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武冈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8032581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武冈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省武冈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省武冈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南省武冈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南省武冈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7 年下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量:150 分钟 满分:150 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文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本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

2、为未明言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

3、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2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

4、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有学者说,在野中都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1、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B、隐性知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经验,但要想充分地言说它,也是很不容易的。C、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D、 隐 性 知 识 包 含 个 体 内 在

5、携 带 的 概 念 、 形 象 、 价 值 体 系 等 , 以 及 帮 助 个 体 定 义 自 己 的 世 界 的指 导 原 则 。2、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B、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D、个人的信仰、特殊的技艺和隐喻、直觉及思维模式,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显性知识

6、根植于隐性知识。B、波兰尼强调隐性知识是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而野中郁次郎則强调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和难于表达的一面。C、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都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依据本文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应为“波兰尼”“野中郁次郎”“隐性知识”。(2)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飞翔的馒头 葛昕旭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着。- 3 -父亲来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中午。小林子刚吃完饭,正和同学们一起趴在教学楼的栏杆上,伸手接着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小林子看见父亲瘸着腿,冒着风雪,从校门口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学

7、楼时,愣了一下,手里的雪花慢慢地融化了。小林子跑下楼,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泼了起来,笑笑,双手忙捧到嘴边,哈了哈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拍完,从身上掏出一个布包解开,拿出一大沓的零钞,说:“这是两百元,你拿着,买点啥好吃的,不要亏了自己的身体。”说完,把钱递到了小林子的手上。小林子吸了一下鼻子,拿着钱,看着父亲,眼里顿时就有了湿润的感觉。父亲伸手摸了摸小林子的脸,又问:“吃饭没?”小林子朝父亲点了点头。“要吃饱。”父亲边说边从身上摸出一个冷得干硬的大馒头,递给了小林子。小林子看着父亲,摇摇头,没接,说:“爸,你吃!我不饿。”小林子知道,那是父亲从家里带来的,是父

8、亲的中午饭。父亲说:“我没事,走快点,早点赶到家,还能吃上午饭。你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饱咋行?”小林子看着父亲,刚要伸手接,这时,站在楼上的几个同学朝小林子吹起了口哨。小林子愣了一下,转身看了看楼上,红着脸,把手缩了回去父亲发火了,一把抓住小林子的手,说:“叫你接着你就接着!咋不听话呢?现在营养跟不上,把脑子费了咋办?”说完,把馒头硬塞进了小林子的手上。小林子拿着大馒头,站在那里,脸更红了。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起来。口哨声,尖叫声,起哄声,响成了一片。父亲抬头看了看楼上的同学,脸也微微地红了红,叹了一口气,又拍了拍小林子肩膀上的雪花,然后转过身,蹒跚着腿,一瘸一拐地往校外走。小林子看

9、着父亲的背影,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鼻子酸了酸,嘴张了张,想说点啥,结果啥都没说。同学们全跑下楼围在了小林子的旁边。同学们一下来就开始抢夺小林子手上的馒头。小林子红着脸,把手中的馒头高高地举在了头顶。 同学们却不依不饶,紧紧地把小林子围在了中间。一边抢夺馒头,一边不停地说着一些嘲笑的话语。小林子举着馒头,看着大家嘲笑的眼神,脸上终于挂不住了,转身看了看父亲。父亲背着一身雪花,已经走到了校门口。- 4 -小林子转过身,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同学,重重地哼了一声,忽然手一扬,那干硬的馒头,就犹如一只飞翔的小鸟,划着抛物线,直接飞向了教学楼旁边的操场。父亲来到校门口。临出门,想再看一眼小林子,一转身,恰

10、好看见了那飞翔的馒头。父亲愣了一下,脸一下就白了。父亲站住了。看了看站在同学们中间的小林子,父亲紧紧地咬了咬嘴唇,右手慢慢地就捏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小林子看见父亲转身的瞬间,立刻就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父亲瘸着腿,忽然朝小林子跑了过来。小林子忙扒开同学们的包围圈,迎着父亲跑了过去。父亲跑到小林子面前,推开小林子,跑向了操场。父亲捡起馒头,用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看了看,放进嘴里,慢慢地嚼了起来。小林子跑到父亲面前,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选自 2011 年短篇小说,第六期)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馒 头 的 描

11、 写 可 以 说 是 这 篇 小 说 的 一 大 亮 点 。 作 者 将 “馒 头 ”写 进 文 题 里 , 以 馒 头 编 织 故 事 ,以 馒 头 刻 画 人 物 形 象 , 使 普 通 的 馒 头 有 了 象 征 意 味 , 发 人 深 思 。B、小说为我们塑造的小林子虽然自私、虚伪,但仍然有着美好的心灵,如:他接过父亲的钱时,有点感动,最后当父亲回来后,他“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这些说明他本质是好的。C、对 小 林 子 班 上 同 学 的 描 绘 , 也 为 塑 造 主 要 人 物 起 到 了 对 比 反 衬 的 作 用 , 小 说 通 过 对 这 些 同学 的 描 写 ,

12、 揭 示 了 一 个 鲜 活 的 社 会 现 实 , 强 化 了 小 说 震 撼 人 心 的 力 量 。D、这篇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叙述详略得当,小说不靠离奇的情节取胜,却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以近乎工笔的写法凸显出其深厚的思想内容。5、读了这篇小说,读者会觉得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很熟悉,“父亲”有哪些性格特征?小说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表现这些性格特征的?(5 分)6、这篇小说对“雪”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描绘“雪”的作用和妙处。 (6 分)- 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2 分)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13、”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 “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

14、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记者李兆清)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

15、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 6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 “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

16、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记者蒋肖斌)材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画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

17、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 “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

18、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 ,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 、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

19、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 7 -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 ,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摘编自扬子晚报 ,记者张楠)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

20、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 分)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

21、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5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8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19 分)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 ”以其弟槃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

22、同学识淹博,讲易 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袷禘礼,同议当,遂用之。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纪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 。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

23、纂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 ,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 。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是年赐敕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卒。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节选自明史詹同传 )10、 (原创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

24、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B、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C、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D、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 /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11、 (原创题)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指

25、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 9 -B、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有的朝代又称“太学” “国子学”等。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还可指撰写起居注的官员,在文中“起居注魏观”一句中则指官职名。D、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古人还用致事、致政、致士、休致等称官员辞职归家,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12、 (原创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3 分)A、詹同聪颖异常,深为他人赏识。他先被虞集称道;后仕陈友谅处;太祖攻下武昌

26、后召他为国子博士,他自己改名为“同” 。B、詹同学识渊博,讲授易 春秋讲得最好。他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才思如泉涌,一时间天下无人能比。C、詹同履职勤勉,深得皇帝赞许。他主持编修日历 皇明宝训 ,记录皇帝事迹,用以宣示天下,退休时皇帝对他赞赏有加。D、詹同长于作诗写文,反应敏捷,富有才华,他凭借文章结交知己朋友,受到朋友称赞。皇帝却批评他的文章不应浮夸浅薄,而要通俗易懂,解决当前的重大问题。13、 (原创题)将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1)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贯通。(2)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二)古代诗歌阅读(

27、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将进酒城下路 贺铸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掩函关,将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 。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 接武 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 初不数刘伶?注商山遣四老:又称“商山四皓” 。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后来在名相张良的劝说下入市。“裂荷焚芰” ,是指四皓应聘出山自毁高洁。接武:犹言接踵。武:足迹。曳长裙:指依附于王侯权贵。“二豪”:指贵介公子、缙绅处士。- 10

28、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本词起句写景,描绘了凄风冷露之中古人坟墓成耕田之景,写出了时间的沧桑巨变和词人的黍离之悲。 B、函谷关时平则开,时乱则闭,对于这一现象词人用“开函关,掩函关”代指朝代的更替,写出了时间的悠长。 C、 “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这一句是对商山遗四老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他们表面恬淡,实则热衷权势的丑态。 D、本词虽怀古伤今,但所咏史事、人物的时间跨度很大,表现的是一种在古代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 E、本词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运用比喻、借代、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 “深入醉乡安稳处”的志向。15、有人说 “本词是作者在饱

29、经人生忧患之后对历史、社会和自我的沉思” ,对于这一观点你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 分)(1)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在求学过程中应做到及时解惑,其中体现教师解惑重要性的句子是:“ , , 。( 2 )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两个对仗工整,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 , ” ,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展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而对女排精神的解读、传播与弘扬也日渐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文章

30、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型、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经过半个多月的鏖战,里约奥运会最终尘埃落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 26 枚金牌、18枚银牌、26 枚铜牌,共 70 枚奖牌。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 ,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 11 -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法国大昆虫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基金活期定额投资具有相似临时储蓄的特性,能集腋成裘,平摊投资利息,降低局部风险。A、 B、C、 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31、 分) A、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也好、家长也罢,都应是学生的人生导师,适度的教育管理和关心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B、我国如今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越来越多老年人壮心不已,发挥余热,退而不休,老有所乐。 C、经过长达六年之久的航天员训练,航天员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 D、2011 年底,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因此,幼儿园该不该布置书面作业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定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生活方式绿色化”首先需

32、要理念上的认同。 。 。 。 。 。逐步让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为大众化 的主流选择。在衣着的选择和穿用上,在一日三餐的制作和食用中,在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上,都要体现出绿色环保的行为和理念什么是绿色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要爱护自然和生命、崇尚节约、提倡再生利用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示范,让人们明白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其次,需要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以 自 身 主 动 参 与 和 践 行 , 带 动 和 影 响 身 边 更 多 的 人 崇 尚 和 践 行 绿 色 生 活 新 方 式要引导人们自觉在生活细节上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A、 B、 C、 D

33、、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12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日本汉诗集怀风藻中,咏花诗绝大部分是写梅花的,写樱花的仅有两首。梅花在唐代的长安也是非常受重视的, 全唐诗中关于“梅”的,多达 948 首。 ?因为这是暖相气候造成的影响。唐代最初的 200 年一直是很温暖的,直到公元 9 世纪初,气候发生显著的突变,成为了冷相气候。 ,仁明天皇把紫宸殿庭院里原本种的“右橘左梅” ,改为“右橘左樱” ,用樱花替代了中国流行的梅花。这说明, ,导致梅花萎缩,樱花崛起的局面。21 下面是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

34、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 个字。(5 分)四、(原创)写作(6 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 0分 ) 社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是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的 内 核 , 体 现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的 根 本 性质 和 基 本 特 征 , 反 映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的 丰 富 内 涵 和 实 践 要 求 , 是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系 的 高 度 凝 练 和 集 中 表 达 。 党 的 十 八 大 以 来 , 中 央 高 度 重 视 培 育 和 践 行 社 会

35、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是 指 : 富 强 、 民 主 、 文 明 、 和 谐 、 自 由 、 平 等 、 公 正 、 法 治 、 爱 国 、 敬业 、 诚 信 、 友 善 十 二 个 词 语 , 二 十 四 个 字 。作为中学生的你对此有何感想,请从中选取两个词语谈谈你的感悟。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 13 -语文答卷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3 分)题次 1 2 3 4 7 10 11 12 17 1819答案5、 (5 分) 6、 (6 分) 8、 (4 分

36、) ( )9、 (5 分) 13、 (1) (5 分) (2) (5 分) 14、 (5 分) ( )15、 (6 分) - 14 -16、 (每空 1 分,共 5 分)(1) (2) 20、 (6分) 21、(5 分) 22、作文(60 分)- 15 -语文参考答案1、C(第二段最后一句“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是对“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的解释说明,但“领会经验、管理费用经验”并不是掌握隐性知识的目标。2、D(A“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错误,B“在极少数情况下”错误,第四估第三句有明确表述, “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级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C 强加因果。隐性知识与“只能交

37、易会不可言传”没有必须的因果关系,参照第四第二、三句)3、C(“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都认为”错误。第二段第一句“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 ,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同一硬币的两面”表明波兰尼认为是可以转化的。 “而学者说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表明只有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4C5慈爱、节俭、朴实、自尊。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他对儿子的关爱与呵护,以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他节省的品德;全文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他的朴实;结尾以神态描写表现他的自尊。6全文多次写到“雪”,写雪有以下作用和妙处:写“父亲”为小林子拍雪,既突出父爱,也有象征意味;首尾写雪,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也在

38、强化小说催人警醒的教育主题;“雪”是小说的自然环境,也形象反映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借助雪的描写刻画了小林子这个人物形象,篇末写雪不仅写出人物的思想变化,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应从语句理解、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做题时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判断。根据前后语境。本题 C 项,对比反衬手法不正确,小林子与同学是正衬关系,都在表现他们的心灵急需医治。故选 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

39、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 16 -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

40、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能力。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可以根据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概括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特点,可以直接从对“父亲”这个人物的行为的描写来概括。比如文中“父亲”见到小林子的言行,一再为小林子拍去身上的

41、雪,把自己的午饭给小林子吃,让小林子不要亏待自己,要吃饱饭。还有文末“父亲”跑向操场,捡起被小林子扔掉的馒头,擦了擦土,咬了一口,嚼了起来。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慈爱、节俭、朴实、自尊的好父亲。小说塑造父亲对儿子的爱时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比如为儿子拍去身上的雪,和儿子所说的话。以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他节省的品德,全文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他的朴实;结尾以神态描写表现他的自尊。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中物象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时,注意概括物象出现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该物象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七里香”出现的地方,从文章内容、结构、主旨、人物形象

42、塑造分析其反复出现的作用。本文“父亲”为小林子拍雪,既突出父爱,也有象征意味。 “雪”也是小说的自然环境,形象反映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小说的首尾都写到雪,这样“雪”在文中起到首尾的作用。另外对于“雪”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主题表达也起到一定作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7B(3 分) (A 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 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 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A、D(4 分) (B

43、 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 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 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 17 -9 (5 分)“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中国诗

44、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4 分,答出三点给5 分,意思对即可)10、C11、D(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70岁;“致士”指招引贤士)12、B(A“他自己改名为同 ”错,原文是“赐名同” , ;C“用以宣示天下”错,原文为“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 ;D参见原文最后两句。13、 (1)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受教学习,诸博士研究一种经书,没有完全贯通(经书内容) 。(省略介词“于” 、 “教”是被动,治、句子大意各1分)

45、(2)詹同趁机举成汤不近声色,为后代留下业绩或名声(的事)来回答。詹同因事进献忠言就像这样。 (主语省略、因、垂裕后昆、纳忠、句子大意各1分)参考译文: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时聪颖异常,学士虞集见到他后说:“这是才子啊。”把自己弟弟虞槃的女儿许给他为妻。至正年间,考中茂才异等,被任命为郴州学正。遇到战乱,家居黄州。出任陈友谅的官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攻下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赐名同。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受教学习,诸博士研究一种经书,没有完全贯通。詹同学识渊博,讲易 、 春秋讲得最好。詹同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才思如泉涌,一时间天下无人与他匹敌。升迁为考功郎中,当值(撰 写)起居注。恰逢议

46、定袷褅礼,詹同所议恰当,于是采用他的建议。洪武元年,詹同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巡行天下,访求贤才。返回后,升任为翰林直学士,迁升侍读学士。皇帝驾驭臣下严厉,御史中丞刘基说:“古时公卿有罪,用盘盛水把剑加在上面,到请罪之室自杀谢罪,用来鼓励廉洁知晓耻辱,保全国家的体统。”詹同当时正好在皇帝身边侍立,于是取戴记及贾谊疏来进谏,又切实地议论这件事的利害关系。皇帝曾与侍臣谈论:沉迷音乐和女色的害处大于鸠毒,创业的君王,是子孙继承效法的榜样,尤其不可不谨慎。詹同趁机举成汤不近声色,为后代留下业绩或名声的事来回答。詹同因事进献忠言就像这样。洪武四年,詹同晋升为吏部尚书。洪武六年兼任学士承旨,与学士乐

47、韶凤制定在学校祭奠先师的乐章。又因渡过长江以来,征讨平定的事迹,礼乐治道- 18 -的详情,虽然有记载,但尚未成书,詹同请旨编修日历 。皇帝依允了他的请求,命詹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洪武七年五月书编修完成,自起兵临濠到洪武六年, 共一百卷。詹同等又进言:日历秘藏于朝廷库府,外人不得一见。请求依照唐朝的贞观政要 ,分辑记录圣上政绩,宣布告示天下。皇帝依允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分出四十类,共五卷,命 名为皇明宝训 。以后凡是有政迹,史官每天记录它,随类增入此书中。这年皇帝颁赐敕命允许詹同退休,言语极为褒赞美饰。詹同尚未动身,皇帝又命他与宋濂商议大祀分献礼。过了一段时间,起用他为承旨,死于

48、任上。詹同凭借文章结欢主上受知遇,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对答皇帝询问,没有不敏捷而富有才华的。皇帝曾说文章应该明白浅显易懂,通彻道术,通达当世大事,不要取法浮夸浅薄文风。詹同所作文章多能符合皇帝的旨意,而且他的操行尤其耿直刚介,所以一直到老皇帝的垂爱关注都不曾衰减。14、A、E(5 分)解题思路A 项,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找指国破家亡之痛,不符合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E 项,词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5、本词以愤慨、嘲讽的口吻描写了历史上一生忙着追求权势和名利的人, “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写出了词人对这类人的批判。 (2 分) “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表达出词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襟怀。 (2 分)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和贪欲而争名夺利的行为, “生忘形,死忘名”是词人看破红尘的沉思。 (2 分)【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应从词句的含意入手分析,特别是词中的抒情议论句,这是理解词人情感和思想的关键。词的上阕以“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这一问句收尾,是对前句描写的长安道上的人的评论,函谷关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任凭时局动荡,他们只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