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差异的分析.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7897136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差异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差异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差异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差异的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差异的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差异的分析1摘要财政部 2006 年 2 月 15 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 ,是将我国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准则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修改、补充而成的。这一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比较接近国际会计准则的思想。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上要求更加明确,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更具有实务操作指导性,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的相关规定上、在计提减值准备的确认时间、计提减值的资产项目、资产减值准备或损失的转回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作了响应的变动。新会计准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了,新会计准则的实

2、施将有力地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2AbstractMinistry of Finance on February 15, 2006 new promulgation “Business account- ttting Criterion 8th - - Property Depreciation“, is our country old fixed asset, in the intangible asset criterion related content

3、carries on the revision, the supplement to become. This criterion has profit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related stipulation fully, quite clos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thought. The criterion compares with present business accounting in the property depreciation sign judg

4、ment requests to be more explicit, may take back the amount the measurement principle to have the practice operation guidance, in the property depreciation preparation aspects related stipulation, raised the depreciation preparation in the idea the acknowledging time, the idea to raise the depreciat

5、ion the asset item, property dep- reciation aspects and so on preparation or loss returning as well as accounting has made the response change. In the new ac- counting standards certain extent reduced to be listed to adjust the profit the method, prepared using the depreciation to adjust the profit

6、the space becomes getting small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implement -tation powerfully the standard accountancy order and accountant the behavior, will improve our countr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satisfied benefit counterparts and so on investor, creditor, government to the accounting

7、information demand, maintained the social public benefit.Key Word : Business accounting criterion ;Property depreciation preparation目录1 绪论 22 资产减值的概述 22.1 资产减值的含义 22.2 资产减值的产生与发展 23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的差异分析 23.1 相关规定 23.2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时间 23.3 计提减值的资产项目 23.4 资产减值准备或损失的转回 23.5 引入“资产组”概念。 23.6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商誉直线法摊销改用公允价值法

8、 23.7 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上,新会计准则比现行准则的要求更加明确。 23.8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比现行制度更具有实务操作指导性。 23.9 对公允价值使用做出了限制性规定 23.10 新旧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具体项目核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3.10.1 短期投资 23.10.2 应收账款 23.10.3 存货 23.10.4 长期投资 23.10.5 委托贷款 23.10.6 固定资产 23.10.7 在建工程 23.10.8 无形资产 23.10.9 持有至到期投资 23.10.10 商誉 .24 影响减值准备政策的因素 25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实施策略 25.1 提高会计

9、人员综合素质 25.2 积极发展和健全资产交易市场 25.3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从内部抑制盈余管理 25.4 要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 督 2结论 .2致谢 .2参考文献 2西京学院本科毕业论文11 绪论我国在 2000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和 2006 年颁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都提到了对资产减值问题的规定和处理方法。新准则较之旧准则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更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与国际惯例趋同,健全了资产减值会计体系,规范了资产减值行为。同意了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新会计准则将更有利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向更客观、更合理、更稳健的方向发展。西京学院本科毕业论文2

10、2 资产减值的概述2.1 资产减值的含义资产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控制或拥有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益 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得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不能再予确认,或者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否则不符合资产定义,也无法实现资产的实际价值,其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因此当企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账面价值减至可回收金额。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资产减值准备:根据相关会计准则计提的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之间差额。2.

11、2 资产减值的产生与发展就我国而言,对资产减值的研究与运用到目前为止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自 1998 年开始,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其他上市公司可按此规定执行,而对非上市公司仅要求计提坏账准备。 二是 1999 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将四项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 三是从 2001 年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把“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

12、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新增的四项计提,同样是遵循了谨慎性原则所做的会计处理,而且准备的计提也能较为真实公允的反映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并规定: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23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的差异分析财政部 2006 年 2 月 15 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是将我国旧会计准则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有关内容进行修改、补充。新会计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体现了国际化的趋势。3.1 相关规定 对于资

13、产减值准备,旧的会计准则分散在各个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新的会计准则除了有一个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主要对长期资产减值进行规范外,对流动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等则体现在相关的准则中。3.2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时间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时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使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而新的会计准则对计提时间作了明确说明,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对于发生了减值的应当计

14、提减值准备。 3.3 计提减值的资产项目 旧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八大资产项目可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包括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8 项资产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对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项目同旧准则和制度中规定的 8 项资产实质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由于新会计准则变化,增减了部分资产项目,导致计提减值的资产项目名称略有变化。上述 8 项资产减值准备中除短期投资跌价准2备因核算科目变化删除外,其他 7 项资产减值准备继续保留,新增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或单独设可供出售金

15、融资产减值准备) 、工程物质-减值准备、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油气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等 8 项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另外尚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2 项可以核算资产减值的新增科目。新增加的 10 项减值准备或损失核算科目只是因会计核算科目改变从原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中分离变化而来,其实质核算内容没有根本变化。因此新会计准则规定有 17个科目可以核算资产减值准备或损失,几乎涵盖了除货币资金以外的其他类资产项目。3.4 资产减值准备或损失的转回 旧会计准则和制度规定的 8 项资产

16、减值准备可以转回,而新会计准则规定除坏账准备、存货外其他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 我国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原因是我国企业利用减值转回人为调整利润事件频频发生。据相关报道,2002 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超过 1 亿元的上市公司达 24 家,有 20 家 ST 公司;各项减值准备超过公司净利润 50%以上的上市公司有 27 家,有 20 家 ST 公司;同时,有 10 家 ST 公司通过冲回前期减值准备“扭亏为盈”。2003 年度,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占八项减值准备的 23%,仅次于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2004 年度年报也有类似现象。对 20

17、04 年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前20 家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同程度人为调整损益,2 家 ST 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 32595 万元和 4500 万元,占各自当年利润的 309%和 581%,成功摘除了 ST;4 家上市公司分别增加了当年利润28080 万元,6885 万元,6373 万元和 5003 万元,避免当年出现亏损;6 家上市公司维持或提高了公司的业绩。这明显说明了某些上市公司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严重程度,其中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大,影响面宽,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也就占相当大的比例。 53.5 引入“资产组”概念。现有会计

18、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应按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但是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没有销售市价,只有使用价值,单项资产一般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这导致单项资产无法确定可回收金额。在实务中,对于这类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具有可操作性;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如果某项资产的主要现金流入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则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再据以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同时,在认定资产组时,应当考虑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如是按照生产线业务,还是按照地区或者区域等)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几项资

19、产组的组合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存在活跃市场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均供内部使用,也应当在符合前款规定的情况下,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组。资产组一经确定,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企业管理层应当证明该变更是合理的,并应当披露变化的原因以及前期和当期资产组的组成情况。 3.6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商誉直线法摊销改用公允价值法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合、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只要有活跃市场,只要有公平价值,就可以使用公允值。强调一旦使用了公允价值,就停止历史成本价值的账务处理。以我个人所见,企业合并而形成商

20、誉的减值处理一直是人们所重视的地方。旧准则规定因企业合并所产生的商誉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该观点是把商誉似同于企业的其他资产,其本身的价值会因时间的推移发生损耗。但实际上很多企业的商誉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损耗。鉴于商誉的特征是不能单独存在及单独计算价值,因而商誉更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单独产生现金流量。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商誉直线法摊销采用减值测试法更加科学。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减值测试法判断商誉是否发生减损,这样能够更好的反映商誉的消耗。同时新准则对商誉减值的处理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作了规定,并针对商誉形成的特殊性,特别指出企业至少应在每年年终时,对5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且

21、应当与能够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减值组或者资产减值组组合结合起来进行,该政策对因重组而有重大企业合并所形成商誉的企业,依据其资产运作情况,将会对当期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资产优良的企业,商誉减值将较小,如果小于以前按直线法摊销的金额,当期利润增加;资产运作差的企业,商誉减值将较大,如果超过以前按直线法摊销的金额,当期利润将减少。新会计准则规定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其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如下:a.应当自购买日起将商誉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b.当不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回收金额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回收金额,则应当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否则

22、不需要计提。新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大大提高了商誉减值测试的操作性。3.7 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上,新会计准则比现行准则的要求更加明确。 一是明确“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二是明确“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 3.8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比现行制度更具有实务操作指导性。 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预计未来现金现值的计算等分别作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导规定。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新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

23、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便于实务操作。3.9 对公允价值使用做出了限制性规定公允价值很大程度上是靠人为判断,中国目前还无法广泛使用公允价值,认为调整利润的行为屡屡出现,所以对公允价值采取限制使用的态度。只要有活跃市场,只要有公允价值,才可以使用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强调一旦使用5了公允价值,就停止使用历史成本的账务处理。同时,由于使用公允价值,因而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新准则规定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3.10 新旧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具体项目核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0.1 短期投资原会计准则计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借:投资收益 贷:短期投资跌价

24、准备新会计准则计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10.2 应收账款原会计准则计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借:管理费用贷:坏帐准备新会计准则计提减值资产会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坏帐准备3.10.3 存货原会计准则计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借:管理费用 贷:存货跌价准备新会计准则计提减值资产会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3.10.4 长期投资原会计准则计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计提减值资产会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3.10.5 委托贷款原会计准则计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借: 投资收益;

25、贷:委托贷款-减值准备8新会计准则计提减值资产会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贷款损失准备3.10.6 固定资产原会计准则计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计提减值资产会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10.7 在建工程原会计准则计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借:营业外支出;贷: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计提减值资产会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在建工程减值准备。3.10.8 无形资产原会计准则计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借:营业外支出;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计提减值资产会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3.10.9 持

26、有至到期投资新会计准则计提减值资产会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3.10.10 商誉新会计准则计提减值资产会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商誉-减值准备。84 影响减值准备政策的因素影响企业资产减值政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其中,经济因素主要是指由于行业和企业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而导致企业资产的价值损毁;盈余管理因素主要包括主要经营者变更、利润平滑、大清洗等。价值损毁因素对资产减值比例有显著的影响,盈余管理因素中的主要经营者变更因素也对资产减值影响较大,在主要经营者变更时企业会提取大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可能性增大。新会计准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

27、的手段。 同时,也对某些企业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比如,资产价值很不稳定、可收回金额变化较大的企业,当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可收回价值回升时,前计提的减值准备又不能转回,这部分价值的回升不能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同时也不能在利润表中反映,这部分计提减值造成应转回损失,只能在处置资产时得以转回。从这一点来看,新准则对减值的做法缺少了原会计准则对此问题处理的灵活性。 另外,市场上传出的新准则的出台会诱发“赶集”现象,有可能在 2006 年将减值准备突击冲回,会使 A 股上市公司 2006 年增加净利 200 亿元的传闻,事实并未如此。我们必须一分为二来看上市公司 2006 年度冲回的减值准备,首先分析冲回

28、减值准备的资产是否已出售或处理了,若是的话该项资产的减值准备应该冲回(例如:企业结转销售成本时,对于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当将该销售存货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同时结转,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10);否则要分析上市公司 2006 年度冲回减值准备,是否有合理的依据,即原来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某项资产现在价值是否确有回升,如果是的话,据以调整有关资产的价值将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相关;其次,2006 年度大额冲回减值准备必须提出充分适当的证据表明原来计提减值准备的适当性,否则以前年度的计提就是滥用会计估计的结果,应当按照会计差错处理,转回的减值不能作为2006 年度的利润;还可以对转回减值的资产

29、跟踪前几年是否一直在进行计提减值和转回减值来调节利润。有关监管部门只要把好这一关是很容易判断上市公司转回的减值的性质。 有人曾对 2003 年亏损、2004 年盈利的沪市 45 家上市公司的减值准备进行过统计,发现上述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主要方式是坏账准备,各年占总计提金额的比例分别为 81.85%和 74.61%,存货跌价准备次之。在转回方面,排在前 3位的分别是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部分长期投资。部分资产因为后续计量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计提减值准备,除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是例外;有些资

30、产减值是可以转回的,包括存货、应收款项、投资、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这表明,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关掉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部分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转回的操控大门,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将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准则实施后,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了,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但企业仍然有其他的选择进行盈利操控。但是我想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能够严格执行新准则的。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涵盖了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体系。当然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资产减值的背后,

31、不只是准则因素, 更重要的是制度因素。这实质意味着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而资产减值会计所涉及的利益之争尤其复杂。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利益之争,还直接关系到企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之争。这些矛盾都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所以要企业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一方面是技11术问题,有赖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因为它提供一种客观的标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者的诚信问题。 如果企业不诚信,即使技术再完美,也同样容易被管理层绕过,而使资产减值沦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但就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本身而言,它只可能解决资产减值技术上的问题,公司治理和管理者诚信问题已经超出它的能力范围。然

32、而,即使只是减值技术上的标准也还是难以确定的,因为目前公允价值的研究尚不完善,比如有些特别制造的资产价值要么难以确定其市场价格,要么可以确定但成本很高。因此对于这个难度系数很高的问题,不可能光靠这一项规范就可以解决,它需要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公允价值、管理者诚信等基础性工作的支持。 新准则执行效果的高低,至少取决于四大因素: 一是准则本身的质量; 二是准则应用的经济环境及公司治理状况; 三是监管的权威性与效率; 四是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操守。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综合性地影响着准则执行效果。95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实施策略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虽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但是由于我

33、国实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环境还不够成熟,针对实务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应不断完善相关方面的对策和机制,在各个方的共同努力下达到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使其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5.1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具有清晰的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要想进一步扩大在企业中实行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范围,决不能忽视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判断的培养,否则资产减值会计制度难以推行,不利于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在会计环境方面,是要加快具体会计准则建设;是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等,为资产减

34、值计量属性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保障;是要加快会计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完善,规范会计职业体系,在会计教育方面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11际专业会计师组织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 大中华总监叶慧俐表示中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标志着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在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中国将大量需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人才。而根据目前状况,国际化高端财会人才将长期走俏,但是中国有 13.5 万名注册会计师,ACCA 近几年在中国仅培训了约 2 000 名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师,缺口很大,应当加紧培训会计师,以适合新准则和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需要。5.

35、2 积极发展和健全资产交易市场资产减值问题的核心是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但是在现阶段,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很难保证,这是因为相同的资产,在市场中会有不同的价格;合同协议价格的公允性很难保证,即使中介机构的公信力较高,由中介机构鉴定会导致高额的报告成本。因此健全活跃的资产交易市场是确定资产价位的最重要方面。而目前我国的资产交易市场还不够完善和透明,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客观的资料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使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也可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5.3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从

36、内部抑制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影响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当事人基于和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各方当事人相关权利、义务和收益的安排”。但是就目前来看,上市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股东相对集权,中小股东独立于企业外部的现象。公司法规定:各机构之间要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但现时看来,并没有发挥作用,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经理控制着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经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操纵财务报告的编制,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要防范利润操控,就必须进一步完善11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协调运转的作用,从内部着手,有效地遏制住

37、盈余管理的发生。 5.4 要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作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通过外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因此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应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职责,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并且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来实施审计工作,如有必要应当利用专家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

38、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尤其注意加强对资产组减值的审计。结论会计是企业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变革必将对我国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带来诸多的挑战和机遇。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经济实质,对资产减值的修改完善也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大的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有利于巩固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全面实施必将有效地规范我国会计工作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从而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实现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打下了基础,并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同时也保留了中国特色。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环境

39、越来越规范,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将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1313参考文献1 财政部 2006 年 2 月 15 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2 2001 年企业会计制度32007 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4 郑庆华 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新会计准则培训丛书之一52007 年交通会计第一期资产减值准备新旧准则解析6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分析 靳凤 新疆农垦经济 2008/097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新旧会计准则对比分析 寿迪峰 财会研究 2008/198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在新旧会计准则下的异同 张宝清 会计之友 2007/049王丽企业

40、会计制度中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思考J.财会究,2005, (9)10王学怡.关于计提资产减值的几点反思 J.财会通讯,2005,(8)11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3)13Ming xu,chu zhang. Bankrutcy predition: the case of Japanese listed companiesJ2008,(4)14David B. Audretsch E.Lehmann. E Lehman. The Neuer Markt as an institution of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J2008,(4)15Ming Jian.T .J. wong Propping through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J 200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