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校园景观研究 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景观研究中心 杜娟[宝典].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982605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校园景观研究 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景观研究中心 杜娟[宝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校园景观研究 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景观研究中心 杜娟[宝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校园景观研究 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景观研究中心 杜娟[宝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校园景观研究 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景观研究中心 杜娟[宝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校园景观研究 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景观研究中心 杜娟[宝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校园景观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是以生态美学指导,对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做一定的探讨。生态美是人的生命过程的展示和人生境界的体现,生态美学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考察为轴线展开。高校景观突出的内涵是其文化性与生态性,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应该按照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多样性等生态设计原则,结合景观美学、校园文化及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对校园景观空间进行优化重构,形成较合理的生态景观空间构型,并将景观艺术和文化内涵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关键词:生态美学、校园景观、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1.生态美学11 生态美学观念“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

2、终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衰败。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可持续发展方针的确立,新的人类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而在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中,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美学观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生态美学是一个新兴跨学科性的应用学科,它是在当代生态危机与文化危机背景下产生的。生态美学以生态文化观、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等范畴的确立为核心,以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生存环境的生态审美创造为宗旨,以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及互融统一为目标,最终实现完满人生的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生态美学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 ,“天人皆物、人效法天、天人调谐” , 2主

3、张人类应当以自然为精神家园,人应当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及万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伦理的、美学的价值关系。12 生态美学产生意义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以当代生态文化观念对相应审美现象的再认识,它把人类历史上自发形成的生态审美观,提高到一种理性的自觉,由此形成生态美这一特定的审美范畴。生态美首先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是由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它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而并非自然的独奏曲。审美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形成的人类文化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向精神领域的拓展和延伸,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

4、,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3生态美学的确立,把人们的生态意识植根于人的情感生活之中,又把自发萌生的生态审美经验上升到美学理论的层次。这不论对于美学研究,还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深刻的意义生态美学,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现象和规律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2.校园景观的生态化研究.2.1 校园景观设计的学理背景及目标景观的内涵是复杂而深刻的,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景观的形态,组成景观形态各要素要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二是景观的生态性

5、,景观应能达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景观的文化性,景观是自然及人类发展在大地上的烙印,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是景观的最高层次。大学校园景观是大学校园人的精神与思想文化状态及其所处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积淀,也是景观内涵三个层次的有机的统一。“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 ”4通过对人的行为需要及其规律的研究,校园中的人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对自然的存在与生长规律研究找出一条向可持续、美丽而有特色的校园景观发展的道路。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在生态观念的指导下从所在城市的背景、校园的

6、文化背景以及地形、地貌的特征出发,更多地注重校园生态景观和开放交流空间的营造,达到生物的循环再生,突出生态,积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创造校园的人文环境,传承学校文化,实现校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22校园景观生态特征按照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人类影响强度,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与人工景观。校园景观主要由人工景观构成,它常常具有如下特点:(1)大量的人工建筑物成为景观的基质而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地面形态和自然景观;(2)人类系统成为景观中主要的生态组合,大强度的能流、物流通过景观,不再构成封闭景观系统;(3)整个复合系统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相应增大,人类所创造的特殊的住处流渗透到一切过程,许多原有

7、的自然规律正在经受新的检验;(4)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归纳出作为人工景观的校园景观所具备的一些特征: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则化;建筑物的分布改变了原有地面形态和自然景观;大强度人流、交通流通过景观空间,造成景观系统的相对开放;人的活动及所创造的信息流渗透到环境中,影响着景观并赋予其文化特质和视觉多样化 5 。3中国生态校园未来发展建设的思考3. 1针对性的进行生态化建设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和优化能力乃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这一极为复杂、性能完善、多级结构的大系统,为景观生态设计提供了样本。 【6】 中国现有的国情是,高校急剧扩招,各高校或改建、扩建原有校区,或购置大面积土地兴建

8、新校区。然而,经济原因、土地面积、历史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限制重重。所以,针对校园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老校区的改建,在能源系统的改造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所以改造时可以趋于景观上的弥补;在兴建新景观的同时,对校内的旧建筑进行修复,进一步完善功能;加强绿化美化工作这样旧景翻新可以节省部分资金,同时还延续了校园文脉。而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常常面临周期短的难题,可以倾向于塑造一个简洁、明晰、具有适度弹性的校园整体结构,并且要注意文脉的延续性,把精力投入一些高、新、智能技术的开发引进上。但是不论老校区还是新校区,当校园景观建设初具规模时,都需要启动系统化的生

9、态管理,做好生态校园的维护、保持与深入发展工作。针对传统工作中形成的长期的生态利益的问题,和生态水短缺之间存在的冲突,目前的研究缺少一个明确的概念。 【7】 针对学校地域特点,对于景观用水的收集和利用模式进行了探索,更好地贯彻生态设计的思想,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景观的全寿命周期之中,特别是有利于管理和维护,提升校园景观环境和学生生活质量,为推广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水景观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有针对性的做好生态校园景观的规划,促进不同有机体之间的协调共生。3. 2校园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

10、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8开放是一切有机体在生态圈中与环境协调、交流的基础,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可持续生机和活力的基础,是其不断进化所必备的结构特征。 【7】校园应该成为生态教育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这就要求学校的景观设计营造出对社会开放的空间,建立开放的模式。中国传统的大学校园规划,为了保持大学师生宁静的学习生活环境,往往是由实体墙划定明确的领域,较少考虑大学周边环境的规划,忽略

11、了大学师生在校园周边的活动,忽略了社区与校园活动互相影响的事实。 “注重大学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城市中的大学,无论是功能还是空间结构都应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对于城市社会应有充分的开放度。 ”借予吕斌教授的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我们可以考虑把校园与城市有机结合,将校园规划列入城市规划之中。4结束语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校园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国外生态校园的建设已逐步发展,国内由于种种原因还刚刚被认同。生态校园的发展在于设计师的长远目光,在于学校、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生态校园造福于师生,造福于社会。参考文献1 徐恒醇著.生态美放谈生

12、态美学论纲J.理论与现代化 2000 年 10 期 2 黄延伟.论中国传统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美学问题D.郑州大学.20053 徐醇厚.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6.第二次印刷 P1574 王楚华.浅谈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景观生态设计J. 城市规划.2008 年第 5 期5 沈杰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J建筑学报。2005年第三期6 Anonymous. Building Design. Tonbridge: Mar 5, 2010. pg. 207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05 第二版。P5998 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著.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 年第 6 期作者 :杜娟单位: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景观研究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