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交学习与培训总结本周我们围绕当下火热的“社交学习”展开了讨论和学习。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我们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可一份思想交换另一份思想,我们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思想。周一:无社交,不学习,你怎么看?社交学习伴随着移动互联的普及开始受到重视,它并不是我们以往常说的上课时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社交学习关注的是学员之间知识的众创共建和相互影响产生新知推动学习,而非由某个权威提出并教授的内容。根据调研统计,有一半多的签到同学在培训工作中使用过社交学习,运用最多的方式是组织学员们进行交流讨论,相互点评和分享心得体会,载体可以是培训课堂、沙龙、各种活动等。会员“双鱼的快乐”特别提到他们每周的讨论会前是不告诉
2、内容和主题的,活动很受员工们欢迎。这个小窍门是不是真的窍门,培社长期待更多的同学能试试,给培社长一些实践反馈。其次是运用内外部的网络平台,组建圈子、论坛、群等,涉及资料分享、感情交流、答疑解惑等、任务协作等。会员“雨魂”提醒大家要注意平台的运营管理及激励机制,特别重要的是需要对交流中产生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提炼沉淀再传播。周二:什么样的社交学习才会有效果?鉴于社交学习是指在学员与学员的互动中获取新知,这里统计大家在社交学习中能觉得收获很大的原因去掉了关于讲师的表达功力和所提供的内容因素。根据统计,大家能从小伙伴们身上受到启发学到东西,通常源于:话题感兴趣、自己参与多、近距离接触时间长、开眼界(对方
3、所长是自己所短)、有触动(相似时作为旁观者有“照镜子”的感觉)。会员“会飞的猫咪”还提到分享者本人会是收获最大的,培社长深以为是,你越贡献越会注意别人的反馈和促进自己的思考,所以小伙伴们在社交学习的场合可不要像听课似的只带两只耳朵去哦社交学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持续共振形成圈子,一个运转健康的社交圈子是能够自动自发持续创造价值的,否则就失去社交的意义了。让我们再来看看大家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继续和社交认识的小伙伴持续交流下去:培社长不得不说,功利性是成年人不可回避的特性之一,有很多小伙伴不管用什么措辞,其实都指向了一点有需求有帮助,比如有同业背景未来能探讨借鉴、对方比自己懂得多等。但如果索取的人多,
4、响应的人少,这个社交圈子慢慢就会沉寂。所以在社交学习中,必须有一小部分高度投入的成员,才能带得动一批搭便车的人,当然我们也要对后者持宽容的态度,因为这是社交学习的特性之一,不过在有目的的教育培训中,需要设立机制避免。还有一种普遍提及的因素,就是找到了感情的联结(如很相近的工作和生活价值观、老乡同校等、有了超出学习需要的深入了解等),或是有人牵头的方便的非正式的不断交互平台(如微信、QQ 等,所以社交学习是伴随着移动互联才火起来的)。将以上这些要素运用到我们的企业培训工作中,就是组织社交学习要聚集尽量相似背景和兴趣的人群、聚焦的任务与话题、注重超出学习本身的情感体验、指明各自的擅长及建立便捷的沟
5、通渠道、拥有一个灵魂人物激励出一部分高度投入的成员、及时总结提炼再传播。周三:如何在培训落地中引入社交学习的元素?当培训落地遇上社交学习,我们来看看小伙伴们都给出了什么样的精彩创意吧:十年沉默:建立微信群,后续材料下发、咨询、讨论在群中进行。组织相关活动,可以是非常简单的沙龙或是线上讨论活动。鼓励学员在论坛上对此次培训进行分享,让更多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的学员了解此次培训。HEBIBMHRZJ:我们开设的有微信群,以部门科室为单位,把员工阶段性应用培训知识的成果和感受放在群里分享。资料索取者:建立 QQ/微信群,可以就某个培训主题班,建立相应的班级群,培训管理者在群里抛出问题,引导学员讨论、转移与
6、强化所学知识。旺-旺 2006:之前计划采用“爸爸去哪儿”与微信群相结合的模式,设置成一关又一关的任务,分组竞赛完成hexinzheng1986:可以以培训内容为中心,请学员分作讨论,结合自己训后实践形成述职答辩课件,进行述职答辩会的分享和评比。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落地案例。(讲师培养项目)为每位讲师录制半小时的课程,让入分享的平台,请其他学员进行评价并排名。安伯门:使用知识库,将培训教材、资料等整理后发布到知识库,想下载的人必须上传自己整理的上课笔记。培训时建立通讯录,一并放知识库供下载。组织训后论坛。以群邮件方式发放练习题可以相互间回复讨论。培社长点评:微信现在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社交工具出镜
7、率很高哦,培训管理者们可要时常关注和尝试各种新社交技术,多迁移思考,看看怎么让我们的培训寓教于乐,体验感更好。周四: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该如何保证学习效果?形式可以碎,目标不能碎,一切还是应该在课程体系规划的大框架之下,为培训目的服务的。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统一的,培社长把它们分为两块归纳:课程设计上:1.注重课程目标的设定,要有知识体系全局观,但一次只讲一个知识点(会员“安蓝”、“sunxw119 ”)2.学习内容之间要有关联性,注意内在逻辑性。对不同的碎片化学习可以有一个系统的主题。(会员“Lancy19”、“陈亮”)3.不同内容适用不同媒体形式。言语性知识适合以手机文本阅读、收音机音频收听;概
8、念性知识适合以图形符号、动画表达;而带有故事情境性的内容则用照片、视频来场景再现。(会员“sunxw119”)培训管理上:1.不同的人和层级都有不同的培训适合形式,不一定所有的人都适合社交媒体。(会员“安蓝”)2.在企业学习设计中,引导学员在掌握了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后,用系统的方法学习碎片类的知识,用碎片化学习补充和强化解决单个问题的技能。(会员“sunxw119”)3.做好课程体系规划,根据职业规划和工作任务梳理设计清晰的学习路径(会员“十年沉默”、“talentgift1981”)4.一个主题结束后,要针对这一系列的主题进行效果的落地和检查,譬如采用分享交流会的形式,不能让学习流于形式(会员
9、“陈亮”)周五:一起来学习:什么是组织的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这次培社长设计了一个共同任务让大家通过社交学习的方式协助完成,自己找资料相互补充相互请教,大家的交谈欲望果然比以前强了不少哎,根据周二的话题谈到的,分享交流的人自己受到的思考启发应该是最大的。恭喜会员“于涛-Eric”获赞最多,“十年沉默”获交流讨论最多,各获得 100 淘币奖励!那么我们来最终看看,这个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概念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个概念是组织行为学泰斗、学习型组织的奠基人阿基里斯提出的。不过培社长看过组织学习这本书着实晦涩,目前为止没有之一,建议大家还是看看他的后来者彼得圣吉的言论吧。这里培社长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一下,首
10、先它本身不是讲培训课堂的,而是组织学习的,经人思考引申层次多了后有些伙伴的理解与猜测不尽正确。其次,无论单双环学习,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组织发生的问题去探索,区别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没有质疑到规则本身或更上层的东西,由此造成的不同结果对组织的影响被称为单环学习或双环学习。会员“悠游思学”提供的答案比较贴近原义,也易于理解,贴出来供大家快速学习一下:单环学习是工具性的,因此它关心的主要是效果:怎样最有效地达成现有的目标,让组织的绩效保持在现有的价值观和规范所规定的范围内。然而在有些情况下,纠正错误所要求的探询会改变组织的价值观和规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组织的双环学习。简单讲,就是当工作中出现了问题,我们参照原本的流程规范去检查哪里出错了,并改正,从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就是单环学习。而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发现是流程规范本身错了,或是质疑这个问题提出的本身,从而引起组织某方面的变革,这就是双环学习。