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城市化(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 。 2、城市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对生活的影响 2、掌握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对地形的影响,2、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产生城市的“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城市,城郊,城郊,1、城市与城郊相比谁的气温比较高?原因是什么?,热岛效应,3、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分别布局在什么位
2、置呢?,2、画出城市与城郊间形成的热力环流,例:下图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之一,据此回答,(1)这一问题被称为城市_效应。产生的原因是_。 (2)如果只考虑这一效应,请在图中画出该城市的热力环流。 (3)为什么城市上空云量多于郊区? (4)既可行并能减轻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扩大绿地面积 B.把城市的大部分地方换成绿地 C.完善排水系统 D.多建高楼,热岛,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城市生产、生活、交通工具等消耗燃料,产生大量废热,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多上升气流;城市的凝结核,A,城市雨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气温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降水较多;城市污染严重,多凝结核,利于水
3、汽的凝结。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导致市区降水多于农村,称为城市的“雨岛效应”,3、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下渗减少 地下径流减少 地表径流增多,例: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 地下水位上升 B 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 蒸发量增加 D 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活用水量增加 B 植被硬盖率增加 C 降水下渗量减少 D 城市热岛效应,D,C,例:阅读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北京市),,3.北京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 ) A地下水位的上升 B径流总量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降水量减少 4要减少北京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
4、,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扩大城市的规模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D推广使用渗水砖,C,D,对 地 下 水 影 响,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形成地下水漏斗,导致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倒灌,造成土壤盐碱化。,三、城市化影响,(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气候:产生了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雨岛效应,对水循环:使地表水下渗减少,水位降低,对生物多样性:使生物多样性锐减,对耕地:使耕地减少,对地形: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二)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转 变 为,农业用地,第一产业,城市建设用地,第二、三产业,乡村景观,城市景观,低,分散、农业人口,密集、非农业人口
5、,高,欠发达,发达,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高,(一)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城市病”),(二)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城市病:,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 社会不安定,犯罪率上升 环境恶化,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城市病”解决措施:,定义:,大城市周围建立的专门化小城市 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隶属于母城 与母城有一定的距离,中间以农田和绿化带隔开,作用:,疏散市中心过密的产业和人口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 有利于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拓展:,卫星城,2、改善城市交通条件,地铁,立交桥,
6、3、改善城市居住条件,污水处理厂,治理后的东营广利河,4、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5、大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课堂小结:,1、城市建设中多采用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地面,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 阻断了大气降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雨雪天气极易使地面路况变差,使交通和出行困难影响了城市植被的生长降低了城市地面和空气的干燥程度 A、 B、 C、 D、 2、城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一般都将逐步演化为工业用地 B、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三产业转向第二产业 C、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集聚到分散 D、城市化过程使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
7、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D,D,课堂演练:,3、改善地区大气质量的正确措施有( ) 强制性推广无氟冰箱和空调 变城市居民的集中供暖为分散供暖 大力推广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和公共空间A. B. C. D. 4、目前有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 )A.抑制私人出租车 B.优先发展公交车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D.减少就业压力,C,C,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5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D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D,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