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11.2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3大题型课时作业.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889200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11.2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3大题型课时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11.2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3大题型课时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11.2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3大题型课时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11.2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3大题型课时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散文结构思路分析 3 大题型一、题型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2 题。那时虫鸣刘长春冬夜。灯下。偶翻诗经 ,读到“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不禁触动脑外的另一种记忆,久违的故乡夏夜的昆虫吟唱忽然又在耳边响起。 “瞿瞿瞿瞿” “知了知了” “轧织轧织” ,交替错杂,疾徐作歇,交织在记忆曾经消失的角落,不依不饶地活跃起来。我想起了孩提时代的欢乐的夏夜。炎热的太阳收尽了最后一道亮光,大地褪入夜色,未消的暑气把我和伙伴们赶出蒸笼一样的木屋,寻向满天星斗之下的院落。整个夏天,我们都爱端一把竹椅,摇一柄蕉扇,坐在树阴下纳凉。这时,拂到脸上、身上

2、的夜风还带着明显的热气,要命的知了还是不停“热啊热啊”地鼓噪。那鸣声似乎是一段捆绑得异常结实的绳子,让人不得动弹汗流不止;总是到了送来凉风的时候,它才逐渐安静下来,那鸣声也如已经松开捆绑的绳子慢慢松弛了。蚱蜢到处飞扑蹦跳,有时还会飞到我的身上,跳到我的脚边,它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因为它是“害虫” ,蚕食稻叶的声音“沙沙沙”地令人不悦。而蟋蟀的歌唱,就像一种乐器的演奏,要比鸣蝉动听得多,在田野的远处,在屋檐的砖石下,在门户的角落里,反复弹唱一首同样欢快的曲子。那琴音撩拨得我们再也坐不住了,我和同伴们便会蹑手蹑脚地包抄过去,然后冷不防掀开砖瓦,在它来不及逃跑的时候将它逮住放于匣中。不知为什么,它却

3、没有了声音,不再弹唱了。如果它身上真的携着一把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让人纳闷。天上除了星光、月光,还有提着小灯盏的萤火虫之光,飞来枝叶间,热情地为我们照明。斜刺里还有几只黑蝴蝶、白蝴蝶,展开薄翼,飞过蔷薇,飞过竹篱,在树叶上抖动着触须引诱着我们纺织娘即诗经里说的“莎鸡” ,它除了发出“轧织轧织”的叫声以外,还会振翅飞翔。它通体绿色,触角细长,又有一对非常有力的腿,呈镰刀状。它从这个枝头飞向那个枝头的姿态很轻盈,很美。有时,当它立足未稳,我们生擒“莎鸡”于枝间,然后养于络麻杆做的笼子里,用自己的头发喂它进食,听它夜里“轧织轧织”的鸣声而入睡。半夜醒来,纺织娘停止了弹拨,它也困

4、了,入睡了。只有田野里、水荡中的青蛙却在远处打着边鼓。黑夜中蛙声里稻子正在使劲地拔节、长高、分蘖、抽穗,稻花飘香了。还有蟋蟀, “暖则在郊,寒则附人” ,十月里就钻到床下来鸣叫了。可是,弹拨的琴声让人听来有点哀愁,好像寂寞的怨妇的叹息。一个多么奇妙的自然境界,一场多么和谐的昆虫合奏,真称得上“众妙毕集,各抒灵趣”了。可是,现在即使身在乡野,更不用说住在城市里的孩子,怕已经听不到这些虫儿的鸣声了。沉寂、沉默意味着什么?死亡。我写作此文的时候,我的一个外甥(十四岁)看到了前段的文字,好奇地问我:“阿舅,纺织娘是什么?萤火虫会发光吗?蟋蟀的叫声在夏天与秋天为什么不一样?”在他们来到世上以后,许多物种

5、在人类的追杀下早已消失,有的“憔悴为黯淡的标本” ,贮存于生物学家的实验室中。消失又怎样解释?天地虽大,邂逅实难。世界上没有容留虫儿的地方,它们也就无法以生命的状态或是歌唱的形式,或是飞翔的形式,容留在这个世界。它们不具备记忆与文字的能力,所以没有可以流传的故事,只是屈从于命运而无声无息。时间抹去了一切。所谓灾难,人与昆虫们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设置陷阱捕捉它们,正制造着对它们来说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生物学家还告诉我们:生物物种现在仍然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在消失, “好像水消失在水里” ,我们似乎一点觉察都没有。直到今天,我们才明白, “万类霜天竞自由” ,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是人类的

6、朋友或邻居,而生物的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摇篮,而且也是人类最宝贵的天然遗产。物种越是丰富,生态越是平衡,环境越是美丽。人类只有遵循这一自然法则,才能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法布尔在他的昆虫记里说:“我们所谓的丑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是没有意义的。2”有意义的是什么?造福于人类。研究昆虫学的爱德华还说:“首先,你要热爱生命本身;然后,再去寻求一般的解释;随后,你将得到回报,这就是令你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新的发现。 ”说得多好!1(局部内容概括)作者孩提时代夏夜的欢乐有哪些?请分条列举。答: 解析: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写童年夏夜的欢乐的文字是第三、四、五段,主要集中在第四段。在第四段中,作者写了夏夜纳凉的快

7、乐,捕捉蟋蟀、听蛙鸣等有趣的事。可以先把第四段文字分层,然后再归纳概括。答案:夏夜纳凉之乐;捕捉蟋蟀、纺织娘之乐;听蟋蟀鸣声入睡之乐;稻花香里听蛙声之乐。2(全文主旨概括)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爱德华“说得多好” ,爱德华的话好在哪里?答: 解析:作者引用爱德华的话来揭示文章主旨。回答本题,首先要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然后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爱德华这句话的含义来分析。答案:爱德华的话由浅入深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人类应当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哪怕是弱小的生命如鸣虫)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与保护;人类要与所有生物、生命乃至整个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会让人类自身获益无穷,不仅获得良好

8、的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环境,更有可能实现“诗意地栖居”的美好愿景。(意思对即可)二、高考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5 题。芦草之思王巨才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古诗词中经常提到,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 ,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去年冬天,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

9、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 10 克,丁香 6 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过,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 10 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此时才记起,小时候外出打柴,大人总是叮嘱,沟湾处的芦根水不能喝,太凉,伤人。而民间偏方中,它又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

10、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生长旺盛、叶片舒展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打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 ,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3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

11、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稻香村的还是宫颐府的,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

12、席子也算得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则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必不可少的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前去看成色、量尺寸、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前几年春节回家,见瓦窑堡模样大变,到处是灰蓬蓬的楼房,住

13、窑洞的已经不多,集市上也见不到卖席子的,倒是商店里席梦思之类的床具卖得很火,老乡告诉我,一来现在铺席子的人少,二来农民谋生的路子多了,编席子费工挣钱又不多,不合算,没人再做那个营生。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做“管

14、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看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吹奏时顶端另按一个“咪子” ,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人们看道情,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欣赏管子吹奏,一个道情班子少了一位老练的管子吹奏者,表演效果就要逊色得多。多少年了,每每想起当年坐在尘土滩地围看道情的情景,那头上戴着羊肚子毛巾、眉头紧皱、两腮鼓起、神情专注的管子演奏者的形象,总会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鲜活如昨。那是我最早的器乐审美启蒙者,我常能记得他,记得他出神入化的演奏,还有那支奇妙的管子。芦草生命力强

15、,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去年金秋,正蟹肥稻熟时节,我在盘锦第一次领略了苇草被称之为“海”的浩瀚与壮美:无边无际的苇草,森林般茂密,草原般辽阔,积雪般厚重,波涛般雄浑,纵横的芦荡间,小船悠悠,快艇疾驶,宿鸭惊起,白鹭翩飞,看去真如一幅气韵蓬勃的版画杰作。这样的苇草,自然是可以入诗入画的。然而面对此景,我的思绪却跑到了陕北的山野间。我想到,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甚至连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它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带去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

16、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作者为散文家、中国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段虽然简短,却充满诗意,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家乡的芦草,也引出了下文“芦草,即芦苇”的介绍。B文中作者写自己得了一种“打嗝”的毛病,是为了引出关于用芦根治病的描写,从4而突出芦草的价值。C文章第段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对母亲端午节包粽子进行了详细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勤劳,也增添了文章

17、的趣味性。D作者对家乡的芦草情有独钟,因为芦草在艰辛岁月里给作者家乡的父老提供了很多帮助,也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变得充满乐趣。解析:C 项,对母亲包粽子的描写没有使用神态描写。答案:C4根据第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在第段中写自己用芦根治病有何用意?答: (2)(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第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答: 答案:(1)以实际例子说明芦草的一部分芦根的药用价值,令人信服;赞美芦草虽然平凡但功德可嘉。(2)四个方面:芦叶可以包粽子;芦秆可以编炕席;苇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5(主旨概括探究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的主题的理解。答: 答案:赞颂了家乡芦草的平凡和伟大,并以此赞扬家乡人民的平凡和伟大。本文是一篇咏物的散文, “家乡的芦草”是写作对象。在作者笔下, “芦草”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但竟然能治打嗝,能包粽子,能编席子,能做乐器,可见其虽平凡但却有用,能使家乡人的生活过得更好。而从写芦草特点的各段文字来看,这些描写表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可以说,作者写芦草也是在写家乡父老,因为他们一样:生命力顽强,飒爽、慷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