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ppt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7977441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7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新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韦志榕 2007年6月福建,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这是一个研究教材的过程, 这是一个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 这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这是一个研究教材的过程(吃透教材),知识,思想文化内涵,教学,完成课标基本要求 体现先进的学科基础 反映地理的实用价值 设计精当清晰的逻辑结构,科学精神的锤炼 认知/方法/前沿 人文精神的陶冶 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给学生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综合地看待问题:把环境社会系统或自然人文现象联系起来; 动态地观察世界:要素和系统的变化,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相互依赖

2、和影响; 多样的空间表述:图像、语言、数学和数字等方法的运用。,潜移默化地提供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问题,教材与课标的吻合度?(注意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研读),新教材与原教材的异同点?(内容选择/重点确定/表达方式),新教材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寻找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的结合点),4 教材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要求?,教材与课标的吻合度?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课标是教学的依据课标是评价的依据,重点(内容点位),要求(教学目标的行为化表达),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有新意,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模块的设计)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注

3、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点: 必修三册的核心内容,自然地理地理1,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人文地理地理2,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地为生,协调人地关系,区域地理地理3,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课标模块和地理相对应,课标模块2和地理2相对应,课标模块3和地理3相对应,要求:课程标准对范例式教学的倡导,“内容标准”中教学目标行为化的表达(示例),“结合/运用实例,分析/了解”,“举例说明”,“以为

4、例,说明/分析”,体现学习的过程,突出教材的工具性,案例1,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教材的处理: 实例 山岳 河流地貌 分析(1)是什么?(2)怎么样?(强调过程),地理必修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外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特别提示,要分析清楚案例要说明的“道理”“原理”“过程”等 (本案例要说明的是内外力作用地表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掌握的是“道理”“原理”“过程”,案例可以更换,喀斯特地貌的形

5、成,前概念: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地质条件(石灰岩地区) 流水的侵蚀作用,过程,新教材与原教材的异同点?(内容选择/重点确定/表达方式),努力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利于教师平稳过渡到新课程。,必修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较:不变与变,人教版地理必修1目录,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营造地

6、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于经典的自然地理 内容 稳中求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原教材的比较,第二单元 大气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2.3 大气的运动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7 大气环境保护2003年6月第1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 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2004年5月第1版,

7、案例1,“不变”在哪里? 逻辑结构保持不变,教师“熟悉”教材,原教材内容全面,一般规律,“变”在哪里? 教学内容重点的变化, 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变化,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在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呈现,全球尺度,局地尺度,新教材重在大气运动,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把经典知识的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过程分开讲述,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1. 提出论题 2. 分析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叙述) 3. 结论,用一段很短的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用“活动”的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 利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复习)

8、2.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天体系统概念的出现,原教材 出现段落:人类认识的宇宙 重点: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由此介绍天体系统的概念。 知识,新教材 出现段落: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重点:通过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带出天体系统。 知识和方法,案例2,“大气的热力状况”侧重点的确定,原教材 标题:大气的热力作用 内容: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组成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表达方式:文字叙述为主 2 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逆辐射) 表达方式:文字叙述为主 重点在现象(点),新教材 标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内容: 1 太阳辐射能在地-气系统

9、中的传递 (追踪太阳辐射能的运动和变化) 表达方式:简要的文字叙述,辅以直观的图解方式 2 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表达方式:活动 重点在过程(一条线),案例3,地理必修2目录,第一章 人口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 城市化,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

10、其影响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对于传统的人文地理 内容 “削枝强干”,原教材中的人文地理内容(十一个核心概念)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工业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聚落、城市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通信、商业、贸易、金融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新教材中的人文地理内容(六个核心概念)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人与环境,“农业区位因素”的活动化处理,原教材 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分要素介

11、绍(面面俱到):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主要回答“是什么”,新教材 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活动(有重点):通过活动的设计,有选择的分析若干区位因素的影响 1 气候 以水稻为例 2 地形 以千烟洲为例(科学院实验区) 3 政策/市场 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化为例主要回答“为什么”,案例4,第三章第二、三节的案例设计 农业地域类型,两节共有四个案例,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一对;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乳畜业为一对。从设计的角度看,教材对内容的描述和分析由细到粗,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由小到大。体现了分析能力的迁移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之一。,案例5,地理必

12、修3目录,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新视角、新内容,原教材中关于区域内容 第一单元 中

13、国的区域差异 第二单元 中国的国土整治与 区域发展 第三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第四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第五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第六单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七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 第八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 理 第九单元 能源基地建设 第十单元 交通运输的建 设,原教材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案例偏重国土整治。,新教材以中国和世界为研究对象,案例从生态 资源 经济,丰富多样;区域从区内-区际,拓展案例分析,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西非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为例,澳大利亚达令墨累河的开发,案例6,案例的 拓展分析,新教材的逻辑结构是什

14、么?(寻找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的结合点), 探究地理过程, 提炼核心概念, 构建概念图,教材重视基本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揭示,地球的运动,大气过程,水文过程,地貌过程,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人口过程,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的形成,核心概念的提取,宏观角度(各册)(王恩涌先生),必修1:统一规律/区域分异,必修2:时间 (发展与阶段/阶段中的差异性),必修3:相互关系(各种要素和关系),微观角度(各章节),概念图的建立,将知识网络化(体现逻辑关系),地球上的大气逻辑结构,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基本过程,热力环流(案例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环流的形成过程,不同尺度的大气

15、运动,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常见的天气系统(局地尺度),锋和锋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全球气候变化,案例1,大气是怎么运动的 原因、过程、结果,大气运动的影响 基本态势、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城市与城市化逻辑结构,城市个体,城市群体,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逻辑结构,背景、成因、过程,选修1宇宙与地球体系的建立,变化,主线索,宇宙的起源、演化直到地球、地表的演变,副线索,观测,人类怎样探究出宇宙真实景象的,解释基本天象与真实景象之间的联系,选修教材概念图,案例2,选修2海洋地理体系的建立,线索一,认识海洋的自然地理特征,空间视角 海/海岸/海底/海水/海气作用,时间

16、视角 人类认识海洋的历程,线索二,认识人与海洋的关系,人海关系的几个侧面 海洋开发/海洋灾害/海洋环境,线索三,人类共同的海洋,海洋权益,国际合作,选修3旅游地理体系的建立,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分类和特性,开发条件评价,旅游景观,欣赏,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旅游开发与保护,地理视角的把握 区位/分布/地理成因,选修4城乡规划体系的建立,城乡规划 (核心内容),为什么?,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变化 问题,怎么办?,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布局/发展 文化,城乡规划 (具体实施),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贴近生活,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体系的建立,以“人与地理环境关系”为主线,从三个角度构建教材结

17、构,灾害科学的角度:灾害的种类、成因(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布,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类型,分布,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气象/地质/水文/生物,地表环境稳定度/受灾体易损程度/灾情的“放大”与“缩小”,区域国情教育的角度: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中国的自然灾害,特点,成因,分布,危害,类型,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有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国家安全和学生安全的角度:自然灾害的监测、防御和救助,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技术支撑,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应急操作,选修6环境保护体

18、系的建立,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概念,一般概念,本书概念,天然环境,人工环境,环境污染与防治 “三废”污染,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土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 森林/草地/湿地,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地理背景 成因分析 解决途径,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体系的建立,分,数字技术的“缘起”,总,总,RS,GPS,GIS,内容,地理数据的获取/管理/分析/应用,逻辑,是什么 怎样工作 有什么用,数字技术的“集成”,4 教材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要求?,(理解教材如何体现学习过程),图文的结合(表达方式的变化),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分工与配合),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显性表达,隐性表达,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以改

19、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表达方式创新:基于问题/案例/情境的思路,体例设计,必修,内容提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思考或读图思考,案例,活动,问题研究,阅读,选修,学习目标,关键词点击,思考,案例,活动,阅读,相关链接,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针对图表设计读图思考,加强了图表的思维价值。教材中还设计了随文的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课文包括文字和图像,它们是教科书的主体。课文在注重内容的规范、文字的规范和逻辑结构的规范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体现教科书的工具性。,案例的选择突出其典型性、说明性,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阅读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而设计的;

20、活动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思维、自主探究。,紧密配合各章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问题研究。侧重过程与方法,结果具有开放性。,教材文本叙事逻辑中暗含分析方法和思路(举例),地理必修1 “地球公转与季节”,地球公转状态,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主线:时间变化;副线:纬度变化,季节,案例1,地理必修1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一个假设:单一经圈环流不可能,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第二个假设:理想的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实际地面情况:气压中心,案例2,这是一个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创新教材),需要对教材根据

21、教学需要进行二度创作,问题,1 教学目标如何确定?, 依据课标要求,应做到“适度”“实用”, 与评价紧密挂钩,2 教学过程如何设计?, 给学生什么东西?课标要求是什么?教材文本表面和背后表达了什么?(很重要)学生需要迁移的是什么?,怎样给?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检验给的效果?评价方法和结果,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相对于科学研究、艺术创造等而言,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掌握人类已经创造的知识经验,包括各种知识、技能以及社会规范、审美体验等,而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文本教材等中介间接地掌握现成的人类真理,从而避免重复人类认识史上发现真理时所经历的曲折和错误,较好地突破了个体认识上时间和空间

22、的限制,缩短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现代教学论,现代学习意义上的接受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 (区分新旧知识观)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不仅反映在知识的内涵上,也反映在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上)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性和可控性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主要特点,探究学习, 以结构性材料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形式 学习的自主性和非指导性 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学习活动方式选择和设计得是否合适,要看它是否尊重了学习的本质和特征、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问题,怎样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生活情景与知识系统性之间的关系,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