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应激反应.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030970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激反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应激反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应激反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应激反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应激反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应激学说 stress theory 为塞里(HSelye, 1936)所创立的病理学说。此学说认为,生病时所发生的许多非特异性病变多是应激的一种表现,当然所谓滴应性疾病更是如此。塞里的应激概念首先是在大鼠的实验上建立起来的,而后应用到人体。大部分应激现象在去掉垂体或肾上腺的动物身上是不发生的。另一方面,如果投予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时,即或没有激源(stresser)的作用,也能诱发一部分应激。从这些事实可以认为,应激的各种病理过程是激源的刺激使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结果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所致。此时局部的刺激沿向心性神经经路,经过交感神经到达肾上腺髓质,结果急剧地

2、分泌肾上腺素并作用于垂体。塞里参考了肯德尔(ECKendal)的研究成果,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中盐类皮质激素具有促炎作用,而糖类皮质激素则有抗炎作用,在两者保持一定平衡的状态下发生应激。过量投予糖类皮质激素可使炎症病变治愈,投予盐类皮质激素可增强对细菌及其它入侵者的抵抗性。实际上使用可的松在治疗眼睛炎症和风湿性炎症上也是有效的。然而在没有激源的情况下使之发生应激是需要非常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此外,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在组织的物质代谢上的作用即使是无任何怀疑,但将许多病理过程或应激现象均归之于激素的作用尚有异议。 摘要:通过对高原缺氧训练的运动应激、心理应激的多方面分析,揭示高原训练不仅受运动应激的

3、影响而且受心理应激的影响,介绍了急性应激应对模式在高原心理训练中的可行性。关键词:应激,高原训练,心理反应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会遇到全方位的应激,尤其在高原缺氧状态下的应激表现会更明显。一方面,人体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训练,承受高原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而产生强烈的双重应激反应,从而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这是人们刻意创造高原训练环境所要达到的目的。另一方面,高原训练不仅是对人的生理机能的考验,而且也是对人的意志能力的一种严峻考验,它要求运动员要以最大意志力来对抗高原缺氧带来的烦闷、厌恶、头昏、恶心、气力不足、不愿运动等一系列应激反应。消极的应激常常

4、会对运动员的训练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积极的应激则有助于运动员安全渡过高原训练的生理应激期和心理应激期。本文就高原条件下运动员的运动应激反应规律,以及运动员高原条件下心理应激的应对模式展开讨论。1 高原训练与应激1936 年加拿大内分泌学家汉斯塞里首创应激学说,他指出所谓应激就是机体应对任何需要时的非特异性反应。在高原进行训练,身体对所不适应的环境会产生应激。应激的最初表现为运动员机体各系统的全面动员,如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增加,肾上腺皮质细胞中颗粒减少,晨安静时血尿素增加,尿胆原升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机体对应激源产生代偿性反应,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减少,肾上腺皮质肥厚,富于分泌

5、颗粒,体内开始合成代谢增强,晨血尿素下降,血红蛋白增加,运动员对高原训练逐步适应。1.1 运动应激的规律 运动应激的核心是通过激素调节,尤其是垂体-肾上腺皮质,垂体性腺系统激素的调节。激素通过改变酶的活性和细胞膜的通透性,调控运动负荷后恢复过程,从而对提高机体的能量供应,以及细胞结构和机能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很大作用。1.2 运动应激与激素变化 研究表明,不论什么运动负荷后,血清皮质醇都上升,如长距离跑步后增加100%,短跑后增加 345%,有训练者增加比无训练者少,这是应激的基本反应。但血清睾酮的变化规律是在短时间的极量运动后血清睾酮和双氢睾酮增加,但长时间负荷后即刻下降。Kraemer(199

6、0)试验得出,与海平面相比,低氧力竭运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浆肽显著升高,与儿茶酚胺分泌有关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无论是安静时还是低压舱训练期间相同的定量负荷都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并认为这种改变有助于提高腺髓质 ACTH 的敏感性。冯连世等人的研究发现男性运动员上高原 1 周后及 4 周后的血清睾酮值比上高原前的值分别下降 6.3%和 19.5%,回到平原第 3 周后的血清睾酮值比上高原前低 18.4%。有关高原训练后尿激素排泄量的研究表明,17-酮-类固醇的排泄量明显增加,运动员尿内儿茶酚胺排出量及去甲肾上腺素的排泄量也增加明显。应注意的是,长时间运动后或连续进行大运动负荷

7、后会出现“高血皮质醇-低血睾酮”激素调节系统的紊乱状态,这种状态一般要求在三天后恢复,否则会引起机能衰竭-运动员出现过度训练。1.3 运动应激与免疫系统的变化 运动员在大运动量期间免疫力的变化和应激过程中三个阶段的变化是一致的:第一阶段:运动量增加,工作能力提高,免疫能力增强。第二阶段:运动量增加,工作能力提高,免疫能力处于稳定状态。第三阶段:运动量继续加大,工作能力可能提高或保持原有水平,但免疫力迅速下降,发病率急剧增加。表明机体免疫贮血耗竭,免疫力处于极低的危险阶段,运动员机能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1.4 运动应激与血液运氧能力的变化 高原训练期间 RBC 和 HB 水平的起伏,除

8、受高原缺氧刺激 RBC 生成发生变化外,还受高原脱水、训练量、持续时间及训练强度等因素影响。到达高原 1 周后,RBC 和 HB 都有所提高。高原训练 2 周时,RBC 和 HB 水平接近平原时水平。3-4周时 RBC 和 HB 水平略显下降,有时低于平原时的水平。高原训练回到平原时,则高于练前水平。关于高原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冯连世等人的研究表明,运动员上高原 1 周后与上高原前相比,血清 EPO 水平有所下降(-2.1%),上高原 4 周后明显下降(-17.9%;P0.01);下平原第 3 周和第 5 周后明显低于上高原前的水平(P0.01 和 P

9、0.05),但第 5 周时即有所回升。研究表明,机体处于缺氧环境中 4 小时以上,即可引起 EPO 浓度急剧上升,除去缺氧因素或没有除去缺氧因素,而机体已建立了代偿机制时,如氧离曲线右移,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增加,HB 合成增加和血细胞压积增加等,即可导致 EPO 浓度下降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2 运动应激对人体的影响运动员在高原训练要面对两方面的缺氧刺激:大运动量训练所引起的缺氧刺激。高原地区所形成的缺氧环境刺激。这些刺激作用于运动员,将促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耐力运动员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性生理应激。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10、,提高大脑对缺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运动员呼吸深度,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大心输出量,提高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增加肌糖元含量,加强组织细胞缺氧条件下糖酵解能力,使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代偿性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提高血液运氧能力。培养运动员的心理韧性。3 高原训练的心理应激应对模式高原缺氧训练除了对运动员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会对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处理好高原训练的心理应激,是使训练达到完美程度的很重要的一环。帮助运动员寻找和建立起一种合理的高原应激应对措施,一直是运动心理学家工作的重点。到目前为止虽然也有一些普遍性的应对措施,例如 Meiche

11、nbum 于 1977 年设计的“应激免疫训练”,但具体针对高原训练的心理应激方面的实验成果还较少。实践表明应激的应对往往需要综合的全方位的心理适应。高原训练的急性应激会对运动员的情绪,训练的注意力,所处状态的满意度,与教练员的配合度等认识、认知、生理、心理过程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也会影响到预期效果及训练状态。澳大利亚运动心理学家 Anshel 于 1990 提出了一种急性应激的应对模式,此模式具有独到之处和实用性,完全可以应用于高原训练的急性心理应激的训练过程。3.1 情绪控制阶段:在该阶段,要求运动员做到避免情绪的波动,处于放松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保持较强的自信心,同自己所处的环境进

12、行合理的和有效的互对,才能在快速的开放性技能的环境下进行迅速、准确的认知处理,对刺激做出合理的反应。把此模式应用于高原训练的应激可以使运动员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环境的刺激带来的应激,能让运动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准确地感知自己的表现,而运动员一旦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归因,就能主动地、有意识地采取正确的行为模式。3.2 信息分类:该阶段要求运动员将收到的信息滤掉其中的无意义成分,保留可利用的有意义的成分。要做到这一点运动员必须对自己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进行评价。评价完成后大量无用的或有害的信息会被删除,运动员的心理负担会减轻。这个评价过程必须是在第一阶段后而不是与第一阶段同时进行的,因为放松是应

13、对技术的基本部分,必须放在信息处理部分之前。把此阶段应用与高原应激即要求运动员甩掉高原应激带来的心理压力。比如:居住高原视力下降,对咸、酸、苦的味觉降低,头痛、失眠、情绪激动、无力、呕吐等,使运动员接受这些信息,并以平静的心态进行合理的评价,从而排除怀疑自己机能能力的有害信息。3.3 认知反应:运动员在该阶段考虑采用一定的认知策略作为应激的反应。他们不应在头脑中唤起那些不愉快的感觉和影响,将注意力停留在已发生的不良事件上,而是将注意力尽快的转移到下一个动作和事件上,为完成这个任务,运动员将进行第二次评价,这次评价的任务就是要考虑在遇到应激时有哪些应对的方法。把此方法应用于高原应激可以使运动员把

14、应激反应当成一种挑战来理解,从而产生积极的认识,对以后的训练充满信心,能与教练积极配合,克服“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3.4 行为反映:高级的运动技能都是自动进行的,在完成过程中任何思维过程可能影响到动作的效率。所以在这一阶段对运动员的要求就是在认识反应阶段完成后尽可能不再进行任何复杂的认识活动,尽快在最佳状态中完成所需的技能。从以上结合高原应激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nshel 模式重视了应激后的应对反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完全可以应用到高原应激心理训练中。(1) 应激 (stress)应激,又称压力或紧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难于界定其意义,因为:1. 应激是一个动态过程,2.

15、通常很难分辨究竟应激是某些事情的成因或是结果。(有多种因素参与的动态过程)3. 应激概念涉及诸多方面,4. 包括:应激的原因;应激原的本质;对应激的心身即刻反应;及由应激引起的心身长期或永久改变。在不同的学科,对应激一词使用的含义不同。生理学家可以用生理现象(如血压上升) 来描述应激,心理学家可能用焦虑来说明应激,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则用压力或应力(stress) 来解释物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应激的概念已被广泛引用,致使其意义更为不明确。在物体的关系上,应力是可以计算的,但在人的关系上,应激只能被描述。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学者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观点对应激加以研究,以相对精确的词语对应激下定

16、义。其中突出的是塞里,他以基本的生理学观点对应激作如下定义:“应激 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二) 应激原 (stressor)(1) 应激原,(2) 又称压力原或紧张原,(3) 是指对个体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常见的应激原可以是:1. 一般性的:(1)生物性:如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2)物理性:如温度、光、声、放射线、暴力等。(3)化学性:如酸、碱、化学药品等。2.生理病理性的:(1)正常生理功能变化:如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改变等;或基本需要,如饮食、性欲、活动等,未得到满足。(2)病理性变化: 各种疾病引起的改变,如缺氧

17、、脱水、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变化等;或外伤、手术等。3. 心理社会性的:(1) 灾难性社会因素:如地震、水灾、战争或社会动荡等。(2) 一般社会性因素:如生离死别、搬迁、旅行、人际关系纠葛;或角色改变,如结婚、生育、毕业等。(3) 心理社会因素:如应付考试、参加竞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等。(三) 应激反应 (stress response)机体对应激原的反应可分为两方面:1. 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需氧量增加、免疫力降低、 胃液分泌增加 、 括约肌失去控制等。2. 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或使用否认、压抑等心理防卫机制等。应激反应是心身持续相互作用下的整体反应。它是一个动态过程,不

18、可能是与环境隔离而独立存在。专家们根据在不同场合,如实验室、灾祸现场、军事训练中心、战斗环境、都市街道、医疗机构等,对应激原和应激反应进行研究,得出一般性规律,它们是:多种应激原可以引起一种应激反应。如,情绪低、睡眠差、脾气暴躁或哭泣等每一种表现,都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工作压力大,工作失误,失恋,人际关系紧张等,要注意观察分析。人们对同一应激原的反应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遇到心情烦闷时,人们的反应是不相同的。有的人吃不下饭,有的人借酒烧愁,还有的人逛街,购物,以此解闷。在护理中我们应注意观察和分析病人对疾病的反应,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大多数人都能设法避免外伤、疼痛、过冷或过热的

19、温度等一般性应激原。大多数人都能努力去适应一般的应激原(如过冷、过热的环境),并努力去改善环境(衣着、住房、营养等基本需要)可以说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促使内环境稳定的本能。对极端的应激原和灾难性事件,大部分人都会以类似的方式反应。如,大喜大悲时的反应,大部分人是相似的。嚎啕大哭,精神恍惚。悲痛欲绝,当场晕过去。是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范进中举,欣喜若狂,以至精神失常。人们常说:喜伤心,胜利冲昏头脑这是内环境失衡,超出机体调节限度时的整体反应。应激反应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决定于下列因素:t 既往的经历现在找工作很注重个人履历,本人学历、从事过什么工作,有过什么成果、参加过什么比赛、获过什么奖等等。

20、因为既往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经历也是一笔财富”指的是将以往经历成功的经验,总结、积累,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有助于提高应对能力。有些成语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t 儿童时期所建立的社会交往型态现代国内外教育科学的“追踪研究“证明,从出生到七岁,这是一生中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发展的最旺盛时期,此时儿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围环境中,外界刺激会在他们的大脑里留下痕迹,刺激反复出现,就会转化为内在信息,促进儿童大脑潜力的发展,既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情感和意志过程等方面留下痕迹,产生影响,促进发展,而儿童时期大脑潜力的发展,对

21、其未来学业、事业以及性格的形成又具有深远的影响。“孟母教子,3 次搬迁”出于这个道理。少年时期往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t 当时情境对该人的意义。既事情与本人有无直接的利害关系。如,某单位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故,事故责任人与一般人员相比,哪一个人的应激反应严重呢?当然是肇事者和单位负责人。重庆綦江虹桥倒塌事故中,事故责任人受法律制裁。应激原的挑战,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的。换言之,缺少应激原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将导致无聊、厌烦、甚至成长停滞。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参与竞争,接受挑战,承受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将促进个人成长。相反,缺少必要的应激,就会感到生活平淡无味,

22、或无聊、产生厌烦情绪,对成长发展不利,甚至生长停顿。如“航天人”常年在大山里工作,有的就是夫妻俩,带一个孩子,他们的后代,在那种环境中,缺少语言刺激,甚至不会说话。应激综合征: 一般适应和局部适应塞里在继续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大白鼠对任何有害刺激都几乎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反应,不管是、热、线, 还是过度的活动, 都引起同样的内部变化。当把这些动物杀死之后进行检查时, 都发现肾上腺肿大等变化。为了对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描述, 他使用了以下几个名词 : 他把作用于大白鼠的那些有害因子叫做应激物 (stressor), 把应激物所引起的各种反应叫做应激综合征 (stresssyndrome)。塞里对综

23、合征的解释是这样的: 当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慢性应激状态时, 比如说暴露在寒冷的条件下, 塞里设想动物体内会发生一种警报反应, 这种情况很象通常所说的 “警钟 “, 它使得动物体内处于警戒状态。假如这种应激不会马上将动物置于死地的话, 这种应激反应就自然进入抵御期, 在此期间动物体内的各种功能会恢复正常, 然而如果将动物持续保留在应激状态下,将不可避免地使动物体内的情况趋于恶化, 从而进入衰竭期 (stateofexhaustion)。这时如果不把动物从应激状态下拯救出来, 很快便会出现死亡。塞里把警报、抵御和衰竭这三个时期, 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

24、drome)。当然, 就某些应激形式来说比如烧伤、割伤、感染, 只是身体的一部分受到影响, 局部表现出适应反应, 这种适应反应也分为三个时期 : 开始时肿胀 (报警), 继之以抵抗 (抵御期), 最后,如果应激足够严重的话, 那麽受影响的部分就会发生破坏 (衰竭) 。这一系列反应是与一般适应综合征相类似的, 但是由于它限定在局部, 塞里把它叫做局部适应综合征。这种情况不仅适用于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动物,也适用于人类。塞里发现了应激综合征之后, 他想进一步对这种情况加以探讨, 他想知道当出现应激综合征时, 身体里面究竟发生了什麽变化。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与此有关的知识。自主神

25、经系统及其功能大脑是一种象嫩豆腐一样软的神经组织构成的, 这样脆弱而又十分重要的器官,如果没有东西保护它, 那麽人体的 “总指挥所“ 时时有受到伤害的可能 , 所幸的是它的外面包有一层坚硬的颅骨。 颅骨底部的后下方有一个孔, 大脑由此向下延伸,与隐藏在脊椎管里的脊髓相连。大脑和脊髓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走向靶器官并布满全身, 一方面支配各器官的活动, 另一方面把受到刺激后产生的信号传向中枢。中枢以外的神经组织叫做周围神经系统。人体有些活动是可以自由支配的, 比如走路、用手拿东西 , 有些是不能自由支配的, 比如心脏的跳动, 胃肠的消化等。而体内那些不能自由支配的活动 , 仍然

26、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这一部分神经组织叫做自主神经系统。有一位名叫坎农 (Cannon) 的科学家,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做过详细的研究,坎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猫和狗, 不过他的研究结果也适用于人类。坎农想要知道一个动物在发怒、害怕或疼痛时, 它的自主神经系统发生了什麽变化。 坎农有这样一种信念, 他相信任何具有生命的机体, 有力图保持自身平衡的倾向, 他把有机体的这一特点称为 “内环境平衡 “ (homeostasis), 如果有机体的内环境稳定性受到破坏, 那麽有机体将做出种种反应, 努力恢复这种平衡状态。动物发展的越高级, 为了保持内环境稳定所做出的反应越复杂。因此当一个动物处于某种危险状态

27、时, 也就是说当它体验到疼痛、恐惧或愤怒时, 就会产生一整套防御发应, 其目的就是为动物进行 “战斗或逃跑“ 做准备。动物在进行战斗时, 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如血糖升高, 心跳加快, 呼吸加速, 血压升高,瞳孔散大, 出汗等, 同时胃肠活动减慢。这是因为从事战斗需要更多的能量, 因此需要升高血液中糖的浓度, 以便产生更多的热量; 需要心跳加快,以便把 “战备物资“ 运送到战斗器官中去; 需要更多的氧气, 并排除体内的二氧化碳, 这就要求呼吸加快 ; 需要升高血压加强血液运送营养物质的能力;需要把眼睛瞳孔散大 , 以便进入更多的光线, 对敌人看得更清楚; 战斗期间会产生更多的热量,必然会使体

28、温升高, 而温度升高又不利于各种器官实施其正常功能, 因此就需要在提供产热物质的同时, 提供散发热量的措施, 而出汗是散发机体热量的最方便最实用的手段。 当动物进入战斗状态时, 有利于进行战斗的器官应当积极活动起来 , 为战斗提供便利条件, 而有些器官的活动, 比如消化系统的活动 (胃肠的收缩,消化腺的分泌), 肾脏以及其它与战斗无直接关系的器官, 应当停止或减弱其活动, 以便使有机体把只要精力更好集中在战斗上。所有上述变化都是自动发生的, 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完成上述活动的神经系统叫做自主神经系统, 又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一般说来这两种神经

29、系统的作用是相反的, 比如说交感神经系统可以使心跳加快, 使心脏收缩的力量加强, 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使心跳减慢, 心脏收缩力量减弱; 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可以使肺里的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从而使支气管管腔变粗, 以利于吸入更多的氧气,供应急之用。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则使支气管收缩,血压、血糖降低, 瞳孔缩小。总之, 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可以使有机体处于战备状态, 使有利于战斗的器官积极活动起来, 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则有利于储备能量。 坎农过去曾推测说, 当一个动物受到威胁时,先是交感神经系统做出反应, 可是如果情景足够可怕的话, 副交感神经系统会接替交感神经系统的工作。如果一个动物掉入陷肼

30、, 并面临着强大的敌对者, 最初它力图逃跑, 当它的努力失败之后, 就变得呆板起来,维持动物生命的那些重要功能大受影响, 甚至会突然死亡。世界上有些现象是耐人寻味的, 一只大老鼠偏是怕一只小猫, 其实如果两者都尽力拚博的话, 小猫怕是要吃亏的。 可是老鼠见了猫之后, 体内的功能高度紊乱, 不能进行正常反应。人有时也如此, “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反应失常的那种现象。有的人在危及生命的紧急关头,两腿发软跑都跑不动, 有的人被吓得一时 “愣住“了, 说明这些人的反应脱离了常态。在正常情况下, 当一个人处于紧急状态时, 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副交感神经系统

31、的兴奋性相对减弱。 此外有关的内分泌腺也开始分泌激素, 以便使人更好地应付这种情景。比如受到惊吓时, 肾上腺便产生肾上腺素, 这种激素进入血液之后, 可刺激相应的器官, 使之改变原来的工作状态, 使心跳加快, 血糖和血压升高等, 其结果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相类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神经系统的兴奋可以使心跳加快 , 血压和血糖升高, 肌肉紧张呼吸变快, 激素 (比如肾上腺素)的增加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不同的是神经系统的兴奋, 消失得比较快,一个人在盛怒时, 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 随着怒气的消失, 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迅速降低, 它所支配的那些器官的活动也随之减弱。而激素的分泌相对于神经系统的兴奋来说比较缓慢, 一旦它进入血液之后不会马上消失, 因此常常会出现 “余怒未消“ 的情景很可能与此有关。 在通常情况下, 神经系统的兴奋可使激素的分泌增加, 激素的增多反过来又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二者是相互协同起作用的, 因为神经系统和体液一起对体内的机能进行调整, 所以又叫做神经体液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