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下五大常用文言虚词用法,之、其、以、而、于,一、之 1、或置酒而招之 2、马之千里者 3、虽有千里之能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之 1、或置酒而招之 他 2、马之千里者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3、虽有千里之能 的 4、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调整音节,可不译 ,6、执策而临之 7、弗之怠8、走送之 9、益慕圣贤之道 10、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6、执策而临之 它 7、弗之怠 代指抄书这件事 8、走送之 代指书 9、益慕圣贤之道 的 10、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的,11、当余之从师也 1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3、心乐之 14、乃记之而去 15、属予作文
2、以记之,11、当余之从师也 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 1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 13、心乐之 代指水声 14、乃记之而去 这地方 15、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件事 ,1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7、前人之述备矣 18、名之者谁 19、醉翁之意不在酒 2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的 17、前人之述备矣 的 18、名之者谁 它 19、醉翁之意不在酒 的 2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都代指山水 ,2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2、局促一室之内 2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4、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26、而城居
3、者未知之也,2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 22、局促一室之内 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 2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 24、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 2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 26、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它 ,二、其 1、亦不详其姓字 2、亲旧知其如此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食之不能尽其材,二、其 1、亦不详其姓字 他的 2、亲旧知其如此 他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它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的
4、 ,6、其真无马邪 7、其真不知马也 8、或遇其叱咄 9、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0、其岸势犬牙差互,6、其真无马邪 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7、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其实” 8、或遇其叱咄 他 9、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他们的 10、其岸势犬牙差互 它的 ,11、以其境过清 12、增其旧制 13、其喜洋洋者矣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5、其西南诸峰 16、醉能同其乐,11、以其境过清 它的 12、增其旧制 它的 13、其喜洋洋者矣 那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他的 15、其西南诸峰 它的 16、醉能同其乐 他们 ,三、以 1、 因以为号焉 2、 以此自终
5、 凭 3、 以乐其志 4、 不以千里称也 5、 策之不以其道,三、以 1、 因以为号焉 用,拿 2、 以此自终 凭借 3、 以乐其志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 4、 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 5、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根据 ,6、 无从致书以观 7、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 俯身倾耳以请 9、 以衾拥覆 10、以中有足乐者,6、 无从致书以观 来 7、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把 8、 俯身倾耳以请 来 9、 以衾拥覆 用 10、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11、以其境过清 12、属予作文以记之 13、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4、醒能述以文者 15、夫不能以游堕事,11、以其境过清 因为 12、属予作文以
6、记之 来 13、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都是因为的意思 14、醒能述以文者 用 15、夫不能以游堕事 因为,四、而 1、 或置酒而招之 2、 既醉而退 3、 而伯乐不常有 4、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 执策而临之,四、而 1、或置酒而招之 表承接关系 2、既醉而退 表承接关系 3、而伯乐不常有 表转折关系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转折关系 5、执策而临之 表承接关系 ,6、 足肤皲裂而不知 7、 潭西南而望 8、 乃记之而去 9、 感极而悲者矣 10、望之蔚然而深秀者,6、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转折关系 7、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关系 8、乃记之而去 表承接关系 9、感极而悲者矣 表承接关系 10、望之蔚
7、然而深秀者 表并列关系 ,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野芳发而幽香 13、而乐亦无穷也 14、溪深而鱼肥 15、杂然而前陈者 16、而不知人之乐,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承接关系 12、野芳发而幽香 表承接关系 13、而乐亦无穷也 表因果关系 14、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15、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16、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五、于 1、 不戚戚于贫贱 2、 不汲汲于富贵 3、 骈死于槽枥之间 4、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5、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五、于 1、 不戚戚于贫贱 由于 2、 不汲汲于富贵 对于 3、 骈死于槽枥之间 在 4、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向 5、 刻唐贤今人诗赋
8、于其上 在 ,6、 多会于此 7、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8、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9、 于时冰皮始解 10、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6、 多会于此 在 7、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从 8、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在 9、 于时冰皮始解 在 10、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在 ,学 以 致 用,1、请选出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 “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乃记之而去 C 虽有千里之能 D 若脱笼之鹄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同的 一项是( A ) 人不知而不愠 日出而林霏开 学而时习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请选出与下面“者”字解释与“往来
9、而不绝者”不同的是( C ) 颓然乎其间者 负者歌于途 水落石出者 泉而茗者 4、请选出与“以乐其志”的“其”字用法 不同的是( C ) 俟其欣悦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真无马也 或遇其叱咄,5、与“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的“之”字意思相同 的是( D ) 马之千里者 B 策之不以其道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无怀氏之民欤 6、 指出下列加点词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C ) A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B 亲旧朋友知其如此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泉香而酒洌 学而时习之 D 因以为号焉 酿泉为酒 ,7、 请选出与“致书以观”的“以”字用 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以衾拥覆 B 以中有足乐者 C
10、不以千里称也 D 计日以还 8、下列句字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 项是( B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 其真不知马也 C 以其境过请 D 不详其姓字,9、请选出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 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 忘路之远近 B无怀氏之民欤 C 鸣之不能通其意 D策之不以其道 10、选出与“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中的“之”字意 思相 同的一项( B ) A当余之从师也 B 从乡之先达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始知郊田之外来始无春,11、与“行者休于树”中“于”字解释相 同的是( A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B不戚戚于贫贱 C泻出于两峰之间 D 假借于藏书之家 12、选出“之”字解释与其他三项
11、不同 的是( A ) A学而时习之 B 忘路之远近 C 盖余之勤且艰 D 从乡之先达,13、选出与“忘路之远近”的“之”字用 法相同的是( C ) A 学而时习之 B 何陋之有 C若脱笼之鹄 D 策之不以其道 14、选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 C ) A 日出而林霏开 B而或长烟一空 C 濯清涟而不妖 D 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15、与“俯身倾耳以请”的“以” 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 C ) A以中有足乐者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卷石底以出 16、选出与“因以为号焉”中的“以”字 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以此自终B不以千里称也 C无从致书以观 D俯身倾耳以请,17、选出与“醉翁之意不在酒”中的“之”字 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C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若脱笼之鹄 D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8、下列“之”字用法中,与“四时之景”意 义不同的是( B ) A若脱笼之鹄 B鸣之不能通其意 C忘路之远近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