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6-2010年考试考核标准及办法.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917232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6-2010年考试考核标准及办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6-2010年考试考核标准及办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6-2010年考试考核标准及办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6-2010年考试考核标准及办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6-2010年考试考核标准及办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6-2010 年)考试考核标准及办法说 明我省“十一五”期间(2006-2010 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已全面启动了。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一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黔教师发2006(132)文件要求,全省将开展以“一德三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并选用了新时期师德修养、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校本研修面对面、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等教材为公共课程必学教材。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好有关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检测学习效果,特制定本考试考核标准及办法(简

2、称“考标” )。参训教师要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掌握 “考标”确定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考标” 分为基础知识考试、基本技能及运用考核和考核标准及办法三部分。考标未涉及的内容供教师选学,不列入考试范围。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将按国家标准执行,具体内容和要求见“考标”中“贵州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考核说明” 。鉴于各市(州、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用了不同的学科教材,因此学科培训教材省不再统一编写“考标”,将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针对性训练,省将统一组织省级学科骨干培训,开展一些专题性讨论、竞赛、评选等活动对训练加以指导和引导。参加新时期师德修养“考标”编写的有:罗志琳、曾宁

3、一、渠静、刘芸;参加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考标”编写的有:龙立新、杨咏梅、田峥;参加校本研修面对面“考标”编写的有:王天珍、黄明娟、余筑;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教程“考标”编写的有:林怀闽、程蓓、张燕民。最后由罗志琳、曾宁一审定。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2007 年 1 月 25 日新时期师德修养考试考核标准一、基 础 知 识绪 论1、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推

4、动作用和负面影响。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以学生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化中的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 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教师职业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作用的职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2、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略)第三章 教师对待事业的态度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的职业态度主要体现在:树立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追求以育人为本、塑造美好心灵的职业理想;培养不求功利、对祖国和社会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第一节 教师的敬业精神1、敬业精神的具体内容服务意识、

5、竞争与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2、敬业精神的社会价值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与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落脚点;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纽带桥梁,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关节点;是巩固文化成果的现实支撑,是社会风气改善的切入点。3、理解敬业精神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客观要求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永恒的教师才是一个新世纪合格的教师。第二节 教师的责任意识1、教师责任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教师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2、教师责任意识的三个构成部份责任认知、履行责任的自我评价、责任行为的调节。教师责任意识的三个层次:自控层、他控层、无控层。教师责任意识形成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6、:感知阶段、理解阶段、接受阶段。3、树立教师责任意识的意义良好的责任意识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巨大鞭策力量;良好的责任意识可以调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冲突;良好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高尚道德品质。第三节 教师的职业理想1、职业理想的含义就是体现着一定社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职业劳动者个体意识及社会意识中的集中反映。2、职业理想的特征职业理想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具有客观性和积极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3、职业理想的作用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重要的精神支柱;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成就事业的强

7、大推动力;职业理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4、人民教师的职业理想把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正确对待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正确看待教师工作的苦与乐。第四章 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第一节 爱生意识1、师爱的内涵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也是人民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正确理解师爱既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还是一种能力。创造爱的环境的能力;把握爱的分寸的能力;指导家长走出爱的误区的能力,严防急功近利;引导学生敏于感受、正确理解、善于表达爱的能力等。2、作为教师该怎样表达师爱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与宽容学生、关心学生。第二节 平等意识1、师生平

8、等的意义 166 页2、教师的平等意识实践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师对平等意识的实践、实现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平等意识的实践。第三节 公正意识1、教师的公正意识践行客观地、合情合理地对待学生;准确理解学生的需要是公正对待学生的前提;全面客观的认识有利于公正评价;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第五章 教师对待同事与学生家长的职业道德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三类人际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第一节 教师与同事关系中的道德要求1、怎样理解与同事的团结合作共同目标;共同的兴趣和利益;平等的权利和义务。2、合作是师德的基本素养,同事间需要怎样的合作道德素养教师的发展;学

9、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与同事合作的道德素养。3、教师与同事需要怎样的合作道德素养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第二节 教师对待学生家长的职业道德1、与学生家长合作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具备与学生家长合作的道德素养。2、教师与学生家长合作中的误区利用家长;排斥家长;教师一言堂;向家长推卸责任。3、与学生家长合作过程中需要的道德素养相互尊重;合作意识;紧密配合;互相促进。第六章 教师对待自身的道德第一节 知德并重 教书育人1、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要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发展;教育要使每个学生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2、教师的教育

10、价值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大众教育为本。3、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师的教育境界体现在人生追求上;教师的教育境界体现在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上;教师的教育境界最终要落实在教育活动中。第二节 学高为师,追求卓越1、勤学进取,好学深思2、教师的创新必须遵守的原则科学原则;人本原则;民主原则;开放原则。3、脚踏实地,发展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4 德高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最主要的两点:一是认真严肃,敬业爱生的教育精神;二是宽广厚实,多才多艺的学养才能。教师风貌的魅力表现:一是庄重严肃的工作作风;二是亲切和蔼的态度。教师风貌的作用:一是树立威信;二是示范作用。1、模范遵守社会公德。2、衣着整洁,语言规范健康。

11、3、礼貌待人,作风正派。4、以身作则,注重身教。第七章 改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策略第一节 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有必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教师劳动的目的、教师劳动对象的特点、教师劳动过程的特点、教师劳动成果的特点。2、提升教师自我道德修养的途径及方法勤于学习、培养情感、磨练意志、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克己内省。第二节 营造师德修养的宽松氛围1、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的规章制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地校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章制度。2、实行人性化的学校管理体制,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生存空间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尊重的管理理念;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大力推进

12、学校的民主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品位。第四节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1、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受教育者的道德、对待教师和教师群体的道德、对待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员的道德。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社会性评价、教师自我道德评价。二、基本技能及运用1、积极参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和师德教育活动,有活动记载。2、运用新时期师德修养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自己的实际教育行为,自觉开展师德反思教育,每学年写 1 篇师德修养的案例分析或体会文章。三、考试考核标准及办法1、基础知识考试根据本考试考核标准确定的内容和范围,由省组织统一命题

13、进行书面考试。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试卷按百分制记分,考试成绩 60 分以上(含 60 分)为合格,不合格者需进行补考。成绩如实记入“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2006-2010 年)登记表”。新时期师德修养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以本考标为准。由于师德考试内容不完全确定,常需结合考试当年的重大时事、教育大事,因此未划定各章命题的比例。2、基本技能及运用考核(1)对新时期师德修养的学习,每位教师参加各级集中培训五年累计应不少于 50 学时。(2)各地(州、市)、县(市、区)可根据本考核标准中的内容和要求,制定考核实施细则和量化标准。通过检查教师个人学习记录、业务档案、出勤情况,结合教育教学中的

14、行为表现,在教师互评基础上,由学校、乡(镇)中心校负责人写出评语并评出等级。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考核标准及办法一、基础知识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1、课程的定义(参见教材第 1-3 页)2、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要求;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政府深化教育改革的坚定决心。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参见教材第 13-14 页)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参见教材第 14-17 页)5、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参见教材第 5 页)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教材;教师要参与制定校本课程。6、学生与课程的关系(参见教材第 6 页)学

15、生要体验和生成自己的课程;课程目的指向学生的发展。第二章 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1、课程目标的基本内涵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2、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生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学科发展。3、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参见教材第 22-24 页)4、课程结构的相关概念(参见教材第 26 页)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的基本内容(参见教材第 27-28 页)6、课程结构的特点(参见教材第 28-30 页)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课程结构的综合化。7、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内容(

16、参见教材第 30-31 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8、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的关系(参见教材第 31-32 页)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参见教材第 31 页)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为社区服务的基本思想;关注学习的生活经历及身边的日常事物。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1、课程内容的内涵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2、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3、课程标准的含义(参见教材第 55 页)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参见教材第

17、 55-56 页)5、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关于教学的建议、关于评价的建议(参见教材第 61-64 页、第 65-66 页)第四章 教材的开发与管理(略)第五章 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学变革1、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观的转变(参见教材第 85 页)2、新教学观的要义(参见教材第 85 页)3、新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参见教材第 86 页)教学方式上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教学管理更加民主;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综合;教学评价走向多元评价。4、学生观的概念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总的看法和态度。5、理解科学的学生观(参见教材第 87-89 页)学生是主体性的存在;学

18、生是多样化的存在;学生是完整性的存在。6、知识观的概念(参见教材第 89 页)7、知识观的四种基本类型(参见教材第 89 页)科学主义知识观;工具主义知识观;文化取向知识观;生存取向知识观。8、知识观的转变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参见教材第 90-91 页)。9、新课程理念下,观念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参见教材第 91-92 页)。10、自主性学习的特征及含义,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参见教材第 95-100 页)11、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参见教材第 101-104 页)。1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目标、模式(参见教材第 104-1

19、05 页)。第六章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1、新课程提倡的课程管理模式(参见教材第 112 页)2、校本管理的概念分析及其优势(参见教材第 119-120 页)3、校本课程的概念(参见教材第 121 页)校本课程就其一般意思而言,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开发出来的课程。第七章 基础教育课程评价1、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相应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等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过程。2、课程评价的类型(参见教材第 134 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3、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参见教材第 135-136

20、页)4、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的内容(参见教材第 136 页)5、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工作环节(参见教材第 136-141 页)6、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参见教材第 142-145 页)设计评价工具及方法(教师自评、学生及家长的评价、教师互评、上级领导的评价);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自身素质发展的资料;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7、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哪些方面(参见教材第 146-148 页)8、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参见教材第 149-151 页)第八章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1、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参见教材第 159-160 页)

21、校本教研是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其特点是: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密切结合在一起,并大力倡导学校第一线的教育者积极参与。2、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开展活动让教师动起来;通过课题研究与实验让教师形成科研能力;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励教师持续发展;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加强教师与社会的沟通。3、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参见教材第 161 页)校本教研的核心形式主要包括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二、基本技能及运用1、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合理、有效地体现三维目标要求。2、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照要求开展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3、理解必修课程与选

22、修课程的关系,合理开展两类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理解新教材的特征,掌握新教材,处理好教学与教材的关系,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5、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观念变革,确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6、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实践。7、理解课程评价功能,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8、掌握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积极开展上课、观课、评课、议课等教学与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9、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及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不断加强反思性实践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0、理解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开展校本

23、课程开发实践。三、考核标准及办法1、基础知识考试根据本考核标准确定的内容和范围,由省组织统一命题进行书面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试卷按百分制记分,考试成绩 60 分以上(含 60 分)为合格,不合格者需进行补考。各章考试内容所占比例为:第一章约为 10%,第二章约为 10%,第三章约为 10%,第五章约为 35%,第六章约为 5%,第七章约为 20%,第八章约为 10% 。2、基本技能及运用考核(1)对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于反思 、校本研修面对面两门课程的学习,每位教师参加各级集中培训五年累计应不少于 40 学时。(2)由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根据本考核标准确定的内容和范围,结

24、合当地实际,制定考核细则和量化标准,通过自我总结、群众评议、再由乡(镇)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写出评语并评出等级。考查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校本研修面对面考试考核标准及办法一、基础知识话题 1 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对话 1 校本与教师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化及其基本含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要求,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

25、认定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取向理智取向、技术取向、反思取向、生态取向。3、教师的专业生活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参见教材第 12 至 20 页)对话 2 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1 校本研修活动的框架和流程(参见教材第 32 至 35 页)对话 3 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校本研修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常用方式与途径第一,教学设计分享;第二,主题学习资源网站和校园网站建设;第三,教学博客日志;第四,视频教学案例与案例学习;第五,定向搜索与网络求助。话题 2 在实践反思中改进和成长对

26、话 1 对一个公式的认识和理解1 经验和反思的含义经验:一种用作名词,经验作为一种结果,它是人经由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种用作动词,作为一种过程,它是获得知识和技能所经历的实践和体验。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2、教学反思的含义、时间、步骤和方法含义: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时间: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过去的 经验进行反思,使未来的教学设计建立在过去经

27、验的基础上;课中反思,指向于当前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课后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步骤:明确问题,确认教育困境的存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立理论假设,解释情境,指导行动;实施行动。方法:反思日记;课后备课;观摩与分析;职业发展;开展行动研究。3、行动研究的过程。过程: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对话 2 研究:为了生活更加舒适1、教师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的过程(参见教材第 83 至 91 页)对话 3 教师的叙事研究1、叙事的含义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的事情,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2 教学叙事(教育

28、叙事)的含义及研究方式教学叙事:就是教师讲述自己的课程与教学故事,在讲故事中体现教师个人对教育教学事件的理解,诠释教师对教育意义的体悟。研究方式有两种:一是教师做的教育叙事;另一种是教育研究者所做的教育叙事。对话 4 教育中的类比研究1、类比的含义及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方法:(参见教材第 113 至 114 页)。2、常见和常用的教育类比(参见教材第 112 至 113 页)。话题 3 同伴互助共同前进对话 2 互助的现状和促进1、学校在促进同伴互助上的措施。提纲共同目标;提供相对安全的学校工作环境;建立促进合作的制

29、度环境;形成开放的、诚信的学校文化;组织合作活动,促进同伴学习。对话 3 分享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含义及教学设计“工作坊”的思路含义:教学设计表现为教师的课前决策,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坊”的思路:组织教师围绕一个单元、或一节课,通过任务分工、进行教学设计、交流和讨论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设计,在实践和讨论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学习教学设计,以提高“工作坊”成员的教学设计能力。对话 4 观课和议课1、好课的标准学生喜欢的课;质量不错的课;负担不重的课。2、观课、议课的目的围绕师生行为、支撑行为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念、行为结果进行观察和讨论,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分析教学活

30、动中的多种可能性,思考潜在可能性,以获得教育的新的理解,并规划和策划未来教育行动的活动。3 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要素组成教学主体合理性、教学目的合理性以及教学工具合理性。话题 4 在专业引领下提升对话 2 怎样和专家对话与交流1 和专家对话与交流的方法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介入;从全面接受到质疑对话;从了解信息到规划行动。对话 3 读书的态度与方法1、读书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参见教材第 220 至 221 页)话题 5 致力于幸福的教师生活对话 1 幸福的教师生活的意义1 幸福的意义幸福对自身的意义:幸福具有终极性,幸福具有动力特质;教师幸福生活对学生的意义;幸福对成长的意义。对话 2 教师幸福生活的来

31、源1、内化与外化的含义及实现方式内化:解决个体成人的问题,也就是通过提高个体的素质、激发个体的潜能,使主体能够占有、驾驭和享受改造外部现实的成果,并在新的基础上拓展外化的能力,内化的形式就是学习与教育。外化:就是通过改造人的外部现实,改造人的自然的、社会的外部关系,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实现方式: 内化是通过学习和教育,外化是通过感受和创造来实现(参见教材第 240 至 258 页)。2、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参见教材第 258 至 259 页)。二、基本技能及运用话题 1 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1、积极参与学校校本研修活动,有活动记载。话

32、题 2 在实践反思中改进和成长1、了解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能结合自己的教育行动写出 1 份教育叙事。2、自觉开展反思性教育,并能写出 1 份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文本。话题 3 同伴互助共同前进1、了解观课与议课的方法,能通过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写出 1 份自己的议课文本。话题 4 在专业引领下提升1、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根据教育理论,写出 1 份读书体会。2、争取专业引领,写 1 份与专家对话、交流的案例或体会。三、考核标准及办法1、基础知识考试根据本考核标准确定的内容和范围,由省组织统一命题进行书面考试,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试卷按百分制记分,考试成绩 60 分以上(含 60 分)为合

33、格,不合格者需进行补考。各章考试内容所占比例为:话题1 约占 10%,话题 2 约占 30%,话题 3 约占 30%,话题 4 约占 20%,话题 5 约占 10%。2、基本技能及运用考核(1)对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于反思 、校本研修面对面两门课程的学习,每位教师参加各级集中培训五年累计应不少于 40 学时。(2)各地(州、市)、县(市、区)根据本考核标准中的内容和范围,制定出考核实施细则,拟定出量化标准,经过检查教师个人档案,考核教育教学行为,由学校、乡(镇)中心校负责人写出评语并评出等级。考查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贵州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考核说明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我省

34、对“十一五”期间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安排如下:一、培训教材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将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培训大纲的要求进行,选用教材为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高教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出版教育部师范司组织审定)。二、培训要求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必须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每位教师参加各级集中培训的课时数五年累计不得低于70 学时(其中 20 课时用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50 课时用于“教育技术”的能力培训)。三、考核要求 学员完成规定课时的培训后,经县级教师培训基地按“达标要求”组织考核评定(达标要求

35、附后),成绩合格者可认定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 。成绩不合格者须重新进行培训考核。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是“贵州省(十一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 登记的主要内容,各地、县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参训率、合格率,将作为全省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验收的主要条件之一。四、水平考试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各地招生考试部门具体负责安排部署,水平考试每年将进行数次,取得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 等次的教师,方可申请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水平考试的认证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附:贵州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标要求1每个学员完成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文稿、资源、评价和过程记录等),实施或展示、研讨教学。2掌握演示型教学媒体 PowerPoint 的特点方法,提高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每个学员自行制作完成一个 PPT 课件,并进行教学展示。3学会运用 Word 或 Wps 文字编辑软件编制常用教学文档,运用网络工具搜集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对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资源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4能够使用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量规和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