量元素”(湖南省农科院万强研究员)。,第二节 作物矿质营养的基本特点,一、不同作物的营养特点1、数量:作物需16种必需元素是通性; 但作物不同所要求的数量不同:块根、块茎类作物如:马铃薯、甘蔗需钾多;以收获叶子为主的蔬菜、茶、桑需氮多;豆类作物能固氮,需氮少,需磷、钾多;油菜、甜菜需硼多;大豆、马铃薯需钙多;水稻需硅多。,2、比例:各种作物对不同营养的要 求有一定适宜比值,如:,Ca/B : 甜菜100 大豆500 烟草1200Fe/Mn : 大豆1.53.5 小麦2.5K/M
31、g 8 烟草缺镁症P/Zn 400 马铃薯缺锌作物每生产100斤籽粒需N:P2O5:K2O约为3:1:3斤。,3、形态:作物营养特性不同,对营 养元素的形态有特殊要求,马铃薯:以NH4+_N为好,马铃薯喜S,施氮肥应优 选 (NH4)2SO4,不宜用NH4Cl。 忌Cl作物:茶、烟草、柑桔、甜菜、甘薯、甘 蔗、 葡萄等。 甜菜: 以NO3-_N为好,因喜Na,施用氮肥优选 硝酸钠。 烟草: 硝酸根有利燃烧,NH4+促进芳香族挥发油 形成 (香味),优选NH4NO3。 水稻: 优选NH4Cl,因S形成H2S毒害根系,Cl 抑制亚硝化细菌的活性。,反硝化NH4+ NO2- HNO3 HNO2 N2
32、 N2O 挥发 亚消化细菌 硝化细菌 流失氯离子抑制反硝化作用示意图 油菜、萝卜、大豆、田菁:对难溶性磷 肥利用力强,小麦、谷子差。,Cl,二、作物体内矿质养分的运转与分配,少部分根利用 根吸收养分 多数以离子、氨基酸、酰胺、己糖磷酸脂形式进入茎中柱导管 叶肉细胞利用 地上各部分 少量随光合产物通过叶脉 筛管 叶柄 茎 根,在上述养分循环中,优先分配于代谢旺盛,合成能力和长势强的生长中心。 如:分蘖期增加分蘖数,拔节期增 加有效分蘖。 营养元素不足时,新形成的生长中心会摄取前一个生长中心的养分。 如:开花期氮不足,会摄取茎叶养分,使茎叶早衰。, N P K Mg:易运转,可再利 用力强,缺素症
33、易表现在老 叶上。 Ca Fe Mn B:难运转,再利 用力差,缺素症易表现在新 叶上。,三、作物营养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作物营养的阶段性:作物的生育期不同,所要求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不完全相同。各生育期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就是作物营养的阶段性。两个关键时期:作物的一生中苗期吸收养分少,随生育进展,对养分吸收增加,结实期达高峰,以后吸收减少甚至外渗。有两个施肥的关键时期:,作物营养的临界期: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虽不多,但很迫切,这时养分过多或过少,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起显著的不良作用,这个时期称作物营养的临界期。,NPK营养的临界期:,磷:冬小麦: 分蘖始期 玉米: 三叶期 棉花: 23叶期氮: 冬小麦: 分蘖期 玉米: 幼穗分化期 棉花: 现蕾初期钾:水稻 : 分蘖期,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作物生长快,吸收养分多,施用肥料能产生最大效能的时期。氮: 玉米 :大喇叭口抽穗期 棉花:盛花期 油菜、大豆 : 开花期,作物营养有各自的阶段性,但各生育期又是连续的,前阶段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施肥数量和时期,所以应相互联系,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