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议指向写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谢青春).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852410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指向写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谢青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议指向写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谢青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议指向写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谢青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议指向写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谢青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议指向写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谢青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聚焦写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摘要】崔峦老师在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一文中,明确提出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的“高耗低效”现象。如何在阅读教学当中实现美丽转身,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理解是基础,积累是前提,表达是目标” 。为此,我认为可以抓住三个转变,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贯通: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将对文本内容的关注转向对语言形式的领会;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应将对文本内容解读转向重语言学习运用;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进行读与写的有效衔接和迁移。【关键词】内容分析 语言形式 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一、当前学生阅读与写作现状在我

2、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一直都这样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读得好就写得好,课外阅读中学生读得多就写得好。但是实际上,学生的写作水平却不尽人意。首先,学生在课堂中细细品读了很多文章却写不出像样的文章。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回顾近几十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各种规模的课堂教学研讨、比赛,几乎都是阅读教学一统天下。阅读教学中形形色色的“读”充斥课堂,有的课堂从头“读”到尾,课堂里一片热闹。有的课堂里教师带着学生把教材反复咀嚼,认为这样才能吸收到文章的丰富营养,才能够把这些营养转化为写作能力。大家普遍认为:阅读是写作的根,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就能写得好。但是事实上这样重视课堂阅读教学

3、的结果并非如人所愿。据专家统计,当今小学生在校 6 年读过的 300 篇课文,其中的词汇数量在 7000 个左右,可是没有多少学生能够将这些词汇纳入自己的言语体系。不少学生读到小学甚至中学毕业,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词语贫乏。其次,学生在课外读了很多课外书却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现在很多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共识。当很多家长问及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时,很多教师不再让孩子去读写作辅导的书,而是说上一句:“多读课外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读得多,自然就会写。教师推荐了很多课外书,学生也阅读了很多课外书。但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有很多这

4、样的学生:课外书看了不少,却写不出像样的文章。为什么在阅读上如此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跟着好起来,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二、学生阅读与写作现状的原因分析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阅读与写作的脱节。不少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阅读,习作教学就是作文。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注意写作方法的渗透,不注意教学生如何观察事物,遣词造句和表达感情。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这才是阅读的唯一目的,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阅读的内化,需要通过思考和表达,才能充分实现。脱离说和写的阅读,尤其是没有落实到写上的阅读

5、,再怎么认真仔细地读,其认知2都只是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的。在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才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使学生学以致用,要让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说出来,写出来,或者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写作理论的研究说明,只有通过表达运用才能使学生阅读中初步理解但往往不能用的“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 。一个人如果不会说和写,读不能致用,读了再多的书也是白搭。可见,阅读的归宿必定是言语表现,包括说和写。由于“写”的能力涵盖了“说”的能力,所以我们也将这一目的简洁

6、地表述为“指向写作” 。 三、抓住三个转变,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贯通(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将对文本内容的关注转向对语言形式的领会崔峦曾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落实好“一个中心” 、 “两个基本点” 。 “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 ;提高人文素养。但是现在有很多老师并没有在阅读教学中以语言训练为中心。课例:五年级下册水第一自然段“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记得那时侯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

7、水 ,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案例 1师:(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默读这段文字,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缺水?(生默读)交流:生 1: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人多水少。生 2:十公里之外,说明挑水的地方很远。师:是啊,十公里之外,一个来回二十多公里、四五十里,多远呀!生 3:走这么远的路不说,还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水对村子里的人来说真是太珍贵了!生 4:我还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感受到那儿很缺水,人们对水看得比酒还重要。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里人们缺水的生活吧!(课件播放人们缺水生活的视频)师(深情地):同学们,感受了他们缺水的艰辛和取水的艰

8、难,此刻再来读一读这段描写人们雨中洗澡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还仅仅是快乐吗?轻声地用心读。(生轻声读)交流:生 5:我感觉他们其实很可怜。师:不简单,你已经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了!生 6:我感觉他们其实很苦!(师板书:苦)因为平时严重缺水,他们只能等下雨的日子在雨中洗一回澡,这样的生活真让我们难以想象。师:听得出你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能把你感受到的这种快乐背后的辛酸读出来吗?3三生配乐感情朗读这段文字。在这个片断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教学这一段的目标是:1.理解文段的内容。2. 感受村里人缺水的艰辛和取水的艰难。3. 把这种辛酸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三个目标中,第一个是内容的理解,后面两个是情

9、感的体验。从教者的提问设计:“默读这段文字,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缺水?”可以看出,这一提问,教者仿佛在进行着词语的教学,但细细体会,你会发现,教者并没有从理解的角度去学习这些词语,而是要求学生把词语找出来,从中感受缺水的艰苦,这一提问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再看第二个提问:“感受了他们缺水的艰辛和取水的艰难,此刻再来读一读这段描写人们雨中洗澡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还仅仅是快乐吗?轻声地用心读。 ”这一提问是要学生体会村里人缺水的艰辛和取水的艰难。教学内容中,都没有对学生进行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训练。我们认为,这样的阅读教学走的是感悟课文内容的路子,也就是崔老师所说的“内容分析式”的阅读

10、教学。同一个文段,我认为应这样去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案例 2: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中严重缺水的山村,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那一处很小的泉眼边,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第一小节,画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简要的写出自己的感受。生读第一小节师:你们读完,有什么感受?生 1:这一小节,我体会到作者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你抓得很准,找到感觉了。还有哪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生 2:我从“一个村子”感受到要吃水人很多,而泉眼只有一个。师:你学会抓住关键词并作对比理解,了不起,谁来接着谈。生 3:我从“十公里以外”感受到村里人要吃水,要到十公里以外去挑,而后返回,来回奔波二

11、十公里,目的就是要挑回一担水,多辛苦啊!师:请注意,这二十公里的路不是平整的公路,而是崎岖的山路,有许多陡崖峭壁。生 4:“排上一个小时”也能说明水的珍贵。为了一担水,要等待一个小时,甚至还要更多时间,可见水弥足珍贵。生 5:从“一处很小的泉眼”得知,只有一处泉眼,而且很小,看来这里确实是一个水源稀少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师: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读,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真了不起。(将“一个村子” “十公里之外” “一处” “一个小时” “一担”等词语点击变色)师:取水的人那么多(一个村子) ,取水的路途那么遥远(十公里之外) ,水源那么小(一处) ,等待的时间那么长(一个小时),取回的

12、水那么少(一担) 。很多同学们都关注到了数量词(板书:数量词) ,说明你们不光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还关注到了作者怎样去写。此时此刻,把我们的理解化成朗读,你一定读得另有一番风味。谁来读一读?生 6:读。4师:你读得真棒。接下来,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出示:人走山路,十公里大约需要 3 小时。请问,作者上午七点从家里出发去挑水,什么时候才能到家呢?请小组讨论。学生交流。生 7:要到下午两点钟才能到家。因为来去路上需要 6 小时,排队等候 1 小时,一共要7 小时,所以是下午两点到家。师:你真聪明,读书真仔细。为了一担水,前后需要花费这么长时间,难怪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多媒体出示一位妇女肩挑水桶艰难

13、地走在山路上。并配文字:半夜起来去爬山,爬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 )多么不容易的一担水呀,难怪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是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出示: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瞧,多么新鲜生动的句子啊!(板书:新鲜话)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生有感情的齐读。师:水,在那个村子里是最珍贵的东西,得到一担水,真是难于上青天!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我们倍感幸运,因为我们这儿水资源特别丰富。下面就请同学们模仿第一段写法,抓住数量,用新鲜的句子,写出我们家乡水多的特点。出示评星标准:1、语句通顺;2、恰当运用数量词;3、有形象、生动的语句。这个教学片段设计,教学目标是定

14、位在学习作者描写缺水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两个写作方法:一是恰当运用数量词;二是有新鲜生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提升,让学生结合实际的生活体验,让进行仿写训练“恰当运用数量词,用新鲜生动的句子”写出我们家乡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文段的内容,还体会了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艰辛这一情感,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会了如何写出一种经历或者体验。教者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走的是“言语训练”的路子,做到了崔老师说的得意、得言、得法。又如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天游峰的险峻,也是本文教

15、学的一个重点,但我却并不满足于此。首先,我让学生找到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并朗读体会。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在学生都感受到天游峰的“高、险”的特点后,我又进一步追问,我们读书不仅要关注作者写了什么,还要关注作者怎么写的,在这篇课文里,作者是怎样写出山的高和险的?学生经过讨论,领会了作者运用打比方、列数据、侧面烘托等描写方法,同时感受到了作者用5词的准确、优美

16、,句式的对称等特点。最后,让学生进行写作迁移,用刚才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你所熟悉的家乡的油菜花,并写出特点。这样的教学,每一步都是走在语言文字训练这一坚实的基础上,整堂课让你感到扎实,有效,丝毫没有空洞之感。(二)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应将对文本内容解读转向重语言学习运用在当前阅读教学中,流行的教学流程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感悟重点段落内容,悟读体验作者情感,基本上是围绕课文内容来进行的。即使有解词析句,也主要是为理解内容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语文学习,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标准,是看他在语言中表现

17、出来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而文本解读的对象首先是语言,尤其是语言表达的形式。文本解读的深度,应该看对语言解读的深度,尤其是对语言表达形式解读的深度。所以,我们还需在教学流程上,由文本内容解读转向重语言学习运用,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点。课例: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第二自然段。“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案例 1:师: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生: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18、。师:能给这句话中的融洽找个近义词吗?生:和谐师:文中也有两个词很形象的解释了融洽这个词语?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师:示范读:火上有雪,雪上有火,你能读出他们的融洽吗?你来,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师:读得再融洽一些你来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师:更融洽了师:这里的融洽和谐仅仅是写花吗?那还在写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家卡片中的最后一句话,你就会有所启发。生:自由读 2004 年 4 月,93 岁的季羡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生:作者希望我们同伴像花一样和睦。生:作者希望我们人与人要和睦师:你读懂了季老先生的心意。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6生:齐

19、读这段话。师:火上有雪,雪上有火,多么奇妙,多么有趣的画面,你能给这个画面取个有趣的名字吗?生:雪火相容图生:红白相映图师:花的融洽实际上是人的融洽,季先生借夹竹桃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他希望人与自然融洽、和谐,他希望人与人融洽、和谐。这两盆花,哪里是开在大门之内,它分明就开在季羡林先生的心里啊。这个教学片断,教者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句子内容感悟作者情感进行思想教育。完全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丝毫没有语言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换个思路,对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年段的目标,重新设计教学流程:案例 2:师:请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生: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

20、,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师:这是写花的生:色彩。生: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师:这是写生:写我的想象。生: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师:这还是想象。生: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师:这是写生: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觉。师:再读体会这美妙有趣的画面,还有谁想读。师: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生:先写看到的,然后写出自己的想像。师:是的,写花、草或者其他事物,不仅可以写出色彩、外形,还可以写出自己的想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语言美,还能传递自己的感情。你能模仿说话吗?出示: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有蓝色的蝴蝶花,黄色

21、的迎春花蓝色的花朵让我想到 ,黄色的花朵让我想到 , 的花朵让我想到。师:以后,遇到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我们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下面我们就来选择一种花或者其他事物,练习一下这种写法。学生阅读文本,文本的“意”会为学生所感悟到,这一层次也较容易达到,教师的成功7讲授、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都有可能准确地感悟文本言语内涵。但学生不一定能进行与文本内涵相关的言语表现,故有追求“我口说我情”及“我笔写我心”的言语表现上的遗憾。为了消除这种“遗憾” ,上述的教学设计,走的是理解内容学习写法训练运用的流程,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有助于目标的顺利达成真正在做语文教学当做之事。所以,

22、我们教师要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写”的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扎扎实实地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在对课文语言的转化运用中实现语言的外化。(三)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进行读与写的有效衔接和迁移为真正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除在目标的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中要落实语文教学基本规律,坚持语言教学与训练为中心外,要达到预期目标,还要关注教学策略的改变。课例: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师:同学们,本文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板书:典型事例)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听完后概括一下,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情?生:课文写了刘老师三

23、件事情,谈丢腿、写板书、放风筝。谈丢腿师:同学们,刘老师的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还记得刘老师讲女娲造人时说的那个故事吗?谁来读一读?师:听了刘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们有哪些反应?(出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师:同学们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你仔细体会体会,完成下面的填空。(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师:多么微妙的

24、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地描写。 (板书:细节描写)写板书师:对于一个身体残疾的老师来说,上课写板书是多么的不易呀!用心读读课文的第 5节,划出刘老师写板书的句子,圈出刘老师写板书是做的动作,将这些动词连起来体会体会,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师:为了完成一次板书,刘老师要做出一连串的动作。你发现了吗?师:同学们,动词要连起来看,从这一连串的动词背后,你你读懂了什么? 师: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谁来读一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8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我们一起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

25、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那一次次的旋转已经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师:我们知道,写人的文章,最有效的写法就是抓典型事例,进行细节描写。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的。师:下面我们来练习这种写法,写一位你熟悉的人。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们特别要关注的是教学的策略。教者第一个提问是: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刘老师的哪些典型事例?这一问题目的不仅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写什么” ,而且让学生领会到了作者是“怎么写”的,即抓住“典型事例” 。为了进一步领会作者“怎么写”的,教者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入品读“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

26、,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这两段文字,体会细节描写的动人之处。最后让学生用上抓“典型事例”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位熟悉的人。这样的教学策略,完全服务于既定的目标指向并有助于目标的最终达成。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如学习天游峰的扫路

27、人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可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在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还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如学习了广玉兰的第三自然段,可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种植物,在抓特点描写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要做到读与写的有效衔接和迁移,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教材是我们最好的“标本

28、” ,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写作训练的要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模仿和创造性练笔,我想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之典范,凭借读写迁移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相信坚持三个转变,我们一定会贯通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实现从“教会知识”转向“习得语言”的转变。【参考文献、资料】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作者:崔峦:9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干什么作者:王晓立足课文范例适时读写迁移作者:张新元得意得言贵在无痕作者:霍文轩给文本解读一个恰切的定位作者:郑逸农小学语文教师杂志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教育出版社 主编:张跃进语文世界杂志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主编:叶水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