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 攻,墨 子,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 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 后期墨家的作品。,文言文断句,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2、。,断句的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2、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
3、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手
4、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5、以确定使用的标点。,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2)断句后,内容是否
6、合理。,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明确:(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进入到别人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窃别人的桃子和李子,众人听说后就会指责他,上面那些执政的人抓到后,就会处罚他。
7、,园圃:种树之地曰园,种菜之地曰圃。此为偏义复词,圃无义。 非:反对,指责。 得:得到,这里指捕获。,合作探究,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明确: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义就更加严重了,罪责也更加深厚。遇到这种情况,天下有道义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指责他们,说这些是不道义的。,兹:通“滋”,更加。 甚:严重,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明确: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君子却不知道指责了,跟随他而且称赞它,说是道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分别吗?,则:却 从而:跟随他而且 誉:称赞 别
8、:分别,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明确: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分辨出来并指责它;做了大的错事,攻打别国,却不知道指责了,跟随他并且称赞他,说这是道义的。,则1:于是,就 则2:却辩:同“辨”,区别。,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明确:因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义与不道义上是多么混乱啊。,是以:因此 乱:混乱,反复阅读文本,依照示例完成下列表格。,窃人桃李,取人马牛 不义又 亏人愈多 知而非之,不义又甚 亏人愈多 知而非之,杀不辜人 不义又甚 亏人愈多 知而非之,攻 国 大为不义 亏人最多 从而誉之,杀一人 不义 一死罪 知而非之,杀十人
9、十重不义 十死罪 知而非之,杀百人 百重不义 百死罪 知而非之,攻 国 大为不义 罪过最大 从而誉之,攘人犬豸鸡豚,墨子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基础,凡是损害别人的都是不义,不义战争对人的损害最严重,罪过最大。文章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宣示了反对侵略战争的观念,认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拓展:,小结:,非攻,就是谴责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对于防御性的正义之战作者是赞成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那就是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并深入指出如果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进行赞誉,那就是不知义与不义之别。,当堂检测,运用墨子的“非
10、攻”思想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 以假如我来劝说美国为题写一段话,思路:1、当前国际形势2、美国的地位和影响3、美国攻国的危害(损人不利己)4、不攻国的好处(利人利己 双赢),【答案】 C(确实,的确),课后练习:,【答案】 C,【答案】 BD(BD都是使动用法),4下列各句所用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 A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从而誉之,谓之义 D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 AC(AC都是省略句),5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现在有一个人,进入别人家的园圃,偷人家的桃子李子,众人听说了这件事都指责他) B上为政者得则
11、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上面执政的人捕获到他就惩罚他。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损人利己) C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损害别人越多。如果损害别人越多,他不仁义就会更严重)D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现在至于大的发展到攻打别国,君子们却不知道加以指责是不对的,跟在后面加以赞扬,说它是义),D,儒墨思想比较,孔子对周代早期的传统典制、礼仪、艺术等抱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并从伦理上予以解释,论证它们的意义,他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理性化并加以合理化,他是位有修养的君子。,墨子与孔子相反,质疑周代传统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使之简化,而且照他看来更为适用。墨子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他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布道家和游侠。,墨子是孔子之后出现的重要哲学家。其名声和思想影响在当时与孔子不相上下,但墨子对儒家是持批判态度的。,孔子讲仁义,孟子讲仁政,均从道德出发,要求不求回报的付出。,墨子讲兼爱,从利害出发,我不爱人,人亦不爱我。爱是求回报的投资。,儒家不信鬼神。,墨家信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