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附件:2006 年食品安全工作总结2006 年,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一当好,三争创” 战略目标, 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连续十一年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好成绩,为保障全市人民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贡献。一、以巩固提高为目的,不断完善工作体系2006 年,我市根据省、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部署,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增强监管合力,努力打好工作基础。1、完善组织领导体系。一是完善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机制。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新增了市建设局和市学校管理中心两个成员单位,使成员单位从 22 个增加到 24 个,全面涵盖了食品安
2、全工作的各个领域。制定出台了无锡市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暂行办法、无锡市食品安全工作定期报送制度等多项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程序。多次召开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会议和专题协调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协调处理重要事项,部门协同作战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拓展延伸基层食品安全组织体系。在各市(县)、区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镇、村食品安全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全市所有乡镇都建立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各村设立了食品安全信息员、联络员,横到边、纵2到底的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三是部门食品安全领导体系进一步加强。市农林局成立了农林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协调全系统食品安全工作。
3、工商、质监系统在市、区两个层面都成立了食品安全工作小组,形成了覆盖全系统的食品安全组织领导网络。2、完善目标责任体系。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年初,市食品安全委员制定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要点,明确了全市食品安全三大目标和 20 项具体指标,经过一年来的努力,这些目标任务得到全面完成。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市政府与各市(县)、区政府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逐级落实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的保障责任。许多部门在系统内部逐级分解下达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工商、卫生等部门还与管理相对人签订了守法经营承诺书、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书,有效落实了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加强责任考核。市委、市政府将食品检测合格率纳入以科学
4、发展观统领全局、当好江苏现代化建设先行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 为对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党政领导班子未来五年工作业绩考核的依据之一。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各市(县)、区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半年度督查和年度综合考评,进一步推动了各市(县)、区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的落实。市工商局制定了督查考核办法,每年两次对各基层工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督查,促 进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锡山、惠山两区在全市率先制定实施了食品安全行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暗查暗访制度,有3效增强了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意识。3、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强化检测检验。覆盖全市 56 家重点农贸市场检测网络体系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已检测各类食品
5、7.4 万余批次,合格率 89.07%,有力改变了以往农贸市场监管仅凭感官辨识食品好坏的局面。各部门纷纷加大检测检验装备投入力度。质监部门在完成生物 P2 实验室建 设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增加了苏丹红、孔雀石绿等项目的检测。粮食、工商、卫生等部门都大力更新检测设备,使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天鹏集团和卫生、科技等部门合作开发的猪肉安全全程质量监控技术研究项目取得新突破,其中的猪肉新鲜度快速检测技术、仔猪复合酶饲养技术和猪肉安全实时查询技术已达到国内和行业内领先水平。二是落实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资金保障力度。今年,全市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资金投
6、入总量达到 1.98 亿元,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增强技术和法律支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通过各方推荐,确定了首批 11 名来自食品安全各个领域的专家,建立了无锡市食品安全专家库。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有关部门汇编了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各类规范性文件共 201个,为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全面依据。4、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拟订的无锡市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经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公布实施。 无锡市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流通环节食品安4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各市(县)、区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配套操作规范相继出台,食品安全事故月报告、零报告制
7、度得到有效落实。卫生部门组织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食品安全监测点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监测食品类别和检验项目再度扩增,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继续开展,全市食品污染物与食源性致病菌数据库资料更加充实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预警和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二、以日常监管为重点,全面确保环节安全2006 年,全市各有关监管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切实增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链。1、加强种养殖环节监管。农林部门重点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程度。2006 年全市新制订农产品标准270 个,新增标准化农业示范区 5 个,农业标准化程度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大部分农产品
8、生产实现有标可依。全市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 40 个,绿色食品 45 个,有机食品 8 个;新申报无公害粮油产地 6 万亩,茶果、蔬菜产地 2807 亩,水产品产地 3.7 万亩,畜产品产地 15 个,农产品质量建设再上新台阶。农业投入品使用进一步规范,坚持安全间隔期后采收,休药期等制度,地产食品质量更水平有所提高。2、加强生产环节监管。质量监督部门严格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关。通过监督巡查、强制检验、整改回访等措施,加大对已获证企业后续监管力度。全年共对 16 家已通过 QS 认证企5业提出了整改,责令 7 家已获证企业季节性停产。有 106 家食品生产企业通过 QS 现场核查,91 家企业
9、新获得食品安全 QS 认证,全市通过 QS 认证的企业达到 329 家,单元达到 381 个。在完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建立食品质量管理档案,促进了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卫生部门严把食品卫生许可关,全年共监督检查食品生产企业 1.1万户次,合格率达 97.1%。粮食等部 门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企业、优质产品的扶持力度,全年新确认 18 家企业、30 个产品为第五批“放心粮油 ”企业及 产品,放心粮油企业 累计已达 38 家。命名9 家企业 22 个产品为“无假冒伪劣粮油商品 ”经销单位及产品,宜兴市慈圣食品厂等 3 家企业的产品获得省信用产品称号。 3、加强
10、流通环节监管。工商部门对全市 182 个经济户口管理片区开展了依法清理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工作。通过清理和规范,全面摸清了食品经营底数,有效杜绝食品安全隐患。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全年完成农贸市场商场化改造 17 家,已累计完成农贸市场商场化改造 47 家,64 户家大型超市设立了食品安全检测室。在食品经营重点场所安置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 700 余块,免费印发商品质量进货检查验收台帐6 万余册,通过 12315 受理解决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投诉6119 起, 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 164.1 万元,通过检测责令退市问题蔬菜 2.3 万余公斤,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4
11、、加强消费环节监管。市卫生部门继续积极推行食品卫生6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大中型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达到 98以上,全市食品卫生 A 级单位已达 159 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安全巡查制度和 24 小时值班制度,全年共监督检查食品消费企业 6 万余户次,实施行政处罚1600 余户次,取缔非法经营点 305 个,抽查各类食品和餐具 3.5万余件,其中食品检测合格率达九成。持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督覆盖率和食品卫生安全投诉处理及时回复率均达到 100%,食品从业人员体检合格率达 99.43%。全面贯彻实施无锡市外送快餐卫生管理规定,全年共检查外送快餐生产经营单位 250 余
12、家次,取缔无证单位 7 家,外送快餐市场得到全面净化,全市因食用外送快餐而发生食物中毒的人数比去年减少三成。市民族宗教部门在省内率先开展的清真饮食业创优评比活动,使少数民族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得到提升,保障了全市清真饮食安全。三、以净化市场为核心,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去年,我市围绕净化食品市场,改善消费环境这一核心问题,集中力量实施专项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开展重点品种整治。一是组织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组织动员各地各有关部门,抓住市场准入、制假售假、虚假宣传三大重点,查 处 保 健 食 品 违 法 行为 254 起 ,保 健 食 品 虚 假 广 告 8
13、23 条 ,违 规 食 品 企 业 标 准 6 份 ,罚 款73 万 余 元 ,涉 案 货 值 90 余 万 元 。通 过 整 治 ,全 市 保 健 食 品 市 场 秩 序7得 到 进 一 步 规 范 。二是组织开展肉制品、奶制品、豆制品专项整治。针对“三品 ”突出问题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办公室会同各有关部门制定了整治方案,并以“瘦肉精” 问题为重点,突出开展猪肉及其制品专项整治,逐步缓解了市售猪肉“瘦肉精 ”问题。在奶制品专项整治中。对无锡光明乳品有限公司等 10 家液态奶生产企业的复原乳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监控。及时组织了对东方牌劣质奶粉的整治清查,确保了无锡奶制品市场的安全有序
14、。三是开展阶段性敏感品种整治。质监、工商、卫生部门针对苏丹红鸭蛋、多宝鱼药残等媒体、社会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及时组织开展对有关企业的专项抽检和拉网式检查整治,确保问题食品不影响我市。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全力抓好出口蜂产品、水产品的监管整治,促进了我市对日食品的顺利出口。2、开展重点领域整治。一是开展食品生产加工领域专项整治。在去年摸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底数的基础上,市质监、工商、卫生等监管部门,分工协作、联合行动,采取定人员、定职责、定区域、定企业的“ 四定” 措施, 对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逐一过堂。并根据整治结果,将全市重点监管的 919 家食品生产企业按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强弱,划分 A、B、
15、C、D 四级 ,实施分类监管。二是开展农村地区食品专项整治。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意见,选择多个镇开展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调查。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市食品安全委员会部署,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整治,努力提高农村食品8安全水平。农林部门组织各类农业投入品专项检查 150 多次,查获假冒伪劣农资 1000 多吨,查办重大农资违法违规案件 10 件,涉案货值 96.3 万元。工商部门以农村和城郊结合部等地区为重点,全年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9 次,进一步促进了食品经营者自律行为的形成。锡山区与全区 91 个蔬菜基地,1396 户菜农签订了放心蔬菜责任书。并制定
16、了农村佛事活动聚餐要求,对全区的农村民间厨师进行调查建册,健康体检。3、开展重点时段整治。一是开展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整治期间,各地各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 2500 多人次,整改企业 280家,处罚 企业 122 家,取缔无证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59 家。通过整治,许多隐患被及时消除,促进了全市夏季食品的安全。二是开展节日市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针对元旦、春节、 “五一” 、“十一” 、中秋等食品消费旺季,各部门联合行动,加大了对肉、蔬菜、月饼、糕点、水产品等重点品种食品的检查整治力度,保障了消费者利益,维护 了社会稳定。三是开展重大活动期间的检查整治。卫生部门圆满完成了太博会、农博会、徐霞客旅
17、游节、吴文化节等100 余次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四、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食品长治久安。去年,全市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积极探索食品安全工作方式和办法,取得了较好成效。1、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城市建设。作为全省唯一的9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制订了工作方案。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各阶段的工作推进提出了具体计划和要求,陆续制定出台了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征集、评价、披露制度,搭建起信用体系制度框架。粮食行业作为全市的试点,精心选择试点企业,多次开展培训教育,制定出台了粮食信用体系
18、建设实施细则,设计了企业信用档案模本。在近一年广泛征信的基础上,圆满完成了对首批 12 家试点企业的评级和公示,为全市面上推广积累了经验,作出了示范。各市(县)、区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顺利推进,试点乡镇、试点行业都按计划推进实施。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相配套的食品安全百家示范单位建设取得预期成效,106 家食品企业通过一年的建设,在全市众多食品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市食品安全的先进示范。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完成招标,开始正式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2、加快推进农村食品安全“三网” 建设。市食品安全委 员会研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无锡市农村食品安全“三网” 建设工作
19、的意见,并选择宜兴作为全市试点,先行建设。通过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引导和鼓励大型食品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实施统一配送,全市已建成放心连锁门店 158 家,大型连锁龙头企业的连锁加盟店已覆盖全市 90%以上的镇。各地在明确食品安全责任人的基础上,又设置了食品安全协管员,10使食品安全责任网络更趋完善。在群众监督网建设上,全市已组建了一支 2500 人的食品安全群众监督员队伍,协助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工商部门年内新建了 101 个村级(社区)12315 联络站,聘请了 74 名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维权网络已延伸覆盖农村及基层社区、学校等。质监部门专设 36 名基层专职监管员,聘任
20、751 名食品安全兼职协管员,确定了数千名食品生产企业信息员, 在基层一线初步建立起“三员四定” 的食品安全 监管新模式。3、探索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整合利用。以检测检验资源为突破的食品安全监管资源整合有了良好开端。一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检测检验资源大调研。市食品安全委员办公室联合各有关部门制定方案,深入调查,在全面摸清当前我市食品安全检测检验资源家底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的思路。二是利用我市食品安全检测检验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集中招标的方式,选择技术实力强、服务水平优的食品安全检测检验机构承担食品安全检测评价任务。三是综合利用各部门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各有关部门,对2005、2006 两年各部门食品安全检测检验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蔬菜、水产品、猪肉、酒(饮料)等七类重点食品安全状况的检测评价方法,为检测检验资源整合利用开了好头。五、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切实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维护食品安全,离不开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今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