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语用”品质为内核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去年九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 18 个基本要点,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在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下,语文学科理当承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任务。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要以“语用”品质为内核 说到语文核心素养,大家最为熟悉的可能是“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理解与传承” 。其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2、最契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性质定位。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颁布的六年来, “语用”教学观已然成为当下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理念, “语用”教学也成为教师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但多年的课堂观察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疑惑的现象:着眼于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语用”教学,改善了长期以来理解为主、感悟至上的课堂生态,实现了由内容分析向语言学习的重大变革,而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没因此有大的进步和提升。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语用”教学自身肯定有需作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地方。笔者以为,主要是许多教师的“语用”品质意识不强。 所谓“语用品质” ,就是分析作品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方面表现出来的正误与
3、优劣。而“语用品质意识”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有质量地进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言实现语言优化的一种自觉。缺乏了这样的自觉,就会出现只要学生开口说、动笔写就心满意足,哪管?W 生说得如何、写得怎样的情况,这样一来, “语用”品质自然难以得到保证。请看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如果别人都知道了“负荆请罪”这件事,会怎么说?(投影出示这道言语运用题目) ,请你动笔写一写。 生:呀,廉颇将军身为一个大官,能为自己的错而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给蔺上卿跪下请罪,真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好!好!这蔺上卿么,有勇有谋
4、,智勇双全,好!好!看来咱老百姓有好日子过了! 生 2:赵王说:“哈(一阵爽朗的笑声)廉大将军终于又和蔺相如和好了,我国实力将越来越强大了。嘿,这秦国,看是他打我还是我打他,耶!” 生 3:赵王一边捋着胡子一边笑着说:“我们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谁敢攻打我们?况且,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恐怕秦王有心也不敢吧?哈哈哈!” 师:都写得不错,掌声鼓励。 客观地说,执教者是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问题是,三位学生的回答虽然内容源自课文,表达清楚,语句通畅,都没有什么过错,可言语质量却有高低之分。生 3 的一段话里既有课文语言的引用“我们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更有富有创意的化
5、用“将军背上能插荆” ,并与“宰相肚里能撑船”形成上下对,这实在是不简单得很;同时,既说了赵王说什么,还交代了怎么说“一边捋着胡子一边笑着” ,这是其他同学所没有的。生 1略逊一筹,只是引用了文中的内容和语言,并加上自己对人物的评价。生 2 更为逊色,不像前两位那样吸收文本的新鲜言语,为我所用,其语言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原地踏步,不因学习本文而有所收益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有强有弱是正常的,可教师却看不到这一点,笼统地给出了“写得不错,掌声鼓励”的评价,失去了一次让学生知道说得好,好在哪里,说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说才能说得好的学习机会,实在可惜。这充分暴露了教师语文意识的淡薄或缺失。试想,如果
6、能在学生答后引导对三位同学说的话来一番比较鉴别、分析归纳,那岂不让言语训练锦上添花了吗? 看来,不是教师不负责,也不是教师不努力,而是这种负责和努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多数教师以为只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能提升“语用”能力。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语用”教学只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和方法,相对显得宽泛而“上位” ,如果缺少一个较为明晰的目标定位和结果指向,如何运用、运用到什么程度就会因人而异,教学的成效天差地别就在所难免。这个较为明晰的目标定位和结果指向,笔者以为就是“语用”品质,特别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这一层面。抓住了“语用”品质,就抓住了事物的核心、问题的关键,就易于把力量全部用
7、在刀刃上。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的“语用”品质,进而探究它生成的缘由,从而使学生得到借鉴,提升自身言语作品的“语用”品质,同时养成学生咬文嚼字、推敲语言表达的习惯。若能使学生对课文语言简练之美、生动形象之美有所感知、领悟,并能够课课感染,篇篇熏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的“语用”品质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写出有一定“语用”品质的文章自然也不是件难事。十二年的语文教学如果都聚焦于“语用”品质,绝大部分学生言语作品的“语用”品质达到文从字顺这一目标,应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笔者以为,这正是语文课回归语文的必由之路。 二、以“语用”品质为内核的语言运用与建构的优化
8、策略 1. 语言范例的精心选用。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 ”作为学生语言学习范例的“例子” ,典范性为选用的重要标准,这些语料不论来自语文教材,还是教材外的文本,都必须具有文质兼美的特质。精美的文字、精致的语段、精要的叙述、精当的议论、精彩的描写、精巧的布局,都是可供学生学习的语言范例。凭这些例子让学生能够积累语言素材,内化言语经验,体悟表达规律,并在举三反一和举一反三中,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范例的“语用”价值和训练功能。 比如我要的是葫芦 ,如果仅知道一个种葫芦的生活故事,明白隐含其中的道理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在语言方面
9、,5 个感叹句的运用非常精彩:(1)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2)有几个虫子怕什么!(3)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4)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5)叶子上生了虫子,快治一治吧!这五个感叹句分散在课文的各个段落中,而且表达了四种不同的情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喜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传递的是轻视、不屑、不以为然之情;“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期盼、迫切之情跃然纸上;“叶子上生了虫子,快治一治吧!”表达的是警示劝诫之情。如此重要的语言现象,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很难见到,岂能轻易放过?但如果仅仅让学生读好每一个感叹句,一句一句地教,一句一句地学,不能算
10、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容重构,只有将这些感叹句的学习组合成一个教学板块,形成“在比较中了解感叹句的不同作用,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主题,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一课一得。2. 顶层设计的匠心独运。所谓的“顶层设计” ,就是对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规划,优化组合,精心组织,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教学目标,避免四面出击,单兵作战,面面俱到,劳而不获。试想,如此既有整体上的“顶层设计” ,又有“点”上的训练落实, “点” “面”结合,和谐共振,语文教学效率怎能不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目标如何能不实现? 比如顶碗少年 ,一位特级教师从文本语言优美、写法独特、情节曲折的特点出
11、发,将它上成了语言评析课。先是指向文意概括的“请你勾画” ,让学生在课文中用横线勾画,组合成非常简洁的一段文字,表述顶碗少年的表演过程。比如“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 ,经过勾画,成了“一位少年顶着高高的一摞碗,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这样,把勾画出的少年三次顶碗过程的语句连在一起,就是?n 文的主要内容。再是指向内容理解的“请你评说” 。让学生自选角度,用一个成语评说顶碗少年的故事。为什么要用这个成语,要说明理由。学生有说阅读感悟的,有谈生活启示的,有议人物形象
12、的,畅所欲言,精彩纷呈。最后是指向文章写法的“请你分析” 。要求学生说说哪一段写得好,哪些地方表达处理得最妙。学生有说一波三折的,有说侧面烘托的,有说开头结尾的,有说遣词造句的,有说详略得当的,思维火花尽情迸发,语言表达异常活跃。正是教学范式的创新,使得以往那种一问一答、分析讲解、师强生弱的课堂态势得以改变,基于“学”的教学模式才得以构建。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自主阅读,自我发现,自由表达,在勾画、评说和分析中,理解了课文,积累了语言,领悟了写法,发展了思维,训练了表达。 3.“明” “暗”融通的悉心达成。当下语文课堂的语言学习方式虽然丰富多样,但大部分属于“暗中摸索” ,即主要以涵泳、内省
13、、体察等方式,触摸语言,感悟语言,形成敏锐的语感。其实,从培育“语用”品质的角度看,如果适当增加“明里探讨” ,让学生在比较、分析、辨微的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掌握表达方法,更有益于实现语言图式的内化与优化。 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刻画了聋哑青年热爱生活、勤奋好学、专注文静的形象,而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又以“看到的+想到的”这一描写方法来体现。可以此为学习目标,以“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为范例展开教学:第一, “暗中摸索” ,领悟意蕴。学生边听边想象,说说自己仿佛看
14、到了什么;再想想,明明就是一张画,怎么会感觉画上的金鱼活了一样?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句话。第二, “明里探讨” ,发现写法。首先是“个”的发现。教师读“看到的”内容,学生读“想到的”内容,在师生合作朗读中,发现这句话的表达特点;删除句子中想象部分,与原句作比较,看看两者的不同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其次是“类”的比较。从本文和之前学过的课文中寻找同样写法的句子,进行同类语言形式的比较,发现写法上的相同点:(1)采用“看到的+想到的 ”的方法对人物展开具体的描写;(2)“看到的”和“想到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3)用“像” “仿佛” “好像”等词语把两个内容连接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观察这几个句子,交流讨论“看到的+想到的”这一写法除了可以用来写人物外,还可以用来写什么,以此拓展思维,明确写法的范围与功能。第三,创境练写,“暗中摸索” 。出示学生习作中只有“看到的”没有“想到的”的作文片段,展开丰富的想象,给这些语句补充上“想到的”内容。这里的“明里探讨”是为了认识语言特点,发现表达规律,是相对理性的,而“暗中摸索”却意在感受语言形象,内化言语经验。两者的交融共谐,促进了语言图式的建构与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摇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