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988073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从“五个统一”视角贾绘泽 郭华(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摘要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把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要遵循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 类进步的统一;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从 “五个统一” 视角深刻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坚定人 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键词 中国梦;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五个统一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

2、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及后来出访俄罗斯等国时又对其进行了阐发。中国梦是一个内涵丰厚、主题鲜明的战略思想,从“五个统一”视角,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从理论上把握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怀有的殷切愿望和美好理想,同时又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前赴后继艰辛求索的基础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基础上的现实追求,它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中国梦的深厚的历史内涵、浓烈的理想情怀和强烈的现实意蕴。第一,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夙愿。所谓夙愿,就是一向怀

3、着的愿望和平素的心愿。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夙愿。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倡导“中国一家,休戚与共” ,孙中山呼吁“振兴中华” 。这些思想以巨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鼓舞着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英勇斗争,但是由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的局限性,这些斗争大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2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使这个梦想逐步接近和变为现实。金冲及先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

4、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1(p1353)第二,中国梦是人民怀有的美好理想。中国梦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新境界,不仅是国家富强梦、人民富裕梦,也是民主法治梦、文化创新梦,还是生态和谐梦、世界和平梦、社会公平梦,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这一理想,根据中国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逐级递进、逐层提升的目标,实现了理想的长远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邓小平提出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5、平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 10 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 10 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这一目标和理想。党的十八大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p15)第三,中国梦是人民利益保障和

6、发展为基础的现实追求。历史夙愿和美好理想,要依托当今时代和现实实践,反映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落实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现实追求上。列宁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 3(p103), “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 ”4(p353)毛泽东强调要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 “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5(p136-137)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

7、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实现中国梦必须直面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迎接各种复杂挑战,切实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凝练和概括,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未来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和境界的崇高追求。三者不是彼此分割,相互隔离,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统一的精神实质第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亡

8、国灭族的危险,人民生活处于极度贫困和不自由状态之中。正如康有为所言:“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3宰割。 ”6(p237)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我国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 2 位,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 2 位。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我国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 2000 年时的 10.2%下降到 2010 年的 2.8%,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的生存、食

9、品和穿衣问题。历史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第二,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的和归宿。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没有人民的幸福,就谈不上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国家目标是实现国强民富、有序民主、政治文明、社会和谐。中国梦的民族目标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在世界前列,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但是,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都要以人民幸福为本,不断为人民造福。2012 年 11 月,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

10、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话语揭示了中国梦的真谛,深刻体现了中国梦的人民性,成为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幸福追求。第三,中国梦实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一方面,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一

11、个方面的利益受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即根本利益。以根本利益为基础不仅可以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可以约束其它各种利益,也就是说,各种具体利益不能否定、偏离根本利益,必须受根本利益的统率和制约。邓小平强调:“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 ”7(p267)三、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梦想,核心要求是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财富,能够促进世

12、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梦是中国发展和进步、为世界做出贡献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有机统一。第一,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梦作为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立足点就是要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如今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梦的提出更彰显了党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4论和制度的自信。当前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并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提升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方面,要以中国梦为激发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共同推进中国梦进程;另一方面要以中国梦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指向,着眼于解决中国现实矛盾和问题,促进理论和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第二,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首先,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和共赢理念,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

14、,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给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其次,中国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提供诸多有益经验。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没有人再嘲笑亚洲人中说:“非洲可以从中国这个经济巨头身上学到很多经验,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相信万事皆有可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表现都是一个奇迹。它展示出一个拥有自信、决心和远见的民族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个经验是,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 8。第三,中国梦能够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始终自觉关注和深刻反思当代全球性问题,捍卫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15、。首先,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方向性,符合时代潮流,是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和普遍认同的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p36)其次,高举公平公正旗帜,它含有尊重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平等地包容多元主体的正当权益、以寻求共赢效果的意蕴,这是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再次,主张和平发展,它把和而不同视为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主张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它还丰富了人权的内涵,贡献了天人合一等价值、提升了民主理念等。总之,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所说:“中

16、国的变化,对全人类具有最高的重要性。中国的奋斗是全人类的奋斗。 ”9(p8)四、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内在统一、不能割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理想和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路径和价值遵循;民族复兴则贯穿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第一,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梦想。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是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把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看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和梦想。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供不了适宜现代化的环境。

17、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崭新起点,并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重要条件和良好环境, “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5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 ”10(p1433)1964 年 12 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简洁明了地说:“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11(p209)并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把现代化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党的十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

18、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第二,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价值和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目标。强调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不仅在于除了社会主义,其它任何主义都不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必然要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还在于它揭示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内涵。中国梦遵循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价值,与美国梦不同,也与部分国家把对中国梦的理解集中在民主、人权等上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始终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邓小平指出:“只讲四化

19、,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11(p204)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2(p122)胡锦涛也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3(p10)。实现中国梦必然使社会主义优势在中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价值在中国真正实现。第三,中国梦说到底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贯穿于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毛泽东提出“使国家复兴” ,把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一届

20、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 ”11(p257)把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对接。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并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把民族复兴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因此,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本身,同时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深厚底蕴存在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之中。中国道路

21、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中国力量是中国梦的依靠力量,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和关键路径第一,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2(p9)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同时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内涵与指向,与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2、,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使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广泛的关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思想上坚信不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在行动上坚定不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第二,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时代精

23、神的基础;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是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第三,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相信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14(p1096)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

24、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之首来阐释,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国梦,依靠人民群众,核心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牢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牢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党员干部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参考文献:1金冲及.二十世 纪中国史纲(第 4 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5、社,2009.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列宁全集(第 2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4列宁全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5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康有为.康有 为政论集(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7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78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N. 光明日报,2009-9-1.9宋鲁郑.只有去中国才能看见未来中国正在迎来自信时代J.红旗文稿,2013(3).10毛泽东选 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

26、出版社, 1991.11邓小平文 选(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2江泽民文 选(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3中国共产 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毛泽东选 集(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KS01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C710019);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1223)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贾绘泽(1977-),男,山西襄汾人,山西 师 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 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 实践研究;郭华(1986-),男,山西娄烦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联系方式:山西临汾市贡院街 1 号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邮编:041004电 话:15003577209 邮 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