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实现技术溢出效应一、引言通常,开放经济中一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依靠本国的研究与开发进行自主技术创新;二是吸收各种可能的国际技术溢出带来的技术进步。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高速的技术进步以及对高科技的占有是和大量的科研投入是密不可分的。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技术与知识要素的稀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通过进口贸易引进先进国家的产品与技术,提高技术溢出的效果,是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工业化国家 R&D 活动的情况,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与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中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19761998 年南北贸易模式中的 R&D 外
2、溢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溢出曾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原因,如今则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后发优势”的核心。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二、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一)对外贸易开放度 通过进口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可以提高一国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贸易伙伴国的 R&D 活动可以产生新的中间产品,当进口这些中间产品时,进口国企业便可以利用其含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应的研发成果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此外,国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国外同行的知识和技术窍门,逐步掌握了生产这些含有先进技术或研发成果的产品,
3、最终使企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个“进口商品学习、吸收先进技术模仿二次创新”的过程中,产生出了诸如“干中学”效应、“技术示范与交流”效应等现象,有力地巩固和促进了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提高。国际发展经验表明,贸易开放度越高的国家,国外新技术就越有可能被有效复制,从其它国家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也就越大。(二)国内企业的吸收能力国内自身吸收能力的大小是保证技术溢出效果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国内研发(R&D)活动和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上。一国 R&D 活动不仅仅是自主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影响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较高的国内 R&D 存量能促进现有资源的进一步有效利用,产生更多的创新成
4、果,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本国对新技术的承接、利用和改进的能力。同时,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不仅可以发挥生产要素对产出增长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新技术的采用和贯彻。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更容易地接收新的思想,更加适应先进技术,从而促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三)与技术溢出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溢出的影响却是双重的。知识具有非排他性特征,而知识产权保护正是要给予创新者适当的垄断利润,从而保持国内创新过程的持续性。但是与技术溢出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出口国的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时候,由于担心核心技术的泄露,出口国则倾向于向进口国出
5、口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而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能够使进口国有更多接近并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进口国企业在模仿时所分享的知识存量往往只能是知识总量部分内容,从而将减弱进口国获得更多技术溢出的效果。三、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特征(一)进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同美国、日本、欧盟等技术先进国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为技术的溢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自 1985 年以来,我国从世界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发展迅速。以 R&D 活动相对集中的 G-7 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为例,1985 年我国从 G7 国家的进口总额为 260.6 亿美元,
6、其中日本(占 57.7%) ,美国(占 19.5%) ,德国(占9.2%)在 G-7 中位居前三位,其他四国所占比例较小;2006 年进口额增长了约 10 倍,达到 2468.1 亿美元,其中位居前三位仍然为日本(占 46.9%) 、美国(占 24.0%) 、德国(占 15.3%) 。在进口商品结构上。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的增速有所回落,而机械及运输设备以及高科技产品的增速增加。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量占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40.8%增至 2006 年的 45.1%;高科技产品占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从 2000 年的23.3%增至 2006 年的 31.2%。我国与技术先进国家
7、进口贸易总量的扩大,以及进口商品结构的不断改善支持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果的实现。(二)国内吸收能力不足制约了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效果1.研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第一,我国用于科研开发的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6年我国 R&D 经费支出达到 2943 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为 1.41%。而发达国家的 R&D 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一般都在 2%以上。比如, 2005 年美国R&D 投入总额为 3125.3 亿美元,占其 GDP 比重为 2.51%;日本 R&D 投入总额为 1458.8 亿美元,占其 GDP 比重为 3.20%;法国 R&D 投入总额为441.2 亿美元,占其 G
8、DP 比重为 2.13%。第二,我国研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科研成果应用不足。一方面,政府在国家资金不足的条件下,仍然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资本密集度极大、风险极高的技术研发领域,忽略了国内要素禀赋结构的约束,导致了国内要素配置效率下降;另一方面,研发成果的转化率或使用率较低,致使研发成果并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滞缓了自主研发能力的形成,降低了创新速度。同时,国内研发投入不足也会带来一种“副产品” ,即落后国家由于研发基础薄弱,缺乏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的能力,难以对引进技术做出客观的评价,因而往往引进的是一些行将淘汰的技
9、术,结果使其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2.人力资本短缺严重。由于教育投资匮乏等原因,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5 年我国“万劳动力科学家和工程师”为 14 人,和发达国家相比,日本 2003 年为 101 人,德国为 68 人,法国为 71 人,美国在 2002 年为 91 人,加拿大为 68 人,意大利为 30 人。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的从事 R&D 活动人员分布中,企业的 R&D 科学家与工程师均占 50%以上,而我国企业中从事 R&D 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明显低于在研究机构工作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人力资本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技术吸收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三
10、)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不力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流入GinarteandPark 建立和发展了一种定性评级法,用于对一国知识产权强度做出较客观的比较。他们将知识产权保护分为五个方面:覆盖范围、加入相关国际专利协议的情况、保护例外、实施机制和保护期限,并根据决定每个方面有效强度的多种因素分别评分,最后加总得到一个“0”到“5”之间的国家评分,即“GP 指数” 。一般而言, “GP 指数”越大,说明该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越大。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时缓时急。其中,1992 年前后和 2001 年前后出现了两个快速上升的阶段,这一现象与 1992 年、2001 年中国大范围修订知
11、识产权保护法律的事实有关。但是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04 年的 GP 指数仅相当于日本 1960 年的水平。四、建议(一)继续扩大与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优化进口贸易结构对我国而言,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在长期的积极影响是显著的。如果单纯依赖本国的自主创新体系、研发能力带来国内技术进步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进一步优化中间产品的进口结构,继续促进技术贸易的发展应该成为是中国今后经济政策制订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进口体制,调动企业进口积极性,充分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二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进口关税结构,鼓励企业及时合
12、理增加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二)要逐步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增加研发投入和 R&D 存量,是提高我国国际技术溢出效果的必要前提。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提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 30%以下。要顺利实现上述目标,我国政府应适当增加财政科研拨款,特别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为鼓励创新,政府可以依据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实现程度,对创新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 R&D 退税补贴等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减少企业的创新成本。(三)加大教育
13、投入,培育人力资本政府应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逐步取消对私人部门投资教育的各种限制,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完整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鼓励社会投资办学,以解决我国教育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提高。(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产权,从长远来看,是知识溢出良性循环的宏观控制的必要条件。顺应 WTO 的要求,我
14、国政府要努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关研究表明,当技术差距较大和(或)模仿能力较强时,可以充分利用“技术后发优势” ,这时则偏向于鼓励模仿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要加强知识产权法的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保护国外科技企业的在华利益,从而以保证更多外部知识的持续流入。五、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技术创新可以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商品结构的优化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模式下,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下,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严重,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小。如果这种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不能确立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的比
15、较优势,并通过高新技术的扩散,实现对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换代,那么出口商品结构就得不到改善。因此,确立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通过对第一、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是推动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实现对外贸易顺利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技术创新可以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加出口需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科技含量多的制成品的需求相对扩大,而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相对缩小,因而技术进步有助于扩大贸易规模、改善贸易结构。(二)技术创新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一般说来,利用先进科技水平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时期居于垄断地位
16、,价格竞争能力和非价格竞争能力都比较强,贸易条件相对有利,出口商往往据此能获取超额垄断利润;而科技水平较低的商品则由于竞争激烈等原因,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因此,增加对出口商品的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可以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三)技术创新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竞争优势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加强效应。 (1)本国研发努力和外国技术溢出增加了本国技术创新的能力,而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加大了产品的差异性、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或降低了产品产品成本,是一国产业获得或维系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 (2)当一国以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进行国际贸易并大
17、量出口时,技术创新使企业或得垄断优势并据此改变国际市场结构,获得巨额利润,这既成为进一步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又由于巨大的贸易收益和拓展的海外市场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资金、人才和市场优势,形成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的相互加强效应。 (3)竞争优势带来的出口贸易的增加往往伴随着技术溢出、转移或扩散,既能刺激优势企业的再创新意识,也因为模仿竞争的扩大而加强了企业的创新压力。 (4)竞争优势带来的出口增加会加强优势出口商与进口商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这种国外用户的信息传递、技术要求是促使出口商减少重复研发、获取最新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出口企业通过边出口边学习机制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从而又转为
18、强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参考文献:1 王稳:全球技术贸易格局中的中国技术贸易政策J. 中国科技论坛,2006.2 赵永宁:中国国际技术贸易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3 王翰铭:入世后加速发展我国技术贸易的对策措施.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02(11).4 赖明勇, 袁媛。 R&D,国际技术外溢及人力资本:一个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 2005,(7).5 赵伟,汪全立。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 喻美辞, 喻春娇。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7 孙顺成,蔡虹。基于进口贸易的外溢技术知识存量的测度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