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苹果蠹蛾正在逼近,防控工作迫在眉睫苹果蠹蛾是世界性重要害虫,主要危害苹果、梨、桃、杏等。分布于 50多个国家,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许多国家将其列为检疫对象,它也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害虫之一。蠹蛾原分布于美国,后来蔓延到前苏联及我国新疆地区,1989 年该虫由旅游者从新疆传入甘肃敦煌,1992 年扩展到瓜洲、玉门、金塔等地区,2003 年高台发现蠹蛾危害,2004 年到临泽,2005 年延至甘州、民乐, 2006 年在山丹发现, 2007 年已到永昌、民勤、兰州。据了解,兰州以西 16 个县市蠹蛾危害面积已经达到了 42.6 万亩,现在正以每年80-100 公里的速度向东扩展, 不但对平凉地
2、区的果 产业造成威胁,而且对中国苹果大省陕西、山东也形成威胁,所以了解蠹蛾发生规律,进行全面防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现将蠹蛾的形态特征、生长活动规律及防控技术陈述如下,望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及防控工作。、 苹果蠹蛾的形态特征 成虫:成虫体长 8mm,头部额区鳞片灰白色。触角丝状, 长度不到前翅前缘的一半,背面暗褐色,腹面灰黄色,每节 末端色浅。翅基部淡褐色,此褐色部分之外缘突出略呈三角形,在此区内有较深的斜行波状纹。后翅黄褐色,翅缘上的鳞毛较前翅为淡。幼虫:初龄幼虫体多为淡黄白色,成熟幼虫多为淡红色,背面色深,腹面色浅。气门近圆 形,缘片隆起,呈褐色。腹足 4 对,末端臀足 1 对 ,趾钩
3、为单行缺环,两端趾钩较短。趾钩数为 1430个,臀足趾钩 1319 个,幼虫肛间处无臀栉。蛹:黄褐色。复眼黑色。气门缘片隆起。喙不超过前足腿节,雌蛹触角较短,不达中足末端;雄蛹触角较长,接近中足末端,中足基节显露,后足及翅均超越第三腹节而伸达第四腹节前端。二、苹果蠹蛾的生长活动规律苹果蠹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小卷蛾属,目前分布于新疆、甘肃。苹果蠹蛾一年发生 2-3 代,世代重叠, 以老熟幼虫在 树皮下结茧越冬。通常在苹果花期结束时,成虫才开始羽化。产卵多在树冠上层,叶上卵多于枝条和果实上,喜产在背风向阳处;幼虫孵化时,初在果面爬行,后寻找果面的损伤处、萼洼或梗洼等处蛀入,蛀入果实后,先后经过 3
4、次蜕皮后脱果危害果丛附近的其它果实。幼虫在果内危害约 30 天。幼虫老熟后脱果,常在树干老树皮下。该虫的发育与温度有密切关系,适宜的温度为 1530,当温度低于11或高于 32时不利其发育。三、我县当前应做好的工作 我县属于非疫区,目前应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加强宣传。宣 传苹果蠹蛾的危害严重性及传播扩散规律,提高群众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外出人员不要从疫情发生区域携带水果返乡。2、加强检疫。一是严禁虫果上市流通;二是加强调运检疫,对调入的果品及包装物、运输工具要进行严格检疫,杜绝疫情传入我县。3、搞好疫情监测。重点乡镇平均每 60 亩果园设立一个苹果蠹蛾诱捕器,同时定人、定
5、点、定时对诱捕情况进行观测和系统的记载,一旦有蠹蛾成虫被诱捕,应该 立即向上级或主管部门汇报。四、苹果蠹蛾防治技术一旦发现蠹蛾疫情,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防治、扑灭:1、农业防治休眠期刮出老翘皮,剪除虫梢烧毁,每年 8 月份在树干上距地面 20厘米-30 厘米 处绑缚麻袋片,冬季清园时解袋 烧毁。涂粘皮胶。苹果蠹蛾成虫昼伏夜出,交尾产卵,有一定的趋光性,可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2、药剂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可用 48%乐斯本乳油 1500 倍、2.5%功夫乳油 2500-3000 倍、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2000 倍及其它兼有 杀卵作用的药剂交替喷药防治,每 10 天喷一次药。重点做到 5 月初和 7 月初两个关键时期喷药防治。3、生物防治用天 敌广赤眼蜂防治用寄生菌蜡状芽孢杆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