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摘要:本文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各具特色,将政治、外交与战争相交织,重 视战略决策,在战争中写人物,在战争中穿插轻松、富有诗意的场面五个方面来论述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关键词:三国演义 战 争描写 各具特色 矛盾交织 重视战略 三国演义全书运用现实主义笔法,采用“七实三虚的方法,共写了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再现了当时那纷争动荡的社会现实。在战争描写中作者善于抓住每场战争的特点,将战争写得各具特色,有声有色,绝少雷同。作者写这些战争或从大处着眼写全局,或从小处着手些片段;或以寡敌众弱胜强,或以强制弱众对寡;或旷日持久的对垒,或短兵相接
2、的速决;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既有先胜后败转胜为败,也有先败后胜转危为安;既有刀枪相向沙场搏杀,也有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作者描写的这些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战争,充分展示了战争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国演义 描写战争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突出交战各方的各类矛盾冲突,为战争的结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三国演义描写战争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战略决策及战术的运用,多以计谋、兵法定胜负,为战争的结果设悬念、定格局;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把着眼点放在最富有戏剧冲突的事件和最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上,不使复杂的情节掩盖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性格、思想在复杂的
3、情节中更加鲜明突出;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的惨烈可怕,而如一首首英雄的史诗,常在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穿插一些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富有诗情画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三国演义人众亊繁,矛盾复杂,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全书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为主要线索,中间夹杂了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的战役,形成了一个战争体系,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现谨从三国演义将大小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写得多姿多彩、各不相同、千变万化;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与战争交织在一起;重视统帅部的战略决策、战术的运用;在复杂的情节
4、中反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思想;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极富节奏感;这五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一、各具特色写战争,战斗场面不雷同。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中,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把战争写的各具特点、有声有色、绝不雷同。有时从大处着眼写全局,有时从小处着手写细节;或者以少胜多弱克强,或以多胜少强凌弱;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短兵相交的速决;不但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而且有千百人出场小打;有先胜后败,也有转败为胜;有刀枪相向的疆场搏杀,更有幕后运筹出奇制胜;这样写充分展示出了各场战争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如其中的三个大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
5、战,这三大战役有其共同的特点,即:均为以多胜少、以弱胜强、均都运用了火攻,但作者却将其写得各不相同。先以交战双方而言:官渡之战是曹操对袁绍,赤壁之战则是孙刘联军对曹操,彝陵之战则是陆逊对刘备;从战场环境而言也不尽相同,官渡之战主战场在黄河边的平原地带,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则在长江上,彝陵之战的主战场则在深山密林中;再从用火的目标来看也各不一样,官渡之战烧的是袁绍的粮草,赤壁之战烧的是曹操的战船,彝陵之战烧的是刘备的军营;最后从决定战一胜负的因素来看,也各不一般,官渡之战曹操胜在能虚心听取谋士的建议、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而袁绍则听不进去别人的忠言和劝告,一意孤行、错失良机导致战场惨败;赤壁之战孙、
6、刘联军胜在东吴军队善于水上作战和诸葛亮、周瑜等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以及巧借东风等方面,而曹操则输在兵士不习水战、连船练兵及对黄盖诈降的轻信等因素;彝陵之战东吴则胜在陆逊的沉着冷静、对战局的准确洞察及其超凡卓越的军事才能、良好的军事素养;刘备则败在盲目自大、骄傲轻敌、对自己的对手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以及其在率兵打仗方面的才能平庸。作者能将有很大的共同之处的三场大战役写得各具特色、各不相同、千变万化、且都有声有色,精彩绝伦,可见作者在这方面费了相当的心思,花了不少的气力,更可看出做作者写这些大场面方面的非凡造诣。二、政治外交相交织,刀兵唇舌俱惊心。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将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与战争交织在
7、一起来写,这样既利于表现与战争相关的复杂形势,有利于突出诸方面的矛盾冲突,使战争局面更加复杂,使战争场面更加宏大,使战争气氛更加风起云涌,使读者觉得扑朔迷离、紧扣心弦,觉得刀兵未动,却已是杀机四伏、争斗激烈。如第四十四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 曹操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下江南欲吞并东吴。此时此刻,东吴内部政治争斗已是非常激烈,以张昭为代表的文官多想投降,以鲁肃为代表的武将主张抵抗,两派之争相当激烈,他们在孙权面前陈述观点,据理力争,各不相让,使孙权不知如何是好,难以决断,进退两难,这就是内部的政治争斗。而在东吴内部争执不断、孙权左右为难,形势极不明朗的情况下,诸葛亮只身过江,
8、来到东吴,与江南的文臣刚一照面 ,张昭等人便相继发难、唇枪舌剑、轮番攻击;诸葛亮则不慌不忙、沉着应战、针锋相对、据理力辩、言辞犀利、势孤而理不孤,尽挫江南一班文臣锋芒,或使其无言以对,或使其满面羞愧,还有后面的智激周瑜,这即为外交争斗,唇枪舌战,精彩绝伦。作者将这些内部政治争斗、外在外交之争,与后面的赤壁大战交织在一起写,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复杂形势,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以及相关集团的矛盾冲突,又生动的反映了结盟、共同拒曹的全过程,还为曹操兵败,孙权、刘备取胜埋了伏笔,下了注脚,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斗争却激烈异常,更扣人心弦。又如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回” ,周瑜请刘备会
9、面,设宴相待,并埋伏刀斧手五十人于衣壁中,抛杯为号,欲除刘备欲为国除去后患。饮宴之时,周瑜起身把盏,待发现刘备身后一人按剑而立,到弄清此人为斩颜良、诛文丑的关羽时,吓得汗流浃背,因而不敢轻举妄动,刘备安然返回,这在三江口之战前,此后,蒋干向曹操自荐: “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周瑜于群英会上设下圈套,使用反间计,让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除了蔡瑁和张允。这一着妙棋,无异于斩掉了曹操的左右手,既除去了心腹大患,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也是将各怀心事、暗藏杀机的外交斗争与短兵相接、战场争锋交织在一起来写,使的各方的矛盾冲突更加突出,既反映了孙吴联盟的不坚固,又为曹操连船练兵的原
10、因作了解释。这足见作者的苦心经营,一番匠心,把战场明争与战场外暗斗结合起来写,使读者的心随之起伏,情随之波动。三、运筹帷幄重决策,奇谋妙计定成败三国演义写战争着重于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着重于战略决策及战术的应用,往往以奇谋妙计定成败,多出奇制胜,突出了统帅部、谋士团在战争的重要作用。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听取许攸的建议,劫乌巢、烧粮草,以七万军胜袁绍七十余万众;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决定用火攻,施苦肉计让黄盖诈降,接着又派庞统过江授曹操连环计,最后火烧赤壁,所以孙刘联军以数万之众胜曹操八十余万;在彝陵之战中,陆逊以十万兵敌刘备七十余万精兵,先坚壁不出,后火烧连营,转守为攻
11、,迫使刘备败走白帝城。这三次重大战役,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都是用了火攻,都体现了统帅部或谋士团的正确决策、运筹帷幄、妙施巧计、连环用计、计中有计、重视战略、战术的应用,才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才得以决胜千里。就穿插于这几场大战之中的小仗也是如此,不用说诸葛亮火烧博望、白河水淹、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火烧葫芦峪,这些战例无不闪着智慧的光芒。更有苟攸献计劫粮车、许攸定计诀漳河、郭嘉遗计定辽东、徐庶用计袭樊城、庞统计取涪水关,等多谋善断、长于神机妙算的谋士;还有张辽将计就计战合淝、巧设伏兵逍遥津;黄忠巧计夺取黄天荡、以逸待劳占对山;赵云据汉水以寡胜众;关云长计拔襄阳郡、放水淹七军;姜伯约背水破大敌、弃粮
12、胜魏兵;这些有勇有谋、长于领兵作战的武将;就连勇猛过人、脾气暴躁的张飞也能智取瓦口隘、义释严颜,竟然也粗中有细、偶然用计。这么多的战例,或设伏、或劫营、或水淹、或火攻;或江上水战、或陆地车攻、或马上对阵;或声东击西、或围城打援、或调虎离山;形式多样、规模不一、见仁见智、各显其能、兵法战策、多在其中,难怪人们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兵略。四、情节事件显性格,战争之中写人物。三国演义将人物置身于事件冲突之中、战争纷争之内,让人物去表现,以此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形象在复杂的情节中更加鲜明。且不说于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事件来突显诸葛亮足智多谋、神
13、机妙算、鞠躬尽瘁的特点;且不说于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战长沙等事件来表现关羽的神勇无敌、忠肝义胆;且不说于长坂坡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据汉水以寡胜众、凤鸣山力斩五将等事件来塑造赵云英勇盖世、一身是胆;且不说于立马长板桥、义释老严颜、葭萌关下战马超、智取瓦口隘来表现张飞的勇猛过人、粗中有细。单说以造箭欲除诸葛亮、遣丁奉、徐盛追杀诸葛亮、被三次气死等事件来反映周瑜的妒贤嫉能、心胸狭窄;单说以不听诸葛亮的叮嘱、不听王平的劝谏,在山顶扎营,失掉街亭等来表现马谡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特点;单说以甘被杖责,书信诈降,放火烧船,冒火冲杀诸事件来表现黄盖的忠勇
14、果敢、不计个人得失。 三国演义于诸多战争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人物形象,他们或足智多谋,或昏庸无能;或英雄盖世,或软弱无能;或是忠肝义胆的大丈夫,或为阴险奸诈的伪君子。那么多的人物在上演着一场场历史大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战争中把人物表现的各具特色、活灵活现、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五、轻松场面巧穿插,张弛有度写战争。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战争,即便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样大的战争场面、少有血流成河、尸骨如山那样惨烈的场面描写往往却在大战在即、战云密布、刀出鞘、弓上弦的紧张气氛中插入一些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极富诗情画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如赤壁之战前:周瑜不管曹操大兵压境,敌众我寡之势,
15、在蒋干来做说客时,大摆筵席、群英会上舞剑作歌,这即为大将风度、英雄襟怀;诸葛亮草船借箭时,靠近曹军水寨,传令擂鼓呐喊,鲁肃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劝其只顾饮酒取乐,置身如此凶险之地,诸葛亮泰然自若、谈笑风生且明知周瑜要以此来加害自己,仍是沉着冷静、淡然置之;更有曹操大船设宴、横槊赋诗、 “对酒当歌” 、 “慨当以慷” ,拥兵百万、心雄万夫、踌躇满志、志在一统江山、平定天下,真乃一时之雄也。更有马谡失街亭之后,司马懿兵临城下,西城危如累卵,诸葛亮却令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两小童携琴一张,于城楼之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看毕,教前军作后军,后军作前军,往北山路而退。这一
16、着险棋,既使西城化险为夷,又为大军后撤赢得了时间,这轻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妙招真叫人拍案叫绝!这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穿插,将战争写得一波三折、有张有弛、如一首首英雄史诗,一曲曲疆场壮歌,曲折回环、跌宕起伏、极富节奏感。总之, 三国演义一书,人物众多、形势复杂、作者却组织得有条有理、主次分明、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高超的叙事才能,全书结构宏伟严整,看似头绪纷繁,却又脉络分明。全书以描写战争为主,可以说是一部全景式军事文学作品。作者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写战争,采用“七分实、三分虚”的方法,把大小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写得各不相同、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将政治纷争、外交争斗与疆场搏杀互相交织;将统帅部的
17、运筹帷幄、战略决策及战术的运用与实战效果相结合;将人物放在战争之中,让人物一个个登台亮相,于复杂的情节之中突显人物性格;把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穿插于战争之中,把战争写的有张有弛、极富节奏感,这都是三国演义写战争的特色。全书描写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不光给人们生动的表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且将战争写得气势恢宏又极具情趣,难怪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 ,对我国的历史小说的繁荣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直至当今,人们还不断地从中得到人才学、领导科学、商战技术等领域的启示,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参考文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7 月.第 25页第 33 页。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 6 月.第 259页第 2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