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中德贸易结构数据对要素禀赋论的简单分析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分别成立后不久, 双方即建立起民间贸易关系。初期以间接贸易为主,年双方签订民间贸易协定后, 便发展为以直接贸易为主。年月中德正式建交后,两国贸易额直线上升, 德国迅速成为我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在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内, 中德贸易合作稳步向前发展,但年月以后,德国跟随美国, 在诸多领域内降低了中德关系的规格。到年,德国又宣布部分解除对中国的制裁, 恢复向中国提供优惠的赫尔梅斯政策贷款。年,德国早于法国等国同中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从此,两国贸易又开始迅速发展。19802007 年中德贸易差额统计年份 德国向中国
2、出口额 (亿欧元) 德国从中国进口额 (亿欧元) 德中贸易差额 (亿欧元)1980 年 10.63 7.50 3.131985 年 32.87 13.07 19.801990 年 21.57 41.36 -19.791995 年 55.14 81.75 -26.622000 年 94.59 185.53 -90.942005 年 212.35 408.45 -196.102006 年 274.78 499.58 -224.792007 年 299.23 546.49 -247.261993 年中德贸易结构对比1993 德国对中国出口1993 年中国对德国出口机电设备 60.2% 纺织品 21.
3、94%车辆船舶 18.9% 机电设备和家用电器90%金属加工产品 5.0% 化工产品 8.2%化工产品 4.7% 皮革及其制品 6.5%精密仪器仪表 3.2% 鞋帽类 6.0%精炼食用油 2.6% 金属制品 5.2%料制品 1.7% 玩具与家具 3.3%纸张纸板 1.2% 动物产品 3.3%精密仪器与钟表 2.0%食品德国向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德贸易之间结构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1993 年德国对中国出口的 90%以上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设备,精密仪器仪表等。而中国对德的出口则已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到了 2007 年,德国对华的出口结构很大没有变化而中国对德国出口的商品结构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上面图表可知:2007 年,中国向德国出口的商品主要由以下产品组成:办公设备和计算机占 19%;收音机、电视、通讯设备以及电子元器件占 17%;家具、珠宝首饰、运动器材、游戏器材和玩具占10%。20002007 年,德国对中国办公设备和计算机的年进口额增幅约为 27%,对中国收音机、电视、通讯设备以及电子元器件的年进口额增幅约为 21%。而这并没有违背要素禀赋论,只是反映了这些年来中国的发展状况,恰恰从纵向的角度又一次论证了欧林的要素禀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