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06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手法主旨讲目标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手法、主旨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2.熟练掌握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手法、主旨类试题答题技巧。讲考点考点一:艺术手法【高考典例】1、 【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
2、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
3、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 “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笋尖出土就
4、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2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
5、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 、王献之的鸭头丸帖
6、 、王珣的伯远帖 ,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
7、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选自散文选刊 ,有删节)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
8、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 、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C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 “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答案】BE3【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
9、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设误点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17题目为“挺拔之姿” ,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 分)【答案】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解析】这一题首先要明确答出“合乎题旨” ,然后理解“挺拔之姿”在文本中的含义。在文中“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更应该是竹子的内在特性,在艰苦环境下的一种顽
10、强奋进精神。扭曲的竹子,它有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所以是合乎题旨的。【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文本主旨理解题目“挺拔之姿”的含义,然后到文中去查看有关“扭曲的竹子”部分的文字描写,明确这“扭曲的竹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思考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及作用,与文本题旨有无联系,那么有关它的描写是否合乎题旨就很明了了。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5 分)【答案】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
11、,增强了抒情性。 (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解析】末段的文字写的是作者回到城里的所见所想,看到的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优雅而有骨感的纤纤细竹和古色古香的庭院,感慨日子过得小巧婉约。又想象山野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向上生长,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的情形。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另外末段写竹抒情也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句子或段落,首先要找出句子或段落在文本中的位置。这一题目标很明确,即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答题时不仅要赏析段落的内容,还有分析它作为文本结尾段的作用,所以要结合
12、文本主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解答。19 (9 分)(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 分)(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80 字左右) (6 分)【答案】 (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2)考生可以任取一点自4由发挥。【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名师点睛】这一题第一问比较简单,问“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这是对竹子形象的分析概括。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考生只需选择竹子的某一种精神气质进行解读即可,但解答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13、,并且有一定的字数要求,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获得高分。2【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7-11 题。(18 分)湖殇熊久红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
14、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 1200 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
15、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5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
16、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 50 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 243 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 62 个。罗布泊消失于 1972 年;台特玛湖消失于 1974 年;玛纳斯湖消失于 1974 年;艾丁湖消失于 1987 年。这听上去多
17、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
18、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有删改)7第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 分)【答案】答案示例:第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关于修辞的题目。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贴切形象,表现力强”的八字评语进行分析。答案应包括几个要点: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二是联系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结合分析文本的具体作用,三是根据这个比喻的具体情况联系文
19、本语境进行分析。6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3 分)【答案】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物”的形象的问题。答题时要先分析题干所说的“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归纳其总体特点,然后再以之同文本所描写作者现在所见的情形加以对比,据此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揣摩其用意。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 分)【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
20、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的差距,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回答此题,可联系写作说明文时用的“列数字”的作用,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注意其中所列数字之间的差距,所写年代之间的长短,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数字和年代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作者的用意了。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
21、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3 分)【答案】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名师点睛】首先,此题题目中的“殇”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
22、悲哀遗憾。其次,题目“湖殇”的意义应该不局限于艾比湖,而应把它扩大到所有的江河湖泊。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感情。11以第 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 分)【答案】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7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
23、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拟人(将艾比湖比拟为人)、比喻(将那些盲目
24、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设问(如“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在表达方法上主要用了运用联想(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考点精解】艺术手法(或称写作手法)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对艺术手法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要做好“一、二、三、五”项工作:“一”:指必须构建一套关于各类表达技巧的名称、特征和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 “二”:指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
25、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三”:指三个步骤:确认所用技巧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五”:指五个切入,在“确认所用技巧”中大致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语言特色。【命题规律】2017 年高考四套试卷考查到散文阅读,本考点有单独设题,也有与品味鉴赏语言、分析概括主题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考查覆盖面广,内容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技巧点拨】1勤读多积累,提高能力。在散文阅读的考查中,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然而要求概括的时候,大
26、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 、 “偷换概念” 、 “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因此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2多写散文,提高对散文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8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写作方法。另外,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学生还可通过改写中国古代诗歌,有效地提高对散文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3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散文阅读分析艺术手法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戏规则” 。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可以掌握高考试
27、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4掌握常用散文艺术手法及相关题型和答题模式。因为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样,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拿不准,易丢分。因此,准确掌握这些手法至关重要。(一)表达方式散文常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与其它的表达方式相比,散文阅读中考查最多的是描写和抒情。(1)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 ,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2)抒情就是抒发对人、事、景物的思想感情,用褒扬、赞美或感叹的语气
28、表达作者的感受。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3)答题步骤:先写出具体运用什么方式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即答题格式为:方法解析。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人称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叙述作用叙述方式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29、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详写(细节描写、白描)人物描写手法正面描写略写9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白描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景物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顺序等,
30、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或者从时间的顺序。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例如荷塘月色中一些段落。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 ,茅盾的雷雨
31、前 。景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手法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表现人物关系;写景表现人物性格;写景渲染气氛。自然环境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其它表现手法一直是放在一起考查的,因而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有时是直接问某部分或全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并顺带考查这种手法的作用,有时是让你鉴赏(赏析) 。(1)有关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一般是:题目直接问表达技巧的情况下,就要直接答出表达技巧,并且要对该技巧进行解析。答题格式为:技巧解析。题目问到赏析的情况下,要从内容、技巧、语言三方面考
32、虑,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要求答语言,但10我们必须要考虑。答题格式为:内容技巧语言。题目问到好处、作用类的,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答题格式为:内容形式。(2)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拟人:把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 ,使描写对象生动活泼、亲切动人。排比:增加文章气势。用来状物,景象迭起,五彩缤纷;用来叙事,丁卯纷陈,有条不紊;用来说理,充分全面,淋漓尽致;用来辩论,气势磅礴;用来抒情,酣畅淋漓,缠绵悱恻。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
33、联想创造气氛;能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给人以启示。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旨或句意。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映衬,或补充)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双关:富有寓意,含蓄委婉,尖锐犀利。引用:语言凝练,言简意明;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 ;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 ;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3)常见
34、表现手法的作用象 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衬 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先抑后扬 引发好奇,铺垫感情。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内心情感,使表达的内容含蓄、赋予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
35、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11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动静相衬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渲 染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以加深主题。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
36、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烘 托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三)谋篇布局技巧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方法(总分式、层进式等) 、情节安排(顺序、倒叙等;详略等)如悬念、铺垫、伏笔、照应等。【跟踪训练】1、 【18 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球花风铃草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去年夏天我从波罗沃湖回故乡农村里去。走的是一条穿过松林的林间小路。四周野草丛生,由于夏天干旱,草香浓郁
37、。一些老树粧旁,结了穗的野草和野花长得特别茂密。这些脏朽的树桩,只要用脚轻轻踢一下,就垮掉,飞起一团烟尘,树粧里被蠹虫蛀成的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秘密通道暴露了出来,许多带翅膀的蚂蚁、像军乐队一样戴着红色肩章的扁平黑色甲虫,都在这些通道里忙乱,东奔西窜。随后,从树桩下的洞里爬出一只似乎尚未睡醒的丸花蜂,像飞机那样嗡嗡叫着,向空中飞去,并竭力想要在哪个破坏者的额上用力给他一下子。空中堆积着一团团积云。看样子,它们好像很扎实,似乎可以躺在这些白云上,观看和霭可亲的大地和地上的森林、林间小路和林间空地、正在扬花的黑麦、静静的水面上微弱的闪光、以及五颜六色的畜群。在林边的空地上,我看到了一些蓝色的小花。它们
38、互相紧紧地挤在一起。一个个花丛犹如许多小湖,湖水湛蓝,而且稠得很。我采了一大束这种蓝花。当我抖动花束的时候,花中成熟的种子就哗啦哗啦地响起来。我不认识这种花,好像是风铃草。但风铃草的花萼是弯向地面,而这种不知名的花,它那干枯的花萼却向上直竖着。12道路出了森林,进入田野。看不见的云雀立刻在麦地上空唱起歌来。在田间道路上迎面遇到两个农村姑娘。落满尘土的鞋子用带子扎着,搭在她们的肩上。她们不知在谈论着什么,有说有笑,但一看到我,立刻住了声,匆匆地理一理头巾下浅色的头发,生气地瘪了瘪嘴。但姑娘们走到和我并排的时候,却站住了,她俩立刻那样羞涩,那样温和地对我嫣然一笑,弄得我甚至有点儿不知所措了。还有什
39、么能比在荒凉的田间道路上出乎意料的姑娘的微笑更美呢?当深邃的蓝眼睛里突然出现湿润而温柔的闪光,而你呆呆地站着,惊讶万分,仿佛是一丛金银花或山楂,花丛上的全部花朵立刻在你面前吐蕊怒放,光彩四射,宛如点点星火,香气四溢,妍艳动人,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呢?“谢谢您!”姑娘们对我说。“为什么呢?”“因为您让我们遇到了这些花。 ”姑娘们突然跑了,但一面跑着,仍然一再回过头来,微笑着温柔地对我大声喊着,喊的仍然是那同一句话:“谢谢您!谢谢!”我断定,这是因为姑娘们心情非常愉快,所以在和我开玩笑。但在田间道路上的这件小事中,似乎仍然含有某种神秘的、令人惊异的、我不能了解的东西。在村口,我碰到一个衣着整洁、十分
40、匆忙的老太婆。她用绳子牵着一头烟灰色的山羊。老太婆看到我,站住了,两手一拍,放开了山羊,像唱歌似地说:“啊呀,亲爱的!我在路上遇到你,这真是多么好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呀。 ”“为什么要感谢我呢,老奶奶?”我问。“瞧,还装呢, ”老太婆回答,说着狡猾地摇摇头, “就像你还不知道似的?我可不能把这告诉你,说不得的。你走你的路吧,不用着急,好多碰到一些人。 ”到了村里,才终于解开了这个谜。伊万卡尔波维奇把谜底告诉了我,他是个严肃而能干的人,不过喜欢研究地方志和历史,用他自己的活来说,是“在自己这个区的范围里” 。“您这是找到了一种稀有的花, ”他对我说, “这种花叫球花风铃草 。有这么一种迷信
41、说法可是我不知道是不是用得着揭穿它?似乎这种花能给姑娘们带来幸福的爱情,给上年纪的人带来安宁的老年。总而言之,是带来幸福。 ”伊万卡尔波维奇笑了:“瞧,我遇到您的时候,您手里要是拿着球花风铃草,大概我的工作也会顺手的。可以认为,从州里到我们这儿的公路今年能修通。我们还要第一次收获黍子。在这以前,这儿从来没种过这种作物。 ”他不作声了,不知想起了什么,微微一笑,又补上一句:“我为姑娘们高兴。这是些很好的姑娘,我们这儿最好的种菜能手。您听我说,幸福的根源是在劳动之中,也在于我们的土地繁荣兴盛。 ”(内容有改动)(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3A. 文章的前半部
42、分,作者饱含着对故乡的深情,以丰富多彩的画笔,描绘了夏季森林的绮丽风光,为作者发现球花风铃草作了层层铺垫。B. 第 2、3 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森林中的“动态” ;第 4 段,运用静态描绘,展示了故乡原野的状貌。C. 文章点题的方式很独特,在通过伊万卡尔波维奇揭示球花风铃草的寓意的同时,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并揭示了“幸福的根源是在劳动之中”的管理。D. 本文选材精当,有点有面,材料安排独具匠心,悬念叠出,层层深入,篇末点题。【答案】B(2)试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答案】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拟(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
43、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球花风铃草美丽可爱的形象,使文章的主体形象得以鲜明地呈现。“它们互相紧紧地挤在一起”运用比拟(拟人)的手法写它们密集时可爱的样子。“一个个花丛犹如许多小湖”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它们东一团、西一片地生长和开花的情状。“湖水湛蓝,而且稠得很”写出这种花簇拥着开出的颜色之蓝,之浓。【解析】本题考查奖赏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试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中,答题关键词“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答题时,首先点出修辞,然后结合全文,分析表达效果。(3)请简要分析文中设置的悬念及其表达效果。【答案】 (1)悬念的设置:“我”在田间小
44、路上遇到两个农村姑娘时,她们表现出羞涩、温和、友好、喜悦、感激的神情,而这所有的表现只因为看到了“我”采的球花风铃草,不由得使“我”感到迷惑,为什么人们看到球花风铃草会感到高兴?在村口, “我”遇到一个老太婆,她向“我”表示高兴和感激,却不说出原因, “我”不禁迷惑,为什么老太婆看见球花风铃草会那么喜悦?(2)表达效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为后文解开悬念,揭示球花风铃草的象征意义蓄势。2、 【18 届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山白发林清玄14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
45、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作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
46、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是它突然抽拔开花,是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他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
47、他:“什么是佛法的大意?”“春来草自青!”他说。又有和尚问他:“什么是成佛的方法?”“东山水上行!”他说。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 ,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 ,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秋天里满山的芒花,它不必言语,就让人体会了天地,全是在时间的推演下自然生变青山犹有白发的时候,何况是人呢?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不可得呢?因为面对自然的浩浩渺渺,人的心念实在是无比细小,而且时刻变化,让我们无法知解人与自然的本意。这本意正是“春来
48、草自青,秋来苇自白” ,是一种宇宙时空的推演。我读过一本醉古剑堂扫 ,中有这样几句:“今世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马车,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人人解醒。 ”乃是因为人不能取寓自然,所以不能得人间的清凉。虽说不少智慧之士想要突破这种自然演变的藩篱,像明朝才子于孔兼在菜根谭题词里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15”想要找到一条补天通天的道路,可是,我们的心再飘逸,我们的道再高远,恐怕都无法让苇芒在春日里开花吧!人面对自然、宇宙、时空的无奈,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豪放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一诗中曾有一段淋
49、漓的描写:“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真真写出了淡淡的感慨。人能与月同行,而月却古今辉映,人在月中仅是流水一般的情境。同样的,人能在苇草白头之时感慨不已,可是年年苇草白头,而人事已非!突然浮起苏东坡的名句“青山一发是中原” ,那青山远望只是一发,而在秋天的青山里,那情牵动心的一发却已在无意之中白了发梢,即使是中原,此刻也是白发满山了吧!我离开那座满芒花的丘陵,驱车往乡间走去,脑中全是在风中飘摇的芒花,竟使我微微颤抖起来,有一种越过山头的冲动,虽然心里明明知道山头可攀,而青山白发影像烙在心头,却是遥遥难越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北驾公路两旁青色的山丘与白色的花相映成趣,意境深远,让常去旅行的“我”充满了联想与无限的感伤。B. 苇芒代表着自然的时序,给人以秋天的思绪。因而朋友收到“我”送的苇芒长花时,不禁感叹秋天的到来。C. 文章开篇写“我”行车及下车时的所见,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