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制定实施卫生法规,切实保障民生权利,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广州市卫生局在卫生法治建设中,始终以服务社会,解决社会和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宗旨,围绕“提高立法水平、促进管理到位” 这一立法任务,坚持有利于强化参与城市管理职能、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和卫生改革、有利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质量的立法方向,结合我市卫生工作实际,认真调研、起草卫生法规和规章,并精心组织做好实施工,为保障市民的民生权利,促进广州市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其中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和广州市献血管理规定成效最为突出。从素材一、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社会急救医疗工作是卫生事业
2、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于 1996 年颁布和实施了全国第一部规范社会急救医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明确了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和各急救站的地位、职责、义务,同时明确了有关部门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使我市的院前急救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并使急救医疗工作成为了一项社会性工作。条例实施十二年以来广州市在院前急救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安全,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广州市急救医疗网络的发展条例实施十二年以来,
3、广州市急救医疗网络急救站已从成立之初的 25 个增加到 54 个,站点的布局日趋合理,院前急救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市已逐步建立起一个急救网络健全、急救服务优良、急救反应快速的急救医疗网络系统。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市财政我市急救医疗网络不断投入经费进行建设、改造和维护,配置和更新了一批院前急救专用救护车和急救设备,并对指挥调度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实现了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和信息处理工作的计算机管理。二、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工作的发展(一) 强化急救医疗网络管理目前,广州市急救医疗网络由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和 54 个网络急救站组成。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根据条例规定的职责,结合
4、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要求,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院前急救技术规范、网络急救站建设标准和医疗机构救护车审批管理等工作相继起草了有关的程序要求、管理办法和规定,使整个“120”急救网络管理工作到位,保证了快速提供紧急医疗救援和急救医疗工作正常有序的运转。(二)完成社会急救医疗工作任务1. 接受呼救,做好指挥调度。2000 年 8 月,广州市“120”指挥系统改造升级为计算机管理,受理急救电话速度加快,实现了“无纸化” 指挥调度。由于该系统功能的提升和市民急救需求的增加,呼叫“120”的电话数量不断上升,2005 年 5 月,在原有计算机调度系统的基础上,又对指挥调度通讯系统开
5、始了改造升级,改造项目主要由指挥调度系统升级、指挥中心与急救站计算机联网和急救车卫星定位三部分组成。使升级后的指挥调度通讯系统既达到科学性、先进性和规范化的要求,又符合“120”院前急救实际技术操作的需要。条例实施十二年来,“120” 受理急救电话数从 104,767 次/年增加到 969,410 次/年,日均受理急救电话约 3000 到 4000 次左右,1999 年后“120”受理急救电话数量更是呈急剧上升的态势。十二年来,广州市急救医疗机构共出车 641175 次,急救出车数从 18,808 次/ 年增加到 99,508次/年,近年来出车量平均以 19%的幅度增加,呈逐步上升的趋势。2、
6、参与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发生应急突发灾害或大型事故时,急救网络成员单位紧急投入参与救治工作,各急救站随时听从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的调度与指挥,快速到达事发现场,完成伤病员的救治,确保大型事故得到及时的处理。据统计,条例实施以后,120 急救网络参与救治处理的大型突发事件从 1996 年的 68 宗/ 年增加到 2008 年的 967 宗/年。12 年间共参与救治和处理了广州皮鞋厂厂房倒塌、广东梅州土窑爆炸事件、白云藤家具厂大火、广深高速公路大客车燃烧、白云山顶特大交通事故等大型事故 4592 宗,圆满地完成了大型事故伤员救治的工作。1998年 8 月,“120”急救网络加入了由 “110”为龙
7、头的广州市社会联合行动,在发生大型意外伤亡事故时更加及时有效地集中调动力量进行急救,成为广州市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120”共受理“110”转来的医疗急救电话调度出车 80682 次。2003 年,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现有的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广州地区医疗资源调配中心并与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合署办公,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对整个急救医疗网络管理、指挥、调度、协调的重要的作用,完成了广州地区病例分类、分级收治的调配工作,为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3、做好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急救网络积极做好各项大型
8、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如春运、广交会、龙舟节、珠江横渡、重阳登高、全国民族运动会等。2005 年医疗保障项目 29 项,派出医疗队 29 支,医务人员 203 人次,保障天数 160 天;2006 年医疗保障项目 54 项,派出医疗队67 支,医务人员 1331 人次,保障天数 275 天;2007 年至今,医疗保障项目 55 项,派出医疗队107 支,医务人员 5534 人次,保障天数 232 次。三、积极进行急救法规的修改工作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向远郊地区转移,条例确立的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结构已无法满足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建设“首善之区” 战略的需要;而网络医院
9、的标准化建设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也使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市民对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存在差距;同时,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已经逐渐进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运行,而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市场经济中不可能也不允许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急救医疗的保障力度,以推进急救医疗事业良性发展。针对社会急救医疗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形势的需要,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2006年,广州市卫生局积极向市政府和市人大提出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修改动议,市人大将其列入了2006-2010 年地方性法规立法规划,并在 2007、2008 年列为地方
10、性法规立法预备项目。2007 年正式启动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修改工作,我局周密组织,认真调研,精心做好各项立法工作:委托中山大学法学院承担立法条文撰写,加强立法的专业性;组织考察组对西安、贵阳等城市的急救医疗和立法工作进行参观、调研,学习先进的立法和管理经验;广泛征、收集各方意见,分别组织了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专家、医疗管理专家、急救医学专家的征求意见会、座谈会,全面听取对条例修改工作的意见;针对条例修改中遇到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和沟通;反复研究、修改,多方面论证,保证条例的修改工作的优质、高效。2009 年 6 月,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已按程序报送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