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文地理学参考资料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1.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 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李特尔 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 3. 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旅游主体 、 旅游客体 和旅游媒介。 4. 地理景观包括自然景观 和人文景观 。 5.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 市场因素 、交通因素和 行政因素 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
2、系统空间模型。6. 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 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7. 我国规定,可以设市的城镇聚集人口是 10 万 。 1.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 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 离心力 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3.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 、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 外围区 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
3、渡带。 4. 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 1826 年出版了孤立国 一书,运用抽象法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 瑞典学者 哈格斯特朗 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 美国地理学家 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7. 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 、迁入率 和净迁移率等。 1. 文化生态学是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 ,系统要素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2. 德国地理学家 冯洪堡创立的因果原则、综合原则和比较原
4、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 3. 乡村聚落按其形态可分为密集型 、分散型 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4. A.普雷德 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5.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聚落型式 土地利用类型、 和建筑。 6. 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运费 、劳动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 7. “人定胜天”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 道教 的观点。 二、单项选
5、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 第一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是德国地理学者( ) ,他也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A 2A. F拉采尔 B. J白兰士 C. A赫特纳 D. EC森普尔 2. 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 ) 提出的,他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的科学” ,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C A. J.白吕纳 B. P.M.罗克斯比 C. H.H.巴罗斯 D. 孟德斯鸠 3. 1944 年, ( ) 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的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 ,并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A A. 美国
6、B. 法国 C. 英国 D. 日本 4. 下列国家属于黄色人种的是( ) 。 B A. 印度人 B. 爱斯基摩人 C. 波利尼西亚人 D. 索马里人 5. 下列属于民俗文化的是 ( ) 。 C A. 足球 B. 服装 C. 服饰 D. 棒球 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是 1929 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 ( )提出来的。 A A. E.W.伯吉斯 B. H.霍伊特 C. C.D.哈里斯 D. E.L.乌尔曼 7. 下列没有拥有客家方言的省份是( ) 。 D A. 四川省 B. 海南省 C. 湖南省 D. 安徽省 8. 下列主要信奉佛教的国家是 ( ) 。 D A. 巴基斯坦 B. 印度尼
7、西亚 C. 阿富汉 D. 缅甸 9. 下列属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的国家是( ) 。 A A. 荷兰 B. 墨西哥 C. 印度 D. 南非 10.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被称为( ) 。 C A. 支柱产业 B. 基础性产业 C. 主导产业 D. 潜导产业 1. 德国地理学家( ) 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B A. 亚里士多德 B. 冯洪堡 C. 卡尔李特尔 D. 哈特向 2. 法国地理学家( ) 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D A. J.白吕纳 B. C.O. 索尔 C. O.施吕特尔 D. P.
8、维达尔白兰士 3. 1934 年, ( ) 人口学家 A.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 A A. 法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4. 下列国家属于白色人种的是( ) 。 D A. 尼格罗人 B. 爱斯基摩人 C. 波利尼西亚人 D. 索马里人 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型是美国土地经济学家 于 1939 年提出来的。 B A. E.W.伯吉斯 B. H.霍伊特 C. C.D.哈里斯 D. E.L.乌尔曼 1. 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 ) ,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景观,探索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 A A.
9、O.施吕特尔 B H.J.麦金德 C E.亨丁顿 D C.O.索尔B. J白兰士 C. A赫特纳 D. EC森普尔 2. ( )人文地理学家 P.M.罗克斯比提出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A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3. 英国人口学家 C.P.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的 ,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C A. 三个序列 B 三个阶段 C 五阶段模式 D 四阶段模式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 ) 于 1945 年提出来的。 C A. E.W.伯吉斯 B. H.霍伊特 C. C.D.哈
10、里斯和 E.L.乌尔曼 D. F.奥尔巴哈 3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 文化区: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 支柱产业: 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3. 城镇体系: 是指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4.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 ,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 5.
11、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1. 人口转变: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3. 城市化: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4. 区位因子: 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 跨国公司: 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1. 人口容量: 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2. 区域空间结构: 3. 郊区城市化: 城市向郊区的扩张过程
12、,即郊区农业人口和土地向城市转变的一个过程。 5. 区位指向: 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1.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2.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 (1)是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人口集中的过程(3)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4)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3.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区域性。 4(1)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
13、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2)人文地理学包含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4. 简述公司研发(R&D)机构的区位要求。 公司研究机构的区位要求(1)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 (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整体性(2 分)(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
14、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2 分)(3)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2 分)2.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3. 简述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 随时接触4. 简述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它们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
15、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性特征。 第一,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第二,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其历史性方面2. 简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经济因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 ,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迫使人口离开和迁移某些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3. 简述影响城市化的机制。 第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人的原生动力(1 分)第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2 分)第三,第三产业是
16、城市化的后续动力(1 分)第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1 分)第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1 分)54. 简述库兹涅茨法则。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国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五、论述题(第 1 小题 12 分,第 2 小题 14 分,共 26 分) 1. 试述区域环境对经济
17、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方面,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不同的区位选择。 (3 分)(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市场特性等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 分)(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首先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第三是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第四是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3 分)(4)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政策一般反映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并关注区域经济的均
18、衡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 (3 分)2. 如何理解当前人与地的关系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1)人口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8 分)第一,对资源的压力 A 土地资源退化 B 水资源短缺 C 生物资源破坏严重 D 矿产资源消耗剧增(3 分)第二,引起的环境问题 A 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 B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C 臭氧层遭破坏 D 水体污染加剧(3 分)第三,引起的社会问题 A 教育、医疗、住房、交通问题 B 贫困问题(2 分)(2)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6 分)第一,可持续发展问题(2 分)第二,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任务(4 分)1. 结合实例,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
19、位的一般影响。 (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2 分)(2)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2 分)(3)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能源的种类、数量及其形态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分)(4)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两大类别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2分)(5)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经济活动的类型来影响其区位选择;(2 分)(6)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20、:一方面可以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能改变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组合。 (2 分)2. 结合福建实例,就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谈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 ,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 (3 分)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6 分)6(1) 可持续发展突出地强调的是发展(2) 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3) 大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4) 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
21、方式和消费方式(5) 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6)可持续发展还强调树立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彻底改变对待自然界的传统态度,用生态观点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7)福建生态建设实例(5 分)1. 阐述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1)J.E.斯宾塞和 W.L.托马斯两人所写的文化地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文化地理学的从地关系的图式。该图式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模式。其中有四个要素,即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 (2 分)(2)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人口的数量
22、和文化状况在各地之间的差别往往很大;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各地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也互不相同,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亦不同;社会组织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的各个单元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血缘关系的通过遵循群体内一系列共同的规则、法律、习惯和风俗,使一个个单独的人组成巨大而有组织的有机网络,保护社会稳定并有效地发挥功能;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依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获得生存的基础,并且利用技术来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5 分)(3)在该图式中,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每对联系带又都受到另两要素的影响,因此,该图式所反映出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关
23、系。这个图式反映情况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其中,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人口之中。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精神文化的载体。在四个要素中,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又都以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为承载。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又是这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中心,图示中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这四个要素是组成人地关系的基础,缺一不可。 (5 分)2. 如何理解当前人与地的关系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24、(1)经济发展对区域文化的作用(3 分)第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第二,区域经济结构、类型、性质影响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 (2)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6)第一,精神文化与经济发展。区域文化观念有的具有经济价值,有的则没有;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会从多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文化内核也会给区域经济结构带来影响; 第二,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依赖于市场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基础; 第三,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但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因素、交通条件、政策因素等,因此,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相对的,我们反对文化决定论。(3)案例分析(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