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画廊三点侧视.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95569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画廊三点侧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上海画廊三点侧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上海画廊三点侧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稿件来源:何鸿雅昌博客上海画廊三点侧视上海画廊,谁走进去 上海的画廊业,总体上看,繁荣的表象背后似乎是悲情多于欢悦。当然,我们不能指望近 20 年的时间能够达到像纽约画廊业那样的辉煌和有序。尽管目前上海的画廊业还处于无序和稚嫩的状态,但业主们的努力和探索精神令我们自信。面对新世纪和中国入世的良好机遇,上海一些画廊已开始调整经营战略,如朵云轩画廊的重大调整、艺博画廊的重新整合、海莱画廊的经营改制、华氏画廊的大动迁、海上山艺术中心的提升等,不管动机如何,曾经辉煌一时的新型产业在强大的外来资本冲击时总会作出相应对策,我想,这其中成功的关键主要是信心和谋略。也许,在目前的情况下,当年纽约苏荷画廊区成功

2、的经验是不应该被中国的画廊业主所忘记。上海的画廊业,是西画为体,中画为辅,这的确是一个怪现象,难道中国画的市场都在海外吗?与此相反,上海的拍卖业则是中画为体,西画为辅,这种倒扣式的悖论让我们迷失在艺术市场的云里雾里。绘画市场究竟有多大,我们难以估测;绘画流向了何方,我们也难以把脉;但有一点我们容易明确:走进上海画廊的人是谁?带着这一问题,我探访过上海的一些画廊,基本的印象是:群体一:艺术家。从事艺术(如绘画、雕塑、影视等)创作的人,这些人基本上是不买画的,即使他们家里挂着或收藏有画,大多是通过朋友或私人关系从画家那里直接得来的,很少从画廊购买。目前,在中国,艺术家直接从画廊购画的习惯还未形成。

3、群体二:画商。他们是经常在画廊中逛游的一批人,数目还不小,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画廊中的许多作品都是通过他们流转出去的。这批基本上未经严格专业训练的所谓艺术经纪人,虽然他们好象带来了艺术市场的繁荣,实则是扰乱了绘画市场的秩序。群体三:企业界人士。主要是指富有的企业主,这些人的购画动机很明确,一般不是自己收藏或装饰,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礼品送出去的,要不然,许多罚没财产中怎么会有那么多书画艺术品呢? 群体四:工薪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的“白领”阶层,这些人多是买了房子,想点缀或装饰,但在画廊转悠了一下,一看价格,吓了一跳,想想还不如买一件质量好的松下电器,的确,在经济不是相当富裕的情况下,挂一件百元的印刷品也

4、是不错的。唉! 群体五:教师或学生。他们多半是教艺术或学美术的,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我是来学习的。 群体六:外国人。从一些画廊返回的信息看,外国人购买的概率也较高。这些人买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往往喜欢准中国化的东西,这就像我们对待海外文化的态度是一样的。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兴起的上海画廊业,在世界艺术市场的大环境影响下,已逐渐与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艺术品拍卖业等构成了上海艺术市场的脊梁,相信随着上海画廊业的规范和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人走进画廊、关注画廊。上海画廊,谁会买画 据资料统计,目前上海的大小画廊有 1000 余家,从表象上看,这是相当繁荣的局面。并且有趋势表明已形成格局化的雏形,

5、令人鼓舞。从画廊构成层次上看,分高、中、低三档,但遗憾的是,中高档画廊布局比较分散,且缺乏一个高品质的画廊区。新世纪初,上海画廊业热闹非凡,除了一些画廊就地重新整合外,又是出版与画廊相关的书籍,又是开发上海画廊旅游新干线,但更令人“激动”的还是据传沿苏州河一带仓库画廊区的前线撤出,是喜是忧,孰难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海外画廊业在上海滩抢占“据点”以及 2002 年上海艺博会许多海外画廊有意加盟的势头,多少让我们嗅到了入世以后上海画廊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气息。事情往往并不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在有序的发展,在画廊业主的“叹息”声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危机和责任。对上海人而言,也许艺术品的消

6、费还是一种奢侈,他们或许并非是囊中羞涩,估计这还是一种消费意识和价值判断问题。首先我们对走进画廊人的年龄作一个评估:绝大多数人的年龄在 3060岁,从中国的历史现状看,这些人都出生在解放前后至“文革”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教育处在渐渐恢复又转入尴尬时期,艺术教育的苍白不可能对他们产生艺术消费的意识基础。传统文化艺术的力量只有在那些祖辈还在经营古董艺术品或书香世家里找到一些延续,可“文革”又将这仅有的一点热力扫视的荡然无存,只是一些还有文化良知的人在延续这样一份文化责任,可已经很少了。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恢复,并未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艺术意识,却更多的走向了一切为了经济发展

7、和建设的实用技能教育,即便是时值今日,人文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也是很微薄的。更有甚者,改革开放的号角让更多的年轻人沉迷在科技文化的“藻井”里,目前,就连电脑与外语也是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当然,这未必是坏事,但我们除了这些外,是否还应该有点支撑我们灵魂大厦的东西,我想,这便是人文、艺术。20 世纪 80年代在邓小平先生“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然后走向共同富裕” 、 “发展是硬道理”的政策感召下,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基于他们的知识结构,注定了他们对艺术品投资消费意识的弱化。试想,除了这些群体,还有那些人买画呢?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一没有经济基础,二没有消费意识,那上海画廊里的画去了那儿呢?这的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说,一个民族对艺术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这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这是有道理的。因此,如何引导艺术的消费和提升人文艺术素质,在本世纪应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但从艺术品市场传来的好消息,中国的一些企业开始投身艺术品的投资,如罗丹艺术巨作思想者 (复制品)在上海浦东的落户;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回归;中国企业或旅居海外的华人从海外艺术市场购藏艺术品,并捐给国家等,这不仅仅是企业或个人本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承载了社会的文化责任。我想,随着世界文化艺术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艺术意识的加强,将会有更多的人走进画廊,关注艺术市场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