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可以说,过去 30 年我国最显著的成就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由人口大国变为经济大国。但是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国经济遭受巨大的外部冲击,而且使原有发展方式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这不仅表现在内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协调,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也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发展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代价会越来越大
2、,空间会越来越小,路子会越走越窄。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探索,现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全面涵盖的,也就是说,单纯转变
3、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并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使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落到实处,从而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3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巩固树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之上,单位碳排放量相对较高。能源紧缺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也让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由内生力量驱动的中国,一个低碳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将给世界献上又一份厚礼。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有效提升本国科学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将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5、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国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近年来,中国积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一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不仅将提升自身经济发展质量,还将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注入新鲜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 ,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个收入分配更加公平的中国,不仅能够释放巨大的消费能量,更能保障社会的长期稳定。作为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和平发展力量,中国的长期稳定必将会为世界的和谐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而道远,在使中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的同时,也将为扭转贸易失衡、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稳定发展提供长足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