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数学第五册教学随笔张 郁2013 年 1 月苏教版数学第五册教学反思目录1、首位能整除教学反思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学反思3、认识整千数和一万教学反思4、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教学反思5、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6、 连续进位乘教学反思7、认识千克与克教学反思8、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后反思9、24 时记时法 教学反思10、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反思11、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12、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13、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4、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16、 估算教学的反思17、 乘数中间有 0 的乘法教学反思1、首位能整除教学反思这部分教
2、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安排的,先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再教学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将为下面学习首位不能整除及商末尾有 o 的除法打下基础。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
3、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2、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算理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 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第二个4、6 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应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 4、6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3、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
4、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学反思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渗透化归思想。操作与书写结合,探索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加强估算意识。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教学重点是理
5、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探索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笔算方法(十位没有除尽的情况)教学后进行反思,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1.联系生活情境,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新课的引入,创设了班里常见的分铅笔的情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学生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探索笔算方法。其次是练习中的扑克牌和买奖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计算的意义,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2. 口算、笔算、估算相结合,鼓励算法多样化。在解决分铅笔的问题时,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可以利用学具直接操作得出结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出来。计算又可以分为口算和笔算,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算的方法。
6、最后还可以用估算来验证自己的笔算结果。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也要从中选择更为方便实用的一种。3. 动手操作与竖式书写相结合,帮助理解算理,突破难点。本课没有将操作与算理的讲解分开,而是融为一体。边操作边讲解,每一步算理都与操作紧密结合,使得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易懂了。3、认识整千数和一万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整千数和一万”,让学生建立数感。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得认数这样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织教学。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课前,学生对整万数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他们在生活中对整万数已经有了模糊的认识,这时,出示万人体育馆的照片,当老师说出“这座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和这版
7、报纸大约有 1 万字时,学生发出了惊讶声。这说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一片空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现成的生活资源,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引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学习下面的新知识。二、联系旧知,发展数感在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万的含义时,我是通过数正方体找“一”、“十”、“百”、“千”之间的关系,复习 10 个一是十,10 个十是一百,10 个一百是一千,然后通过数正方体,直观感受“10 个一千是一万”,使学生有效地形成对计数单位及其十进关系的认识。在教学整千数和一万的读写时,利用学生熟悉的工具计数器来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得到
8、了充分的发挥,在拓展数位顺序表时也就没有困难了。三、联系生活,加强体验数感的建立要渗透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的点滴之中。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通过“一万个学生站在操场上” 体验到了一万的大,通过猜一猜“一万本数学书叠起来有多高”和“一万个苹果吃多少年”,学生猜得不准,那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够,这时我选择了告诉,从学生的眼神和惊叹声中,我知道,学生对一万的含义有了更深的体验。四、注意细节,锻炼能力。整千数的读写是十分简单的,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应作细致要求。写对是主要的,但写好、写美也应重视,写完更有必要让学生作一下检查,眼高手低的事我们大人也常有,别说小孩了,嘴上念得挺准,写时忘写或少写一位的常
9、有。再如,看似简单的口算,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要让他们多说说,如 10009000 怎么等于10000,是考察是否理解 10000 的关键。说得清,辨得明,也能让理解速度慢的同学有个参考,多好!五、本课的不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在某些问题得处理上给学生充分探讨交流的时间太少,比如在教学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然后让他们各抒己见,把他们看成学习的主人,学习自信心才更容易建立,同学之间也才会慢慢学会合作、学会分享。4、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本节课处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前我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对于比较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一方面,他们在以前学习
10、10以内、20 以内、100 以内的数时都比较过数的大小。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多次接触甚至亲自解决过这类问题。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时,应创设情境,尽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在把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迁移应用,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课本上的例题设计,就是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我认为很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购物是每个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比较
11、商品的价格是喜闻乐见的事情,所以,我觉得用这样的情境是能吸引孩子眼球的,除了在情境中学会比较的方法,也能让孩子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更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真实、自由、宽松的环境。果然孩子们在这样的购物情境中,他们特别乐于参与进来,“商品”完全调动了他们的内驱力,当我要求他们“任意选两种商品,比一比他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时,孩子们纷纷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得不亦乐乎。我想,或许这就是数学生活化的原动力!整堂课下来,和我预想的还是有一些差距。第一、游戏教学特别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孩子们各个热情高涨,积极举手发言,怎样做到课堂有激情又有秩序,怎样抓住孩子发言中的亮点
12、,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值得我反思。第二、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语言还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语言的修炼: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语言要言简意骇,不重复啰嗦。要想达到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卓尔不凡的教学风格,我还得继续努力修炼!5、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完后,有以下几点反思:一、 用教材而不死守教材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设计时,我从简单的口算入手,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很快,孩子们就发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因为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所以
13、兴致特别高。接下来,就是如何解答的问题,这时的我已经十分兴奋。接下来,同桌两人一人计算,一人验算,所以学生做起事来也十分流畅,看来,我的预期目标即将实现,看得出,学生的数感还是很强的,抓住了要点,列竖式计算得心应手。二、 发挥集体优势,适时突破难点在解决了第一个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出现了两种验算的方法。当我把两种结果放在展台上以后,一切就象烧开的水已经把壶盖顶开了似的,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声浪将我推向了又一个兴奋点。最后,我加以规范即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上到这,我抵制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动,互动时的
14、那份碰撞让我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的不同的影响关系,可使课堂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并得到其他要素的支持和支援。6、 连续进位乘教学反思在教学本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笔算的方法,(积是两位数是教科书上主要学习的内容,积是三位数的情况补充习题上也有出现过),因此学生已经体会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三位数,同时教科书第 85 页第 7 题已初步接触了本单元的第一次乘法估算(积是两位数),对估算方法已基本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的算理和
15、掌握其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以及估算的方法。 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以下三各方面: 1在用一位数与另一个乘数的十位相乘时,积满了几百,就要向百位进几,这是一个新知识。2在用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时,每次都要进位,计算出错的机会增加了。3在用一位数与另一个乘数的十位相乘时,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增加了,不仅要记住向百位进的数,还要记得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这节课我鼓励学生自己进行估算,再引导学生探索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这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算法留下了必要的空间。一、教学中以旧知识的复习引入新授教学,让孩子通过旧知识和新问题的比较,探究新
16、的方法。课堂中注意算法的交流,同时加强练习(板书),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在提高正确率的同时提高计算速度。二、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单纯的归纳计算法则让学生记忆效果更好。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中总结计算方法,自主讨论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相互交流计算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通过对连续进位算理的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了计算的过程。学生能清楚的表达计算连续进位的时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堂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在估算和连续进位这两个知识点后分别安排了一组练习,将书上的习题有效的整合,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7、 认识千克与克教学反思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
17、克,初步建立 1 克、1 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分别认识千克和克的,但作为教者,我认为把克和千克一起讲授比较有针对性和对比性,所以我大胆的改变教材编排,设计了这个课时。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单位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
18、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动机教材所呈现的学习知识是静态的,它所创设的情景不一定就是最适合本地的学生。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原有水平,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生长点”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二、教学设计落点是“体验”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
19、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 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因此,最终把可以说,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
20、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 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但什么是体验?究竟怎样体验?学生是否体验到了?体验到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 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而且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
21、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发现、去辩论、学生就会成为知识再现的创造者、发现者,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会快乐而不枯燥,他们的发现就会深刻而不空洞,他们的思维就会灵活而不拘泥。8、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后反思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生活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获取知识、追求和探索新问题、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而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最好的激发是诱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小浪底之旅,用新鲜的话题,美丽的风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
22、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去小浪底游玩的热闹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算法多样化”是课改
23、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课前我把学生可能会用的口算方法列出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如在教学“37+38”的口算方法时,由于学生方法比较单一,我又补充一种我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方法“37+40-2”,学生又类推出了“40+40=80 2+3=5 80-5=75”的方法,这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还有一些问题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如:在计算一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两班的总数之后,得出此方案不可行,我设问:那我们该怎么乘船呢?我以为学生会重新设计方案,但一部分学生马上说从二年级的 75 人中抽 3 人和一年级坐同一条船。学生能想到这种
24、方法有点出乎意料,我觉得提出这种方法的学生比较善于动脑思考问题。9、24 时计时法教学反思从儿童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越抽象的概念建立越是需要形象来支撑,也更需要一些“慢镜头”来凸显。从生活中流动的河流,类比到流动的时间,再演变到无限延伸的数轴,最后再回转到日复一日的时间轮回,大量的形象提示,为学生提升对记时法的认识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上了这节课后,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导入趣味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因此, 我一开始就利用钟面显示的 8 时,让学生去体会,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因为一天中有 2 个 8 时,这样
25、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二)探索自主化,给学生提供求知的机会。根据学生的表达,引出普通计时法和 24 时计时法,在分析两者的区别以后,出示书上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再组织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表述的能力,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质疑、解疑。(三)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在练习环节中,我将数学书中的例题和练习题相联系并比较,让生会 24 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用所学的 24 时记时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
26、意识。10、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本节课处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前我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对于比较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一方面,他们在以前学习 10以内、20 以内、100 以内的数时都比较过数的大小。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多次接触甚至亲自解决过这类问题。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时,应创设情境,尽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在把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迁移应用,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
27、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课本上的例题设计,就是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我认为很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购物是每个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比较商品的价格是喜闻乐见的事情,所以,我觉得用这样的情境是能吸引孩子眼球的,除了在情境中学会比较的方法,也能让孩子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更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真实、自由、宽松的环境。果然孩子们在这样的购物情境中,他们特别乐于参与进来,“商品”完全调动了他们的内驱力,当我要求他们“任意选两种商品,比一比他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时,孩子们纷纷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得不亦乐乎。我想,或许这就是数学生活化的原动力!整堂课下来,和我预想的还是
28、有一些差距。第一、游戏教学特别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孩子们各个热情高涨,积极举手发言,怎样做到课堂有激情又有秩序,怎样抓住孩子发言中的亮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值得我反思。第二、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语言还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语言的修炼: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语言要言简意骇,不重复啰嗦。要想达到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卓尔不凡的教学风格,我还得继续努力修炼!11、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认识几分之一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
29、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而且,这部分知识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领悟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上完课后,我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后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创设情境,主动投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简单的分东西情景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知识层面上,从整数的平均分开始,从 4 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到 2 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 1 块
30、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在其中渗透“平均分” 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半块月饼用数怎样表示),用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二、面向全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我在学生认识了 1/2 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用不同的图形创造二分之一,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接着,通过用正方形纸创造不同方法的四分之一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在学生反馈和动态生成中我根据课堂
31、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在出示 1/2 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数的意义太过仓促。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
32、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分数的一样,比如结合图形让学生说说“1”、“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就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的意义。在练习设计中虽然有层次性,但还缺少趣味性和创造性,应该再多动点脑筋。总之,通过这节课的交流,我发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对于数学课还需要更多的精心设计和打磨,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12、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加强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联系,首先说明把每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然后指出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
33、,使学生看到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区别只是取的份数不同而已。在运用迁移方法的同时,教材同样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加深对几分之几的理解。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折出一张纸的 1/4,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展示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说 :什么是 1/4?接着我拿起笔, 又涂上一份?我问: 现在有几份涂了颜色 ,那么涂色部分占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多数学生都想到是 2/4,我接着问:2/4 里面有几个 1/4?(两个).然后我让学生利用这张纸片,还可以创造出什么分数?(3/4,4/4) 每一个分数,我都会问一句:这个分数里有几个 1/4?然后,我让学生拿出另一张纸片,折出这张纸的 1/8
34、、把其中的几分涂上颜色你喜欢涂几分就涂几份,学生每汇报一个,我都要让他说说: 你是平均分成几份? 有几份涂了颜色? 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最后,创设了一个情境,并在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了这节课.我对学生说: 昨天,老师的孩子过生日,我买了一个蛋糕 .出示一张圆形纸片,我把它平均分成 8 份,我的孩子吃了 1/8,涂上颜色 .老师吃了 3 份, 你知道老师吃了几分之几吗? 涂上颜色 .老师的妈妈吃的和孩子一样多,那吃了多少?涂上颜色 .你能知道我们三个一共吃了几分之几吗?学生立即答出. 我问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一共有 5 份涂色 ,涂色是整体的 5/8,有的学生还说我是加出来的.我接着问:
35、还剩多少没有吃?学生也是脱口而出.我又问:你们想吃吗?学生兴高采烈地说: 我愿意.“那老师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 51 份 ,让你们吃行吗? 学生们哈哈大笑.“老师,你太小气了,我们只能吃一点点儿 ,有的学生还打着手势.13、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三上第七单元认识分数中的第三课时,其实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教学,一方面自然是让学生能进行的正确的计算,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机会,并锻炼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时我从直观入手,通过直观的观察,让学生抽
36、象出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反思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点:1、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本课时是在学生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课始,我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 8份,并说说其中一份如何用分数表示。在这里,我非常注重和突出“平均”这一前提,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学时我总是会进行充分的强调。接着我就创设涂色比赛的情境:“姐姐把 3/8 涂上红色,弟弟把 2/8 涂上绿色”,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随即提出了“姐姐和弟弟一共涂了几分之几”“姐姐比弟弟多涂了几分之几”这样两个问题。在这里,我及时地强调要注意“
37、涂了什么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定要说清楚占“单位 1”的几分之几,然后,让学生自己来改正,前面两个问题应怎么说,从而得出“姐姐和弟弟一共涂了这个长方形几分之几”,“姐姐比弟弟多涂了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完全展现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本节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第一个问题,列式没有困难,得数可能出现两种:3/16 和 3/8。因为有涂色的经验,学生根据图形都很好的说出了为什么得数是 3/8 的理由。在这里,教学效果较好,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突出,我会学的氛围很浓。2、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 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习。在教学设计时,我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
38、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因此我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喜欢的涂色长方形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方法由
39、学生自己探究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运算方法。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因此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长方形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借助长方形纸片边涂、边想、边算,借助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14、认识周长教
40、学反思“周长的认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所知不多。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
41、一概念呢?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
42、引入,生动有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提出“周长”这个词之后,我借助游泳池边上,长方形边上,正方形边上的点的移动展示,使学生心中对周长有个大概理解。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周长是怎么样的,又通过一个不封闭图形来完善周长的定义。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小学
43、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
44、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五、拓宽应用,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拼一拼:2 个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你能上来指一指吗?它的周长是多少?3 个边长 1 厘米的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又是多少?2 个边长 3 厘米的正方形呢?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而且为以后的计算打好了基础。1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小精灵游校园的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校园风景的同时找到身边的图形。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
45、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二、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在深刻体会教材意图、准确把握教材深度的前提下,突出了创新教学特点,特别是在获得新知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
46、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充分体现了“ 探索式学习 ”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学生学习这部分 |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为了这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这节课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学习小组每人一把剪刀、一把直尺或三角尺、一张彩纸、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彩色小正方形各四个,为人人动手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发
47、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手、脑、口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才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余地。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
48、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用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如:通过小精灵游校园的情境,让学生在自
49、己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找出身边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突出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6、 估算教学的反思估算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数感,同时又能有效促进数感的形成。数学课程标准里说的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这是一层含义,是一种感悟,对那些数量、数量关系和估算结果的估计这种感悟。然后第二句话的含义是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两层意思都是数感,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量、对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的感悟;第二层意思就是数感的功能。学习数学是要会去思考问题,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要建立数学思想,而数学思想一个核心就是抽象,而对数的抽象认识,又是最基本。两位数乘两位数积的估计,根据实际情况有着不同的方法:例如 4258 可以将两个两位数同时看大,看作 5060;也可以同时看小看作 4050,这样就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