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单元 比一比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既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更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比一比”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主题图;二是练一练。具体编排特点如下:1.创设了“比身高”“比铅笔”等情节,激发学生兴趣,使学
2、生爱学、乐学。2.情境图中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资源。情境图中提供了学生、老师、铅笔、大象、松鼠、西瓜、西红柿等可供比较的资源。利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身高的比较;铅笔与粉笔的比较;铅笔与铅笔的比较;饼干盒与魔方的比较;大象与松鼠的比较。建立“高”“矮”“长”“短”“大”“小”“轻”与“重”的含义。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生活常识基础上,学习用“高矮”“长短”“大小”与“轻重”比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这样有序地讲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教学目标1.了解“高矮”“长短”“大小”与“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
3、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2.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3.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高矮”“长短”“大小”与“轻重”的含义。2.初步懂得比较的思维方法。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教学建议本单元主要将学生已有对事物的比较经验加以提升,用“高矮”“长短”“大小”与“长短”等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发展学生比较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一2下方
4、面。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材的主题图或情境图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只抽取出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了展示。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去比较,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3.全面了解学生比一比的基本经验。在“比一比”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调用已有的“比一比”的经验,理解“比一比”的道理。课时安排本单元用 2 课时完成教学课题 课时高矮长短的认识
5、 1 课时大小轻重的认识 1 课时总计 2 课时第一课时 高矮长短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 4 页 用“高矮”与“长短”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教学提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高矮、长短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比较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点、难点重点:知道“高矮”与“长短”的含义。难点: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
6、述比较的结果。3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铅笔、粉笔。学具准备:铅笔、线绳。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座位是按照一定顺序安排的,到底你们是按照什么排列好教室的座位呢?生 1:身高。生 2:个头的高矮。师:那么我们怎么比较两位同学谁高谁矮呢?生:让他们站在一起,很明显就能看出谁高谁矮。师:“比一比”较大的两事物,我们一般可以用“高矮”描述我们比较的结果;对于较小的物体,我们一般用“长短”来描述比较的结果。本节课我们来研究怎样比较事物,以及确定高矮与长短的方法。(板书:高矮、长短的认识)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供情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
7、题的能力。2、探求新知,用高矮、长短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一)用高矮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师:老师今天想和课堂纪律最棒的同学比一比身高?(学生彼此观察坐姿等课堂常规,指出上课纪律最好的同学。)设计意图:一方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养成教育。(师和某生站在同一水平面上,请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师:哪个观察最认真的同学告诉我们,到底谁高谁矮呢?为什么?生 1:老师高。生 2:xxx 矮。生 3:同学的头顶都没有超过老师的肩膀,所以老师高,xxx 矮。师:对于上面的比较结果,我们还可以说老师比 xxx 高,xxx 比老师矮,比较是有相对性的。设计意图: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
8、,既贴近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指出比较具有相对性。师:同学们彼此之间想不想比一比高矮?生:想。4师:请同桌两位同学互相比高矮,然后汇报交流你们的比较结果。(给学生充分的比较交流时间,指着比较不规范的或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师: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比身高的队伍中,不过这次我不参与比较,而是让两位同学比高矮,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比较的过程,可以吗?(请两位身高差不多的两个同学到前面展示比高矮的过程,其中暗示身高略矮 a 的同学站在讲台上,身高略高 b 的同学站在讲台下。)师:谁可以用谁比谁
9、高,谁比谁矮来描述比较的结果?生 1:a 比 b 高。生 2:b 比 a 矮。师:你们都同意刚刚两位同学的描述吗?为什么?生 1:不同意。a 和 b 刚到前面去的时候,我发现 b 比 a 高。生 2:a 站在讲台上,b 讲台下,我们不能一眼比较出他们的高矮。可以让他们都站在讲台上,或者都站在讲台下面。设计意图:比身高的时候,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平面上的比较方法。师:把掌声送给我们刚才观察认真的同学,也感谢他们的建议。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都掌握比高矮的方法了,我们做一个游戏来检测一下。(指明某小组同学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设计意图:排队的实践活动,既能帮助学生体会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又能提高
10、学生的学习兴趣。(2)用长短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师:谁想用你的铅笔和老师的粉笔比一比长短呢?(指名某个同学用他的铅笔和粉笔比较,并强调比的过程中,铅笔和粉笔的一端要对齐)师: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呢?生 1:铅笔比粉笔长。生 2:粉笔比铅笔短。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同学们的数学语言真严谨,你们真棒!我们也可以用我们准备的同一根绳子来测量一下粉笔和铅笔,得出比较结果。(教师演示用同一根绳子测量粉笔和铅笔长度的过程)老师这有两根铅笔,请你们把比较的结果描述一下。(用手捏住两支铅笔的一端)5生 1:只能看到铅笔的一端,不能比较出哪
11、根铅笔长,哪根铅笔短。生 2:铅笔的一端对齐,我们才能比较两铅笔的长短。(教师让学生看到捏的铅笔一端,让两根铅笔的一端对齐,再请同学重新观察,并用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两物体比较长短要一端对齐的方法。(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指着描述不清比较结果的给予指导)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三、巩固知新。1.练一练,第 1 题。(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2)指导学生先可以直观从图中得出结论,还可以通过用线绳比一比从而
12、得出结论。(3)同学之间交流测量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2. 练一练,第 2 题。(1)第 1 幅图,学生观察示意图,两绳子的一端对齐,可以直观得出结论。(2)第 2 幅图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原因。(教师可以拿出 3 根线绳照图的样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实际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讨论,全班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4、达标反馈。1、(1)在最高的下面画“”。6(2)在短的后面画“”。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答案:1.(1)(2) 理由:答案不唯一。两个小动物的两端均已对齐,蛇的身体是弯曲的,很明显蛇长,鱼
13、短。72.五、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高矮、长短描述比较的结果。谁能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比较事物的高矮和长短需要哪些注意事项?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1.一般比较高矮的事物均在同一平面上,比较长短的事物的要一端对齐。2.比较的结果具有相对性,a 比 b 长,我们也可以说 b 比 a 矮。六、布置作业。1、画一画。(1)长的画“”,短的画“”。(2)在最长的( )画“”。(3)谁长的最高,在 画“”。2、涂一涂。(1)把最矮的涂上绿色。8(2)给先到树边的小刺猬涂红色。答案:板书设计高矮长短的认识1.老师比 xxx 高,xxx 比老师矮。(比较具有相
14、对性,并且比较事物的高矮时,一般让它们在同一平面)92.粉笔比铅笔短,铅笔比粉笔长。(比较事物长短时,一般让物体的一端对齐)教学反思在实际生活中,高矮、长短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高矮与长短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活动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高矮的认识中, 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知道高矮的含义并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不公平的比身高(一学生站讲台上,另一学生站讲台下),让每个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才能
15、进行。在长短的认识中,先通过粉笔和铅笔的比一比,知道长短的含义并掌握比较长短的方法,通过捏着两根铅笔的一端让学生比较铅笔的长短,使学生加深比较长短要在一端对齐的情况下进行。最后在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资料包一、教学精彩片段。师:在动物园里长颈鹿特别想和小蚂蚁作为好朋友,可是长颈鹿低头找了好久都没有发现地上的小蚂蚁。今天我们来学习用高矮或长短
16、描述长颈鹿和小蚂蚁的身高以及类似的事物。(板书:高矮、长短的认识)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师: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请每组的组长将纸袋中的东西倒出来,大家看一看,都有什么?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生 1: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的,一支是白色的,一支是绿色的。生 2: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的,一把是蓝色的。生 3: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的,有扣儿;一根是粉色的;一根是蓝色的。(要求学生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设计意图:一个精美的纸袋里有什么?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会集中在纸袋上。可能有的学生会用手摸,或用闻的
17、方法猜里面是什么。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生会带着问号进入下一个环节。同时让组长带领大家参加活动,促进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分类放东西活动中,通过眼睛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02、教学资源。用高矮、长短描述生活中的事物1、比高矮时,一般事物处于同一平面。2、比长短时,一般事物的一端对齐。3、高矮、长短所描述的事物具有相对性。三、资料链接。(一) 人为什么叫高矮不叫长短长短是需要人来做比较的,人通过观察来确定,人的个子不能和物类聚,所以就用高矮来形容。(二)哲理小故事:人生的长短在中国,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叫钱伟长,他在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型编码等方面
18、,有过举世闻名的突出贡献。20 世纪 50 年代,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时叫学部委员)。1935 年,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当初,他选择物理专业,不是因为专长,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考清华时,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每门都是100 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极差,4 门课加起来只有 25 分,其中,外语是 0 分,物理是 5 分。基于这种情况,他顺理成章地选择清华大学中文系。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的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为此,钱伟长缠了吴有
19、训一个星期。吴有训每天 8 时上课,他 6 时 30 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只得答应了。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分和物理成绩在 70 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吴有训有心栽培,经常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 80 多分。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后来出国留学,1942 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人生哲理:扬长避短是一般的“通则”,可并不意味着从短处进攻,就一定不会成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