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娃娃鱼大量繁殖幼苗核心技术要:娃娃鱼人工繁殖成功 29 年来至今仍未突破大量产苗的技术瓶颈。其原因是生殖细胞发育存在缺陷,也就是缺乏单位蛋白、缺乏生精蛋白、缺乏卵黄蛋白、缺乏胶原抗体蛋白。然而单位蛋白、生精蛋白、缺乏卵黄蛋白、缺乏胶原抗体蛋白来自来水中生态藻相,藻相来自于生物链,生物链来自于食物链,食物链又来自于生态元素。由此可见,娃娃鱼大量繁殖幼苗的技术瓶颈是池中生态元素与藻相。也就是娃娃鱼与生态元素、食物链、生物链、藻相、PH 的互动是突破娃娃鱼大量繁殖幼苗技术难关的不二法门。关键词:娃娃鱼 生态元素 食物链生物链 繁殖娃娃鱼自上世纪人工繁殖获得初步成功以来,至今已有 29 年未取得突破性
2、进展,严重地影响了娃娃鱼产业化进程,其资源难以得到保护与增殖。为此,我们深入研究娃娃鱼生态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理学、繁殖生物学、养殖学及原产地地理地质学等学科内容,从中发现了娃娃鱼人工繁殖率低的主要原因。依据这些因素,采用原生态集成技术探索娃娃鱼大量繁殖幼苗,现将思路简报如下,1. 娃娃鱼繁殖技术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关于娃娃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阳爱生、肖汉兵、刘鉴毅等,早在 20 世纪 70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曾对娃娃鱼繁殖进行了试验,都获得了成功,但未能突破苗种大量生产的难关。最近几年来,先后又有沈宝泉、黄俊海、王国兴、王海文及广州华宝集团,湖南三润集团、浙江永强集团也进行了娃娃鱼人繁技
3、术。其中沈宝泉等在 2004 年娃娃鱼人繁试验中成功孵化出幼苗 12000 尾,这是国内29 年来娃娃鱼人繁技术的一点突破;此外,广州华宝集团、浙江永强等现在每年也人繁出幼苗 8000-20000 尾,但他们均有种鱼的数优势,也没有突破娃娃鱼大量繁殖幼苗的技术难关。由此可见,娃娃鱼人工繁殖技术至今还处在试验阶段,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娃娃鱼人工催产技术现在是成熟的,这是业界所公认的,娃娃鱼人工繁殖率的高低,并不在于谁有多么高明的催产技术,不在于谁有催产技术诀窍,不在于谁有授精与孵化技术的密笈;而在于娃娃鱼是否有足够的性成熟亲体可供繁殖,这才是难题本质所在。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现在娃娃鱼人工繁殖所
4、使用的催产药物是脑垂体、LRH_A、HCG、高效催产合剂,这几种催产药物任选一组其催产率可达 96%。 工催产也不在于剂量的多少,而是在于亲体性成熟度。这也是因为现在娃娃鱼催产剂量 LRH-A0.2-80ug/公斤+HCG10-1500IU/公斤都能使成熟亲体产卵、排精。由此可见,娃娃鱼人工催产药物剂量的多少不是主要技术障碍,娃娃鱼人工繁殖率低,究竟是些什么问题呢?我们总结为如是几个问题:1) 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其因是水温与饵料,因为水温与饵料是娃娃鱼性腺发育的决定因素。2) 雌性产下的大量卵不能授精、俗称死卵,这说明卵还没有达到受精学上的生理与形态上的成熟。如广州华宝集团、珠海金鲵公司、
5、浙江永强公司、杭州金利生物公司、湖南三润集团,湖南桑植大鲵保护区,这些公司雌鲵所产下的卵每年不少于 10-100 万粒;实际上,每个公司每年繁殖出来的娃娃鱼苗只有8000-30000 尾左右,死卵高达 90-95%。死卵的原因一是单位蛋白本身因素造成的,二是未受精造成的。死卵是每个基地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3) 雌性难产现象普遍存在。娃娃鱼顺产较少只占 10-20%,其余均难产;也就是产卵时卡脖。4) 雄性精液质量差。众所周知,雄性挤出的精子大部分是死精,其次精子活力低。液质量差的原因是娃娃鱼缺乏生精蛋白,精子死亡是生精机制发育不良及精液果糖,VA、VE 以及精胺素等物质低下所致。用
6、中医理论讲精液质量差,则是肾气不足、肾阳亏损、化生不及而致精气衰微,机体肝失条达,气血不畅是导致死精子的根本原因;这与娃娃鱼长期生存于低温暗光的水环境有极大相关性,娃娃鱼生存于阴冷与暗光的水环境是造成肾气不足、肾阳亏损的因素,从而造成娃娃鱼死精子及活力低。有研究者用鱼类精子营养液来提高娃娃鱼精子质量,其作用甚微,殊不知,由于娃娃鱼缺乏生精蛋白,也就是说精子先天不足,你用鱼类精子营养液提高娃娃鱼的精子质量效果不佳是可想而知的。上述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池中没有适宜娃娃鱼发育的生态藻相,也就是没有完全性蛋白,水中缺乏单位蛋白,娃娃鱼先天发育不良,因此,雄性精子质量差活力低。5) 授精卵发育后期胚胎易大量
7、死亡。授精卵胚胎发育后期是指尾芽期至脱膜出苗这一阶段。其死亡原因是卵胶膜胶原抗体蛋白严重不足导致水霉所致。6) 稚苗畸形数量大。稚苗畸形比例一般有 30%,其原因是亲体缺钙和水中重金属污染所致。7) 人工难以选择出性成熟亲体。从以上娃娃鱼繁殖率低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其原因是缺乏单位蛋白,也就是水中缺乏生态藻相,实质上则是水中缺乏生态元素;这是因为生态藻相来自于生物链,生物链又来自于食物链,食物链来自于水中生态元素。娃娃鱼本身需要这些蛋白元素转化为精卵蛋白供精卵细胞发育,同时蛋白元素又会使亲体生殖基因被激活。2. 水中元素与娃娃鱼互动1) 生态元素是生物进化的主导者娃娃鱼繁殖要认知的常识
8、元素。地球上已知有 120 多种元素,世界上任何物质和生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与元素之间会发生反应变化起来,元素衍化后就会产生非单位元素或复方元素或微量元素,这些单位或复方或微量元素是主宰生物形态,习性与生存的基本元素。它们也是生物个体初始与生存及进化时所需的基本养源,主导生物进化要有一定的时间和元素供给的食物链养源。水层岩所溢出的元素含有较高的钙积稀有元素,因此,采用该水质繁殖,其繁殖率是很高的,因为该水质中稀有元素不易产生共同养源。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们又能衍生出适合娃娃鱼性腺发育所需的生态藻相。所以水中生态元素与娃娃鱼繁殖率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水中元素缺乏直接改变生物链的衍化。因此,元素
9、决定了藻相的演生,决定了娃娃鱼繁殖率的高低。2) 元素与娃娃鱼养殖互动已知哪一种或多种元素组合滋生哪一种生物是固定的,当然哪一种生物的生存或繁殖也是固定的;在固定的水域里由元素衍化再演生的食物链与生物链也是固定的。水中藻相来自于水中生物链群。哪一种藻相会使哪一种生物(这里指娃娃鱼)生存与繁殖也是固定的。元素组合水中生物的初始,不同或相克的元素就能抑制该水域之水中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娃娃鱼长期生存独特水环境中,它所依靠的就是该水环境中独特的藻相衍生的单位蛋白养源,也就是说水中藻相就是娃娃鱼生长与发育所需的完全性蛋白。完全性蛋白所转换的单位蛋白无法供给与适应娃娃鱼生长发育所需的自然蛋白,那么娃娃鱼自
10、身生殖系统就无法转化为精卵细胞,娃娃鱼也就无法完成性成熟的使命;自然不能完成繁殖使命。其次娃娃鱼自身也无法转化抗体蛋白,在短期内娃娃鱼就会腻食。娃娃鱼腻食来自于生物链,生物链源自食物链,食物链的变更源自池中元素被中和或转换,因此,娃娃鱼腻食或得病,如果用用药物或换非原生区的自然水,无论使用任何药物来治疗,都会使水中元素的计量加速减少或消失,减少或消失的元素就会起化学反应,首当其冲的就是娃娃鱼必需适应新水环境的养源,也会立即影响到池中生物链的稳定。由此可见,娃娃鱼亲体培育阶段着重的是原产地自然水的添加,此项作业的重点是水中元素供给,此外,池中适宜娃娃鱼生长与发育的藻相,更是不可忽视的作业,它能使
11、娃娃鱼性腺发育时有充足的精卵蛋白及抗体胶原蛋白。3.娃娃鱼与生物链的互动娃娃鱼所需的完全性蛋白来自生物链所演生藻相,此种蛋白就是单位蛋白,这就是说此种单位蛋白适合或勉强适合本池水中各种生物的生长、分裂与繁殖。在长期间物竞后,池中生物就会转为常态。因为有生物排泻物可以充当养源与竞存所产生的抗体。如果外在环境条件不是很大变化,池中的生物会因养源的多寡自行减产或加速繁殖。娃娃鱼所食的生饵,生饵 PH 值会低于腐性生料,对娃娃鱼而言,食用较低的PH 值饵料对日后产卵量就会高于食用较高的 PH 值的生饵,但低 PH 值的饵料又易使水质产生非常态的生物链,因此,娃娃鱼亲体培育应着重池中生物链的稳定;着重池
12、中水环境所含的完全性蛋白及微高的 PH 值。水质要转为微高 PH 值不是下化学品,而是放养源。只有经水中氨转换的常态藻相才可稳定池水 PH。对娃娃鱼而言,微高的 PH 的水环境才会有产卵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它能增加雌性的产卵量,增加精子活力与提高孵化率,可见稳定的生物链是提高娃娃鱼人工繁殖率的重要因素。4.娃娃鱼与池中生态藻相互动池中淡微藻是娃娃鱼性成熟的物质基础,这对娃娃鱼而言就是完全性蛋白。缺乏完全性蛋白的娃娃鱼会重新演化 DNA 排列,于演化过程中会暂时减少娃娃鱼生殖生理的原有功能。这是因为池中生物链的基因突变,直到娃娃鱼重新适应新的生物链。水中各种藻相所养出的生物是不一样的,绿藻养源可
13、养鳃部较小的鱼类,只是生长慢,但繁殖率高。亲体培育池中有适宜的藻相是大鲵雌性增加产量与提高孵化率,雄性增加精子活力的关键因子之一。池中的藻相与 PH 值之水的维护,不是下化学药品,而是下养源。将衍化过养源转为适合娃娃鱼性腺发育所需的非共同养源,它才可使池中藻相稳定,亦可稳定池中 PH 值。对生物而言,生物链既是来自于阳光、空气、水和食物链。这样就能推断的是哪种常态温度长出哪一种生物是固定的。因此,娃娃鱼人工繁殖应着重亲体与藻相之间的互动。这是因为娃娃鱼性成熟所需的自然蛋白来自于池中藻相,又因哪一种藻相孕育出哪一种生物是固定。因此,娃娃鱼人工繁殖应着重亲体与藻相之间的互动,这是因为娃娃鱼性成熟所
14、需的自然蛋白来自于池中藻相。又是因为哪一种藻相孕育出哪一种生物是因定。藻相蛋白养源会转为常态生物链之单位蛋白,当单位蛋白转为常态后会使水中元素不断层。如此一来,池中藻相所需元素就转为蛋白养源。此时,藻相生物之水质本身就有取之不尽的性腺发育成熟所需精卵蛋白和胚胎发育所需的抗体胶原蛋白。5.娃鱼幼苗大批量繁殖的关键因子娃娃鱼亲体培育期间,水中元素不断层,微淡的藻相与 PH 值之水的维护;温光调控;生物链与娃娃鱼互动是增加产卵量,提高精子活力与提高繁殖率的不二法门。而不是借助药品或其它激素,或投喂高蛋白的饵料如此的亲体培育方法,才能使娃娃鱼取得性成熟所需的单位蛋白和精子发生所需的生精蛋白。总之,突破
15、大鲵大量繁殖幼苗核心技术的难关,关键就是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培养出大量性成熟的亲体。国内现有大鲵繁殖基地真正人工培育出来性成熟的亲体只占亲体总数的 5%,所以,大鲵人工繁殖率低,大鲵亲体培育技术和人工繁殖技术 29 来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这是事实。既然 29 来大鲵人工繁殖技术没有进展,那为什么大鲵繁殖基地仍然采用现有的人工繁殖技术而不去创新呢?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大鲵性成熟率低是大鲵难以大量繁殖出幼苗的主要难点,大鲵性成熟率低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缺乏单位蛋白和生精蛋白,缺乏单位蛋白和生精蛋白的原因则是池中缺乏适宜娃娃鱼所需的藻相。藻相来自于食物链与生物链,食物链来自于水中元素。可见,
16、水中元素的缺乏与藻相的断层才是大鲵人工繁殖率低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大鲵性成熟率低的根本原因。因此,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仿造大鲵原产地原生态环境培育亲体,这种仿原产地原生态培育大鲵亲体着重的是元素供给生物链与藻相互动,这种互动就会使藻相的完全性蛋白所衍生的单位蛋白与生精蛋白供给大鲵性腺发育成熟。完全性蛋白也会使大鲵胶原抗体蛋白增强,从而减少胚胎发育死亡数量,达到提高孵化率和繁殖率的目的。大鲵大量繁殖幼苗的技术难关的突破,绝不是在催产药物、催产剂量,孵化技术上有什么秘密诀窍,也不需要弄清大鲵性腺发育成熟的机理。理由是,现有的人工催产技术、催产药物、催产剂量及孵化技术是很成熟
17、的,这也是业界公认的事实,因为现有催产技术,其催产率达 95%以上,孵化技术其孵化率也达到 70.3%,问题的关键是性成熟的大鲵太少,所以,大鲵人工繁殖率低。再以鳗鱼为例说明事实,国内已有学者阐明了鳗鱼性腺发育成熟的机制,可是鳗鱼至今仍然是没有可供人工饲养的幼苗(指没有人工繁殖的鳗鱼幼苗),大鲵性腺发育机理阳爱生研究员做了大量研究,初步阐明大鲵性腺发育成熟机制,可是,大鲵人工繁殖成功 29 来还是没有实现大量产苗的目的,若仍然去研究大鲵催产技术,孵化技术,恐怕再研究几十年,即使投资几千万元,或者上亿元,其结果必将是以失败告终。29 大鲵人工繁殖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不容质疑的。又以事实说明此
18、问题,国内现有的大鲵繁殖基地亲体数量少的有 30 组,多的有6000 组,产卵少的有 10 万粒,多的则有 100 万粒,实际上,每年人工繁殖出来的大鲵幼苗少的只有 60 尾,多的只有 30000 尾。均算,每组亲体产苗 2-30尾,理论上、8-20 斤鲵,产卵在 4002000 粒之间,按现有的催产率 95%、受精率 70.2%、孵化率 70.4%计算,每组亲体产苗应 177880 尾;以 30 组亲体计算,最少产苗数只有 3440 尾,最多产苗数应 17600 尾;若以 6000 组亲体计算,最少产苗数应为 106 万尾,最多产苗数应 528 万尾,现在的实际情况则是每个公司每年最多产苗数只有 30000 尾、均每组亲体产苗 30 尾、人工繁殖技术数据只是每个公司几组亲体的数据,绝不是全部人工催产、受精、孵化的数据,它的均是失败的。由此可见,现有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对大量繁殖幼苗是根本行不通的。29 年的事实说明了此问题,仿原生态繁殖技术事实告诉我们,娃娃鱼繁殖产苗量均在300-1100 尾。既然仿原生态繁殖产苗多,现在又研究发现生态环境只是外因,内因决定因子是水中生态藻相。因此,娃娃鱼繁殖大量产苗的核心技术应该是着重娃娃鱼与水中元素、生态藻相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