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防治流行性南瓜疫病的若干意见从 2010 年七月份以来,全区先后有不同作业站分别在田间发现南瓜发病,并日益严重。南瓜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能爬蔓,茎的横断面呈五角形。叶子心脏形。花黄色,果实一般扁圆形或梨形,嫩 时绿 色,成熟时赤褐色。果实可做蔬菜,种子可以食用。南瓜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具有潜育期短,蔓延迅速和暴发流行的特点。其在我国各南瓜产区均有发生,严重时南瓜植株大面积枯死,果实腐烂,甚至 绝产。由于近年来南瓜各品种 连年大面积种植,其疫病的为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成株期主要为害茎蔓的基部、茎节部、叶片及果 实。茎蔓发病较重,叶和果实发病较少,成株期受害重,苗期 较轻。发
2、病初期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渍状,病部 渐渐缢缩软腐,呈暗褐色,病部叶片萎蔫,不久全株枯死,病株维管束不变色。叶片受害多在叶缘处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大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其发生速度很快。病叶干燥时 呈青枯,叶脆易破裂。果实受害多发生在花蒂部。初现暗绿色圆形或近圆形水渍状凹陷斑。发展后可扩及全果,病果皱缩腐烂 有腥臭味。病部表面 长有白色霉状物。我场各作业站田间病害症状主要有:叶片受害,在叶缘处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大斑,病斑边缘不明 显,叶片脆且易破裂,果 实花蒂部受害腐烂,表面长有白色霉状物。南瓜疫病以土壤传播为主。喜高温高湿条件, 高温高湿、雨后闷热极易使疫病流行,气候条件与病害的发生关系
3、密切,在适宜 发病的温度范围内,雨季 长短和降雨量多少是疫病发生流行的决定性因素,田间发病高峰多在雨量高峰之后。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土壤和未腐熟的粪肥中越冬,成 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夏初,瓜株伸蔓后,土壤中的病菌先侵染瓜株基部茎蔓,以后扩展到叶和瓜上。植株发病后,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及其萌发的游动孢子又借风雨、灌溉水等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传播蔓延。如发现病情需每隔 710 天喷药 1 次,连续 34 次。病情严重时可改为57 天喷药 1 次,并可以适当加大药量,因病菌易产生抗药性,所以施 药同时要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使用作用机制不相同的药剂。喷药除喷洒植株外
4、。 还需喷洒地面或结合灌根以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切忌:不可以只施药一次,那将会大大减小施药效果。*可选的药剂种类及浓度为:1、银法利(氟吡菌胺和霜霉威德复配液体制剂)700 倍液喷雾1、70疫毒灵(乙磷铝三乙基亚磷酸铝)可湿性粉剂灌根或喷雾2、58甲霜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喷雾3、25瑞毒霉 750 倍液喷雾4、72代森锰锌 霜脲氰可湿性粉剂(克露)800 倍液5、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灌根,每株灌根 250-300ml6、每 7-10 天 1 次,连灌 3-4 次,病情 严重时可稍加大施药量与施药频率7、25嘧菌酯悬浮剂( 阿米西达)1 5002 000 倍液喷雾
5、南瓜疫病为土传病害,年年发病, 为做到对翌年南瓜疫病的控制,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选择抗病、耐病品种 可选用梅亚系列及桦南无权大白板等抗病性强的品种。2、种子处理 于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可 选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5 甲霜灵拌种剂按种子量的 0.4拌种。3、选择合适的地块并合理轮作 南瓜耐旱怕涝,喜温厌凉,宜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种植。轮作中宜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 实行 35 年轮作,忌选 瓜果蔬菜、甜菜、烤烟等茬口。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实行水旱轮作。4、改进种植方式 严格选地,尽量采用 宽行高台或平台栽培,坡地种植,即垄宽 6570 cm、株距 5O6O
6、cm,隔行种植,中耕破垄加宽加高种植行,定向压蔓在平台上。此方式通透性强,利于增温降湿,既防病又便于田 间管理。5、加强田间管理 南瓜生长期间应经常到瓜田观察。雨后及时清沟排水,保持田间卫生。在生育期间对 田间发生的烂瓜、死株、病叶等要及时清理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并对病穴周 围土壤撒石灰粉或浇注药液灭菌消毒。如病害已蔓延扩展的还要对全田喷雾防治。 对于没有发病的地块。生长中后期如雨量充沛、过水或存水则应先期预防。可 结合补充微量元素肥料全田喷雾封闭。收获后也要及时清除烧毁病株残体。防止种植 过密,以利通 风透光,降低土壤湿度,减少发病机会。6、合理施肥 底肥宜多施有机肥和氮磷钾复合肥。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后期追肥少用或不用氮肥,可适当补充磷钾及稀土微肥。7、提前合理预防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合适的化学药剂,采用科学的施药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危害。生产上应在雨季来到之前(6 月末 7 日初)施药 ,此 时 田间未及完全封垄,既便于操作,同时 此时温度低、湿度小病菌孢子囊并束大量形成,因此可以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