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国家地理网.doc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7894654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家地理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国家地理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国家地理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国家地理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国家地理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是这个国家的传奇。它横跨在这个国家9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东到西横跨整个北美大陆,全长接近5000公里。其工程建设在地理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东部原有铁路网的整合与扩建,穿越中部草原地区,翻越落基山脉和太平洋畔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加拿大的西部有着极为壮丽的自然风光。落基山脉的山河、森林和湖泊无以伦比的原始之美,是加拿大的一张价值不可估量的王牌。在1885年11月7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全线贯通之后,太平洋铁路运输公司为了把铁路和土地转换成为经济利益 壮族是一个稻作民族,喜欢傍水而居 壮民族聚居在北回归线一带,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壮族人是人类最早种植水稻的民

2、族之一 壮家男子的生活四部曲,独木舟、围捕、水车和稻田 壮锦的传统图案很多,其中以凤凰图案最为普遍,故有“十件壮锦九件凤” 之说。壮族的干栏建筑都是木质的,多见于桂北、桂西、桂南等较偏远的山区。楼下养家禽、家畜或堆放杂物,楼上住人从种棉到织布,壮族女子比男人更辛苦壮族人不仅是种植水稻的高手,而且也是种棉纺织的能手。 驮娘江畔的山坡上长有许多野生的蓝靛草雪线是冰雪的积累与消融平衡了的地方的连线。就是说在这条线上每年落下多少积雪,正好全都融化了。在此之上,冰雪逐年积累,在此之下,冰雪全部融化,不能留存。之所以说我们看到的那条曲曲折折的永久冰雪的下限所勾画的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雪线,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山

3、顶积雪的下限,有许多地方是向下流淌的冰川的末端连线勾画的。冰川的末端往往要超出雪线,因为冰川向下流淌,在雪线附近,还未来得及融化,冰川就流下去了。冰川的末端应该是冰川流动的速度与融化的速度相等的地方,因此冰川的末端显然不是雪线。雪线应该从冰川末端的上方某处通过。许多专家寻找雪线,是在冰川上找松软的积雪变成亮晶晶的冰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雪线通过的地方,这条线也被称为粒雪线。在我国西部之所以能看到雪线,看到在夏季最热时还存在的冰雪,是因为那里有高山和高原。在东部看不到这些,是因为东部没有足够高的高山。高纬度的寒带,太阳入射角度小,近似于水平,全年热量低,因此雪线低,在南极、北极地区,雪线高度为零,

4、即海平面就是雪线;低纬度热带,太阳直射,热量分布多,雪线高;中纬度的温带,太阳入射角和热量分布居中,雪线也居中;赤道地区,雪线较高,从赤道开始,雪线向两极地区逐渐降低,除了南北回归线附近雪线高于赤道地区外,这个地区的雪线高,是因为降水稀少。世界上有4个冰川大国,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的第四大冰川国,中国有冰川近5万条,冰川面积达近6万平方公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之所以是冰川大国,是因为它们都是地处中高纬度的国家,因为它们有地处寒带的北极圈内的国土。而中国就不同了,中国是中低纬度的地处温带和热带的国家,中国的冰雪世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的山高,中国是一个中低纬度上温带和热带地区的冰川大国

5、,中国的雪线是中低纬度上温带和热带地区的雪线。 雪线是一条景观分界线:上面是冰雪圈,是固态的水冰川塑造的冰雪地貌,是角峰、刃脊、冰斗的世界;雪线附近是冰和水共同塑造的冰缘地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石条、石海、石河、石笋、多边形土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雪线下面是生物圈,是高等动植物栖息的世界,也是液态的水河流与人类共同塑造的景观世界。雪线还是一条生命线,其上是肃穆的冰雪,其下是生机盎然的空间。雪线圈出的是生物圈的飞地,这里仿佛生命的禁区;雪线向下一个个自然带像涟漪一样,一圈圈地荡出去:冰缘荒漠、高山草甸、高山灌丛、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阔叶林带世界上最高的雪线不是在赤道,不是在南北回归线的所谓副高压

6、气候带上,而是在中国喜马拉雅山脉的北坡上,在珠峰北坡一带雪线高度达到了海拔6200多米海岸线和雪线的长度决定一个国家的冰雪景观和海岸与海岛景观的数量和规模;二者之间的平均距离决定了这个国家腹地的大小,以及水平距离变化的空间;雪线的高度及最高峰与最低点的差值决定了在垂直方向上这个国家景观的变化空间及丰富性;东西之间的跨度,可以衡量这个国家湿润与干燥区的类型是否多样;南北之间的距离长短标示着这个国家跨越了多少个热量带;东西、南北之间的距离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干湿冷暖的丰富性如何,进而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植被和动植物多样性如何。“天人合一”在六边形里我喜欢法国作家卢梭,他的书往往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就抓住你。比

7、如社会契约论中第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的理论有一个前提,就是地表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没有大山,没有大河,是一个均质的平原。平原上的道路是均匀的网络,即每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通达性只与距离相关。还有他假定所有的消费者和商人都是经济行为合理的人,即商人谋求最大利润,寻求尽可能大的市场覆盖面;消费者谋求最小花费,尽可能地减小出行的距离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和寻求服务。这样假定之后,克里斯塔勒提出这样几个概念:首要的概念是“中心地”。中心地有大有小,但都是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是分等级的,向下兼容。高一级的中心地涵盖低一级中心地的商品和

8、服务,并提供其没有的商品和服务。实际上中心地就是城镇、城市、大都市的另一种说法。还有两个重要概念是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有一个可变的范围,这个范围的上限受到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最大出行距离限制,超过这个距离他就会到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以这个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圆内的范围就是这个中心地某种商品和服务销售的最大腹地。这个范围的下限是维持商家生存需要的最小顾客数量,要维持这个数量的顾客所需的最小腹地的半径又叫“门槛距离”,一个商家的货物和服务覆盖的腹地的半径要是小于这个距离,商家就要倒闭。这两个圆,一个圆是大圆,是商家最希望得到的,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一个

9、圆是小圆,是商家的生命圈,决定生存。如果市场竞争充分的话,这两个圆应该重合。成为一个圆。上面说的仅仅是一个中心地。在一个大区域内会有许许多多的中心地,它们的腹地都是一个圆。如此,经过充分的竞争,大地上将布满一个个以中心地为圆心的圆。这些圆一个紧挨着一个,想象一下一些钢管摞在一起横截面的景象。每三根钢管之间会有一个“空隙”,也就是说中心地之间出现了“飞地”,即得不到服务的区域。这在商业社会中是不可能的,这些“飞地”必然被占领,理想的状态是相邻的三个中心地平分这些“飞地”,平分后的结果是每个中心地的腹地由圆变成了外切这些圆的正六边形。也就是说布满大地的是一个个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把较低一级中

10、心地的核心连起来还是正六边形,不过这个六边形是更高一级的六边形。假如说前几个六边形的核心(中心地)是乡镇的话,那么这个六边形的核心就是县城了;相邻的六个县城连起来形成的六边形的核心是更高一级的中心地,大概相当于地级市了;地级市的核心是省会,省会的核心是首都。石柱群 火山岩 这种岩柱的节理是玄武岩熔岩冷却收缩时形成的。炽热的熔融状态的岩浆随着火山喷发流出,流到洼地或者河谷停下来,慢慢地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岩浆表面张力变小,已经不足以维持原来较大的面积,必然要产生裂隙,也就是节理,而且玄武岩熔岩的裂隙还会笔直向下地传递。由于成分均匀,岩浆的收缩力非常平均,收缩时产生的裂隙节理也是均匀的,于是就形成

11、了规则的图案。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三种图形可以完全填满平面,即不互相重叠,也不留下空隙。但是在这三种图形中,如果同样的周长,正六边形的面积最大。也就是说,六边形具有完全充填和最具效率的双重优势。可以说,岩浆冷却收缩时,只有形成一个个相等的正六边形,才能耗能最小。”一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原理 最小作用量原理。 【1744 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莫培督在一篇著名论文中写道:“自然界总是通过最简单的方法产生作用。如果一个物体必须没有任何阻碍地从这一点到另一点自然界就利用最短的途径和最快的速度来引导它。 ” 1744 年4 月,法国科学院的一份报告把这个原理总结为最一般的规律:任何不受影响的动力学

12、系统在发生变化时,其变化方式总是使有关的作用量为最小。这个原理称为最小作用量原理。】蜂巢、雪花、树叶的表皮细胞人文的有:铅笔、球网、螺帽、那么是否可以说,人类聚落 城镇分布的六边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竞争和进化的结果呢?不追求 GDP 的他们是给幸福下定义的人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 GDP,不丹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发展目标。农民在田间用传统的方式种植谷物、山区的孩子们在学校享受免费的早餐、一年四季不同的地区举办各种民间节日庆典、家家户户的房子上按照传统习俗画着象征吉祥的装饰这一切构成了不丹这个快乐国度的正面形象,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行者来这里

13、感受“最后的香格里拉净土” 。 喜欢遵循传统,因此不丹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都被完好地保留至今,生殖崇拜更是得到传承。为什么不丹人如此热衷于生殖器崇拜呢?据说古代的不丹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繁育人口的能力很低,为了生命的延续,不丹人对强大生殖力的向往已经到了崇拜的地步。不丹历史上受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影响很深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被峡谷所限的山区河流携带着从源区剥蚀的大量碎屑物质,出谷口后,因地势变宽,坡降减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所携的物质迅速堆积下来形成的锥状扇形堆积体。这就叫冲积扇。冲积扇分干旱扇和湿润扇,前者发育在干旱地区,后者发育在湿润地区。前者多是由季节性河流在洪水期形成的,

14、因此又称洪积扇。在湿润地区的冲积扇,由于植被生长的遮蔽,不易观赏,在干旱地区的冲积扇由于大地赤裸,其形状、线条、色彩则清晰地展现出来。一种是沿着山脊,山两边的冲积扇均衡分布;一种是峡谷中沿着河道的中线,冲积扇交错分布。它们都具有一种精致的结构,都有一种均衡美。还有一种不均衡的美,就是冲积扇不是在山两侧均衡地分布,而是单侧分布,一侧有,一侧没有。比如太行山东侧从南至北分布着一个个冲积扇,形成一个漫长的冲积扇带,但是西侧的山西高原则较少冲积扇;山西西部的吕梁山也是东侧有一个又一个的冲积扇,而西侧则没有;与此相同的还有贺兰山和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一座并不高大的山雅布赖山。这其中的缘由,一方面

15、与地势相关,因为这些山都是单面凹陷东面都有一个沉降的地堑,而西侧则是高原;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夏季风从东面的大海向西吹,而这些山又大致是南北走向的,正好东面迎着季风,季风带来降雨,降雨形成河流和洪水,因此这些山的冲积扇大多发育在东侧。除了这些线性分布的冲积扇,还有环形分布的。在西部的一些高山湖泊周边就环形分布着一些冲积扇。因为湖泊周围环绕着高山,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河流带来的冲积扇,环湖而布。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湖、太阳湖、勒斜武担湖、纳木错湖的周边都可以看到精美的冲积扇。河流入海在河口形成三角洲,其实三角洲也是一种冲积扇,只不过三角洲分陆上和水下两个部分,水下部分又称海底扇。由于海潮的

16、影响,河口三角洲情况十分复杂,可以看成是冲积扇的高级变体。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扇是在孟加拉湾中的恒河口海底扇,长达 2500 公里,一直延伸到斯里兰卡深海平原水深 5000 米处,平均坡度 1:500,面积超过 200 万平方公里。这个恒河口海底扇的形成,也有雅鲁藏布江的贡献,雅鲁藏布江流出雅鲁藏布大峡谷后,经印度流至孟加拉境内,称贾木纳河,与恒河相汇,合流入海。其实追根溯源,这个世界上最大海底扇的物质来源都是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脉,两条大河都是发源于此山,汇聚了从此山中流出的一条条支流,奔向大海的。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世界级大河还有两条,那就是黄河、长江,它们也不舍昼夜地把从青藏高原上搬运下来的各

17、种砾石泥沙倾卸到大海中。按照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的侵蚀大循环理论,这几条大河的目标是要把青藏高原削平,把中国大地上的所谓三个阶梯削平,让它们成为一个大平原。现在我们生活的最大平原华北大平原、长江三角洲就是它们的半成品。江苏省正在筹备把黄海水下一个巨大的辐射状沙脊群 黄海辐射沙脊群申报世界遗产。这个南北延展 200 多公里、东西宽约 90 多公里的像一个巨手一样的水下堆积体,就是古代黄河与长江的三角洲复合体。冲积扇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这种分法,体现了河流在冲积扇上的分选作用。冲积扇上的这种分选结构,除了构建出大地上一种独特景观外,至少还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冲积扇成了一座天然的地下水库,因

18、为分选作用,粗大的砾石留在扇顶,层垒在一起的砾石间遍布空隙,这有利于水流的下渗和转变为地下径流。而扇缘部分沉积的是粒径极小的黏土,黏土透水性差,这相当于在扇缘建起了一道天然的水库大坝,一座天然的地下水库就这样建成了。当水库中积蓄的水超过了黏土堤坝的高度后,积水就会涌出地表形成一处处泉水流淌,因此在冲积扇的黏土带与细沙带接触的部分,会形成一个泉水带,就是在这个环形的带状区域内一处处泉水涌流。而水正是干旱区的人类最缺乏的宝贵资源,沿着冲积扇的泉水带,人类开垦田地,种植果蔬粮食,因此泉水带也是人类的聚落带。仅仅有水还不够,还要有适宜耕种的土壤,在石头上是不能种庄稼的,而冲积扇上的分选结构恰恰完成了把

19、土筛选出来的作用。在扇缘的泉水带和细沙带所形成的土壤,正好适合于耕种。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无非是平原和盆地,其实盆地也是平原,是被四周的山围起来的平原。这样说来最适合生存的地方是平原。平原是怎样形成的呢?有地质构造造就的平原,如地盾、台地等,这是天生的平原;但仔细推敲一番,大多数的冲积平原是由一个个冲积扇连缀起来的,是由一个个冲积扇重重叠叠拼合起来的。由此推理,既然平原是由一个个冲积扇连缀而成的,那么可以说,人类就生活在冲积扇上。钙华、梯田 中国的两种珍稀景观人类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把山坡改造成了阶梯式平地,那就叫梯田。比如云南哀牢山中的哈尼梯田和广西的龙胜梯田。在中国的广西、贵州等其他省区,在

20、菲律宾、日本、印尼、印度和喜马拉雅南麓的尼泊尔等地,也有可观的梯田景观,但都难望红河哈尼梯田之项背。学界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云南的哈尼、彝族等源自古代北方游牧的氐羌,他们在新时器时代及以后的漫长时日里,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顺江南下,最后散布在云贵高原的大山里。哈尼梯田是中国梯田的杰出代表,是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它呈现出的森林 村寨 梯田 河流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是中外任何梯田都无可比拟的。它所蕴含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 21 世纪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钙华景观是喀斯特景观的一种类型,在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地区,各种水体

21、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 。泉、河、湖、沼泽中的“喀斯特水” ,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沉淀析出的碳酸钙所形成的景观,叫钙华。泉水中的喀斯特水,可以沉积出阶梯状的钙华梯池,如四川松潘县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黄龙钙华池;河水中的喀斯特水可以沉积出堤坝状的钙华堤,钙华堤可以把河水拦截形成一个个湖,如四川九寨沟内的大多数湖泊群:诺日朗群海、树正群海、火花海、卧龙海都是因河道中钙华快速沉积形成堤坝潴水而成的湖,这种湖也称之为喀斯特堰塞湖;湖中或沼泽中沉积的碳酸钙可以附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各种钙华景观。与水相克 黄土高原的梯田:人工的梯田与自然的梯田虽然成因毫不相干,甚或规模不同,但形式上却不乏

22、相似之处。在黄土高原,耕地大都位于坡地之上,这里土质疏松,雨水可以将土壤轻易地冲刷带走。为了保证农作物产量,人们总结出改造坡地的经验,那就是修建梯田与水相生 溶洞中的“梯田”:溶洞中如千层饼般的沉积物看上去与陕北的梯田何其神似,但它们却是因水而生洞中的渗水富含碳酸氢钙,伴随着二氧化碳的逃逸,碳酸氢钙分解为难溶于水的碳酸钙逐渐沉淀下来。由于不同时间段中沉积的速度时快时慢,洞中也就留下了树木年轮般的层次变化。康定有条钙华景观沟玉龙溪四川康定县贡嘎乡,接近四川第一高山 贡嘎山 大雪山的主峰 的西坡这从地壳深处涌出的“喀斯特水” ,一出地表,压力、温度都变了,水中二氧化碳的压力与水面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

23、压力相比高出许多,因此水中的二氧化碳开始逸出,进入大气;二氧化碳的逸出,打破了原来水中二氧化碳、钙离子、碳酸氢根以及水分子这些要素之间的平衡,使得水中的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钙华开始生成,随着泉水的流动、地形的变化,或生成层层钙华池,或流成钙华滩本来地表上的喀斯特景观一般在热带或者亚热带这样高温多雨的地方比较发达,因为温度高、降水多可以加快喀斯特反应的速度。比如中国地表喀斯特景观最精彩的地方都集中在中国地处亚热带的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但是为什么在这高海拔的川西、滇北的寒冷高原上,却有这样的喀斯特钙华景观?从南向北这个钙华风景带依次分布着云南香格里拉白水台、四川康定贡嘎玉龙溪,最集中分布的区域

24、是四川西北岷山一带,如宝兴县赶羊沟、小金县海子沟、黑水县卡龙沟、松潘县牟尼沟、松潘县漳腊、松潘县黄龙、九寨沟县神仙池与九寨沟等地都有这种钙华风景,因此有专家将这种风景称之为“岷山喀斯特” 。主流的说法是,首先这一带有大面积的有厚度的石灰岩分布,再就是这一带构造运动强烈,岩层中有大量断裂、裂隙分布,造成地下热泉活跃,地下热泉随着岩层中的裂隙上升。泉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有的说泉水中的二氧化碳是从地幔中获得的,有的说是在地表层中获得的。云南,珠江的支流南盘江的源头地区有一条瀑布大叠水,我看到了悬崖上悬挂着大面积的钙华,像瀑布一样。这种从崖壁上跌落的大面积的片状钙华,叫瀑华,也是钙华景观的一种。钙华景观

25、大部分出现在西部地区,因为东部地区大都是平原和盆地,多是第四纪以来由河流搬运来的松散沉积物,少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出露。即使有,其他条件也不具备。但是东部地区也能看到类似钙华的景观,但是在地下的溶洞中。不过名称有些变化,洞中的钙华梯池被专家们叫做边石坝水池。我在北京石花洞的第七层的洞穴中,看到了造型精巧奇特、色彩鲜明昳丽的钙华梯池。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大省挑战应战 成长,钙华和文明生长的共同模式一是当泉水或河水遇到障碍,譬如地面的凸起或陡坎、横躺的植物枝干等,水流越过这些凸起的障碍时,水层会变薄,这就大大增加了水面与空气的接触面,这时水中二氧化碳的压力骤然减小,就会脱颖而出进入大气,二氧化碳减少,喀斯

26、特水过饱和,碳酸钙就结晶析出,沉积在水流变薄处,因此这种现象被概括为“薄水效应”。二是当泉水或河水遇到激流、险滩、跌水处,水流越过或冲过这些障碍时,翻滚的急流会将空气带入水中,形成大量气泡,水流掀起层层浪花或溅起一片水雾,这相当于水流化成了无数水珠或水沫,极大地增加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其实本质上这也是一种薄水效应。这种情况当然也极有利于水中二氧化碳的逸出,因此这些地方是钙华景观的极佳生成处。这种水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将空气带入水中形成大量气泡的现象,被概括成“掺气效应”。中国的另一种珍稀的自然景观 环礁,珊瑚礁围成了一个个环形,珊瑚礁的周边总是比中间生长旺盛,因此高出中间,形成环状。原因也与钙华

27、生长的道理相似,珊瑚礁的边缘,总是迎着风浪,海流冲向礁石,化成一片浪花水雾,正是在这水石相激处,水体循环加快,水中各种养料供给源源不断地输送而来,此处的珊瑚生长快速也就不奇怪了。钙华景观是一种很脆弱的风景,外界的诸多条件,只要其中一项发生改变,钙华就要变色、老化,就要变松、变脆,最后坍塌、消失。沙尘暴面面观在阿拉善的春天,人们在耕作前有一道必要的程序 “刮沙“:由于沙尘暴的不断侵袭,土地上覆盖了厚厚一层黄土,农民们需要一遍遍把浮沙刮去才能耕种。据说,农民们每年都要进行 5 次以上的“刮沙“才能播种,而这种行为显然也会使土地表面松动,进一步加剧沙尘暴的形成。黑风暴引来的移民事件,迄今为止仍是美国

28、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就环境来讲,火星可能是最接近于地球,火星上沙尘暴的成因也有助于理解我们自身居住的星球上的沙尘暴:当强烈的阳光照射在空旷的大平原上,热气加速上升,有助于沙尘悬浮并维持比较长的时间。而当冷暖空气在高空遭遇,产生的风势便将尘沙漫卷而去。风、沙与大气环流三者共同塑造了沙尘暴,它既非地球所独有,亦非当代所仅存。地表上的大气所推动的黄沙,磨蚀了古埃及遗存的文物,将古巴比伦与楼兰曾经的辉煌永远掩埋沙下。荒漠化的加剧是强沙尘暴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了大面积植被的破坏,沙化加剧、水土流失、土壤次生盐碱化,引起了强沙尘暴。由于近两年是“拉尼娜” 【 指赤道附

29、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尽管名字如此动听, “拉尼娜”带来的天气征兆却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会使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明显增强,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相应增多。 】的高峰期,造成我国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加上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春天气温增高,同时降水稀少,植被还未形成,且在每次大风到来之前均没有可以抑制扬沙的明显降水过程,致使解冻后大面积表层土壤干燥、疏松,因此引起多次强沙尘天气。干涸湖泊是尘暴的主要发源地干湖是京津沙尘暴治理的关键和难点,至于退化的草地,只要禁牧,一两年内生态就可以逐渐恢复。 ”北京的沙尘还来自建设时期临时性的植被破

30、坏和大量的建筑弃土。质疑,在荒漠地带,蒸腾作用使每一棵树都相当于一架抽水机。在西部干旱地区,如果树活不了,挖开的土水分更容易散失,土地更容易荒漠化。大风一来,反给沙尘暴帮了忙。“我认为防沙治沙首先应从种草开始。仅仅是种植还不够,其他诸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地下水,都是防止沙尘暴的根本途径。 ”龙桥虽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泸县龙桥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不仅独步巴蜀,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堪称古桥建筑之一大奇观,也是中国唯一的明清龙桥文化群。盐是一种景观虽然在地球整个的岩石圈中,三大岩类里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变质岩,其次是岩浆岩,沉积岩则相对较少,但我们在地表看到的却以沉积岩为多。这是因为岩

31、浆岩和变质岩更多地分布在海底和地表以下较深的区域。沉积岩的大部分组成物质是碳酸盐和硅酸盐,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成分;岩浆岩则基本是由硅酸盐组成的,氧化物含量很低;变质岩由于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由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因此组分中硅酸盐占了较高的比例,同时也含有一些在变质作用中从硅酸盐和碳酸盐中“逃逸”而出的氧化物等。所以,在组成地表的所有物质中,也就是我们所能看见的各种自然景观中,硅酸盐的含量最高,大约占到了 80%。除了三大岩类中的硅酸盐组分以外,颗粒细小但覆盖广博、总量巨大的粘土矿物也是硅酸盐成分的;除硅酸盐以外的其他含氧酸盐,比如碳酸盐、硼酸盐、硫酸盐等等

32、,占到地表物质总量的约 5%。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所看到的自然景观大部分是由庞大的盐类家族构成的。海中的盐是从哪里来?无非是天上的降水及地下水,还有河水对地壳岩石中的盐类进行淋滤,溶入水中的盐随着河流进入大海。海水蒸发成云,云降水成雨,雨汇流成河,河携盐入海,这完成了一次水的循环。但盐却没有参与循环,带入大海的盐留下了,水却循环着,周而复始,盐在海水中越积越多,海水变得越来越咸了。【年均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这道线画出了中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区与湿润和半湿润区的界线】长城外面有盐湖,农牧交错带也是一道中国盐湖有无的分界线西北是盐湖分布区,东南没有盐湖,或者只有极个别的零星盐湖存在 盐湖是指有盐从

33、湖水中析出,湖水中有结晶盐存在的湖,但有的湖湖水已经蒸发,仅是在晶体的空隙间有卤水存在,这样的湖也叫盐湖。像柴达木盆地的察尓汗盐湖、新疆的罗布泊等。湖中的盐越来越多,最终达到过饱和状态,盐就结晶从湖水中析出了。姊妹湖,就是两个相隔不远的湖,如果它们之间有一条河连着,则这两个湖往往一个是咸的,一个是淡的。十个盐湖区是:西藏盐湖区,昆祁盐湖区,黄河源局部盐湖区,塔里木盐湖区,天山盐湖区,准噶尔盐湖区,阿拉善盐湖区,内蒙古东部盐湖区,鄂尔多斯盐湖区,呼伦贝尔盐湖区。湿润区山西省运城市所辖的区域出现了一个规模可观的盐湖 河东盐池。这个盐湖东西长30 公里,南北宽约 5 公里,面积 120 平方公里。每

34、年当 7 月暖热的南风吹拂,盐湖中便有白花花的盐结晶而出。这是一个非人力的,完全靠自然的日晒风吹,就能结晶产盐的地方。中条山,这座东西走向横亘在运城之南的山,早在 3000 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北麓断裂,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形成一个盆地。雨水把大量盐类矿物质冲刷汇集到这里,形成了这个长 35 公里、宽 5 公里的盐类湖泊。后来经历几次气候干与湿的周期,这个盐湖干涸与积水反复多次,每当干涸时,就沉积了一些盐。现在钻探的结果表明,盐池的湖底积累了多层盐层,这些盐层的再次溶解也是运城盐湖盐类的重要来源,而且中条山的岩石富含盐类,暴雨与河流将中条山的盐类携入湖中,不断地累积,运城的盐湖就这样

35、形成了。同为碳酸钙沉积物的两种矿石霜花状的文石和珊瑚状的方解石青海的茶卡盐湖尼日尔的盐池 晒出不同色彩 泥土中的矿物质成分、水位的深浅以及盐池中嗜盐的细菌及藻类都会影响到盐池的色彩,而一些池中析出的盐壳又使池水表面呈现出精致的纹路和节理。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萨罗特岛上,粉色的盐湖和周围的盐田。这里的水中生长有嗜好高盐度环境的盐杆菌,而这些盐杆菌需要通过体内的粉红色素来吸收光能维持生命。像柴达木盆地中的察尓汗东达布逊盐湖,沉积的结构更浪漫 泪滴结构。原来东达布逊盐湖在沉积的过程中因为有河流注入,沉积最先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开始,最后在河口结束,整个结构呈泪滴状。在西部地区,有一些咸水湖一半是咸的,

36、一半是淡的(有河流注入) ,如阿尔金山中的库木库里湖、西藏阿里的班公错,我想象着这些湖干涸时,都会形成泪滴一样的结构。干涸的盐湖在地质作用的漫长历史时期内被新的地层所掩埋,藏身地下。由于受到周围地层的挤压与抬升,盐层会不断地向上拱,形成一座“山丘” 。这是伊朗西南部的一座盐丘,从空中俯瞰,隆起的盐丘由于受到长年的风化剥蚀,不同时期的地层以最古老的丘顶为圆心,形成的同心圆,宛若古代祭坛的遗址“我国第四纪盐湖分布广泛,在一些地区盐湖沉积涵盖整个第四纪,具有成盐多期性、长期性,沉积连续性,淡化咸化 盐化韵律性以及定向迁移扩张性等特点。 ”牛眼,也就是圆心在中国最干旱的中心柴达木和罗布泊,那里的盐湖沉

37、积有溶解度最高的盐类氯化物;再向外一层的盐湖区沉积的盐类是溶解度次之的硫酸盐类;最外层的盐湖比如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盐湖的沉积则是碳酸盐类居多。中国盐湖分成这种不同的盐湖带的原因主要是气候,越接近干旱中心,那里盐湖里沉积的盐类溶解度越高,越靠近东部湿润地区,那里的盐湖中沉积的盐类溶解度越低太行山:高原向平原的转折很壮丽中国最主要的地貌构架,是由西向东渐次降低的三级地形阶梯。地理地貌学家曾昭璇先生还把中国地貌更简单地分为高原中国和低地中国两部分,这两部分的界线刚好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此线以西,为内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至更高的青藏高原;此线以东,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38、、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一线几乎纵贯中国南北的山系,与被称为中国中央山脉的秦岭大别山山系,正好呈十字交叉,从而构成了中国地貌的主要骨架。如果说秦岭大别山系是中国南北气候的重要分界,那么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 雪峰山山系,就是中国东西地貌的基本分野。如果把前者喻为中国之脊,那么后者或可称为背西朝东、由脊柱向两侧展开的华夏之翼。而太行山就是其左翼的主要部分。历史上对太行八陉的排序,是把最南边的轵关陉作为第一陉,依次向北,到最北边的军都陉为第八陉,这也包含了把南太行作为太行山向北伸展的起始之根部的定义。太行山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它本身,还在于自两百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时期,正是由于太行山的强烈抬升,才有了太行山以东盆地的不断沉陷,太行山东缘大断裂造成的这种地形上的一正一负,才使得西边不断地削山移土,东边不断地填海成陆。太行山主脉是太行山景观的精华所在,而太行山主脉的山体,主要由多层“蛋糕“中的古老变质岩、红色嶂石岩、白色石灰岩构成。嘉南平原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区域,这里的农业在保持着古老生态的同时,还比较注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无论是大片的田园,还是面积较小的温棚,都透露着种植者的精工细作。经过浊水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