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动力监控传输复用方案的发展史概述:在过去十几年随着手机的大量普及,大家对通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无人值守基站的环境动力监控。就是在市内的通信机房远程监控各基站的环境和动力。一般要监控的包括温度、湿度、烟雾、空调、门禁、电压等等。这些数据几乎都是通过串口采集的,在中心机房当然是通过 PC 机监控这些数据,那么怎么把从基站采集的串口数据送给中心机房的PC 机,就是采集复用方案要解决的问题,如下图:基站电压、温湿度等数据232/485/422 串口中心机房 PC 机监控终端怎么办?采集复用方案232 串口或以太网图 1如图 1 所示,采集复用方案就是解决串口信息怎么到达
2、中心机房的 PC 机的问题。当然上图中左侧只画了一个基站,应该是很多基站,一个省或一个地区内的所有基站集中监控。(一)PCM 中的 V.24 模块关于串口怎么在 E1 上传输的问题,有个标准的解决办法,在几乎所有 PCM 设备上都会有 V.24 数据模块,该模块实现串口到 E1 或者到 E1 某个时隙的接口转换。在早期的解决方案一般是远端一个PCM 设备,配置一个 V.24 模块,中心一个 PCM 设备配置很多 V.24模块,中心的每个 V.24 模块对应远端的一个基站。如下图:含 1 个 V.24模块的 PCM串口E1 接口E1/PDH/SDH传输系统中心机房 PCM,含多个 V.24 模块
3、,每个模块对应远端一个基站数据采集设备有多个串口的 PC 机串口图 2上图就是一个怎么把串口通过电信的传输系统延伸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采集设备把采集到的数据,送到 PCM 设备的 V.24 模块,上 E1,进入电信/移动的传输系统,传输到远端机房,通过交换机或者数字交叉连接设备,把含有V.24 数据的 E1 时隙提取出来集中到一台 PCM 设备,通过 V.24 模块还原串口数据,进入 PC 机,实现远程监控。 PC 机控制信息,通过同一路径反方向传输给数据采集设备。这种方法虽然实现了远端串口的延伸,但是存在很多缺点,在实际工程中,最大的缺点是,成本太高!可以看到,在每个基站都要放一个 PCM
4、设备,这个设备至少包括以下板子:电源板、E1 成帧传输板,主控板(主要用来设置 V.24 上 E1 的哪个时隙) ,V.24 板。这样一台 PCM 设备,至少要几 K 人民币,除非监控厂商兼职卖PCM,否则每个基站加这样一个 PCM 设备,工程成本压力增加很多。这种实际需求,促成了新的产品:串口时隙卡。(二)串口时隙卡的出现串口时隙卡是个什么东西呢?以深圳市远迅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STS 卡为例简单介绍。下图是示意图:STS 串口时隙卡拨码开关本地串口上行 E1 下行 E1图 3本地串口就是 RS232 接口,用来接受采集到数据以及把 PC 机发来的控制数据发送给采集设备。上行 E1 通向中心
5、机房,本地串口只占用该 E1 的一个时隙,至于占用哪个时隙,由拨码开关决定,除了该时隙,其他时隙透明传输到下行 E1。提供了上/下行 E1 就可以实现时隙卡级联,这样在实际工程中非常有用。因为提供级联功能,时隙卡有个重要特性就是断电直传,即断电时,上下行 E1 透明传输,这样一块时隙卡故障不影响其他设备运行。时隙卡比 PCM 设备便宜很多,另外时隙卡本身体积很小,可以插入到采集设备内部,节省了电源模块、机壳,最大程度的压缩了成本。(三)中心设备集成化在图 2 中,中心机房的 PC 机通过扩展串口监控远端基站,但是一台 PC 机因为 PCI 插槽限制,能够扩展的串口有限,一般扩展 4 个,当基站
6、数量急剧增加,在一个地区就有上百个基站时,这种方法显然落后了。如下图:含多个 V.24模块的 PCM设备每个都是RS232还需要很多 PC 机图 4在 1996 年左右,随着 TCP/IP 网络的急剧发展,首先在台湾,后来在大陆,相继出现了一种设备,叫串口服务器。串口服务器内置一个 CPU,完成串口到 TCP 服务端口的转换。而一台 PC 机能够建立的 TCP 连接理论上高达 65535 个,串口服务器能够提供 8 个或 16 个串口连接,本身只有 1U 高,方便安装,比在机房堆积很多 PC 机方便很多。于是机房设备变成了,几个 PCM 机架,出一堆 RS232 接口,连接串口服务器,再通过以
7、太网交换机,连接几台 PC 机,完成远程监控。这个方案比最初的很多 PC 机进步很多,但是,随着技术进步,有了更加优化的方案。既然远端能够用时隙卡代替 PCM,那么中心端能不能开发一台设备代替 PCM 和串口服务器呢?在这种实际需求下,一些公司开发出了基于 E1 的串口服务器,下面以远迅达公司的 E1 串口服务器 SE1DCU 为例说明。如下图:SE1DCUE1 接口 以太网口配置口图 5SE1 DCU 对外接口有一个 E1 接口,一个网口,还有一个配置口,该设备内置嵌入式系统,完成 TCP/IP 协议栈,可配置 IP 地址。设备基本功能是把 E1 的 31 个时隙中包含的串口信息还原出来,发
8、送到固定的 TCP 通道。这个设备可以代替 PCM 和串口服务器,大大提高了设备集成度,降低了工程成本和复杂度,在没有这个设备之前,每个时隙要出一个串口,工程最麻烦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串口线,因为太多,一旦出了问题,不容易找到对应的线头。使用了SE1 DCU 之后,不需要做串口线了,监控数据直接在 E1 和 TCP 网络之间倒换。在以 V.24 进 E1 为基础发展的串口数据采集方面,目前这是发展的极致。(四)HDLC 帧传输设备上面把串口直接进入一个时隙的方案,虽然能够解决串口通过 E1 延伸的问题,但是该方案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这个方法具体实现是把一个串口通过 64k 的时钟采样进入
9、E1 的一个时隙里面进行传输,但是串口本身速率一般很低,多数只有 9.6k,并且还不是时时有数据,以温度传感器为例,一般来说,这样的传感器,都是问答式的,监控中心间隔一段时间查询一下当前温度,传感器收到指令之后,才上报一次数值。这个串口本身是 9.6k,还是间隔一段时间才上报一次(这个间隔时间可能是几秒或几分钟) ,每次上报只有几个字节,却要占用一个 64k 时隙,还是永久占用。类似的烟雾传感器,电压电流空调等,也是这样。门禁系统不同,只有开关门时才用,可是无人值守的站点也许平均 2 周才用一次门禁,也占用一个 64k 时隙。显然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除此之外,当传输上出现误码时,这个方案不能
10、发现。比如,查询温度时,链路正好被干扰,此时,监控中心可能读到错误的数值。鉴于以上情况,基于 HDLC 帧的复用设备开始进入监控领域。下面以远迅达公司的 StarDCM/StarDCU 系统为例说明。StarDCM 放置在监控系统的末端,就是基站一侧, StarDCM 出 8 个串口 2 个 E1 口,还有一个配置口,StarDCM 的 8 个串口只占用一个时隙,并且所有的数据是打包成 HDLC 帧,在该时隙中传输的。所占用时隙可以配置。2 个 E1 口分上行和下行,与 STS 卡一样,StarDCM 可级联。StarDCU 放置在监控中心,出 2 个 E1 口,一个以太网口,还有一个配置口,
11、2 个 E1 的每个时隙对应远端的一个 StarDCM,每个 StarDCM 有 8 个串口,也就是说,每个 StarDCU 同时采集 2318 496 个串口数据。StarDCU 开通 496 个 TCP 服务连接,每个 TCP 连接对应一个串口,监控PC 机要监控哪个串口,就与 StarDCU 对应的 TCP 服务建立连接,对这个连接读写数据,StarDCU/StarDCM 会把数据放在对应的串口。StarDCM 与 StarDCU 之间通信使用 HDLC 帧,这个与直接采样的区别,首先保证了数据传递的准确和完整性,还是以上面采集温度时,链路出现误码为例,此时 StarDCU 收到的 HD
12、LC 帧会出现帧错误,StarDCU 会抛弃这个帧。监控中心不会收到错误的温度值,超时之后会重新查询温度,如果此时链路错误已经恢复,就能够读到正确的数值。其次正是因为有了 HDLC数据帧,StarDCU 与 StarDCM 之间的通信从电路交换变成了包交换,才能够在一个时隙上传输多个串口数据,第三,通过 StarDCU 能够远程配置StarDCM,比如配置每个串口的速率、数据位、奇偶校验等。StarDCM/StarDCU 系统与前面的 STS 卡/SE1DCU 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集成度。在前面示意图中,我们在每个基站只画了一个 STS 卡,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基站一般要 4、5 个串口采集
13、数据,每个串口都需要一个 STS 卡,一个 SE1DCU 只能处理一个 E1,而 E1 的每个时隙只有一个串口,就是说,每个 SE1DCU 只能采集 31 个串口数据。而每个 StarDCM出 8 个串口,即使考虑将来的扩展,每个基站放一个 StarDCM 也已经足够,而如前所述,每个 StarDCU 可以采集 496 个串口数据,更是 SE1DCU 所不能相比的。在最新的 StarDCM/StarDCU 系统中,远迅达公司增加了以太网桥功能,如前所述,每个 StarDCM 的 8 个串口只占用了一个时隙,其他时隙没有使用,如果其他时隙空闲,可以组成一个 N64K 的以太网桥通道,在新的StarDCM 中已经出一个以太网口,做以太网桥的接入端,该网桥可以兼容传统的以太网桥,也可以在 StarDCU 上,选 N 个时隙做以太网桥,通过StarDCU 组成一个网桥系统,该功能不影响其他串口,可以同时使用。对于图像监控,这是一个非常低成本的接入方案。(五)环形保护(六)厂家和产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