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题四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5分) 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0分),说题
2、流程,主要考点,试题解析,指导解答,回归延伸,命题立意,命题立意,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整理史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主要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必修三14课和选修一第九单元的内容,涉及戊戌变法背景、内容、影响。,试题解析,第1问综合材料中西方以及日本变革而强大的事实,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来分析背景。 第2问认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材料一中三年对于三十年和三百年而言太快,材料二中变法内容过于繁杂,很难一下实现,维新派内部意见不一致;材料三体现的是变法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这些都是变法失误的
3、地方。,指导解答,具体步骤:读找答 读是解答的前提 找是解答的关键 答是解答的落点,指导解答,关键句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黄遵宪也难以接受,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1注意答好第一问 。 2注意审准设问。 3注意设问分值。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指导解答,回归延
4、伸,1、回归教材 课程标准(必修3第5单元第14课):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选修1第9单元第2、3、4课)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2、拓展延伸 (1)新颖。 (2)延伸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相容或交叉,考查的能力要相似 。 (3)量要适度。,回归延伸,之一: 2009福建文综卷,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
5、,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回归延伸,2、拓展延伸,之一: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
6、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回归延伸,2、拓展延伸,之二: (2009山东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
7、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回归延伸,2、拓展延伸,说题小结,说题中分析命题立意与考查的知识点部分,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有目的性。解析试题与设计如何指导解题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回归教材不仅是为了使学生重视双基,更是为了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时,回归原点,这往往是解开难题的钥匙。拓展延伸是为了学生能有效的解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方法,也是为了要让学生明白,问题可以有千万种,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根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