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92986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4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 家国情怀 ” 的内涵与现代价值 杨清虎 摘要: 家国情怀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基本内涵 之一。所谓的 “家国情怀” ,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的超越。 家国情怀 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 等 方面都有重要 的时代价值 。 关键词 : 家国情怀;家;国;传统文化; 爱国 中 图 分类号: B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家国情怀 虽古已有之, 却一直有实

2、无名, 近代鸦片战争以后 才真正兴起 。面对国破家亡、民族 危机 ,中华民族 开始自省和奋起 ,家国情怀 思潮 应运而生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社会没有宗教的外在超越,更多依靠的是一种“人文信仰” 。家国情怀以一种特有的信仰魅力, 超越种族和民族、宗族和地域、 阶级和阶层、 政党和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一、何谓 “家国情怀” 关于“家”, 说文解字曰:“居也。” 1关于“国(國)”,则曰:“邦也。” 1280关于“家国”,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讨伐 殷纣王曰:“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

3、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 2“情怀”是一种感情,一种心境,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从字意上来看,所谓的 “家国情怀” 就是(人)对国、对家的一种思想心境, 没有家,哪里的国。人不是浮萍, 当我们在关注“小家”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大家”之国;当我们在建设“大国”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温暖的“小国”之家。 “家国”一词由“家”与“国”两个基本对象构成。国大家小,“国”即“国家” ,尚书金縢载 周成王语曰:“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论语 季氏 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里的“国家”应是当时的诸侯国,是城邦的意思。到了孟子,连横合纵、国破家亡,此时他

4、论及“国家”就更多了,尤其是他说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谓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这句话用 大学 来表达就是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政治层面来说,国家有多重内涵,包含祖传国家、公共国家、阶级国家、官僚国家、寡头国家、朕即国家和宗教国家等等。 3欧美学者 多采用克斯韦伯的关于国家的定义:“在一个给定范围领土内合法垄断了武力(暴力)使用权的”组织。 4可以说,国家与国,两者没有实质区别,都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国家”更偏向于政治范畴,是一个政治场合应用比较广泛的词汇,包含了一定的领域和人民,这与马克思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提出的“从

5、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国家概念,其强调的“区域”和“公共权力”是一致的。 5关于“家”, “豕之凥也” 1,俗语言,“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余光中说“我曾经写过一千多首诗,写乡愁 的诗占了十分之一。”6可见,“家”浓缩了母亲、父亲、亲人、故乡的无限情感和思绪,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情感依靠,无家则无根,无家,就是游子,没了温暖和喜悦。综合来看, “家国”一词政治色彩较弱,含义2 具有从小到大的张力,强调一种归属的递推关系,更倾向于思想领域,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的情感表达与人生理想。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 家国情怀 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慢慢积淀形成的。首先

6、,它源自古代士大夫阶层对自我圈子的优越感和自我陶醉感。绝地天通,巫瞽分离,春秋战国之际,学术不断下移,普通的国人与百姓开始形成以钻研文化知 识的小团体,一般称作“士”阶层。士阶层以读书为主,惠施“其书五车”是士的代表人物。士有着独特的人格意识,孔子曰“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等都是这种人格的反映。其次,贵族没落,士阶层崛起,不仅导致了士与其他阶层的分化,还影响了士与士之间的关系,士的共同体意识开始上升,沾沾自喜,他们以文会友,其他人被排斥在外,有着某种优越感。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

7、,就有这种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在魏晋时期得以强化, 玄学就成了士族文人孤芳自赏的代名词。士大夫赖以安身立命的立德、立功、立言,在魏晋社会根本施展不出来,于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拿名教来遮掩,玄学家们“辨明析理”开始营造起来一个远离现实、抽闲虚玄、相对封闭的“精神家园”。最后,政治变迁、王朝更迭、民族战争,遗民旧臣怀念前朝,不忘故土,不忘国家,把 家国情怀 由内而外推上了台面。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柳宗元“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韩愈“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苏轼“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 雨打萍”、顾炎武“天下兴亡匹

8、夫有责”、黄宗羲“出仕为天下”,这些文人儒士的恋家、思乡、忧国忧民之情怀逐渐被沉淀而汇聚起来。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列强打破了近代中国人的宁静生活,人们遭受战争、投降、割地、赔款,妻离子散,国破家亡,士大夫的那种天生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承接的则是文人志士对亡国灭种的一种自省和情结,这种情怀重构而成家国情怀 。这种情怀支撑一代又一代文人志士前赴后继、救亡图存、苦苦探索。可以说, 家国情怀 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现实的累积产物。 所谓的 “家国情怀” ,笔者认为其概念是多层次的:第一, 家国情怀 起源于 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识分子阶级优越性的自我标榜,具有狭隘性。第二, 家国情怀 在形成

9、过程中,与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宗族伦理、个体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是经历了战争失败、骨肉分离、国破家亡之后伤痛思维的沉淀。第三, 家国情怀 是近代特殊社会历史的思想产物,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断下移,是士大夫精神在整个民族遭受苦难之后精神的重构,千锤百炼,浴火重生。近代的“家国情”怀带有很强的积极、正面意义。第四、 家国情怀 具有时代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超越民族、意识形态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社会建设、国家统一、展现民族凝聚力方面 都开始发挥作用。那么,我们当前所说的 家国情怀 就应该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一种

10、思想和理念。 二、 “ 家国情怀 ” 的基本内涵 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之一,有其基本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仁爱之情。家国同构理念是家国情怀形成的关键,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持续发酵的动力,仁爱之情是家国情怀良性前进的出发点。 1家国同构 国家形成以前,原始社会主要是以带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构成,此时的“家”即 “国”,“国”亦是“家”,也就无所谓是家还是国。夏商社会里,“国家”的意识开始出现,不过这种国家是军事占领后的政治产物,有人口、土地和主权。“国”的概念出现以后,与此矛盾的“家”也就诞生了。但是,它们之间仍然保留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靠血缘、地缘为纽

11、带,此时的国与家血脉相连,只不过是部落联盟的再扩大和政治化。西周开始,“国”的范围空前扩大,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关3 系逐渐淡化,在这种情况下,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又把家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秦汉开始,国家统一,行政上的垂直管理,导致家与国的矛盾凸显出来 ,汉代政府不得不继续延续伦理道德为主要手段的宗法体制,让其在社会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7可以说,古代中国家与国从来就没有被割裂开来,“家”与“国”是一体的。所以有人 认为,血缘和政治的联姻是家国一体 伦理政治的存在前提和纽带,血缘关系和政治生活的相互渗透,保证了家国同构政

12、治模式的合法化和合理化。 8 这种一宗法制为基本形式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理念就是“家国同构”。家国同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家国一体的同时肯定要以家为本,把个人、家庭、国家有机结 合。作为一种与道德和政治都有联系的价值理念,它强调以民为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种执政者对这种理念的认识结果。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说明人在家、国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人对家国同构理念的认知就形成了家国情怀。也就是说,家国情怀是人持有的“家国同构”理念,是把“家”与“国”的关系看成是一个整体的观念。 2共同体意识 在现代社会学中,无论是家意识,还是国的意识,都可以划入共同体意

13、识之中。共同体意识是一种传统意识,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必须要符合共同体的需要,个人不能凌驾于 共同体的需求之上,这种意识与个人自由意识是相对的。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之下,所有个体“同呼吸共命运”,上级有绝对的权威,下级绝对屈服于上级的意志之下。儒家提倡的忠孝、礼仪、廉耻这些道德要求,都是为共同体服务的,带有很强的共同体意识印迹。近代前的社会中,家意识都是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形态。 10近代以后,西方自由思想进入中国,反对束缚,强调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使得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凌驾于共同体意识之上。近代思想解放运动者,在反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同时,也把这种共同体意识一并当做“糟粕”从中国文化中清理出去了。 家国情

14、 怀把主体置于“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之下,使得个人意识必须服从社会意识,服务于共同体利益。在现代社会中,还表现为一种集体意识和公民意识。家国情怀,充满原始和质朴的味道,个人利益与家国利益捆绑在一起,达到一种平衡,既不超越也不屈服。 3仁爱之情 仁爱是一种思想情感,就是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它是儒家思想的内在核心,也是家国情怀的内在驱动力。如果说个体只为共同体服务,是不是就可以不择手段,是不是就可以采用战争或者阴谋等手段获得暴利?显然不是, 皋陶 “ 宁失不常之罪,不枉不辜之善 ” 11,家国情怀所持有的对共同 体的认同感是建立在仁爱之心、敬畏之心、宽容之心的基础之上的。仁爱本是儒家传统思想的

15、核心,这种思想以一种情感的形式转化给家国情怀,成为把人的这种情怀引领上正确方向的灯塔。 家国情怀最终的情感归宿,不是仇恨,不是敌视,而是一种“爱”的思想。这种爱不是一种宗教的外在超越,而是宗法宗教形态下的道德情操。这种爱,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宽容、谦逊、悯恤与慈悲。 三、 “ 家国情怀 ” 的实现途径 家国情怀是个人的信念和理想,那么如何实现这种情感,从基本方面来说,对于主体至少需要做好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三个层面。 1强调个 人正心、修身、慎独 大学所云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就是把个人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就是这个道

16、理。“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个体的人 不仅要慎言慎行,戒躁戒傲,更 要心怀天下, 所谓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礼记中庸)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强调提高个人道德,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4 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也。” ( 论语里仁 ) 儒家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 (孟子梁惠王上) 无论多么 地 心怀天下,如果不能由己而始,都是空话,只有提高个人修养,让 自己有所担当,充满责任感,才能有家有国。

17、可以说,个人是成家立业所必备的正心、修身、慎独 ,是家国情怀主体的基本构成。 所谓“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由内层到外层,“修身”而始,从汉唐儒家提倡研读“诗”、“书”、“礼”、“易”、“春秋”的六经到明清时要通晓浩瀚的十三经,修身之路被过度复杂化,既要遵循许多繁文缛节,又要谨 记几十条家训祖规。在这些严苛训文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文人志士,优点是沉稳儒雅,富有教养;缺点是刻板守旧,缺乏个体意识和创新。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如此之多的教条陋习,在遵循基本家教的基础上,既要提倡个体意识,也要把传统修身之道现代化,把优秀传统提炼出来,提倡家国情怀。反之,要有家国情怀,就必须从正心、修身、慎独做起,否则就谈不上

18、家国情怀。 2提倡重视亲情、人人和睦 儒家提倡修身,修己治人,要崇德、修慝、辨惑。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12家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人物质 上的保证和精神上的寄托,君臣可以易位,父子则不能颠倒,亲情不能割舍。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121629 一个人再怎么谈“仁”,如果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不能珍惜善待自己朋友,那么仁就是一句空话。“人之所以为人,非八尺之身,乃其精神也。”亲情与生俱来,是一种低层次的情感需求。“子欲养而亲不待”,俗语云:“虎毒不食子”,“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重视亲情,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才有所谓的家、国。也可以说,家

19、国情怀的实践之路,就是从亲情开始走出来的。 3要有心怀天下之抱负与责任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 天下大同。家国情怀的内在超越,其终极目的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家”“国”圈子里,而是“天下”。传统文化主张“以天下为一家”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超越狭隘的“家”“国”意识。“圣无外,天亦无外者也。”和谐的国家秩序,是包容民族和种族,包容疆界和国界,包容文化和文明,一个国家再富饶、再和平,其他国家贫瘠而战乱,势必影响到这个国家。天下观念,就是要打破这种隔离和限制,把不同文明和社会融为一炉,实现人类共同进步。家国情怀就是要胸怀天下,达到天下太平,人人和谐的社会终极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 对待他人强调与人

20、为善、 讲信修睦,遇到冲突以礼为先,协和万邦而求“化干戈为玉帛”。乘人之危、以邻为壑则是历来反对的,主流文化倡导“和则两利,分则两损”。 因此,牟钟鉴等人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时就强调 儒家倡导以道德安邦定国,实行“以德行仁”的王道政治,才能“得道多助” ,否则强行推行霸道,只能是 “失道寡助” 终归 众叛亲离。 13和平来之不易,传统文化重视和平、倡导大丈夫要负担起为天下的责任,平等、宽容、互尊、互助实现于国家关系和民族关系之中就是大同。心怀天下,是实现家国情怀的终极理想。 四、 “ 家国情怀 ” 与 “ 优秀传统文化 ”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提炼,这种情怀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内涵彼此

21、联系,相互吸纳,相得益彰。与孝道、仁爱、爱国等精神都是彼此关联的,没有这些精神的影响,孤立的看待家国情怀,则往往片面而不得要领。 1行孝尽忠 行孝为百善之先,是一个人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中国就有 报恩父母的良好情操,故诗经才有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一说。(诗经蓼莪)“孝”在中国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了数千年,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儒家文化激励推崇这种情感,并上升为一种至高的道德标准,故有“弟子入则孝,出 则弟,泛爱5 众,而亲仁”,“孝弟于其家,而后仁爱及于物”。 14 孝道成为支撑中国社会伦理秩序的基本规范和标准。 在此基础上,为国尽忠,成为尽孝观念的延伸,是个人与

22、国家关系在“家”基础上的提升。自古以来,一大批的仁人志士道出了“忠”的深刻内涵。春秋晏婴 以“利害”言国,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汉代班固以“饥渴”喻国之情感,谓“爱国如饥渴”;近代的林则徐则以生死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山河变色,国之将亡,“忠”的博大情操就释放出来。无论是匹夫有责,还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国家 ,一大批的英雄和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不怕牺牲。 为国尽忠,是国人对国家的一份赤子之心,是一份特殊的情怀。 所谓的“行孝尽忠”,但从儒家思想来看,似乎还未脱离简单的“亲亲”、“仁民”和“爱物”,但事实上,历经千年历史风霜雪雨,这种情感早已升华

23、和发生蜕变。行孝尽忠就是一种个体对主体的情感的依赖,这种“依赖”已经超脱了血缘、地缘和国家,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爱”的情感。 人类之爱首先从亲情开始,以“爱有差等”之原则,推及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差异性与普遍性结合起来,如果使这种情感得以保持、扩充和 发展,就会有仁的品德与行为。最终的目的是使亲人的生活、百姓的生计和万物的生存都能够得到理想的安顿。行孝尽忠让人们因此血脉相连,反对数典忘祖,忤逆不孝。 家国情怀,不是简单的“移孝作忠”,而是移愚孝而作仁爱,降低了忠孝的教化意识,但继承了忠孝的基本底线。从现代性来说,家国情怀是对忠孝道德的一种超越。 2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产生的

24、物质基础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或相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共同的语言等。 15这种精神依靠代代相传,在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上有一定的稳定性,是经过历史筛选而积 淀的精华,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当代社会所提倡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囊括了所有民族的中华文明史,又是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超越。然而,对于“民族精神”,黑格尔说“这种精神便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的基础和内容,因为精神在它自己的意识内对于它自己必须成为一个对象,而客观性直接包含种种区别的发生,这些区别组成了客观精神各个显然不同的领域的总和;这好比灵魂之所以存在,乃是它的各个机体的复合,这些机体集中于一个简单的统一的形

25、式上,便产生了灵魂。” 16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过于“简单”,它与宗教、血缘、地 域比起来,就显得异常脆弱,难以将这种“粗暴”的思想凌驾于其他更为牢固的“信仰”之上。 家国情怀由民族精神而萌发,但又没有刻意强调名族主义,把民族精神的特质剥离出来,只有民族精神的核而无民族精神的壳,少了民族狭隘的枷锁。不可否认,家国情怀是对民族精神的超越。 3爱国主义 传统文化倡导“大一统”,重 “ 和合 ” ,列宁 把爱国主义定位为长期以来打破国家彼此隔离而铸成的“ 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17尤其是在近代社会,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摆脱帝国主义控制的最重要精神武器。可以说,没了爱国主义,就没了中华民族近代中国人民反

26、抗外来侵略的情感依据。也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政治上自我认同的基础,是由家国情怀衍生而来的国家最强烈的认同情操。 由爱国主义到家国情怀,看起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顾炎武 把“经世致用”思想给予拓展, 提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 也因此由“国”的外延扩大到“天下” 这一容纳多个民族和地域的国家新名词,其 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 18然而 , 中国的国家认同,更多的是一种文明认同。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美国洛杉矶时报撰文 认为中国国家形态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型国家,本质上是一个基于“文明”而存在的国家,其身份 认同都是源自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中国的国家存在,是以历史文化为存在前提的,管理

27、者都是保护统一的文明化6 身。 19可以说,家国情怀是对国家文明的认同,而爱国主义带有国过于浓烈的政治色彩,是政治文明的产物。从文明认同而言,家国情怀以更为上善如水般地柔情超越了爱国主义。 4乡土观念 乡土观念是在主体在长期的成长、生活、学习、交流中产生的对故土、家园、亲人、朋友的持久感情,由此而形成了对旧有文化传统的回忆、认同。中华民族本身重视血缘和亲情,讲究“光宗耀祖”、“落叶归根”,加上幼年受到家庭教育尤为印象深刻,因此乡 土观念也就格外强烈。近年来,寻根文化、祭祖文化、节日文化等相关的文化现象与乡土观念兴起不无关系。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20“

28、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2073 可见 , 与“乡土”对应起来的就是“城市”,乡土观念的起源背景,则是近代社会发生大变迁,“乡下人”进城,在城市找不到归属感,才有了所谓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推而广之,当代很多人所谓的乡土观念,实际上是对童年回忆、下乡情怀、迁 徙文化、移民文化背景下的怀旧感情。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发源于对基层乡土或者往昔的的怀旧,它更多地是一种理想蓝图,在思想起点上远比乡土情怀要高。可以说,一个人或许没有乡土情怀,但不代表他没有家国情怀。从理想层面来说,家国情怀是对乡土观念的超越。 5天下为公 礼

29、记曰:“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 ” 121414这与孔子所谓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121617 的“三无私”是一致的。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21北宋张载提出“民胞物与”说,这种思想跨越血亲“小 家”,走向同气同性的“大家”。 “天下为公”源于儒家仁学思想,但又是对这种思想的推演,是在“仁者爱人”“差等之爱”“泛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儒家对“世界大同”社会理想的追求。 天下为公思想具有时代价值,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建设, 就需要这种文化基因。“天下为公” 追求公共权力运作的普遍合理性,严格制约公权力的私有化,在公私张力场域把握合理的中道。

30、 22 “天下为公”过于宏厚,目标过于远大, 家国情怀 小而清新,以蜻蜓点水般的姿态飞翔。若“天下为公”是雄鹰,展翅高飞九万里,那么 家国情怀就是小鸟,有欢唱和歌语。 家国情怀 以 一种低层次的理想构建起来,虽没有“天下为公”浓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却是内心最低需求,是达到“天下为公”高层次理想的入门需求,从主体认同感上是对“天下为公”的超越。 此外,家国情怀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内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自强不息、忧国忧民、重和合、存博爱、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同气连枝、互有融汇。 家国情怀 更独具魅力,它包容性更强,心理需求层次更底层,侧重于情感的自觉与自省,强调自我的认同和归属

31、,是对其他思想的一种超越。 五、 “ 家国情怀 ” 的现代价值 时至今日,家国情怀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 容之一,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价值。徐文秀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 家国情怀 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23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基石,它以个人为主体,以家国同构为对象,用传统文化把个人,家庭,国家联系在了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你荣她兴,你辱她耻。家国情怀,让人饮水思源,不忘本,不忘祖,血脉相连。 1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在阐述“

32、中国梦”时,习近 平这样说到:“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24践行中国梦,需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更需要7 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天下之本在国”,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根基在于 家国情怀 。具备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才能形成亲和力、吸引力和向心力。祖国,我拿什么来爱你?家国情怀,有了让我们爱你的理由。 2建设幸福美满的家庭 2015 年新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

33、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25重 视家国情怀,就是重视与国家血脉相连的家庭建设,只有家庭和谐、幸福美满,才能 为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 国之本在家”,大学也强调:“家齐而后国洽。”儒家道德伦理在家庭中得以实践,其家国情怀作为优秀传统也需要在家庭单位中走向现代。 家国情怀具有丰富家庭生活,协调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培养子女健全人格和素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基点。 3 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 古代中国政治中没有“公民”观念 ,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才有了公民意识。家国情怀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被赋予了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价值。 “家之本在身”,修身责任感在现代社会的

34、家国情怀理念中成长起来就是公民意识。 具体而言 ,就是需要我们在新型的社会环境中,树立起现代社会应该具备的公民意识。作为公民 ,应该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奉献牺牲、恪守道德 。 推而广之, 是公仆就 应该勤政亲民、实干兴国、廉洁奉公、 勇于担当、 乐于奉献; 是 中国人,就应该以国为荣、为国争光、理性爱国 、壮志凌云 ; 是华夏子孙,就应该维护统一、倡导和平、热爱故土 。最后, 从我做起,胸中有天下, 心里有祖国,脚下有故乡,眼里有亲人 ,身边有他人 。 相反,倡导 家国情怀 ,就需要摒弃卖国求荣、自私自利、中饱私囊 、欺上瞒下 , 更 需反对分裂、反对暴政、反对践踏 公权 利益。有了 家国情

35、怀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亲情的温暖,哪里就有国家的自豪,哪里就有民族的自强不息 ,哪里就有人类的持久和平与发展 。 参考文献 1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M.北京 :中华书局 ,2013:341. 2司马迁 .史记 M.北京 :中华书局 ,1959:122. 3吴越 .“国家”概念内涵的层次区分 J.江汉论坛 ,2001(12) 4易 建平 .文明与国家起源新解 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8-11(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170-172. 6余光中 .“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 M.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9-18(001). 7梁启超 .中国史

36、界革命案 A.梁启超 .梁启超全集 C.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9:737. 8柳俊杰 .“家国一体”与中国古代伦理政治分析 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006(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 :人民出 版社 ,1995:18. 10日石井伸男著 .社会意识论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126. 11孔安国传、孔颖达疏 .尚书正义 M.北京 :中华书局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 ,1980:135. 12郑玄注、孔颖达疏 .礼记正义 M.北京 :中华书局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 ,1980:1674. 13牟钟鉴 .儒学与社会和谐 A.徐诚总编辑 .

37、中国儒学年鉴 2005C.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 ,2005:2-9. 8 14朱熹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 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59. 15仁人 .大同思想研究 M.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3:424. 16德黑格尔著 ,王造时译 .历史哲学 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53. 17列宁选集第 3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579-580. 18陈益 .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J.党建 ,2014(9). 19张维为 .中国震撼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243. 20费孝通 .乡土中国 M.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1:1. 21焦循 .孟子正义 M.诸 子集成第一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573. 22赵轶峰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及其现代回响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 23徐文秀 .多一些 家国情怀 J.人民日报 ,2012-01-20(4). 24石永军著 .中国梦 M.北京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2013:233. 25习近平 .在 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OL.新华网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